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周易詮釋》:乾卦第一

640-21

輕鬆學《易經》《周易詮釋》:乾卦第一

640-5

【周易古經原文】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易傳原文】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解讀詮釋】

【1.1】

乾:元亨利貞。

【白話】

乾卦:創始,通達,適宜,正定。

【解讀】

○「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卦辭。元,原也,萬物由此創始;亨,通也,生長發展;利,宜也,收益,和諧;貞,正也,定也。

○元亨利貞,為乾卦四德,四德法於四象四季春夏秋冬:元,少陽,春季也,一年之計在於春;亨,太陽,夏季也,萬物欣欣向榮,亨通無礙;利,從禾從刀,收割莊稼,秋季也(徐中舒認為「利」從禾從耒,刀是耒之省形。古文利,及從利之黎、梨、黧、犂、棃、協(劦)諸字,仍是從耒,可證從刀,乃是省形。利來母字,自是從耒得聲。刺地藝禾,故得利義);貞,一年之終,冬季也,冬季生靈寂靜,如貞人(巫)入於正定也。

○乾為天為道為大,為太極,太極即一。止於一,即是合於道,止於一是個「正」字,合於道為正,守護正,是個「定」字,故「大學之道」在於「知止而後有定」。定能生慧,慧即通天,通天即巫(貞人)。「貞」之本義由此明矣!

正定,貞之體;占卜,貞之用。貞,在《周易》是正定、正固義,在卜辭、卜筮、《歸藏》是占卜義。

【貞字之謎】

《彖·師》曰:「貞,正也。」

《說文》:「貞,卜問也。從卜,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

京房的觀點被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證明是正確的。甲骨文「貞」字即「鼑」,金文貞字是「卜」字置於「鼎」上,故「貞」與「鼎」通用。鼎,定也,正也。故《周易》「貞」字多訓為正。卜問,貞之用也。卜辭和筮法中的「貞」字多訓為卜問。

鼎字與貝字古文字形似,很容易混淆,於是後世的「貞」字就有了從貝的寫法了,實際應該是「鼑」(貞、則、員三字,貝旁都是鼎字的簡化)。「鼑」字見證了《史記》所言「黃帝得寶鼎神蓍」之事。卜,或為枚、蓍、策、筴,所謂「枚卜」是也(詳見:革卦、鼎卦解讀)。

640-2-1

【黃帝四面】

《太平御覽》卷七九引《屍子》曰:

子貢問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也。」

子貢問孔子:「黃帝四面是否可信?」孔子按照理性原則回答:「黃帝派四個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去治理四方,達到了不討論而意見相合,不協商就能成功,這是黃帝四面。」

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呢?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戰國佚書四種,其中《十六經·立命》明確記載着黃帝的奇特面貌:「昔者黃宗(帝)質始好信,作自為象(像),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是以能為天下宗。」

640-3-1

筆者認為:黃帝是兼王與巫於一身,「巫」字甲骨文、金文寫作640-1-1,象「方四面,傅一心」,通達四方之義。

1959年湖南寧鄉縣黃材出土的商朝後期人面方鼎應該是「黃帝四面」的傳承。這也印證了「貞」是先王或巫用來祭祀、占卜的禮器。方鼎四足四面四方穩定之象與「貞」的正定、正固含義完全吻合。

【1.2】

初九:潛龍勿用。

【白話】

初九:龍潛伏着,不能發揮作用。

【解讀】

○八經卦三爻,上為天,中為人,下為地。而64別卦(重卦)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是天。初九處於地下深淵,所以稱「潛龍」,而不能發揮作用。

○乾初九,下乾變巽,巽為入,故曰「潛龍」。

 

【1.3】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白話】

九二: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表現大人之德。

【解讀】

○九二為地之上,又得中,德才初備,適宜表現大人之德。

○大人一般有兩種含義:其一,指有道德有作為的人;其二,指有道德並居於高位的人。九二是指第一義,九五是指第二義。

○乾九二,下乾變離,離為目,故曰「見」。

 

【1.4】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白話】

九三:君子整天勤奮努力,晚上警惕戒懼。雖有危險,但不會有咎害。

【解讀】

○君子:三、四位為人,陽爻為君子,所以九三代表君子。

○終日乾乾:九三已走完一個乾卦,未來上邊又是一個乾卦,所以說終日乾乾。

○九三處於兩乾(天)的中間,兩天之間為夜,故說「夕惕若」。三爻因為離開了中道,故說「厲」,但由於九三君子日夜精進,所以「無咎」。

 

