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孔子問道》10、認真面對死亡(傅佩榮)

…分享美好…

向孔子問道》10、認真面對死亡(傅佩榮

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是非常特別,就是認真面對死亡。我們中國人平常很忌諱談死亡,總希望避開這個字,好象如果少談死亡,它就不會出現似的,事實上有生就有死,死亡一向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論語》裡面,最後一篇稱作《堯曰》篇,《堯曰篇》裡面提到古代的帝王,他治理百姓,最重視四個事情。第一是民,就是老百姓,第二是食,因為民以食為天,讓他們都吃飽,這兩點是跟生活有關,民與食。第三個就是喪,第四個就是祭,喪就是喪禮,祭就是祭祀所以古代的帝王統治百姓的時候,他重視的四點就是民、食、喪、祭,兩點是針對生活的,兩點是針對死亡跟死後的。所以人的生命其實有生有死,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但重要的是,你怎麼面對死亡這件事呢?人類活在世界上很快就發現,他有三大挑戰,第一個是痛苦,第二個是罪惡,第三個就是死亡。所以每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都必須回答這些問題。譬如說人有痛苦,從身體的生病,衰老,各種毛病,心理上的生離死別,朋友之間的誤會,恩恩怨怨,同時還會感覺到人生沒有意義的痛苦。所以,人活着是為了追求快樂,那這些痛苦是怎麼一回事呢?它是必要的嗎?如果必要的話,需要這麼多嗎?第二個罪惡,說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互相傷害呢?很多罪惡純粹是為了好玩。譬如西方中世紀有一位大哲學家,奧古斯丁。他的年代在紀元後354到430,到第五世紀開始了,他寫《懺悔錄》,他裡面提到一段。他說,他小時候經過別人果園的時候,看到果園的主人在門口貼一個牌子,不準偷摘水果,他就偏偏要去偷摘,因為你禁止,所以我要做,摘到之後他也不吃,就把它丟了。他後來反省自己的心態,覺得很幼稚,但是沒辦法,小時候就是,你定的規矩我就是要破壞,這種心態恐怕是一種反叛心理吧?那麼,他的這種好玩呢?也許是一種自然的心態,造成別人的痛苦。我們有時候再進一步說殺人放火,這種罪惡更大了。那哲學家對於痛苦,對於罪惡,都需要有合理的解釋,解釋不一定可以解決,但至少讓你了解,你才願意去面對它。死亡更複雜,人死了之後去哪裡?這個問題最後交給了宗教家。宗教家的解釋,大體上是兩種。一種是說你死了之後沒關係,還有輪迴。但是你說輪迴的話,如何輪迴?它的規則是什麼?輪迴的目的何在?需要多長的階段?怎麼樣才可以不輪迴?都還是問題。另外一種說,好!死了之後,就你這一生的行為來審判,然後給你天堂地獄,最多中間加一個煉獄。那麼這樣子公平嗎?我這一生環境都不理想,然後我做壞事。我們常常會說,如果你讓我做張三,做李四,我肯定可以做好人,因為他的環境很順利。所以,你用一次來決定永恆,所謂的永生,是天堂還是地獄,大家也覺得這樣的上帝好象不太通人情。所以,哲學家就要面對這些問題去思考,如果你說像孔子這樣的偉大的哲學家,他不去談死亡,那樣的話,他怎麼可能算是哲學家呢?哲學是愛好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牽涉到最後的真實。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就是孔子對於死亡這件事他怎麼看待。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會,他們說,《論語》裡面有一段話,說孔子曾經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六個字,因此就說,你看,孔子不了解死亡。這樣子看書的話,對孔子不公平,太冤枉他了。因為孔子因材施教,你就要問,他對誰說的?對子路說的。子路這個學生,不太適合研究像文學,藝術,宗教這些題材,因為這些題材太複雜,太深刻了。但是子路聽到別人談到,他也覺得很興奮,他也要問,他就請問老師了。如何事鬼神?事這個字,是下對上,在古代一般用來,最多三個地方。