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李守力「周易詮釋」:風地觀卦第二十

…分享美好…

640-50

輕鬆學《易經》
《周易詮釋》:觀卦第二十
640-47
 
【周易經文】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六二:闚觀,利女貞。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丑也。
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解讀詮釋】
 
【20.1】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白話】
觀卦:祭祀前洗手,還未等到進獻祭品時,誠敬之心已肅然而生。
【解讀】
○觀卦下坤上巽,風地觀卦。《序卦傳》:「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觀卦與臨卦是一對綜卦。觀,《說文》:「諦視也。從見雚聲。」觀(觀)的金文雚,鳥長有一對大大的眼睛(兩個口),代表諦視。
640-48
《雜卦傳》:「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臨卦二陽浸長,以尊適卑,凡聖同居,應與無礙,教思無窮,保民無疆;觀卦二陽將去,上尊下卑,聖凡有別,大觀在上,眾庶仰求,次第觀教。臨卦,如正法之時,「率性之謂道」;觀卦,如像法之時,「修道之謂教」。
臨,人君之道監臨百姓(陽爻在下)普及擴大之義,到了觀卦君王則回到本位(陽爻在五位天子、六位宗廟),民眾仰觀之。臨卦人君在下(基層)側重解決國計民生問題,屬於經濟基礎範疇,觀卦人君在上(廟堂)側重解決思想觀念問題,屬於上層建築範疇。道教寺廟稱之為觀,這是觀之古義的遺存,佛教有四念處觀、觀世音菩薩信仰以及摩訶止觀法門。今將思想稱為世界觀人生觀等。
○觀卦上巽為高、為命,為祖,(《詩·下武》「繩其祖武」,《抑》「子孫繩繩」,《螽斯》「宜爾子孫繩繩兮」,巽為繩,故為祖)下坤為眾,象君王在高處(祭壇或宗廟)祭祀上帝與祖先,獲得天命,民眾在下面仰觀。從爻象看,二陽上居宗廟、天子之尊位,四陰象民眾居於下而仰觀之。
○盥(guàn),洗手。
觀,秦簡《歸藏》作「灌」。盥或為灌,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斟酒澆地以求神降臨。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周人先求於陰,因此在祭祀開始時先行灌禮。《禮記·郊特牲》:「灌用郁鬯(chàng),灌用臭也。」孔安國曰:「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郁鬯,用鬱金草釀黑黍而成的酒。
盥為洗手,取象互體艮為手。盥為灌,取象上巽為臭。故二者皆與觀卦卦象符合。
○薦,向神獻饗之禮。孚,誠信。顒(yóng),敬也。顒若,敬肅之貌。
 