【1.5】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白話】

九四:龍或躍或潛於淵,不會有咎害。

【解讀】

○九四與初九對應,初是潛淵位置,四是即將進入天空的位置,所以說「或躍在淵」。

○由於是或躍或潛於淵的試驗,所以「無咎」。

○乾九四,上乾變巽,巽為進退,故《文言》釋九四曰「上下無常」、「進退無恆」。秦簡《歸藏》和《太玄經》往往以「淵」與「天」相對。九四應初比五,初爻為「潛」為「淵」,五爻為天,「或躍在淵」是指龍在淵與天之間試飛,故《文言》釋九四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1.6】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白話】

九五:龍飛翔在天空,適宜實現大人之德。

【解讀】

○九五是全卦的主爻。五爻是天的位置,又得中位,並且陽爻居剛位,為當位,所以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此與九二都是「利見大人」,九二尚在田野,所以譯作「表現」,九五進入尊貴之位,所以譯作「實現」。

 

【1.7】

上九:亢龍有悔。

【白話】

上九:龍飛到極高處,則有後悔。

【解讀】

○亢,上也。盛極必衰,所以後悔。

 

【1.8】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白話】

用九:群龍沒有首領,吉。

【解讀】

○用九:乾之坤也。六個陽爻全部變為陰爻。乾知大始,故曰見;坤為眾,故曰群;乾為首,故坤為無首,故用九曰「見群龍無首」。

○「群龍無首」,自古鮮有知其本義者,「用九」指乾卦六爻全體使用,群龍即是六爻。因為乾為天為圓(古代祭天的檯子稱圜丘,也是圓形的),所以「用九」即是六條龍首尾相接形成一個整圓,這時候沒有了先後,出現完全平等,一片祥和的景象。故曰:吉。

○筆者認為,此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是老子《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源頭。

640-4-1

【1.9】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白話】

偉大啊,乾元!萬物因此才有開始,乾元由此主導整個自然界。雲氣流行,雨水布施,眾物周流而各自成形;太陽的光明終而復始地出現,六個爻的位置按時序形成,然後按時乘着這六條龍駕御天道。乾道的變化,(使萬物)各自正定其本性與命運,萬物保存聚合併處於最和諧狀態,達到了適宜和貞固。乾卦為首,創生出萬物,普世皆得安寧。

【解讀】

○《彖》即《彖傳》,屬於《易傳》(十翼)之一,是孔子及其門徒解釋卦辭的文字。彖[tuàn],斷也,裁斷之義。

○該段文字是解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的。第一句說的是「元」,第二句說的是「亨」,第三句說的是「利貞」。最後一句是總結。

○第一句說「元」,乾為圓,為元,為萬物的開始,統領整個自然界。

第二句說「亨」,從天上雲雨孕育萬物到空中太陽周而復始普照萬物,六爻時位是古人對萬物運行節律的數學歸納,六龍則是象數歸納,《易》的誕生表明古聖先賢對自然界規律有了象數數學科學的把握。《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黃元御《四聖心源》:「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者,風、熱、暑、濕、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氣之魄。」六位時成、時乘六龍對應六氣: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爻辰之法當源於六氣理論。

第三句說「利貞」,利,由禾與刀組成,象徵秋收。和,從禾。莊稼按照自然法則正其性命。人類按照自然法則正其性命就是和諧。此之謂「貞」,即天人合一。

最後一句總結乾卦創生自然界萬物,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普世安寧的局面。

○《莊子》引用《乾·彖傳》:

「乘六龍以御天」見於《莊子·逍遙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雲行雨施」見於《莊子·外篇·天道》:

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1.10】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白話】

象傳說:天體不停地運行,是乾(健)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要奮發圖強、永不止息。

【解讀】

○《象》即《象傳》,分為《大象》、《小象》。《大象》解釋卦象,附在《彖傳》之後;《小象》解釋爻象,附在爻辭之後。大象、小象文中都用「象曰」表示。在乾卦,《大象》與《小象》沒有分列。從坤卦開始,《小象》都附於各爻的爻辭之後。

○六十四卦的《大象傳》有統一的格式,都有三部分組成:

