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孔子問道》11、信仰的真諦(傅佩榮)

向孔子問道》11、信仰的真諦(傅佩榮

我們今天要介紹,孔子思想裡面可以說是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的信仰。到底一個人應不應該說信仰,說到底一個人的信仰應該是什麼情況,這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我們就以孔子所留下的材料作為線索來作說明。我們以前談過,一套哲學,它需要能夠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談到建構系統,就要問一個問題了,人活着短短几十年,從前沒有我,幾十年之後也沒有我,那到底我這個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呢?多少人來了又去了,好象沒有什麼樣的特殊的成果留在世界上。那麼到底這個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樣的問題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所以有關信仰的問題,在西方一直是一個重要的題材,那麼我就先簡單歸納一下。我們說,為什麼一個人會相信有一種神或者佛的境界?我們今天講神的時候,要設法理解為,它也包括像佛教的涅槃境界,佛教的涅槃境界就是不再輪迴,那是一個圓滿的永恆的境界。但那種境界呢?跟其他宗教所說的上天堂了,那是有某些類似的地方。那麼,我們就要問了,古代中國人到底相信什麼?古代的人是有信仰的。譬如說,商朝的皇帝他一年之內,有一百一十二天,都要去祖廟祭拜。一年也不過三百六十五天,他幾乎是三天有一次,去跟祖先報告發生什麼事情,就是他非常重視他的生命的來源。所以商朝後來被人家批評,說他太重視鬼神了,反而忽略了人。所以到周朝的時候,才會特彆強調,人文精神的躍動崛起,因為到周朝的時候比較重視到人類現在的生命的需求。那麼,如果說以周朝來說的話,就相信天命。你為什麼周朝可以替代商朝呢?因為天命商轉到周。在《詩經》裡面,《書經》裡面這種材料,多得不得了。明明是你用武力去革命成功,那你為什麼還要把它的理由推到說天命給我了?為什麼?就因為老百姓,他比較相信的是天。所以,天,這個概念在古代很特別的。譬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天生烝民這四個字,烝民就是眾多百姓,上天生下眾多百姓。你說百姓誰生的?每一個人都是父母生的。那你再推父母,父母也有父母,一直推,推不完。推到最後總不能說是猴子變的吧?我們不太願意接受這種演化論,說實在的,強人的難。連達爾文自己也不敢說,他所謂的人是猴子變的,中間有一個失落的環節,他說,這個不能證明。如果人是猴子變的,那應該每隔幾萬年,非洲跟南美洲叢林裡面,忽然一批猴子變成人了,請給我一個身份證,那很麻煩,這種事情不會發生的。當然我是故意這樣講話來嘲笑他們的,他們科學家一定不認同我們這種說法。但基本上我們認為什麼?好!說到最後呢?有一個天,作為人類生命的來源。這樣就把問題先簡化,放在一邊了,就是,人類的生命來自於天。那萬物呢?地球呢?有一句話叫做,天作高山,上天創作的高山。高山不是說,上天創造高山,創造大海,因為高山是人所看到的最宏偉的地理形勢。高山都是天造的,何況是湖泊呢?何況是丘陵?這四個字就代表天創造了自然界,天創造了人類。好!問題結束了。對古人來說的話,你只要有天作根據,我們就放心了。但是第二步呢?天造的自然界,給它春夏秋冬的規則,叫做自然規則。天創造的人類,做什麼?希望人類能夠行善避惡。所以,天的規則叫天道,天道福善禍淫,善就是好的,淫就是惡的,你行善,天會給你好的報應,否則,天給惡人報應。

  為什麼特別提到這一段呢?因為,如果人類的生命來自於天,人類應該如何做人處事,這一生的目的何在,也同樣要推到天。因為天既然給我這個生命,天就必須給我一個指導,讓我知道這一生該怎麼做。我們念了好幾次,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向上帝,寵綏四方。上天生下老百姓,替他立了國君,替他立了老師,就希望國君跟老師幫助百姓,照顧百姓,四方的百姓都可以照顧。做什麼呢?幫助上帝。所以這句話在古代很有代表性,就是人類活在世界上,不管你知不知道,或者你相不相信,總是有一個最後的來源,應該說最初的來源以及最後的歸宿。人的一生就好象旅行一樣,你這一生走過,不是白白走過,糊裡糊塗來了,莫名其妙走了,這不是人生。