【20.2】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白話】
彖傳說:壯觀的祭禮呈現在高處,具備柔順而巽的美德,居中守正來觀察天下。觀卦,祭祀前洗手,還未等到進獻祭品,誠敬之心已肅然而生,民眾仰觀時能領受美好的教化。觀仰上天之神妙法則,四季更替不出差錯,聖人效法上天神妙的法則設立教化,天下百姓都順服。
【解讀】
○大觀當指祭祀昊天上帝時民眾仰觀的盛大場面,祭祀昊天上帝即禘。甲骨文卜辭中「禘」、「帝」通用。禘,《說文》「諦祭也」。觀,《說文》「諦視也」,《白虎通·宗廟》雲「禘之為言諦也」,可見「禘」與「觀」的密切聯繫。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禘有三,有時禘,有殷禘,有大禘。……大禘者,《大傳》、《小記》皆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孝經》『郊祀后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
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其母姜原為帝嚳元妃,踏巨人腳跡(「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懷孕而生后稷。后稷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上帝為萬物之祖,后稷為周人之祖,故祭祀上帝時同時祭祀后稷。
《爾雅》云:「禘,大祭也。」
《禮記·明堂位》:「祀帝於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也。」
《詩經·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禮記·禮運》:「祀帝於郊,所以定天位;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
《禮記正義》:「大祭莫過於圜丘,故以圜丘為禘也。圜丘比郊,則圜丘為大。」
筆者曾經論證先天八卦與圜丘的關係,見《周易密鑰》「太極圖與伏羲六十四卦演化之猜想」。圜丘是按三衡圖設計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7000-6500年)陶象模型上已經有了三衡圖,三衡圖準確地描述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日的晝夜關係,所以彖傳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圜丘從五千多年前一直傳承到現在的北京天壇。
禘,最早指在郊外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後來禘祭由宗教屬性轉向政治屬性。殷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強調王權神授,只有王才能禘祭先王,以鞏固王權。但至西周中期穆王時,王道衰微,周天子的權威衰弱,諸侯和臣下的地位和權勢上升,禘祭逐漸為諸侯和臣下所用。到了春秋時期禘祭的政治性越來越明顯,成為陪臣執國命的手段之一。
《禮記·喪服小記》、《大傳》「禮,不王不禘」符合穆王前之史實。
《周易·豫卦》「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此言殷祭,曰雝,禘大祖文王。
《論語·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後來僭用禘禮於群公之廟,王綱解體,所以孔子不欲觀。此與「盥而不薦」是兩回事。
知道了觀卦原意為祭祀昊天上帝,觀卦彖傳的內容便很容易明了。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卦下為坤為順,上為巽,九五為卦主,通過禘祭之禮,聖君感通天帝,居中守正而順從天意,故能高瞻遠矚地遍觀天下形勢。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李鼎祚《周易集解》說:「鬼神害盈禍淫福善,若人君修德,至誠感鬼神,則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觀盥而不觀薦,饗其誠信也,斯即『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其義也。」
大觀禘祭之禮,有大排場、大氣象,但這只是表象,《周易》的作者認為,隆重的祭禮、繁瑣的程序是次要的,祭禮的核心是對待神靈的誠敬之心。「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yuè)祭,實受其福」出自既濟卦九五爻辭。殺牛以祭是盛祭,而禴祭為薄祭。為何盛祭不如薄祭?因為西鄰(周文王)有德,東鄰(商紂王)失德。天帝為萬物萬民之祖,一個真正愛民愛物的君主才會對神靈有真正的誠敬之心,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才是真正的至誠之道,祭禮可以假裝誠敬,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無法偽裝的。正因為君王誠敬對待天地鬼神,百姓受到感染得到了美好的教化,所謂「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站在模擬太陽運行法則的三衡圖圜丘上禘祭天帝,諦觀天體的神妙法則,明了四季更替不出差錯,聖人依據上天之永恆的神妙法則教化天下,天下百姓自然順服。可見人君只是天道的落實者,而不是以私意私利統治民眾。「神道設教」本是古今中外國家政治的根基,狹隘的機械唯物論者曲解「神道設教」以為是用迷信來麻醉人民,時至如今西方發達的民主國家總統就職時仍然要手按《聖經》宣誓,這是「神道設教」的延續。
 
【20.3】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白話】
象傳說:風行地上,是觀卦的象;先王由此領悟巡視四方觀察民情而設立教化。
【解讀】
○觀卦上巽風、下坤地,故有風行地上之象。古先聖王觀察觀卦風行地上,無所不至,萬物各得其所化之象,悟出當巡視四方,觀察各地風俗民情,因其俗而設其教。
 
【20.4】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白話】
初六:像孩童那樣觀察,小人沒有危害,君子有所憾惜。
象傳說:初六像孩童那樣觀察,這是小人之道。
【解讀】
○觀卦六爻所諦觀的對象都是九五,九五指聖君,或聖君之道、天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本體論、永恆真理。
○初爻離九五最遠,與上無應,初爻為陽位,猶如小兒,小兒之見是最膚淺的,故對一般民夫沒有危害,而對於君子若以小兒之見治國難免有所憾惜。
 
【20.5】
六二:闚觀,利女貞。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丑也。
【白話】
六二:從門縫裡向外觀察,適宜女子守正。
象傳說:從門縫裡向外觀察適宜女子守正,君子若是如此應感到羞愧。
【解讀】
○闚(kuī),通窺。六二坤主,上應九五,惟其陰柔處內,不能盡見大觀之美,坤為婦,《繫辭傳》「闔戶謂之坤」,猶如婦人女子身居戶內,暗中竊看門外景物,而不能盡觀大千世界,故僅利於女子之固守正道。
○「亦可丑也」指君子羞愧,君子若是窺觀,反而偏離了自己的本分,窺是暗中偷看,對於君子大丈夫而言是丑。
○《周易》作者並沒有歧視婦人之見,「童觀」也不是貶低兒童,只是說由於男女老幼各自的本分不同,婦人、兒童的視野相對狹窄而已。
 
