知天道
明天機

《孝經》全文及譯文

…分享美好…

開宗明義章第一

 (一)、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譯文:孔子閑居,他的學生曾參在旁陪坐服侍。孔子說:古代聖王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教化,用來使天下百姓順服,人人都能和睦相處;就連相互之間較易起摩擦、對立狀態的上司與下屬、家長與晚輩之間,都可以達到彼此無怨恨的和諧狀態。這麼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參聽到老師發問,趕緊從席上站起來,恭敬地回答說:弟子生性愚頓,還沒能知曉這個至德要道。孔子說: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產生的源頭。你再坐下來,我慢慢告訴你。

  (二)、原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我們的身軀、四肢、頭髮、皮膚都是父母生的,應小心愛護,不敢損毀傷殘,能如此自律自愛就是實行孝道的開始。長大成人、好學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業,讓名聲顯揚後世以榮耀父母,這就是孝道的終結。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時期侍奉雙親,友愛兄弟姐妹,學習敬老尊賢,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中年時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務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範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詩經.大雅.文王篇》說:我們怎麼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業呢?一心一意修養自己,發揚文王的美德吧!

  天子章第二

  (三)、原文: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譯文:孔子說:親愛父母的人,不敢厭惡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別人。天子盡親愛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這種[不言之教,無為之化]的德教推及滿朝的文武官員;德政布施,教化能廣行,孝愛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風遍及天下,永為世人的典範。這就是天子的孝道。《書經.甫刑篇》說: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億萬的民眾都受到感化而篤行孝悌之道了。]

  諸侯章第三

  (四)、原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臨薄冰。]

  譯文:做諸侯的人,謙己從人,以貴下賤,態度不驕傲自大,就沒有顛覆的危險;諸侯多金多欲有滿溢的損耗,做諸侯的人,各項用度不奢侈輔張,能體恤民力;在各種場合不膨脹權位不搞排場,法度謹嚴;元神與國庫不會過度損耗而空虛。永久保住尊貴地位的原因在不驕有忠信,國庫永遠不空虛的原因在不耗有節度。諸侯勤政愛民政通人和,財富與尊貴能持滿不匱乏,自然國家久安,百姓和樂。這就是諸侯的孝。《詩經.小雅.旻篇》上說:做諸侯的人,存心要恐懼戒慎,就好象走在深淵的旁邊,又好象踏在薄冰的上面,隨進預防有顛墜、陷落的危險。]

  卿大夫章第四

  (五)、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用;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譯文:在朝延及正式場合,一定穿着先王制定且合於自己身份的衣服,在朝延及外交場合說話時,一定使用法定語言且合於先王的禮法及權限,不合先王道德規範的事,絕對不做!所以,自我要求法度嚴謹,不合禮法的不說,不合道理的不做。因此說話前就不必考慮斟酌,選擇可說的才說;做事時不必幾經斟酌,選擇可做的來做。永遠沒有悖禮犯份的逾越,所以卿大夫在朝延議事或對外發表的談話,雖然傳遍天下,也沒有什麼差錯。所做的事雖然傳遍天下,也不致引起人民的怨恨憎惡。服飾、言語、行為都合於禮法,就能夠善盡職責,不致因失職而免官造禍,辱及祖宗、父母親長,才能保守官職和宗廟祭祀,這就是卿大夫的孝。《詩經.大雅.烝民篇》說:卿大夫從早到晚,不敢懈怠,專心事奉天子,造福人民。]

  士章第五

  (六)、原文:[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宗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譯文:拿事奉父親的孝行來事奉母親,愛心是一樣的;拿事奉父親的孝行來服侍君王,敬心是一樣的。也說是說事奉母親是用愛心,服侍國君是用敬心,而子女對父親的事奉是包括愛與敬兩個方面。所以用孝敬的心來效忠國君就能盡忠守職,用敬重的心來對待長上就能順從不犯。時時不忘事君忠誠、事長順從,就能保有職位、傣祿,也就能保住祖宗的祭祀,這就是士的孝道。《詩經.小雅.小宛篇》說:早起晚睡,勤奮工作,隨時檢討自己的言行,不要讓別人說父母親沒有德性。]