所以古人就這樣相信了,這樣相信之後,他才能安定下來,創造人類文化的發展,盡量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機會,發展他天賦的潛能,成為一個君子,這是儒家的一種理想。到了孔子的時候,這樣的信仰已經模糊了。為什麼?因為很多天子德行都很差。我們平常講堯舜禹湯,夏朝,商朝,夏朝到最後變成夏桀。商朝呢?到最後變成商紂,壞得不得了。到周朝出來之後呢?到孔子的時代,西周也結束了,幽王厲王都不好。事實上,往往在開國的時候呢?那些國君能夠做到天的要求,戒慎恐懼,好好地盡忠職守。後面就變成是,權力使人腐化,作福,作威,玉食,古代用三句話來說。作福,作威,玉食,玉食就是我們講的錦衣玉食,每天吃得很好,而老百姓苦得不得了。所以,老百姓對於天,就開始抱怨,《詩經》裡面就有了,視天夢夢,看那個天,跟做夢一樣。怎麼沒看到壞人這麼猖獗?好人這麼委屈呢?這代表什麼?他們相信天會賞善罰惡,所以才會抱怨天。如果人們對於天沒有任何期待,你根本不會抱怨。譬如我現在抱怨天,就代表我本來相信天是正義的,天會有一個公平的安排,我才抱怨。如果我從來不相信天可以安排什麼善惡的報應,我幹嘛抱怨天呢?有時候抱怨石頭,哎呀!這石頭真的不像話,怎麼如何如何,石頭怎麼擋住我的路,不會的。所以孔子的時候天的觀念慢慢模糊了,很多人活着對天也不在乎了,因為天子變成壞人了。注意哦,天子,古人都信天,所以帝王稱為天子。明明是帝王,他居然說是天的兒子。說是天的兒子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我是兒子而已,上面還有天是最後的政權的基礎。第二個,我代表天,所以你們要特別注意到我不是一般人。所以在古代這些帝王很喜歡講一句話,予一人。予一人三個字,我一個人就是代表天跟老百姓之間,就是我一個人當代理。那問題是這個人能做什麼事呢?好的帝王就說,有什麼問題,我能一個人負責,四方有罪,老百姓犯的罪,在予一人,我來負責,這是好的帝王。那壞的帝王呢?我一個人享福,天下人的都來侍奉我,所以這裡面就出現問題了。所以在孔子的時代,天的概念已經慢慢模糊,很多人對天覺得說,反正天也管不了事,沒有辦法。但是你要請教孔子,說,你相信什麼?他還是很清楚地回答你,他相信天。我們上次也談過,在衛國兩派在鬥爭的時候,有一派想拉攏孔子,說,與其討好奧神,不如討好我們灶神,孔子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八個字,太重要了,他說,你如果得罪天的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代表孔子肯定,對天禱告是正確的,對鬼神禱告不太適當。因為鬼神是我們人類的祖先,難免會偏心,對不對?我跟鬼神禱告,那鬼神如果是別人的祖先,它肯定幫助別人了。那天的話呢?至高無上,完全公平。所以孔子說,要對天禱告,但是他的學生不見得了解。我們就舉幾個例子,像子路有兩次談到跟天有關的部分,一次是我們提過的,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就發誓了,我所做的如果是不對的,天厭之,天厭之,讓上天來厭棄我吧!讓上天來厭棄我吧!子路不一定聽得懂,他只知道老師相信天,老師很認真講這個話。另外一次呢?子路看到老師生病,很嚴重,《論語》裡面有兩次孔子生病的資料。那麼,子路看到老師生病,很嚴重,就怎麼樣呢?就派學生們開始組織治喪委員會。因為孔子以前當過大夫,有身份,但是後來退休了,退休以後就不是大夫,你就沒有資格組織治喪委員會。那子路想,我們老師那麼偉大,他以前當過官,當得那麼好,反正學生很多,不用另外請人。子路是老大,就分配學生們,你負責這個,你負責那個,準備治喪委員會,替老師辦後事。結果孔子病稍微好了一點,看到這種事情就生氣了,他說,子路真是莫名其妙,我要欺騙誰呢?我要欺騙天嗎?你可以騙人,你不能騙天。因為子路做的事情是一種取巧,就是我希望老師死的時候比較風光一點,要不然老師一生好辛苦,周遊列國到處跑來跑去,最後回來,還好有一些學生,就想辦得比較隆重一點。孔子說,我的身份,現在不能有治喪委員會,所以你就不要做這些事情,吾誰欺?欺天乎?我要欺騙誰呢?我要欺騙天嗎?所以你看,他對子路這兩段話,第一段是說,天快討厭我吧。第二段說,我欺騙天嗎?從這兩句話你就知道,這個天,絕對不是天空,不是那個颳風下雨的天。颳風下雨的天怎麼會討厭我呢?我為什麼看到天,天討厭,你下雨吧,反正我帶傘,我不怕,沒有那回事。天空怎麼會討厭誰呢?那個天不是一般的天,是古代所信仰的天,它可以討厭你,你不要想欺騙它,所以這是子路這個學生。當然,既然提到子路,我們再講相關的另外一句吧。另外一次呢?孔子生病了,也許是同一次吧,因為他並沒有說明什麼時候。