【20.6】
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白話】
六三:觀察君道,產生或進或退的想法。
象傳說:觀察君道產生或進或退的想法,沒有喪失大道。
【解讀】
○三、五之「我」,皆指卦主九五君道。六三與九五之「我」無應比,故觀「我」之上下:六三與上九相應,故欲進;與六四敵比,變艮卦為止,故欲退。
六三離九五不遠不近,如《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之中士,故曰「未失道也」。 
孔穎達曰:「六三居下體之極,是可進之時;又居上體之下,復是可退之地。遠則不為童觀,近則未為觀國,居可進退之處,可以自觀我之動出也。故時可則進,時不可則退,觀風相機,未失其道。」
 
【20.7】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白話】
六四:參觀國家的光輝政績,適宜做君王的貴賓。
象傳說:參觀國家的光輝政績,是君王的上等賓客。
【解讀】
○由於九五應六二坤主,故坤卦三爻偕同應巽卦。六四為巽主爻,下應坤國,故曰「觀國之光」,上承九五,故曰「利用賓於王」。
六四能諦觀君道之光輝,堪為聖君的知音,故為上賓。尚,上也。昔敬仲筮得此卦,320年後其八世孫田和取代姜姓為齊侯。(詳見觀卦筮例)
 
【20.8】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白話】
九五:諦觀我自己的思想如何,君子沒有咎害。
象傳說:諦觀我自己的思想如何,方法是觀察百姓的苦樂。
【解讀】
○此九五自我諦觀。生,性也。《尚書·君陳》「惟民生厚」,孔傳:「言人自然之性敦厚。九五應六二坤主,坤為民眾,故象曰「觀我生,觀民也」,君主的心性如何,表現在民眾的福祉上。
王弼曰:「觀我生,自觀其道也。九五為眾觀之主,宣宏大化,光於四表,觀之極者也。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君子風著,己乃無咎,欲察己道,當觀民也。」程頤曰:「我生,出於己者。人君欲觀己之施為善否,當觀於民,民俗善,則政化善也。」
○君子無咎:說明聖君時常反省自己的思想是否有錯誤。如《論語·子張》「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犯了錯誤,就如同日食月缺,因為太明顯,人人看得見,但只要改正,人們都會敬仰他。
 
【20.9】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白話】
上九:諦觀君王的思想如何,君子沒有咎害。
象傳說:諦觀君王的思想如何,心志沒有安逸。
【解讀】
○九五以下,以九五「我」為主,故曰「觀我」;上九則超越九五,故曰「觀其生」。上九敵比九五,如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故象曰「志未平也」,如此「君子無咎」。
觀其生,即顧諟天之明命,天命之謂性也。《古文尚書·太甲》:「惟嗣王不惠於阿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qí],社稷宗廟,罔不祗[zhī]肅。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四方。」是說:嗣王太甲不聽從伊尹的勸諫,伊尹作書給太甲說:「先王成湯顧念天的明命,供奉上下神祇,對宗廟社稷無不恭敬嚴肅。上天看到湯的德政,因此降下重大使命,讓他安撫四方。」
○上九為宗廟,是上層建築之顛,原始部落時期為通天的神巫先知,國家政權形成初期仍然以卜筮結論(即神的默示)諦觀君王得失,以後則指最高的經典文獻,如《尚書》、《聖經》之類。
觀卦的卦辭、《彖傳》強調的「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和「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正是上九功用所在!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婆羅門地位高於剎帝利國王階層。婆羅門相當於上九的位置。
古代以色列立國的第一位先知撒母耳(Samuel)與《周易》爻辭的作者周公是同時代的人。敬奉上帝的撒母耳從小就有超常的預知未來的能力,於是得到了民眾普遍的信仰。撒母耳膏立掃羅(Saul)為王,並在吉甲立國(公元前1020—前1000年在位)(撒上十1,十一14)。後來,掃羅違命犯罪,撒母耳深加斥責(撒上十三11~15)。撒母耳到伯利恆膏立大衛為王(David)(公元前1011—前971年)(撒上十六1~13)。撒母耳守道至老,未曾欺負百姓,虐待百姓,或收受賄賂(撒上十二1~5)。以色列先知撒母耳(Samuel)與周公都不是君王,他們也不享受君王的福祿,但是他們有依據天意監督君王得失的責任。
整個中世紀的一千年歐洲皇帝都必須通過教皇的加冕,這就是「君權神授」。這個時期的教皇也是上九的位置。
古代政教分離以後,大臣則依據天文星佔得出的天意或者依據經書向君主納諫。賁卦《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此皆是上九的功用。
進入民主時代,民心代表了天意,人民的集體意志成為上九的功效。
所以《周易》從來沒有主張「君權至上」的思想,而是把天道凌駕於君主之上,故君主為「天子」。
 