第一個,事父母,我事奉父母親。第二個,事君上,事奉我的老闆,國君。第三個,事天。事奉鬼神屬於第三個範圍了,就是那種超越人類的世界,你怎麼事奉它們?因為鬼神是人類的祖先,人死為鬼。所以,我們可以把事奉祖先,這種話也可以成立。所以子路請教,如何事奉鬼神?孔子知道這個學生,他不是真的要問這個問題,他只是好玩有趣,他真的想問的是治國平天下。孔子跟他說,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還不能跟別人好好相處,你怎麼可能跟鬼神好好相處呢?那子路看到老師用這個問題來回答他,顯然不太滿意,就再問,敢問死?敢,就是代表謙虛的話,膽敢請問老師,什麼是死亡?孔子就說了,你還不了解什麼是生存的道理,你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是死亡的道理呢?孔子的回答也可能是有延續性的。譬如說,我活着的時候跟人相處得好,那我跟鬼神相處可以延續。鬼神是我們的祖先,你跟一般人處得好,你跟鬼神也處得好,它一樣的原理。譬如說,要有禮貌,要非常虔誠,非常真誠。那你說,怎麼樣了解死亡呢?你了解生存的道理,活着,好好珍惜每一天。死了之後呢?你也知道死了之後,你活着是什麼情況,死了之後就是什麼情況,也可以這樣解釋,但是不能說孔子不了解死亡。我們就故意來檢討一下,檢查一下,《論語》這本書裡面,生,這個字,出現十六次,當然你可以說,每一句話都跟生活有關。但是我們就故意要講得扣緊這個字,生命的生出現十六次,死亡的死再現三十八次。那你說,孔子不了解死亡,那怎麼死這個字出現很多次?只是我們念書的時候,不太喜歡看這個字,看過就跳過去,假裝沒注意到。其實孔子他的生命是,坦然面對人類全部的經驗,這全部的經驗裡面,怎麼可能脫離死亡呢?他自己長期以辦理喪事為他的職業,經常看到別人家裡面老人家過世了,他辦理喪事,他怎麼會迴避這樣的問題呢?所以今天這個題材又特別值得我們去了解了。那麼你提到說,第一個,喪禮,第二個是祭禮。喪禮是對待過世的長輩,親人,朋友。祭禮呢?是對待祖先,祭祀那麼孔子對於喪禮講過一些話,譬如他說,禮,如其奢也,寧儉。就是你實行禮儀的時候呢?與其你太奢侈,不如你稍微節儉一點。為什麼?因為真誠的心最重要。你這個排場弄得很輔張,你沒有真誠,等於是作秀。他接着,喪,與其易也,寧戚。就是辦喪事的時候,與其你這個,易代表什麼?也可以說成是很輔張,我的喪禮辦得很大,風光大葬,但是我寧可內心哀戚,因為哀戚才代表對過去的親人的懷念。所以孔子在很多地方都會強調,真誠最重要,內心的情感才是外在行為的基礎。所以對於喪禮,後來他的學生曾參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就是對於喪禮的說法,這在古時候都有規定,按照規矩來做,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至於祭禮呢?就比較複雜了。祭祀祖先,祖先真的在嗎?你說喪禮,父母辛苦了一輩子,最後不幸過世了,做子女的辦風光大葬,這是合理的。孟子後來就說,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父母活着你奉養他,這不算大事。為什麼?每天都要奉養。每天都做這個大事,你也不可能這麼全神貫注。所以父母在的時候呢?就好好奉養,但是死亡只有一次啊。所以父母過世的時候,你要把它當重要的事,來好好地辦。說到這個祭禮的話,孔子他的祭祀非常虔誠。在《論語》有一句話呢?也是翻譯的時候就翻成很奇怪了。原文要分兩段來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是第一段。後面才是子曰,因為子曰放在這裡,代表前面不是孔子的話,前面只是描寫孔子的態度。什麼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呢?祭祀的時候好象受祭者真的在現場,祭神的時候,好象神真的在前面一樣。如這個字啊,很多人說你看,祭如,代表沒有,他是假裝的,不能那樣解釋。“如”是代表什麼?非常虔誠,好象真的一樣,才能叫如。你不能說,我祭祀的時候好象祖先在前面,好象就不是真的,所以我就不用在乎,這根本完全念反了。因為鬼神,或是祖先,本來就不是你可以看到的。所以你祭祀的時候為什麼要齋戒?齋戒的目的,是讓你擺脫日常生活的干擾,過一個比較平靜平淡的生活,三天之後,五天之後開始祭祀。