子路就跑來跟老師說,老師,我們來禱告吧,這種口吻聽起來好象是,子路聽到基督徒在禱告。基督徒比較晚,耶酥是紀元前29年到紀元後4年的人,孔子是紀元前551年生的,到紀元前479年。但是,子路不知道哪兒聽來的,子疾病,子路請禱,七個字。孔子生病了,子路請求禱告,孔子說,有這回事嗎?所以,從孔子的反應就知道兩件事。第一件事,孔子從來沒有教過學生,生病要禱告。第二件事,孔子自己生病也不會禱告。所以他問說,有這種事嗎?子路說,有啊,在古代的經典裡面提到,禱爾於上下神祗,就是我為你向上下神祗禱告。古時候講神跟祗的時候,天神,地祗,人鬼,分三種,都是鬼神。只是地的話,稱為祗,一個示部,一個像紙張的紙的另一邊。所以天神,地祗,人鬼變成三種超越人間的這種靈異的世界。所以他上面說,你看,古代的有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為了你,向天神地祗禱告。孔子說,啊!這樣的話,我的禱告已經很久了,孔子就沒有理他了。子路是好意,你生病了,向鬼神禱告,希望能夠幫助你病早一點痊癒。但對孔子來說的話,他說,丘之禱,久矣,又可以從兩點來分析了。第一個,孔子只向天禱告。所以你叫我向天神地祗來禱告的話,不是我要禱告的。第二個,如果你說平常就要跟鬼神保持好的關係,那麼我孔子一向跟鬼神保持很好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孔子很虔誠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居然這樣寫的,雖蔬食菜羹,必祭,必齊(齋)如也。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很粗糙的飯,很簡單的菜湯,孔子也一定祭祀。怎麼祭祀?古人吃飯有一個習慣。有三盤菜,開始吃之前,每一盤菜,夾一點放桌上,感謝以前的人發明,怎麼煮熟食物,因為食物煮熟了,人才吃了不會生病。所以古代變成一個習慣,吃飯以前把菜夾點出來放桌上,表示感謝以前的人發明了熟食,也是一個虔誠的禱告。所以孔子每飯必祭四個字,每一頓飯他都要祭拜一下,所以他平常的生活跟所謂的鬼神,早就建立很好的關係了,從來沒有說我去違背鬼神,對鬼神不敬。所以,子路跑來說,老師,我們來禱告。孔子一聽,我一直都在禱告。照你那樣講,跟鬼神保持好的關係,只向天禱告,不就夠了嗎?所以,這種生活細節可以看出他的一種宗教信仰。我也強調,孔子不是宗教家,他從來不向人傳教,他也沒有跟學生說,你們要如何禱告,沒那回事。但是我們還是要分辨一下,什麼叫做宗教你要不說清楚什麼叫宗教,很多人也會說,儒家也算宗教。像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就說中國有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西方學者有他的根據,他把儒教當作國家宗教,就是國家藉著儒家,能夠顯示一種宗教的效果。所以為什麼後代很多做官的人,把天子,就是皇帝當作天一樣的。就是皇帝做得再怎麼樣呢?這個做官的人都沒有辦法去反抗,總覺得說,天命難違。那你說,皇帝如果是天的話,怎麼會昏庸到這種程度呢?那你不要忘記,很多人的命運很慘的,就好象老天瞎了眼一樣的。那你說用在現實人間,不是一樣的有昏庸的皇帝嗎?所以念書人都接受了,也沒辦法。因為人總是要問說,我這一生有沒有一個絕對的信念?如果完全沒有的話,生命變成相對的,它就沒有一定的原則,這樣就很麻煩。所以,他還是寧可那個天子是我們信仰的一種對象,所以我們就要分辨一下宗教的五個條件。第一個,宗教要有教義。一個宗教要有教義,教義是什麼呢?教義就是直接宣布真理,它不跟你商量,教義是不能商量的。譬如你說上帝創造世界,我們商量一下,上帝真的創造世界?那就不信了。教義就直接說出一些理性不能夠解答的問題。譬如你問,人為什麼活在世界上?哲學家要思考這個問題,很辛苦。我們學哲學的想這個問題,可以想一輩子。但是,宗教界立刻給你答案,你為什麼活在世界上?因為你前世的業還沒有消掉,這是佛教了。你這一輩子再來還你的業障,把它消掉,所以你這輩子好好地積功德。所以,你如果問基督徒,你為什麼活在世界上?就是要讓你崇拜神,救你的靈魂,哲學家沒有辦法這樣說。所以我們談到宗教,第一個是教義。第二是儀式,宗教必有儀式。宗教的儀式非常莊嚴神聖,而儀式的背後,一定是神話。所謂神話,就是神的故事,用它跟儀式配合起來,一個是說一個神話讓你去相信,一個是用一個儀式讓你來不斷地把過去發生的事重新實現一遍。你基督徒,每年都要過耶誕節,復活節,佛教徒也有浴佛節,有各種齋戒,像這個就是宗教裡面的儀式跟神話配合,讓你活在世界上,還有勇氣往前走。什麼叫勇氣呢?