【觀卦總結】
 
觀卦六爻以九五聖君為軸心,闡述了各個階層對九五君道的認識觀念,初六「童觀」小兒之見,六二「窺觀」婦人之見,六三從外圍而觀君主「生進退」,六四最為親近聖君得以「觀國之光」。九五聖君本位自我反省,以民心向背諦觀自我。上九敵比九五,代表天道民心形成對政府的監督機制。
整個觀卦六爻有軸心,有層次,由遠及近,由下至上,由淺入深,體現出高度的超越時空的邏輯秩序與哲學特徵。所以《周易》的義理本來就含藏在卦爻辭中,並非有了《易傳》才有了義理。
可見《周易》並不是胡適向榮格所說的「年代久遠的筮占方法彙編,沒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張晨:容恩、胡適與《易經》,《社會科學》1993年09期)。《周易》來源於天道,其表述的也是天道,故可以經綸天下,而筮占作為人與天溝通的渠道,故《周易》文本必然也以筮占形式寫成。此《易經》所以為東方《聖經》也。
 
【觀卦筮例】
周史以《周易》占敬仲之未來

《春秋左氏傳·庄公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

齊侯使敬仲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及於寬政,赦其不閑於教訓而免於罪戾,弛於負擔,君之惠也,所獲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請以死告。《詩》云:『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使為工正。