  庶人章第六

  (七)、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也,未之有也。]

  譯文:平民百姓感天地國家的恩,要善於體察天地自然的道理,春夏秋冬的季節,順着季節變化按時耕作;分辨土地高下肥瘠,善加利用;謹慎身心,節省用度,讓孝養父母沒有匱乏,這就是老百姓應盡的孝。所以上自天子,下至百姓,全力行孝是每一個人的天性;盡孝是無始無終,不分貴賤的,誰願意做就一定做得到,不必擔心自己盡不了孝道!如果有人擔憂他的能力無法做到,那是絕對沒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八)、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譯文:曾子說:[奇妙啊!孝道多麼博大高深!]孔子說:[孝道,就是天道,是萬世不變的準則、真理,又是大地無所不順承的孕育萬物的能力,人能感應上天庇護萬物的仁慈,大地孕育萬物的博愛,自然而然會實行孝道。天地這種永恆不變的大愛,人們應當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法則,善用土地生產萬物的孕育力,用來順着良善的人性,加以教化,人世間沒有不平和快樂的。因此,由孝理而定教規,則教育不需嚴厲的管訓就能成功;由孝理而推定政令,則政治無需嚴厲督轄就能治理完善。

  (九)、原文: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譯文:先王看見天地的境教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行身教言教:篤行博愛,因此沒有人遺棄父母親;實踐講述仁義道德,忠臣節女事迹,百姓就發心實行仁義;率先用恭敬和謙讓來垂範人民,人民就不會爭奪爭強爭勝而互相尊重;再用禮儀和音樂來引導,百姓就能化除暴戾之氣而和睦相處;教導人民什麼事情值得喜歡,什麼事情應該厭惡,人民就知道什麼事可做什麼不可做;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會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說:[名聲顯赫的太師伊尹,百姓都在仰望着你呀!]

  孝治章第八

  十)、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了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譯文: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帝王用孝道來治理天下時,連那些附庸小國的臣子都不敢遺棄,何況是具有公、侯、伯、子、男爵位的諸侯呢?所以能得到各國諸侯歡心擁護,他們願意幫助帝王奉祀先王。

  (十一)、原文: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譯文:治理封國的諸侯,對那些孤苦無依的鰓夫寡婦都不敢欺侮,何況是一般士人和老百姓呢?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歡心擁戴,他們願意幫助諸侯祭祀先祖。治理封邑的卿、大夫,對於家僕俾妾,都能體貼尊重不敢失禮,對明媒正娶的妻子就更仁慈了。所以能得到全家族上上下下的歡心愛戴,樂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親。

  (十二)、原文: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譯文:像這樣全國上行下效地形成孝慈風氣,則父母親長在世時,能生活於安然無憂的環境中。去逝後成為鬼神,也樂意享受子孫的祭祀。因此天下和樂太平,水火旱災、溫疫疾病、判亂、盜賊、欺詐、戰爭都不會發生。這就是英明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成果。《詩經.大雅.抑篇》上說:天子有崇高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來歸順。]

  聖治章第九

  (十三)、原文: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譯文:曾子說:[弟子大膽請問,聖人的德行,難道沒有一樣超越孝道的嗎?]孔子說:[天地間的人與物都是得到天地的中氣而成形,稟受天地造化之理以成性。雖說萬物都具有天地的性能,只有人的稟賦最完整而最尊貴。在人全性、盡情的行為中,沒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沒有比尊敬父母親更重要的了。尊敬父親,沒有比天子祭祀時,將祖先配享上帝更重要的了。這件事自古以來,只有一個人做到,那就是周公。拿父母來配享天地的祭祀就是周公創始的。從前周公代理成王攝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時,將他的始祖后稷配享上帝;又在明堂祭祀時,以他的父親文王配享上帝。因此天下的諸侯,依各人的職位,前來助祭,並各自奉獻當地的特產。由此可知,聖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

  (十四)、原文: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譯文:所以出生在父母膝下之時,上天已賦予愛親、敬親的天性;兒女長大後,有能力奉養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聖人憑藉著兒女尊敬父母的天性,因而教他敬親的道理;隨順著兒女愛敬父母的孝心,因此教他愛親的道理。所以聖人的教化,不用嚴肅的態度,就可以成功;聖人的施政,不用嚴肅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因為聖人所憑藉的,是人性根源的孝道。