如果人沒有宗教信仰,定期的這種儀式來贖罪的話,他會覺得負擔太重。從小到大,各種偏差的言行,造成罪惡的鎖鏈,把一個人捆得緊緊的,簡直很難喘氣。那宗教就給你定期來一個赦免,來一個贖罪,來一個儀式,以前的不算,從頭開始。每一個人都有願望,就是重新做人,宗教就給人這個機會。所以為什麼宗教徒始終有希望,因為他可以保持一個純潔的狀態,不管你今年幾歲,在宗教裡面,你經過一個儀式,又跟小孩子一樣,重新開始。第三個,戒律。宗教一定有戒律,這個戒律出來之後,要嚴格遵守。這個戒律最主要不是外在的,是要直接進入你的動機,你的意念裡面,叫作起心動念,都要去掌握。一般講法律非常粗糙,因為法律是講行為的,我說我有念頭,我還沒有做出來,絕對不會違法。但是在宗教裡面,你一有念頭,就已經犯了什麼戒了,那這個嚴格要求不得了,所以你信仰宗教的時候那種壓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第四個,宗教一定有它的團體。這個團體需要長期訓練,你才能夠成為像僧侶階級,才能成為像神父,或者牧師的這樣一個階級,要長期訓練。因為這些人他要傳教,必須要懂得教義,能夠舉行儀式,能夠執行戒律,所以一定有一個團體。第五個,宗教要把道理說出來,要傳教。傳教,你就不能夠光講你的教義,要用一般的語言把它說出來。所以宗教至少具備五個條件,前面三個特別重要。那我們就要問了,儒家是不是宗教?答案是什麼?儒家不是宗教。為什麼?它沒有儀式。它的教義呢?不談生前死後。所以他只能跟你說,你生命的覺悟,朝聞道,夕死可矣。但它實在不能告訴你,死後是什麼情況,我們的祖先現在在哪裡?它不能夠解釋這些問題。你說儀式,儒家沒有儀式,你每年祭孔典禮辦得再大,它一年一次。宗教怎麼可能一年才舉行一次儀式呢?基督徒每周一次,佛教徒初一十五每月兩次。你如果是伊斯蘭教徒,那更嚴格了,一生至少去麥加朝聖一次,平常每天五次,要面向麥加跪下來禱告,像這種儀式,儒家沒有,而孔子也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所以儒家不是宗教。它也許有兩點,第一個,它有宗教情操。就是你學儒家之後呢?感覺到生命永遠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理解就是如此,人性向善。向善的善這個字,就是你生命動力的來源,你把儒家的哲學解釋清楚的話,這種宗教情操永遠向上的動力,也可以得到解釋。但是,你千萬不能說人性本善,你說人性本善的話,動力就沒有了。你本來就是善的,那怎麼說呢?你說有宗教情操。另一方面,有什麼呢?有這種宗教的行為的表現,它也能夠無私,它也能夠至善,表現得跟宗教的慈悲跟博愛是類似的。像孔子的志向,跟其他宗教家的理想類似,屬於同一個層次的。所以儒家不是宗教,但是他有他宗教的情操,也可能有他宗教信徒的效果,這樣就夠了。所以,孔子本人是相信天的,他絕對不想去,我來創一個宗教,沒那回事。所以對於孔子的這個宗教方面的一些觀點,可以從這個地方了解。

  論語》裡面最有趣的就是有關天命的問題了,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關鍵。孔子整個生命,就在五十前後發生重大的變化。他出來做官是五十一歲,五十一歲做官,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權利啊,富貴啊,不是。而是為什麼呀?因為他知道天命。什麼叫天命呢?天命包括兩點。第一個,了解命運。什麼叫命運?無奈的,盲目的,不可預測的叫做命運,叫做遭遇。第二個叫做使命。所以我們在談到五十而知天命的時候,要記得,天命包括兩點,一個是命運,一個是使命。使命就是主動的,我自己選擇的,使生命出現希望的叫做使命。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有他的命運。譬如說,我出生在何處,這一生的發展有什麼樣的遭遇,都是命運,那不是你可以選擇的。但是同時,你也可以選擇自己的使命,就是說,我今天認定一個目標,我努力去做,這就是變成我的使命,所以天命包括命運跟使命,而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兩方面兼顧。也有人說,孔子在他五十歲的時候學會了《易經》,知道了怎麼占卦,這個也可以說得通。因為占卦之後就知道自己可能遇到什麼情況,但是這不會妨礙他的使命。也許他出來做官之後呢?做得不好了,到最後必須走了,周遊列國。在《論語》里有一句話,我在我的解讀裡面也特彆強調,要把一個字去掉,六十而(耳)順,耳朵的“耳”要去掉。我總是想盡辦法,不要更改《論語》任何一個字,因為更改一個字,是很嚴肅的事情,但是說實在的,這個字非改不可。