上下卦象+卦名+啟發德行

《大象傳》第一部分是從上而下分析經卦卦象(經卦不用《周易》卦名,而是用基本卦象),第二部分卦名則用《周易》卦名,第三部分則擴展到人事的啟發。如乾卦,上下為乾,乾的基本卦象是天,所以說「天行,健」,後邊即人事「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裡的「健」,通乾。《周易·說卦傳》:「乾,健也。」乾,帛書《易》作「鍵」。坤,帛書《易》作「川」,蓋「順」之省筆。《說卦傳》:「坤,順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

健是「乾」之訓也,順者「坤」之訓也。《坤》則雲「地勢坤」,此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劉表云:「詳其名也。」然則「天」是體名,「乾」則用名,「健」是其訓,三者並見,最為詳悉,所以尊乾異於他卦。……「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故云「天行健」。此謂天之自然之象。

《彖傳》釋「天行」有三處:

《蠱·彖》:終則有始,天行也。

《剝·彖》: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復·彖》:「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1.11】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白話】

初九爻辭「龍潛伏着,不能發揮作用」,因為初九陽爻在全卦底下。

九二爻辭「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表現大人之德」,因為德行可普及社會。

九三爻辭「君子整天勤奮努力」,因為天周而復始運行。

九四爻辭「龍或躍或潛於淵」,前進沒有咎害。

九五爻辭「龍飛翔在天空」,因為德行造就已經完備。

上九爻辭「龍飛到極高處,則有後悔」,因為滿盈不能長久。

用九,全卦整體,天體運行無始無終,循環無端,因此不可居於首位。

【解讀】

○本段為乾卦《小象傳》,是孔子解釋乾卦六個爻辭與用九的。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有兩層含義。一者,乾卦六個爻六條龍首尾相連,如環無端。二者,用九,乾之坤也。乾為天,為首;坤為臣,故不可為首。乾之坤故曰「天德不可為首」。

 

【1.12】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白話】

「元」,創始,是眾善之首;「亨」,亨通,是嘉美的會合;「利」,適宜,是事物得體而中和;「貞」,正固,是事物的主幹。君子實踐仁德,足以領導人。嘉美會合足以合乎禮。裁成事物足以合乎義。能貞正固守足以成就事業。君子能行此四德,所以說:「乾,元亨利貞。」

【解讀】

○《文言傳》是《十翼》之一。是孔子解說乾坤二卦的文字。只有乾坤二卦有《文言傳》。本段是《文言傳》第一節,解說卦辭,以下分爻解說。

○為了讀者能深入理解《文言傳》第一節的意義,列表如下:

元  善之長  體仁,足以長人  春,少陽,木,仁

亨  嘉之會  嘉會,足以合禮  夏,太陽,火,禮

利  義之和  利物,足以和義  秋,少陰,金,義

貞  事之干  貞固,足以幹事  冬,太陰,水,智

元亨利貞四德即四象之德。

元象少陽春天,果仁發芽,萬物生長,推展到社會人事,體仁方可領導人。

亨象太陽夏天,萬物茂盛,欣欣向榮,推展到社會人事,嘉會足以合禮。

利象少陰秋天,秋、利、和從禾,代表收穫莊稼,利物足以和義。

貞象太陰冬天,貞,正定,為智,可以把握事物主幹,貞固足以幹事。

【論「元亨利貞」今人之歧見】

今人好疑古,妄自尊大,以為孔子詮釋的「元亨利貞」「四德說」有誤。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云:「綜記《周易》卦辭、爻辭中,有元、亨、利、貞四字者凡188條。元皆大義,亨皆享祀之享,利皆利益之利,貞皆貞卜之貞,殆無疑義。」李鏡池《周易通義》云:「元亨約同於大吉。元,大也;亨,通也;利貞,利於貞問,即吉。」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四德說」本是周公《易象》所言。《左傳·魯昭公二年》云:「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從《左傳》《國語》筮例看,《周易》古經當時已被各諸侯國所應用,故李學勤先生指出:「《周易》經文當時為列國所俱有,韓起沒有必要到魯大史處觀覽,也不會為之讚歎。……我們還要注意到,《左》《國》屢次提到《周易》,有的全稱《周易》,有的簡稱為《易》,絕沒有稱之為《易象》的。由此可見,把《易象》說成《周易》並不合適。」

由於孔子「述而不作」,故《易傳》只是孔子所編輯,當孔子敘述自己的心得時,則加以「子曰」。《韓詩外傳·卷第三》和《說苑·卷十·敬慎》引用謙卦《彖傳》之言「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明說此周公所言,此《易傳》源自《易象》之明證。又《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在史官處說:「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易象》只收藏於周室和魯大史氏處,穆姜正是按《易象》中的「四德說」照本宣科而已。