  (十五)、原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譯文:父母慈愛兒女、兒女孝順父母,是天生自然的本性;兒女事奉父親如臣子面對嚴君,循禮而致敬,不敢欺瞞,這就是君臣之義。父母生我,我要為祖宗傳血脈,再也沒有比傳宗接代更重要的了;父母管教養育兒女,既像尊嚴的君主,又是慈愛的親人,君臣之義、父子之恩,雙重的恩義加臨在我身上,再也沒有比這深恩厚義更重要的了。所以,做兒女的不親愛自己的父母,而去親愛他人,叫做違背天性仁德;不敬重自己的父母而去敬重他人,就違背了禮法。所以愛親敬長是順乎天性的善行,不愛不敬就是違逆天性的凶德。在上位的人,本來應該順從天性,力行孝道,做人民的榜樣,現在反而違背孝道,人民將因無從取法而悖禮犯義、國家社會就要脫序不安了。一個人不從孝順父母的美德上來得到官位,卻由犯上作亂的凶德得到官位,這是成德君子所羞愧唾棄的。

  (十六)原文: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譯文:成德君子的作法跟小人不同:君子以誠修身,出言真實不虛,受到人民稱讚。君子以和為貴,凡有所作為,必想所為,都可使人民歡樂。君子的存心公正無私,一舉一動都受人民尊敬。君子誠懇的容貌舉止,可令人民仰望。君子的施政,一進一退都為民謀福興利,度量其心都跟民心相合。像這樣用道德仁義來親近人民,人民既敬畏又愛戴他,以他為表率來效法他。所以很容易能夠完成他的德教,順利推行他的政令。《詩經.曹風.鳲鳩篇》說:善實的君子,他的威儀正直無私,一點都沒有差錯。]

  紀孝行章第十

  (十七)、原文: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譯文: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親的行為:第一,平常應盡到恭敬的心,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第二,供養必須盡到和樂的心,衣食住行盡量使父母歡喜愉快。第三,父母有病要盡到憂慮的心,送醫治療並日夜服侍。第四,如果父母不幸去逝,必須盡到哀病的心,遵禮來處理後事。第五,祭祀時必須盡到莊嚴的心,憶想親人音容,並為晚輩們講述親長的儀範德行。以上五事,都能做到,才算是善盡事親的道理。孝行完善的人,在平時人際關係應對進退上,還須衡量三種中和的態度:一是居上位時不敢有驕矜的心,能謙恭慈柔,善待部屬、百姓。二是為下屬時不敢有悖亂的心,能盡忠守職,做好份內的事,三是身為百姓,不敢有爭較的心,能和氣忍讓,圓融十方。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身居上位如果驕傲自大,則眾叛親離,甚至會危及身家性命。身為下層官員而越分犯紀,就將受到刑戮。在群眾或同事之中,每事爭奪,就將受到暴力或兵刃的傷害。這三件事都是招惹禍端、危害身家性命,使父母親長時時憂懼的事,如果不能戒除,雖然每天用牛、羊、豬三牲來奉養育父母,親心還是難安,畢竟不是不孝!]

  五刑章第十一

  (十八)、原文: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譯文:孔子說:[國家用來規範人民行為的五種刑法,條款有三千多條,其中以不孝的罪行最重大,尤其是忤逆天地君親師,更是大逆不道。用武力脅迫君王,犯上作亂是不義的行為。君王代天治民,是國家安定的根本,藐視君王不就是背逆天理?用言語誹謗聖人,不是智的行為。聖人代天教民,是人類歸根復命的根本,反對聖人行道救世不就是蒙昧天理?不孝父母,是不仁的行為。父母生兒育女,是生命繁衍的根本,一個人眼中沒有父母,不就是泯滅人性的禽獸?還有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做不出來?由此可知,犯上、侮聖、辱親,都是天地鬼神不能容納接受的,這三者也是人世間大人倫大亂的根源。