為什麼?我說一下理由。第一個,如果孔子真的說六十而耳順的耳是耳朵的耳,如果真的這樣講的話,你就研究一下,《論語》裡面,耳朵的耳出現四次,有兩次都當語助詞。像他跟子游開玩笑說,哎呀!你在武城,用弦歌之聲,他說,前言戲之耳,前面跟你開玩笑的,耳是一個語助詞。另外一次,也跟子游有關,子游當一個縣長,孔子說,汝得人焉耳乎?你找到什麼人才了嗎?也是一個語助詞。所以四個耳,兩個語助詞,另外兩耳,除了這個之外,那個是耳朵了。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就是你演奏這個樂曲的時候呢?耳朵裡面充滿着音樂的聲音,那真是耳朵。如果這個地方當耳朵講的話呢?你找不到相關的方式,無法知道什麼叫做耳順,很難知道,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孔子之後的先秦儒家,從《孟子》,《荀子》到《中庸》、《大學》,到《易傳》,這叫做先秦。當然有的在秦漢之際才編成的,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耳順,這不是很值得懷疑嗎?耳順是孔子六十歲時候的境界。怎麼可以不提呢?像孟子一定會提,但孟子不提,孟子提順天。然後到《易傳》裡面說得更清楚,順天命,直接講順天命,沒有任何地方提到耳朵怎麼樣了。並且你再問,請問六十歲的時候,孔子在做什麼事?周遊列國。五十六歲到六十八歲,有人說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十三年。所以,六十正好在中間周遊列國的時候,他說,六十而耳順。周遊列國累得要命,腿是很酸的了,耳朵部分順,實在是很難想象。你周遊列國跟耳朵什麼關係呢?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就很大膽地把“耳”去掉了,六十而順,順天命。

  前面講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就要順天命,我再舉一個證據。孔子說,君子有三畏,三種敬畏的對象,第一個,畏天命,敬畏天命。第二個,敬畏大人,政治領袖。第三個,敬畏聖人之言,就是聖人說的話我們要敬畏,好好來做。他接著說什麼?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好!答案來了,小人不知天命,他就不會敬畏天命。因此,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他就要敬畏天命。什麼叫天命?天的命令,白紙黑字很簡單。你既然知道天的命令,敬畏天的命令,接着就要順從天的命令。也就是因為順從天的命令,他周遊列國的時候呢?碰到危險他不在乎。甚至有一次遇到誰呢?有人就跟他說的,儀封人請見。儀這個地方的邊疆官,負責管這個官的,來往經過的人,他都要盤查的。他就跟孔子的學生說,有名望的君子經過我這裡,我都會跟他談一談,所以請你們安排,我跟你們老師孔子談一談,就是這一段故事。談完畢之後,儀封人居然出來跟孔子的學生說,各位同學,你們何必擔心老師沒有官位呢?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句話講得多好!孔子能夠讓儀這個地方的邊疆官員,經過一陣對談之後呢?居然替他宣傳,說天要以你們老師作為木鐸。什麼叫木鐸呢?叫做金口木舌。我用金,就是用銅,就是一個鈴鐺,裡面敲的是木頭做的,叫做木舌,舌頭的舌。打仗的時候呢?是金鐸,金口金舌,要聲音很尖銳,一敲這個就知道緊急緊報,要打仗了。那這個木鐸呢?是金口。但是,裡面那個鈴鐺是木頭做的,所以敲起來聲音比較低沉,代表有人要來教化百姓了。所以,上天要以你們老師作為教化百姓的木鐸,這是誰說的?儀這個地方的邊疆官員說的,天出來了。所以我現在問,孔子六十而順,順天命嗎?所以他才能夠到任何地方,別人會說,是天要讓你們老師,當教化百姓的一個工具。所以,他兩次差一點被殺,他都把天抬出來,為什麼?我在順天命。你想對我怎麼樣?這樣思考的話就比較合理。也就是說,六十而耳順,耳朵的“耳”要去掉。如果你堅持有一個耳朵,那就很抱歉了,從來沒有人講得清楚這個耳朵是怎麼回事。你看後來朱熹的解釋,朱熹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念了很多書,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解釋的時候,有時候就會異想天開,把孔子講得太完美了,好象這個人跟一般人真的不一樣。朱熹怎麼說呢?