  所以你說,孔子有沒有宗教精神?或是宗教信仰呢?很多人常常問這個問題,很多學者也討論了很久,這真的是沒什麼好討論的。《論語》有一句話就是七個字,這就是標準答案了。子之所慎,齋,戰,疾,七個字,就是孔子最謹慎的三件事,第一個齋戒,第二個戰爭,第三個疾病。我們以前談過疾病,就是孔子很謹慎,不敢吃這個,不敢吃那個,為了怕生病,所以孔子對於疾病很謹慎,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第二個,戰爭,孔子基本上是反對戰爭的,因為戰爭是會造成死傷的一種行為。並且死傷的都是年輕人,非常無辜,所以孔子非常謹慎,絕不輕易發動戰爭。他為什麼特別稱讚管仲呢?就因為管仲是齊桓公的宰相,他用外交手段避免戰爭,使各國都可以不用打仗,所以孔子對他特別的肯定,就因為他避開了戰爭。但是,排第一的是什麼呢?排第一的是齋戒。古代的人齋戒,他沒有別的理由,就為了祭祀。不像我們現在看到有人說,你為什麼吃素?為了減肥,這是現代人的問題了。古時候沒有說,我來齋戒減肥的問題。所以,齋戒是為了祭祀,孔子把它放在第一位,他最謹慎的第一位,齋戒,齋戒是為了祭祀。祭祀是什麼意思?宗教行為,很明顯的。所以再回到我們剛剛說的祭神如神在,接着孔子說了一句話了,子曰,吾不與,祭與不祭。這七個字也是麻煩,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所以我們以前念書的時候,老師就這樣教了,說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事實上朱熹也都這樣翻譯。就是孔子說,我沒有參加祭祀,就好象我沒有祭祀一樣,這句話是講什麼呢?我們再聽一遍。我沒有參加祭祀,就好象我沒有祭祀一樣,難道有別人沒有參加祭祀,以為自己在祭祀嗎?或是找別人代理祭祀。你代理祭祀,就算我祭祀了,都不成話嘛。孔子講的話,不應該在,吾不與祭來斷句。孔子說的話是什麼呢?吾不與,祭如不祭。祭如不祭四個字是一個詞,吾不與,是我不贊成。我們還記得曾點嗎?吾與點也,我欣賞曾點的志向,肯定曾點的志向。“與”這個字,就是肯定,欣賞的意思。在這裡呢?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我不贊成有些人祭祀的時候,好象不在祭祀一樣。因為有些人祭祀的時候是父母的命令,別人的規定,他就態度散漫,心想反正沒有鬼神,我祭祀的時候態度就不太莊重,好象不在祭祀一樣。所以孔子說,我不贊成祭祀的時候,好象不在祭祀一樣的那種態度。因為他前面表現出來學生髮現他,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學生一定請教他,說老師,你剛才這麼樣嚴肅,是不是有什麼理由?他才說,啊,我不贊成祭如不祭。這不是我的解釋,誰說的?我最早看到這個解釋,是唐朝的韓愈。很多人聽到韓愈,文起八代之衰,他是文學家,但是古時候都念這些《論語》的。韓愈就講了一句話,他說,孔子曾經譏笑那個祭如不祭者,講得真好!就是祭如不祭四個字是一個詞,就是孔子曾經譏笑那些祭如不祭者,就是有些人祭祀的時候態度散漫,孔子會嘲笑他們。這樣講就知道了,孔子本身對於祭祀的態度非常明顯。那麼我們如果說,再進一步看,人死之後是什麼情況呢?成為鬼神了。說到鬼神,我們大概說明一下。古代人認為人死為鬼,這是第一個。那神呢?神就是有些高山大川,像泰山,有些官來負責守山,來守河,他們的功勞很大,死了之後就被封為神,所以山神,河神就這樣來的。那你說,後代也有很多人守山,守河,怎麼辦呢?那不行,看誰先被封到神,後代人就祭祀這些神。所以,古代天子可以祭天地,諸候祭山川,山川各有神,所以神的範圍也很廣。因為古代的信仰系統也不是那麼單純的,它可以從自然崇拜延續下來,也對於許多自然界的神靈加以祭祀,合稱鬼神。那麼鬼神是怎麼維持的呢?我們應該如何跟鬼神相處呢?這就是很好的問題了。因為孔子說過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很多人就拿這句話說,你看,孔子對鬼神好象沒什麼興趣,還要保持距離。說孔子矛盾,既然敬鬼神,就應該多親近,既然跟它保持疏遠,要保持距離,那你怎麼尊敬他呢?變成矛盾了。敬了,就不能夠保持疏遠的距離,這完全沒有矛盾。