  廣要道章第十二

  (十九)、原文: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譯文:孔子說:[領導人要教化百姓,使百姓能親善而相愛,沒有比自己篤行孝順去感化他們更好的了。教化人民互相行禮、謙恭和順、彼此尊敬,沒有比自己力行友愛兄弟姐妹去感化他們更好的了。改革民情民俗,由薄情轉為淳厚,沒有比用樂舞詩歌來化導百姓更好的了。領導階層要能安於天道天命,人民百姓要能安和利樂,沒有比上下都依循天理、以禮相待更好的了。禮的表現,只是真誠、敬愛罷了。只是應對進退、待人接物、敬慎合於規矩法度而已。所以我們尊敬他人的父親,他的子女就很歡喜。敬重他人的兄長,他的弟弟一定高興。禮敬他人的君王,他的臣民一定喜歡。像這樣,我們尊敬一個人,能使千千萬萬的人喜悅;我們用天心誠意去禮敬少數的人,能使很多的人得到歡喜之心,這就是孝道成為最重要的道理和德行的所在了!

  廣至德章第十三

  (二十)、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譯文:孔子說:[成德君子,立定孝悌來教化百姓,並不需要親身挨家挨戶去教導,天天去耳提面命的督察;而是如堯舜般的行不言之教,無為而化。君子自己實踐孝行,是尊敬天下所有為人父母的人;君子自己力行悌道,是尊敬天下所有為人兄姊的人;君子自己奉行臣道,是尊敬天下所有為人君王的人。像這樣,君子只是率性盡性、自明明德,德風喚醒天下人的本性,人人自然都會孝養父母,恭敬兄姊,效忠國君了。《詩經.大雅.洞酌篇》說:和樂慈祥的君子,愛民如子,真不愧是人民的父母。]要不是至誠至聖,至善至德,哪能順天性化導人民,讓天下人人都知道報本,效應這麼大呢?

  廣揚名章第十四

  (二十一)、原文: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於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譯文:孔子說:[明德達道的君子,事奉親長能盡孝,那麼推孝敬的心事奉君王,一定能盡忠於國家。事奉兄長能夠遵行悌道,推此愛敬的心事奉長輩,一定會恭敬有禮,在家把家務整理完善,妯娌和、兄弟愛、鄰里眭,出仕做官,必能治理百姓。所以能持家有道就能為政有道,治道就是人道。本於道,成於德,歸於誠;能治己就能治人,能成己就能成人。無論為人為政,都是以性道為本,中和為用。那麼孝親忠君、悌兄順長、理家治官的內外圓滿,全在一心成就,美名自然顯揚於後世,永遠受世人的推崇與景仰。

  諫諍章第十五

  (二十二)、原文: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命,可謂孝乎?]

  譯文:曾子說:[有關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道理,都聽老師說過,也都明白了。不過弟子還有一點不太明白的是:子女聽從父母的命令或要求去做的事,就可以算是盡孝了嗎?]

  (二十三)、原文: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譯文:孔子回答說:這是什麼話呀!這話從何說起呢?盲從父母之命,哪能算是孝啊!自古以來,人臣的、人子的、人友的,都有諫諍的義務。古時候的天子,任命七位諫諍大臣,所以即使國君有不合理的施政,有諍臣的諫諍,可以及時挽救政務的缺失,就不會失去天子之位。諸侯治理國政,設有諍臣五人,所以雖然有錯誤的政務,因受到糾察諫諍,不至於被罷官免職,失去宗廟的祭祀。身為基層的士人,有能相互糾正勸諫的朋友,德術才能日增,祿位才能保有,終身才能保持好的名聲。做父母親的,如果能有子女的勸諫,雖然偶有過錯,也不至於陷入不義的污泥之中。

  (二十四)、原文: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譯文:做兒女的,看到父母有不合義理的行為時,不可以不勸阻父母;做臣子的,看到君王有不合義理的施政時,不可以不勸諫君王!為人子或為人臣,看到父母、君王有不合情理法的行為,當然要諫諍。一味地盲從父母或長上的命令,怎能算是盡孝呢?陷父母於不義,怎能算是孝子呢?]