飲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
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
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成,成子得政。
大意:
二十二年(前672年)春季,陳國人殺了他們的太子禦寇。陳國的公子敬仲和顓孫逃亡到齊國。顓孫又從齊國逃亡到魯國。
齊桓公想任命敬仲做卿,敬仲辭謝說:「寄居在外的小臣如果有幸獲得寬容,能在寬厚的政治之下,赦免我的缺乏教訓,而得以免除罪過,放下恐懼,這是君王的恩惠。我所得的已經很多了,哪裡敢接受這樣的高位而很快地招來官員們的指責?謹昧死上告。《詩》說:『高高的車子,招呼我用的是弓。難道我不想前去?怕的是我的友朋。』」(註:古者聘士以弓,敬仲怕擔任高官會引起同僚嫉妒)齊桓公就讓他擔任了工正官。
敬仲招待齊桓公飲酒,桓公很高興。天晚了,桓公說:「點上燭繼續喝酒。」敬仲辭謝說:「臣只知道白天招待君主,不知道晚上陪飲。不敢遵命。」
君子說:「酒用來完成禮儀,不能沒有節制,這是義;由於和國君飲酒完成了禮儀,不使他過度,這是仁。」
當初,大夫懿仲要把女兒嫁給敬仲而占卜吉凶。他的妻子占卜,說:「吉利。這叫做『鳳凰飛翔,唱和的聲音嘹亮。媯[guī]氏的後代,養育於齊姜。第五代就要昌盛,官位和正卿一樣。第八代以後,沒有人可以和他爭強。』」(註:古人重視「可持續發展」,占卜的應期達幾百年。)
陳厲公是蔡國女人所生,所以蔡國人立他為君,厲公的兒子是敬仲。在敬仲年幼的時候(敬仲出生於公元前705年),有一個成周的太史用《周易》去見陳厲公,陳厲公讓他占筮,佔得的《觀》之《否》卦(即觀之六四)。
周太史說:「這就叫做『參觀國家的光輝政績,適宜做君王的貴賓。』這個人恐怕要代替陳而享有國家了吧!但不在這裡,而在別國,不在這個人身上,而在他的子孫。光,是從另外地方照耀而來的。《坤》是土,《巽》是風,《乾》是天。風變為天而行於土上,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產,又有天光照射,這就居於地土之上,所以說『參觀國家的光輝政績,適宜做君王的貴賓』,庭中陳列的禮物上百件,另外進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美好的東西都具備了,所以說『適宜做君王的貴賓』。還有等着觀看,所以說他的昌盛在於後代吧!風行走最後落在土地上,所以說他的昌盛在於別國吧!如果在別國,必定是姜姓之國。姜是大岳的後代。山嶽高大可以與天相配。但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陳國衰亡,這個氏族就要昌盛吧!」
等到陳國第一次滅亡,陳桓子才在齊國有強大的勢力,後來楚國再次滅亡陳國,陳成子取得了齊國政權。
【解讀】
《周禮》曰「大史掌書」,故此處的周史指周太史,是《周易》方面的權威專家(相當於今之社科院院士),周太史用《周易》卜筮敬仲命運的時間在公元前705年以後的幾年內,比孔子出生(前552年)還早150年,晚於周公作《周易》爻辭時間300年左右,所以我們從周太史對《周易》的解讀可以看到《周易》的原始解經思路。
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佔得觀卦六四爻,《易傳》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觀卦六四即觀之否。
「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這是周太史根據觀之否推算敬仲的未來命運。以下是卦象分析。
「《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640-49
觀卦,下坤土,上巽風。否卦,下坤土,上乾天。觀卦互體下坤上艮,否卦互體下艮上巽。「風為天於土上」指觀之否,上卦巽風,變為乾天,下卦坤土不變。「山也」,指觀否兩卦的大象或互體都有艮卦,艮為山為岳。互體往往表示卜筮事項的信息密碼,相傳堯時分管四方諸侯的官稱為四岳,《齊太公世家》說,呂尚(姜子牙)的先祖曾為四岳,因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賜姓姜,「姜,大岳之後也」,故「觀國之光」指姜子牙建立的齊國。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六四變,此爻是辛未,觀上體巽,未為羊,巽為女,女乘羊,故為姜。」近儒懷疑《左傳》《國語》筮例不用爻象、爻辰體例,實際上卜筮為「《易》有聖人之道四」之一,卦象、爻象同屬於解經體例和卜筮體例。而另外的漢易象數,如納甲、爻辰等,則專屬於《周易》的卜筮體例。
「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這是指之卦否卦的互體,下艮上巽,艮為山,巽為木為材,故曰有山之材。天光,乾為天也。「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這是否卦的象,艮為門闕,為門庭,坤為十,引申為百,乾為玉,坤為帛,天地之美都具備。可見這個國家的繁榮景象,真可謂「觀國之光」也。
「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這是周太史解釋為什麼敬仲的子孫會在異國興盛,上卦巽變乾,變在外卦主外,又巽為風行,故在異國。
「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只是周太史解釋為什麼要等到陳國衰落時敬仲的子孫才能昌盛,之卦否互體艮山配乾天,但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所以「陳衰,此其昌」。實際上巽為進退,有此進彼退之象也。
「風行而著於土」、「山嶽則配天」,此言先天、後天卦位。先天之巽,位於後天之坤;先天之艮,位於後天之乾。
敬仲陳完在齊國擔任「工正」期間,負責編輯了《考工記》一書。《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也是敬仲的子孫。這兩部書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極大。
陳完的五世裔孫田乞為齊景公大夫,他以大斗放糧,小斗收稅的扶貧政策贏得民心,田乞立齊悼公而拜相,田氏由此控制朝政。田乞之子田常、孫田盤、曾孫田白、玄孫田和相繼為齊相,其他子孫皆為齊都邑大夫,因而田氏權傾朝野。齊康公14年,田和以齊康公淫亂朝政之名將其放逐海上,並請魏文侯代其向周天子請封為諸侯。公元前386年,齊康公19年,田和被周安王封為齊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為諸侯,春秋結束。此時距周太史筮占已有320年,同時當年大夫懿仲卜妻敬仲「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也得到了神奇的應驗。
從以上周太史解經思路看,《周易》確實是通過觀象而繫辭的,《周易》並非是卜辭的彙編,卜辭彙編仍為龜卜,《周易》筮占是高度體系化的學科,這也是《周易》能夠流傳至今的緣故之一。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李守力「周易詮釋」:風地觀卦第二十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