穆姜占卜的時間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孔子編撰《易傳》的時間約在68歲到72歲之間,即公元前484年至前478年左右,《易傳》比穆姜晚了一百年。孔子所敘述的是聖人遺言,絕非穆姜之私見。金景芳《周易全解》說:「穆姜講的話很可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成說,不是她自己的理解。」孔子晚年傳易於商瞿和子夏,《周易正義》引《子夏傳》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此言乾卦之四德也。」可見「元亨利貞」歷來稱為「四德」。

「四德說」自古以來本無異議,唯近代疑古風起,又有甲骨文、金文例證,今人遂標新立異耳。對於今人產生的歧見,屈萬里《<周易>卦爻辭成於周武王時考》說:

嘗思八卦之名,不徑曰天地水火雷風山澤,而必曰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必有其故。及讀揚子《太玄》,見其八十一首之名,皆避熟就生,乃始恍然。蓋《易》筮乃神秘物事,作《易》者殆以此不經用之字,故弄玄虛也。不但八卦然也,《卦爻辭》中常用之字,亦頗有變亂舊章自創新義者,知作《易》者有其自定之若干專用字也。

《卦爻辭》約計不過五千字耳,而元字凡二十八見(卦辭十五見,爻辭十三見),孚字凡三十見(卦辭五見,爻辭二十五見),咎字凡九十有四見(卦辭八見,爻辭八十六見)。其餘如吉,如吝,如厲,如悔,均數見不鮮。凡此已可見作《易》者曾定有若干專用字,而有其「整個的一套」也。然此猶可謂字非生僻,義非獨創也。至如亨之字義,本為享獻;貞之字義,本為卜問。而《卦爻辭》中,皆別造新義,自我作古。此絕非漫不經心而偶致之,或綴拾舊文而雜纂成之者,所應有之現象也。亨字凡三十九見(凡「亨於西山」、「亨於歧山」、「亨於帝」等亨字之本為享字者,未計入。)見於《卦辭》者三十有五,見於《爻辭》者四:其義皆為「通」。貞字凡百又八見,見於《卦辭》者三十有三,見於《爻辭》者七十有五;除三數處義似「卜問」,兩處義似「禎祥」外,余皆為「真誠」之義(舊皆訓正,非是,余另有文說之。)與卜辭殊。此亨貞兩字,其義既不因襲舊文,其用又如此頻數而一致,其為作《易》者所創而專用者,殆無可疑。《卦爻辭》既共用此「一套」而無二致,則此區區五千宇,乃創作而非纂輯,成於一手而非出於眾人,殆亦無可疑也。

按:

以上所舉《周易》斷辭專用字統計,不完全準確。我的統計結果是:

元:凡27見,卦辭13見,爻辭14見;

孚:凡43見,卦辭9見,爻辭34見;

咎:凡100見,卦辭8見,爻辭92見;

亨:凡47見,卦辭40,爻辭7見;

貞:凡111見,卦辭35見,爻辭76見。

「元、亨、利、貞」是「為作《易》者所創而專用者,殆無可疑」。文王、周公作《周易》,將發明的新義寫入了《易象》秘笈。2600年前穆姜正是按《易象》中的「四德說」照本宣科而已。2500年前孔子根據《易象》編輯《易傳》,孔子去世後子夏作《傳》,其「四德說」都是對《易象》的繼承。

孔子一生有兩次機會接觸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歲以後,可惜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68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學習《易象》,傳承《易傳》。孔子51歲出仕為中都宰,52歲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這時候的孔子因身居高官是有條件接觸《易象》秘笈的,但孔子因公務繁忙,一心想着削弱三桓、墮三都,而無暇顧及《易象》一書了。