他說耳順就是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至也,不思而得也,他用這些字。就是說,孔子到六十歲的時候,聲音聽到了,心裏面就了解了,心裏面沒有任何違逆。這不是鄉愿嗎?聽到好的話,壞的話,統統懂了,懂了之後都不會覺得討厭。這怎麼是孔子呢?這跟他六十歲有什麼關係呢?他接着用四個字就有問題了,叫做不思而得,沒有去想就已經懂得道理。就是你跟我說話的時候,我沒有想,我就已經覺悟了,這個話不能亂說。為什麼?因為古代用不思而得描寫聖人,孔子是聖人嗎?當然是啊,但他自己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他曾經公開說過,若聖與人,仁義的仁,則吾豈敢?孔子不會謙虛的。他怎麼會謙虛呢?別人要殺他,天之未喪斯文也,一點都不謙虛,他講得很實在。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有一位美國學者也是我的朋友,在西方世界是研究儒家的權威,他就把六十而順,他就是要堅持一個耳朵。我跟他當面討論過,他說,六十而耳順沒有錯。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中文字,聖人的聖,繁體字左邊是耳朵,然後一個口,底下是一個王。聖這個字從耳朵,代表古代的聖人,本來是指聽覺特別敏銳,一聽就懂。為什麼?人有兩種感官最有用,第一種是眼睛,第二種是耳朵。但是,耳朵超過眼睛多少倍啊?我們常常說眼見為信,如果你眼睛看到才相信的話,那你能看到多少東西啊?對不對?你看到的東西不會超過一米遠。那請問,你沒看到的都不算嗎?所以,一個人要有豐富的知識跟深刻的智慧,一定要用耳朵。我用耳朵聽你講話,講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我就要判斷,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我用眼睛看的話,說實在的,還可能看錯。一根筷子放在水裡面是彎的,眼睛怎麼看都是彎的,怎麼辦呢?所以,古代的聖人的聖,用耳朵,就代表什麼?聽就懂,很聰明,古代的聖就是指聰明,後來才變成德行完美。所以這位美國朋友他就說,六十而耳順的“耳”就代表跟聖人的耳,那是一樣的,這樣講,正好不是孔子的意思。這樣講等於什麼呢?我們照他們現在流行的解釋來說,孔子說,六十歲的時候我耳朵順了。請注意,我的耳朵的耳,跟聖人那個耳是一樣的,就暗示你們,我是聖人了。這怎麼是孔子呢?孔子怎麼會暗示你們,說我已經是聖人呢?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講到這一段,是比較跟研究考據有關係的,有時候也要注意,因為這種地方是關鍵,六十而順,前面知天命,接着就要敬畏天命,然後就要順天命。那孟子講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到《易傳》的時候就直接說順天命三個字,《易傳》。所以我們就要問了,為什麼孔子之後,先秦的這些儒家經典,沒有任何地方提到耳朵順不順,卻有很多地方提到順天命,要順天,為什麼?因為孔子講六十而順,順天命。而他的言行表現,在當時周遊列國,正好可以證明,這就是孔子的信仰具體的表現,你只有這樣理解的話,才比較能夠了解孔子的意思。如果各位覺得還需要再解釋的話,我們就講一下句法。孔子講十五歲,一直到七十歲,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動詞作為關鍵。我們現在說,十有五而志於學,志,是動詞;三十而立,立,就是動詞;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動詞;五十而知天命,知,就是動詞。那請問,六十而耳順,應該說六十而順耳吧?對不對?你“耳”不能直接動詞。為什麼前前後後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不踰矩也是動詞。那為什麼六十歲忽然耳朵跑出來了?為什麼別的官能沒有表現?三十而腳可以立?不要講那個。這當然有一點好象是聽起來開玩笑,但是事實上研究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很值得我們去想透徹,要合理,那這個想通之後,對於孔子的表現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那也有人問了,孔子對於民間宗教,民間信仰,有什麼態度?孔子非常尊重。《論語.鄉黨第十》有一句話,鄉下儺。“儺”這個字特別,“儺”代表驅鬼的儀式,就是鄉下老百姓每年固定的時候,舉行驅鬼的儀式。