敬鬼神而遠之是說,我們要尊敬鬼神,用適當的儀式來跟他交往。不要去怎麼樣呢?平常不要去太麻煩鬼神。鬼神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活着的時候已經盡了做人的責任了,他們現在已經死了,讓他們安息吧。你說我每天去拜拜,希望鬼神來幫我忙,那你推卸責任。當時很多人如此,現在也一樣,很多人去求神拜佛,就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個不是宗教真正的意義,也不是儒家正確的一種理解。儒家對於鬼神非常尊敬,因為他是我們的祖先,但是保持適當距離,為什麼?因為這一句話,你不能只看這句話。我們念書的時候,尤其念《論語》,很容易就到一句話來解釋,這句話要看完整的一句話。怎麼樣完整的一句話呢?樊遲請教怎麼樣算做明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這是全文。所以敬鬼神而遠之,前面還有四個字,務民之義,專心做好老百姓認為該做的事。孔子談鬼的時候,經常對照來談活的人,就是你專心做好現在老百姓們認為你該做的事,然後對鬼神尊敬,但是保持距離。為什麼?老百姓是現在你要照顧的。我們到現在講一句話,我們批評有些政治官員,說他們不問蒼生問鬼神,這不對的。你說你旱了,到最後只好求鬼神來下雨,你早點去修水庫就好了。所以不問蒼生問鬼神是不對的,要問蒼生,老百姓需要什麼,這才是孔子的立場。所以孔子講鬼神的時候經常都會連着人間現在的情況來對照來說,這樣一來就沒有問題了。務民之義,專心做好百姓認為該做的事,然後敬鬼神而遠之,配合起來就很圓滿了,而不是只講後面那一半。當時很多風氣不好,什麼風氣呢?聽到哪一個大家族發財了,發達了,就怎麼樣呢?也去偷偷拜人家那個家族的祖先,對鬼神都要諂媚。所以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你該拜的鬼去拜,就是諂媚。譬如你看到現在哪幾個人家族非常興旺,把他們的祖先牌位也自己刻一個來拜,這個實在是不理想。但是,孔子不是只講這一半,我把全文再說一遍,所以念《論語》有趣就在這裡,要經常注意到,短短的一句話就有全文。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後面一半,又是來一個見義不為了,無勇也。你看到該做的事沒有做,就是沒有勇敢,就是不勇敢。義,就是該做的事,跟前面那一段務民之義的義,該做的事,一樣的意思。你不要老想到諂媚鬼神,想到說別人有鬼神保佑,那我也去想辦法,不是的。你看到該做的事就去做,你該祭拜自己的祖先,好好祭拜,這是一種儒家的入世的精神。但是,從來不會因此而忽略已經過世的祖先。孔子對於鬼神其實是非常尊重的,他稱讚大禹,用一句話來說。他說,我對大禹沒有什麼批評,第一句話就說什麼?他說非飲食而致孝乎鬼神,這句話真好!說大禹啊,自己的飲食非常的簡陋,簡單吃一點,簡單喝一點,專心來致孝乎鬼神。孝這個字,只能用於對父母親,對祖先,代表鬼神就是祖先。否則你幹嘛說致孝乎鬼神呢?我自己吃得很少,喝得很少,但是豐盛的祭品呢?拿來祭拜鬼神,用孝順的孝這個字。所以,大禹得到孔子的高度稱讚,這裡面也會看到。孔子怎麼會反對你祭拜鬼神呢?你只在態度適當的話,祭拜鬼神是非常正確的。

  那麼,孔子他對於鬼神,始終認為不應該諂媚鬼神。他在衛國的時候,衛國正好內亂,內亂的情況,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因為我們這一系列上課,有些朋友問我說,怎麼沒有談到子見南子那一段呢?因為很多人看故事,以為這一段很有趣,這一段一點都沒有趣,我覺得這段有什麼意思呢?子見南子怎麼回事?我們就講一下。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衛國的國君是衛靈公,衛靈公的夫人是南子,南子長得很漂亮,但是名聲不好。但是人家是國君夫人,正式發請貼給孔子,說希望孔子來見面談一談。孔子周遊列國是客人,你國君夫人正式發貼子給我,我怎麼能不去呢?但是子路反對。子路說,那個女人名聲不好,老師你不要理她。孔子說,別人以禮來相請,我當然要去了,孔子就去了,果然上當。因為南子跟孔子見面之後,就說,哎!我帶你參觀衛國的都城,就三輛馬車,第一輛衛靈公,第二輛南子,第三輛孔子,她故意讓衛國百姓知道,孔子也跟我們在一起。