  感應章第十六

  (二十五)、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譯文:孔子說:[古代如堯、舜、湯、文、武等聖王,事奉父親能盡天性的純明,所以郊祀上天時,能明察上天降生萬物、博愛萬物的天心。事奉母親時能盡純明的孝心,所以祭祀后土時,能察知大地養成萬物的恭順之心。尊敬年齡比我長的,愛護年紀比我小的,尊重地位在我之上的,體恤地位在我之下的,因此家國天下都能治理得很好。明王能遵行孝道,就能明察天地之心,連神明都會降福庇護,彰顯孝子的功德。

  (二十六)、原文: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着矣。

  譯文:所以,身為天子,不敢說他是天下的至尊,因為他還有父親在啊。天子不敢說他是天子的最先輩,因為他還有兄長在的緣故。天子不敢忘記尊親敬兄,推此天性追思祖先,到宗廟祭祀時,也齋庄中正,儼然祖先就在面前,不敢忘記祖先的恩澤。天子每日謹慎自己的行為,唯恐出差錯,時時修心養性,不敢侮辱祖先的名聲。宗廟祭禮,崇德報功,如此的禮敬,連鬼神都受到感動而顯化。

  (二十七)、原文: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譯文:天子遵行孝悌的至德要道,就能感通上下幽冥,光照感服四海萬邦的臣民,沒有不感通的。《詩經.文王.有聲篇》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四海之內,所有的人沒有不感動而心悅誠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二十八)、原文: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譯文:孔子說:君子應該怎樣本着孝親的心來事奉君王呢?工作之時,奉公守職,在崗位上對份內事認真努力,絲毫不敢存欺瞞的心。事後,檢討自己的行為過失,立即改過補救。君王有美德善政,應當順從落實推行;如果君王行事有過錯,或政令無益於百姓,應該居理諫諍,設法改正、補救。為臣敢進言,上輔君王;能守職,下顧百姓,兩全其美,所以使得上下相親相愛。《詩經.小雅.隰桑篇》說:[敬愛君王的心,隱藏在心中,雖然身離君王很遠,仍然不說離開君王很遠:不論在君前君後,忠君的心永遠不變。忠君愛國的心,隱藏在心中,哪有忘記的一天呢?]

  喪親章第十八

  (二十九)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譯文:孔子說:[孝順的子女,當父親或母親不幸喪亡時,要謹慎壽終,不敢鬆懈。心裏哀痛,哭得聲斯力竭,沒有一絲力氣了。悲哀太過,禮貌上的莊重也顧不及了。憂愁太切,說話也急促無暇修飾了。有漂亮的衣服,都不敢安心穿了,只能穿麻衣。心中哀傷,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感覺快樂。有美味好的吃的東西也不想吃,即使吃了,也覺得不好吃。這六項事實,是孝子天性中,哀傷憂愁的至情。禮記喪禮中說:父母的三年之喪,做子女的水漿不入口,絕食不可超過三天,是教民不可因為父母喪亡而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更不可哀毀過度而滅絕了性命,這是聖人的政令。居喪不超過三年,這是告訴人民喪禮的期限。

  (三十)、原文: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譯文:備辦棺木,以及棺材外面的木造套子,還有死人穿的衣服,死人蓋的被子,然後舉行殮禮,分大殮和小殮。小殮是着好壽衣,遺體放入棺材裏面,周圍塗塞完畢,不封棺,等遠方的子弟回來;大殮是封棺,準備出葬。入殮後在靈堂陳列祭器,銜哀奠祭,盡悲哀憂戚之情。捶胸頓足,哭的聲斯力竭,哀痛的護送出殯。占卜好風水,選擇好墳地來安葬親人。興建宗廟,請亡親的靈魂來享受祭祀。又在春秋二季到廟祭拜,追念親恩,不敢忘記尊親的孝養與志業。

  (三十一)、原文: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終矣。]

  譯文:父母親生前,要盡到愛敬和恭順的心;父母親去逝,要盡悲哀憂戚的禮。生前以愛敬心報本,死後以追慕心報恩,畢生不敢忘尊親之德,不敢妄為有辱父母臉面,那麼才算盡了人子的本分。

  附:台灣百水老人《百孝經》一篇: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唯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和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既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能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性溫和孝是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先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固定鏈接: https://www.mingtianji.com/2022/11/13/6730/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孝經》全文及譯文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