孔子早年和其他士大夫同樣都學過《易》,不過那是公佈於世的《周易》古經,不是《易象》秘本,歸魯以後年近70歲的孔子再次得到《易象》之後,終於發現了《周易》的密義。《論語·述而篇》雲「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後悔早年五十歲左右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到魯大史氏研習《易象》,致使從政一路坎坷,「墮三都」失敗,被迫周遊列國十四年(此謂之一生之「大過」),「假我數年」或「加我數年」皆追悔之言,晚年的孔子於是廢寢忘食地研究《易象》,帛書《要》說他「居則在席,行則在橐[tuó]」,《周易》一書時刻不離身,體現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補過之意。為了讓後人知道《周易》的真諦,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學習體會整理為《易傳》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故《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今之學者之所以認為「亨」為「享獻」而非「通達」,「貞」為「卜問」而非「正固」,源於他們以為《周易》古經是占卜書,到孔子《易傳》始為哲學書,《周易》古經言事,到《易傳》始言理,「享獻」與「卜問」是言事,「通達」與「正固」是言理,故「四德說」非古經本義。此乃天大誤解!孔子在《易傳》中從未說自己發明了周易哲學,帛書《易傳》也是如此。今人之誤解源於不知《易象》是與《周易》同時產生的,《易象》是《周易》的通例和解說文本,不知孔子「述而不作」之旨,誤以為孔子創作了《易傳》,於是否定《周易》古經的哲學屬性。韓宣子在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 年)聘魯時說《易象》為「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周禮與周公之德、周之所以王,此乃政治哲學事,非唯占卜事也。時孔子12 歲,尚未到「志於學」之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而此時《周易》的哲學屬性早已存在。「元亨利貞」之「四德說」源於周公之德可知矣。

 

【1.13】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白話】

初九爻辭「龍潛伏着,不能發揮作用」,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人有龍之德行而隱居。其志不為世俗所改變,不急於成就功名;隱退世外而不煩悶,其言行不被世人贊同亦無煩悶;別人樂於接受他就推行,別人有所疑慮他就退避,堅強而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

【解讀】

○本文以孔子師生問答的方式,進一步說明乾卦各爻對人生的啟示。這一段與《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很吻合:人們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懊惱,這難道不是君子嗎?

 

【1.14】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白話】

九二爻辭說:「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表現大人之德。」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人有龍德而居正得中,日常說話要守信,日常行為當謹慎。防止邪惡而保持真誠,造福社會但不自誇,德性廣博而化育人。《周易》說:『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表現大人之德』,這是君主之德。」

【解讀】

從這段可看到後來孔子孫子子思著《中庸》的淵源。《中庸》使用的核心詞「中、庸、誠」都在本段出現了。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與老子《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相吻合:不把自己的德行當德行,才是上德有德,是真正的德博而化。

 

【1.15】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白話】

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勤奮努力,晚上警惕戒懼。雖有危險,但不會有災難。」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君子增進德行與樹立功業。做到忠誠信實以此增進德性。修正言辭,樹立誠意,以此累積功業。知道時勢達到之機就順應其到達,能對事物了知其幾微。知道時局何時終止就順應其終止,能與事物保持適宜狀態。所以居上位而不驕傲,在下位而不憂愁。所以勤奮進取因其時而戒懼,雖有危厲而無咎。」

【解讀】

「知至至之,知終終之」:知道時勢達到之機就順應其到達,知道時局何時終止就順應其終止。這與《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安心的處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意思很接近。也是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分解。

至於為什麼孔子解易,儒家與道家思想兼而有之,原因有二:

《易經》是儒道之源,《易經》本來就是儒道兼備。

孔子學易是在晚年68歲以後,73歲去世之前編輯《易傳》(《十翼》)。曾是老子學生的孔子在經歷了大半生推廣儒家思想恢復周禮失敗以後,需要在思想境界上繼續提高自己,以求悟道,儒道合參乃是必然。

 

【1.16】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白話】

九四爻辭說:「龍或躍或潛於淵,無咎。」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上下無常,不是為了邪欲。進退無常,並非是脫離群眾。君子增進德行與樹立功業,是想抓住時機,故無咎。」

【解讀】

○九四處於不安穩的位置,其上下進退是在做試飛練習,這是為了儘快增進德行以建功立業。這說明了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是首先要經歷磨練的道理。

○孔子言「上下」、「進退」,這是使用變卦體例,九四乾變巽,《說卦傳》「巽為進退」。又以爻象體例釋讀,四應初比五,初為潛、淵,五為天,巽為上下進退,故「或躍在淵」,言龍在天(九五)、淵(初九)之間反覆試飛。因九五為天,九二為田,九三為人,故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又按當位體例,乾卦六爻,九二、九四、上九以剛居柔,位本不正,而九二因得中而正。唯獨九四與上九不正,而有不安之象,故九四言「或」,上九言「悔」。