因為孔子是國際有名的學者,他雖然到處不受重用,但是沒有人敢忽略,沒有人敢忽視他。第一個,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正人君子,何況他還有批學生,像子路這種學生,隨時可以作戰。結果孔子就被利用了,坐着馬車招搖過市。別人就說奇怪,孔子不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學者嗎?怎麼跟那個南子的車隊排在一起呢?所以孔子回去之後呢?子路就生氣了,所有學生裡面,只有一個子路敢給老師臉色看。《論語》裡面就說,子見南子,子路不說,直接說不說(悅),不高興,我就是不開心。孔子只好跟他解釋,還發誓,夫子誓之曰,孔子發誓,說,我所做的事如果錯的話,天來討厭我吧!天來厭棄我吧!講兩次。你看,可見這個孔子也很重視子路,而子路的誤會也有他的理由。但是孔子心胸坦蕩,別人以禮相待,你當然不能說,不行,我可能被利用,沒有辦法,別人是正式的國君夫人啊。所以,衛國後來出了什麼事呢?就是南子跟衛靈公的兒子蒯聵不和。蒯聵當然不是南子生的,但他是衛國的公子,要接國君的位置。南子很討厭這個公子,就想盡辦法離間他們,把公子趕出國。結果衛靈公死了,死了之後誰接位子?蒯聵的兒子。這實在是,兒子應該接的,出國去了,孫子來接了。孫子接了當然很開心,當國君了,兒子跑回來要爭。等於是對孫子來說呢?我才當了國君,爸爸跑回來要接,因為爸爸沒接到國君的位置,就變成父子爭國,衛國就發生這樣的動亂。所以當時,在還沒有發生後面事情的時候呢?在衛國內部已經不穩定了。孔子到了衛國,就有一批人來拉攏他,說,你孔子是有名的學者,要不要跟我們合作?他說,與其討好奧神,不好討好灶神。灶神,各位知道,廚房的神,有飯吃。奧神,奧妙的奧,在房間的室內西南角,是最尊貴的地方,但是沒有實權。講誰呢?講南子那些尊貴的人物,他沒有實權。有實權的是彌子暇,他們幾個人,有實權。所以就有人來遊說了,說,你討好那個,還不如討好我們呢?我們是像廚房的灶神一樣,是有利益的。結果孔子怎麼說?孔子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得罪天的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你討好什麼神都沒用。有關天的問題,我們下一次會專門來談,我們這邊所要談的是什麼呢?孔子他對於鬼神從不諂媚,因為鬼神是我們的祖先。說到這句話,我們再補充一句,說得就比較透徹了,鬼神實在是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因為將來我們也變成鬼神了,對不對?那後代子孫看到我們,也在拜,我們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知道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嗎?沒有啊。那我們的祖先活着的時候也跟我們一樣,無可奈何,所以對鬼神不用諂媚。真正信仰的對象只有一個,叫做天,這個天是古代的上帝,這是古代的信仰了,我們下次再說。這邊要特別談的是關於死亡的問題,孔子談了很多次。他說,很可惜,我們平常生活需要水跟火,水火兩個字,就代表了生活需要,你沒有水,沒有東西喝,怎麼可以呢?你沒有火,不能燒菜的話,燒飯的話,怎麼生活呢?所以,人非水火,不能夠生存。孔子說了,我見到有人為了水火而犧牲的,可惜呀!沒有見到有人為了仁而犧牲的,仁義的仁。這就是我們提過的一句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惜。你如果真的要死,要有崇高的目標,像仁義的仁。孔子說過一句話,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他說,有志之士,跟行仁之人,他不會求生而害人,為了求得生存而傷害了仁義,他會為了完成仁的理想而犧牲生命。你說,這樣的人不了解死亡?非常了解。死亡這一關,每一個人只要是成熟的心態,認真的一種態度,他都要面對的。