這時候孔子穿上朝服,正式的禮服,站在家裡東邊的台階上,對他們表示尊敬的態度。老百姓是民間信仰,到舉行驅鬼的儀式,得穿上各種的服裝,裝扮,敲鑼打鼓的很認真的在做。孔子是一個知識分子,他也知道老百姓這種行為是民間信仰,他會不會嘲笑?會不會批評呢?不會。他尊重每一個人的信仰,他穿上朝廷正式的服裝,站在家裡東邊的台階,向他們致意。為什麼站在東邊的台階上?因為古時候北方的房子,它是坐北朝南的居多。坐北朝南的話,進門的台階東西兩邊。東代表什麼?主人用的。西代表什麼?客人用的。所以往往稱客人稱西賓,因為他是客人,所以走西邊的台階。我是主人,我站在東邊的台階,代表這家的主人是我,我站在這邊向你們致意。只有一個人來的時候,可以例外走東邊的台階。誰呢?國君。全國都是我的,我到任何地方都走東邊的台階,我都是主人。除了他之外,一般人都走西邊的台階,代表是客人。所以孔子穿朝服,站在家裡東邊的台階上,向這些舉行驅鬼的老百姓表示敬。,這就好了,不要隨便去挑戰,或是批判別人的信仰。信仰要看他的機緣,看他是否受感動,即使你認為自己信的是名門正派的宗教,你也沒有權利去說你那個是邪教,是怎麼樣。為什麼?因為有一個原則。當然,如果真的是很偏差的,很邪惡的宗教,那是例外,只要是宗教的話,都值得我們尊重。一個人有宗教信仰,他比較會收斂自己,因為他敬畏鬼神,你光靠法律是不夠的,光靠法律的話有很多漏洞。像西方社會,我們也知道,西方社會,它在法庭裡面有一個動作。上法庭之前他要手按《聖經》,就說,我只說真話,手按《聖經》發誓。但是它有一個前提,你要信仰這個《聖經》,你按了才有用,我要不信,按了之後心裡想,誰怕誰?那有什麼用?所以,西方社會都設定,假設我們都相信有上帝,就好象你拿到美鈔,美金,拿來一看,紙幣,大家都很奇怪,美金幹嘛印這句話呢?In god we trust.你怎麼在錢上印,我們相信上帝?錢跟上帝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信仰上帝的人都不太在乎錢的,愛錢的人都不太信上帝的。美國人就把它印在一起,每一張美金上面,不管多少面額的,都印着In god we trust,這就是美國人的特色,西方人的特色。所以,他在法庭上手按《聖經》,我絕對說真話,代表他相信這個。但是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你叫他說按《聖經》,那我又不信這個,按的話,說假話也沒有什麼關係吧?所以中國人有另外一套。蔣夢麟先生寫一本書叫《西潮》,他裡面寫了一段。他說,中國人如果有事的話,就要由同宗的長老像法官一樣來審判,這時候要進入祖先的祠堂。然後呢?大家面對祖先的牌位,這時候你就要說真話了。代表什麼?我們把我們的祖先,當作像西方的《聖經》來尊重。法律呢?如果只看法律的條文,一定是各說各話,很難找到一個客觀的一個公正的結果。但是,你一旦把宗教拉進來的話,每一個人都想到說,我必須誠實了,你不能欺騙鬼神。所以,一個人有信仰的話,他的約束力增加了。但是我們也知道,也不能完全靠信仰,基本上還是需要人文教化。所以,儒家作為一個長遠的傳統,他並不提倡說,你要信什麼宗教,但是,儒家不會反對你信任何宗教。因為它基本上是一個人文主義,把人的生死之間,強調真誠。然後又能夠把人類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祖先崇拜,還有孔子對天的信仰,能夠結合起來。結合起來之後呢?生命就顯得非常的安定,所以這是有宗教的效果。那麼,對於民間信仰,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好象很迷信,到處拜拜,希望說得到神佛的保佑,這當然是一般人的自然的心態。你要稍微去嚴格檢驗的話,是行不通的。如果說人去祭拜鬼神,用豐盛的祭品,鬼神就接受的話,那代表鬼神也是貪財的。如果你是一個壞人,不做好事,光是用豐盛的祭品,那鬼神上當的話,那樣的鬼神也不夠聰明。所以古人相信什麼?他認為鬼神是很聰明的。古代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寫到堯的時候,一開始就用八個字,他說,堯這個天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堯他的仁德像天一樣,天是沒有不覆蓋的,沒有不照顧的,他的智慧像神一樣。因為鬼神不像我們,我們有身體,身體就很容易蒙蔽我們,我們的本能使我們看不到真相。神最聰明,因為神沒有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在春秋時代,兩個國家締結盟約的時候,我們兩國簽約,商業啊,貿易啊,各方面簽約,都要最後加一句,明神鑒之,讓那些聰明的神來作見證。就是代表,誰要違背這個契約,將來神知道,神會來主持正義,加這麼一句。所以,像這些都反映了古人的信仰。