古籍往往將「天」與「淵」對舉,見於《詩經》、秦簡《歸藏》、帛書《易傳》、《管子》、《說苑》、《說文》、《太玄經》等。

《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秦簡《歸藏》坤曰:

不仁。昔者,夏後啟是以登天,帝弗良而投之淵,坤共工墜□江□◇ 501

帛書《二三子》:

二厽子問曰:《易》屢稱於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龍刑遷叚賓於帝,俔神聖之德也。高尚齊虖(乎)星辰日月而不晀,能陽也;下綸(淪)窮深潚之潚(淵)而不沫(昧),能陰也。

《管子·水地篇》:

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躅,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淵。

劉向《說苑·辨物》:

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昭乎其高也,淵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和,動作則靈以化。於戱允哉!君子辟神也。

許慎《說文》: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

《太玄經·上首》次二:「上無根,思登於天,谷在於淵。」

《太玄經·睟首》次三:「目上於天,耳下於淵,恭。」

《太玄經·玄摛》:「其上也縣天,下也淪淵。」

 

【1.17】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白話】

九五爻辭說:「龍飛於天上,適宜實現大人之德。」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相同的聲音相互感應,相同的氣息相互追求,水往濕處流,火往干處燒,雲從龍生,風由虎出。聖人興起而萬物矚目。受氣於天的親附上,受氣於地的親附下,則各歸從(自己的)類別。」

【解讀】

○這一章節是《易經》最有名的段落。文王演周易,以乾卦為核心,乾卦九五爻又為全卦之主爻。本章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古代帝王稱「九五至尊」和龍,把聖賢稱作「龍象」,都源自於此。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古人認識自然與社會的最基本公理,「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即源於此。天上出現龍,必然對應世間出現大聖人(大人)。麒麟的地位僅次於龍,《說文》:「麒,仁獸也。」傳說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懷孕時遇一麒麟而生孔子。「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庚申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七十一歲,從此已不再著書。孔子感麟死而憂,於兩年後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

《莊子·漁父》: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

《屍子·仁意》:

平地而注水,水流濕;均薪而施火,火從燥,召之類也。

《鄧析子·轉辭篇》、《鬼谷子·摩篇》、《荀子》之《勸學篇》、《大略篇》並有此言。

 

【1.18】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白話】

上九爻辭說「龍飛過高有悔。」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尊貴而不當位,高高在上脫離百姓,賢明之士處下位不能來輔佐,所以只要一行動就產生悔恨。」

【解讀】

以上是《文言傳》第二節,完全以人事的進德修業闡述爻辭的含義。

 

【1.19】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白話】

「龍潛伏着,不能發揮作用」,(因)地位卑下;「龍出現在地上」,文德布化之時;「整天勤奮努力」,開始有所行動;「龍或躍或潛於淵」,自己試驗;「龍飛上天」,居上而治理天下;「龍飛過高而有悔」,是由窮極而造成的災害;《乾》卦全體用九,天下必然大治。

【解讀】

這是《文言傳》第三節,以時與位為重點解說爻辭。乾之坤為用九,乾為天,坤為地、為天下,故用九曰「天下治也」。

時舍:聖人出世,文德布化之時。

乾卦九二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文言》「見龍在田,時舍也」,舍與施互訓。姤卦《大象傳》「後以施命誥四方」,姤卦九五象曰「有隕自天,志不捨命也」,也是舍與施互訓。

焦繼順《〈鄭風·羔裘〉「捨命」解續貂》一文認為:

「舍」字在金文中多次出現,據《金文形義通解》計出現19次。從字例看,舍字的用法如下:

1.施、發佈—(1)施捨、給予—捨棄、賞賜;(2)發號施令—捨命

2.舒(假借);3.余(假借);4.房舍(假借)

 

【1.20】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白話】

「龍潛伏着,不能發揮作用」,陽氣潛藏於地下;「龍出現在地上」,天下萬物呈現光明;「整天勤奮努力」,隨從天時的變化而行動;「龍或躍或潛於淵」,乾之道即將出現變革;「龍飛上天」,已位居於天德;「龍飛過高而有悔」,隨天時變化而達到終極;《乾》卦全體用九,是實現天道的法則。

【解讀】

這是《文言傳》第四節,以天道為重點解說爻辭。用九,何以「乃見天則」?蓋用九為乾卦六爻全變,不全變,則天道法則不足以俱見。

 