   哲學家沒有怕死的,西方最有名的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被人家冤枉接受審判,審判的時候,最後判他死刑,其實別人也不是故意要置他於死地。為什麼?他已經七十歲了,你不判他死刑,他也活不了幾年。但是,那一批人就是非要整他不可,而蘇格拉底上了法院之後,又好象是非要死不可,他自己也很想死的樣子。為什麼?你這個老人家,上了法院,擺一個低姿勢,說幾句軟調子的話,別人就放你一馬。他不行,他說,我沒有錯,你們今天審判我,將來歷史審判你們,這話都上來了。所以蘇格拉底態度很強硬,因為他已經七十歲了。法官是誰呢?五百個法官。雅典是民主,審判的時候,五百個人對一人,五百個在台上,蘇格拉底一個人在台下,露天的大劇場,就審判他,這是有名的歷史重要的一幕。這些人審判他的時候,大都是他的晚輩,但是,它是集體投票,投票之後發現,二百八十對二百二十,差了六十票,判他有罪。判有罪之後,雅典很民主,你這個被判有罪的人,你可以自己提一種懲罰。說,好!你們說我有罪,我現在建議把我放逐,肯定大家都說,好!好!把你放逐,不要看到你就算了,眼不見為凈,這樣就沒事了。結果蘇格拉底說,要我自己提一種懲罰嗎?我告訴各位,只能把我放在國家英雄館,好好侍候我生活,不讓我上街跟別人說話,就是最大的懲罰。因為蘇格拉底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上街跟別人聊天,那你們現在把我關起來讓我吃喝,我都很滿足了,不要讓我講話,已經是很大懲罰,那一般人怎麼受得了?五百個法官團再審判,再投票,以更大差距判他死刑。判他死刑之後呢?正好碰到雅典的一個叫做聖船的儀式,三十天內不能殺人。所以蘇格拉底住在監獄,住了三十天,很多機會可以逃獄,你只要花一點錢,買通獄卒就可以逃獄了,別人都幫他把錢準備好了,他就是不走。每天都有學生來看他,學生看他,跟他談到人生的問題,個個哭着離開。他說,你們幹嘛哭呢?又不是你們要死。你碰到這種哲學家,毫無辦法,他非常的瀟洒。他說,死亡只有兩種情況,所以你們聽聽看。西方最早對死亡的一種理解,他說死亡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死亡就是無夢的安眠。平常我們睡覺的時候,哎呀!今天睡覺沒做夢,那真是太舒服了,精神好得很,我們都很希望睡覺不做夢。他說,第一個,死亡就是長眠下去,永遠不做夢,太好了!求之不得。第二個,死亡之後如果還有生命的話,一定是怎麼樣呢?擺脫身體的限制,讓你跟歷代以來個性願望相近的人相處在一起。譬如,當時有所謂的希臘七賢,蘇格拉底說,我死了之後,靈魂擺脫身體的束縛,就可以自由地跟希臘七賢請教了。就好象我現在說,我死了之後,將來可以去跟孔子請教了,那遠勝過跟你們在一起,這是蘇格拉底說的。你看,他對於死亡居然有這樣的態度,真的是很透徹。他說,只有兩種情況,還有什麼其他情況?所以,他根本就不害怕。歷史上有名的有關死亡,最重要的兩個畫面,一個就是蘇格拉底,坐在一個石床上面,衣服已經褪到了腰際,那樣的一張畫面。他最後飲毒酒下去,還跟獄卒說,你比較有經驗了,我不知道我這個反應正不正常。毒酒喝下去,他就說,腳開始麻了,正不正常?很正常。現在麻到小腿了,到大腿了,到肚子了,快到心臟了,這都順利吧?到心臟之後,講最後一句話,克利都,不要忘記,我還欠醫神Esclepius一隻雞,說完畢之後,與世長辭。他為什麼講最後一句話呢?古代希臘有一個習慣,你生病了,就求醫神,許一個願,病好的話,獻一隻雞給醫神。蘇格拉底明明是要死了,他居然跟朋友說,不要忘記,我欠醫神一隻雞,代表死亡就是痊癒,活着就是有病,這就是蘇格拉底。你說,這麼精彩的畫面。第二個畫面是誰呢?當然是耶酥了。那耶酥活了三十三歲,釘在十字架上,非常自在,他自己的命運。所以,這個十字架上的畫面,也給很多人各種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們現在問,孔子會怕死嗎?當然不會啊,殺身成仁,多麼坦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歷史了,留取我一顆赤誠的心,用我的光明磊落行為照亮整個歷史,這才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表現。所以,你現在談到死亡的時候就知道說,原來死亡是什麼呢?第一個,死亡是自然的現象,只要是自然的現象就不要有情緒。我有一位老朋友,他擔任大專的校長二十五年,退休下來之後有一天碰到我,他說,我雖然一輩子當老師,當校長,我還是很害怕死亡。