  最後我們再簡單說一下,我們說,那今天談的這些有關天,鬼神的事情,難道真的是有超越界這個層次嗎?我們前面本來是要總結一下這個說明,現在來說明恐怕比較清楚。我們有三個理由,來說明超越界,是應該值得我們去肯定的。第一個,叫做充足理由原理。什麼叫充足理由呢?任何東西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它不會存在,這就是充足理由原理。譬如說你看到一棵樹,你說,這棵為什麼存在?因為它有種子,長成樹苗,加上陽光空氣水,它才能存在。如果沒有這些充分的理由,不可能有樹。哪裡有說,沒有樹苗,會長成大樹的?憑空不可能出現。你看到一個人,你說,這個人為什麼存在?他有父母親,這樣就沒有問題了,你就不會懷疑了。如果來了一個人,你說,你有沒有父母親,他說沒有。那你就要想,他是不是石頭變的?像孫悟空?那就不是真的人的,那是小說裡面的一個角色,那是另一回事。所以,宇宙裡面存在的任何東西,都需要有理由,它才能夠存在,在哲學上,這叫做充足理由原理。那我們現在問,整個宇宙憑什麼存在?兩個可能。第一個,它自己存在。如果宇宙自己存在的話呢?宇宙就是神了。但是,我們也知道,宇宙一直在變化之中,它不可能自己存在。古時候人不一定懂這個道理,他只看到變化,就知道說,變化的話,代表它一定有某些地方不斷在調整,它就不是圓滿的東西,真正圓滿的東西沒有任何變化。事實上呢?自然科學家已經告訴我們了,宇宙的出現是在一百四十億年前的大霹靂,也有人說是黑洞說,才出現了宇宙。將來呢?在七十,到八十億年之後,宇宙會消失。這樣一來的話,我們就知道,宇宙有開始也有結束了。那我們就要問了,合理的都可以問,宇宙如果有開始也有結束的話,它的充分理由在哪裡?它不可能莫名其妙出現了。當然也有人說,我就是認為宇宙莫名其妙出現,叫做偶然,這也是一種理論,主張偶然,偶然出現。如果宇宙是偶然出現的話,那我們就要問更大的問題,那我們人類是怎麼回事呢?偶然出現的?那我們這一生呢?就變成統統偶然的話,你願意接受嗎?如果你接受的話,就不要想這麼多複雜的問題,這個錄相帶可以不要看了,反正一切都是偶然的,這不是我們人類的理性可以接受。所以人類的理性就要問,任何東西都有充分理由才能存在,所以,應該有一個超越界,使得這個宇宙可以存在。第二個,我們說,能夠解決或者解釋三大悲劇的痛苦、罪惡、死亡的,就需要有一個超越界。誰能告訴我,人生為什麼有痛苦?我說,為了修鍊。誰能告訴我人類為什麼有罪惡?你說,為了什麼?為了讓善惡有報應嗎?然後你說,最後要死亡,這一生如果說沒有一個解釋的話,你怎麼講得通呢?所以,為了解釋這個三大悲劇,需要有一個超越界,有人把它稱作神,有人把它稱作涅槃。第三個,每一個人,在這一生裡面,遲早都會出現一種情況,在西方叫做絕對的依賴感受。什麼叫絕對的依賴感受呢?平常我們的依賴是相對的依賴。譬如說我現在出門,要吃飯了,我需要依賴錢,這是相對的,錢可多可少,沒有的話,再去努力工作賺錢,是相對的依賴。說我們都需要朋友,但是,真的沒有朋友的話,我們也只好努力活下去,所以,一切都是相對的依賴。但是,某些時刻你就會問自己,我的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它有沒有絕對的依賴呢?這種感受一旦出現的時候,只有超越界可以給你答案。所以我們最後提出這幾點,是西方研究宗教哲學基本的共識,認為說,人活在世界上,為什麼一定要好好的把一個天抬出來呢?到將來講道家的時候呢?我們就要問,為什麼好好的,一定要講個道呢?講了道之後,又說這個道很難講得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反而弄更複雜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好象沒事找事,儒家的天,道家的道,都代表超越界,它的位階跟西方所說的存在本身,跟西方所說的宗教裡面的上帝,跟印度教所說的梵天,跟佛教所說的涅槃,都有類似的功能跟它的特色。這些我們將來有機會再說,我們今天有關信仰方面的話題就談到這裡。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長手頭有大量易學、玄學、心理學、神秘學方面的電子書,有需要者可聯繫索取(適度收取資料整理費)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孔子問道》11、信仰的真諦(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