【1.21】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白話】

乾「元」,創始而亨通;「利貞」,是物之性情。乾卦的創始作用能以美妙和適宜造福天下,卻不言利物之功,偉大啊!偉大啊乾卦,剛勁強健而中正,可謂純粹精微。六爻按時位發揮作用,普遍通達於天之性情,就像乘着六條龍,駕御天道。雲氣流行,雨水布施,天下和平。

【解讀】

此《文言傳》第五節,再以《彖傳》推衍,歌頌天道的偉大。

 

【1.22】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白話】
君子的行為,是以完成道德修養為目的,表現在日常的行動中。(乾初九)所說的「潛」,是隱藏而未顯現,行動尚未成功,所以君子不能有所作為。

君子學習以積累知識,互相問難以明辨是非,寬宏大量與人相處,以仁愛之心指導行動。《周易》(乾九二)說「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表現大人之德」。此謂君子之德。

九三處於重重陽剛交接之處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所以「終日勤奮」,因其時而戒惕,雖有危難而「無咎」。

九四爻處於重重陽剛交接之處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中間又不在人的合適位置,所以有「或什麼或什麼」的,「或」,疑惑,所以「無咎」。

(九五爻辭之)「大人」,其德性與天地相合,其聖明與日月相合,其施政與四時順序相合,其吉凶與鬼神相合,先於天道行動而與天道不相違背,後於天道行動而順奉天時,既然天都不違背他,何況人呢!更何況鬼神呢!

(上九爻辭)所說的「亢」,是說只知前進而不知後退,只知生存而不知滅亡,只知獲得而不知喪失。

(用九)只有聖人能做到啊!知進退存亡之理而不失正道,只有聖人能做到啊!

【解讀】

以上為《文言傳》第六節,再從倫理的角度闡述六爻與用九的含義。筆者將其分成七個段落。前六個段落是六個爻,最後一段是用九。從孔子這一段的論述可以看出用九是警戒於上九而得出的。在「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前後用了兩次「其唯聖人乎」,表明孔子對用九的無窮讚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聯想到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錘鍊得很銳利,那便不可長保。金玉滿堂,沒有能守住的;富貴驕慢,將自取其咎;功成、名就,要含藏收斂,這才符合天之道。)——孔子對乾卦上九和用九的闡述與老子《道德經》第九章驚人地相似!

《孔子家語·五儀》:

(魯哀)公曰:「何謂聖人?」孔子曰:「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

《五儀》所記魯哀公問政於孔子,發生在孔子歸魯之後,即孔子68歲至73歲之間。此處孔子所言「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明並日月」與《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形神一致,這是孔子晚年編輯《易傳》的見證。

《文子·精誠》:

老子曰: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干之,雨露以濡之。……故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

《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最初為孔子的老師老子所說,體現了孔子「述而不作」之旨。天地與日月並舉,此伏羲先天八卦也。

老子曰:「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干之,雨露以濡之」。《雜卦傳》「《乾》剛《坤》柔,」《繫辭傳》「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故乾日坤夜。又巽風、坎雨,此乾坤巽坎四卦,伏羲先天八卦之序也。此與《周易·說卦傳》「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相似,唯《說卦傳》言黃帝歸藏先天八卦之序也。

【乾卦後注】

(一)帛書《易傳》乾坤二卦集解:另文。

(二)乾卦與古代天文學的關係

1.【乾卦六爻六龍之變化與「二月二,龍抬頭」天文溯源】:見《周易密鑰》

2.【馮時:《周易》乾坤卦爻辭研究(《中國文化》2010年02期)】提要:

乾卦以君王對觀象授時的壟斷,借蒼龍六宿的行天變化,闡釋了古老的觀象制度。這種蒼龍六體的行天變化自黃昏之後的潛淵而至見龍在田,次至或躍在淵,又至飛龍在天,再至亢龍,終至群龍無首,記錄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終的標準天象。而坤卦則據人臣行事的特點,借蒼龍六體中的授時主星——天駟房宿——行天變化,闡釋在觀象授時指導下的傳統禮俗制度。天駟之星的行天變化則自晨明之前的朝見而隕霜,以至旦中而冬藏,再至晨伏而祈社,終至日躔房宿而報成,同樣記錄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終的標準天象。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長手頭有大量易學、玄學、心理學、神秘學方面的電子書,有需要者可聯繫索取(適度收取資料整理費)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周易詮釋》:乾卦第一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