他說,你念哲學,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我說,你真的不要害怕死亡。我說,你要是不死,那才要害怕,怎麼別人都死了?只有我沒死?糟糕!變成妖怪了。他聽了之後,覺得也有道理,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你何必好象說,為了求活着就不擇手段呢?到時候就走了,怎麼樣到最後都是結束。所以,第一個,死亡是生命自然的結束。但是第二個更重要,死亡應該讓你完成生命的目的,生命不是結束就算了,生命是有目的的,叫做殺身成仁。你如果沒有掌握到這個目的的話,白白就死了,真可惜啊。孔子曾經提到兩個人,第一個人是齊國活得最久的,當國君最久的一個人,叫齊景公。說到齊景公這個人,他有一個宰相很有名叫做晏嬰,又稱晏子。那麼,孔子年輕的時候到過齊國,就碰到這位齊景公,他本來想用孔子,但是很難,你是魯國人,你到了我齊國,我重用你的話,那齊國的大臣怎麼辦?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黑金結構,你不能夠隨便從外面加一個人進來,擺不平。所以孔子對齊景公很感冒,他年輕的時候到齊國去,齊景公跟他說我沒辦法用你,我已經老了,就是這個齊景公。孔子說了,他說,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老百姓找不到任何一點優點來稱讚他。就是你留下四千匹馬,很大的財富,但是死的時候老百姓說,我們的國君死了,他有什麼優點?怎麼想,想不出來有什麼優點。那你說這樣的人有什麼意思呢?一大堆財富,死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你這一生做過什麼好事。但是,另外一邊不一樣了,另外一邊,像伯夷,叔齊這些人,像周文王的大伯這些人,泰伯,太多了。《論語》就有《泰伯》篇,說泰伯真了不起,他知道將來是由他弟弟的孩子復興周朝,就把自己的位置讓給弟弟,所以後來才有周文王,周武王這一系列的發展。把天下讓給自己的弟弟,死的時候呢?老百姓也是不知道該怎麼稱讚,因為德行太完美了。所以,老百姓不知道稱讚有兩種,一種是找不到德行,第二種德行太多了,不知道稱讚哪一點。所以,對於死亡我們要了解為人生的目的,你這一生成就了什麼偉大的善行,讓你的生命發光發熱,叫做不虛此生。

  那麼也有人說,你再怎麼樣講,好象都是一種對人世的一種反省,你還是無法說出深刻的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就要講一段,我最近幾年才體驗到了孔子思想的精彩。有一句話,我們以前念的時候因為太短,念了就不知道他說什麼,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後面四個字,可千萬別念錯了。有人念說,夕可死矣,不對。是夕死可矣,早上聽懂了人生的道,就是晚上要死也無妨,就是夕死,可以了,人生沒有遺憾了。這句話很難解釋,因為你朝聞道,聞是聽說,聽懂,還沒有實踐。難道你早上聽懂了人生的理想,晚上要死也無妨,那請問,你那個道,人生的理想不用實踐嗎?這就構成很大的問題。朱熹在教學生的時候呢?很多資料寫在《朱子語類》裡面,就有這一段,很精彩的討論。因為學生也覺得奇怪,說老師,孔子說,早上聽懂了人生的理想,當晚就死了,也無妨,就是沒有遺憾的,難道這個道不用實現嗎?朱熹怎麼說?朱熹說,當然要實現了,最好再多活半年,你可以把這個道加以實踐,這樣再死的話比較心安。因為朱熹沒有懂這個道理,他就跟學生說,孔子這樣說,是說萬一真的要死了也沒辦法,也就只好認了,但是,如果有機會還是要多活幾年,把那個道加以實現。從這邊就知道,他真是的沒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人活在世界上,有關生命的覺悟,不在乎你做了幾件善事,而在乎你是否真的覺悟。你這一生做幾件善事,是一個量的問題,我做了一百件,我做了一千件,是量的問題。量的問題牽涉到跟我相關的條件。譬如說,我這一生經濟條件比較好,我可以多做幾件善事,或是我這一生活在一個地方,很多窮人,我可以多幫助一些人。所以,你做幾件善事是一個量的問題,你是否真的覺悟,是一個質的問題。孔子強調什麼?當然是質的問題。所以,朱熹沒有懂這個道理,就說最好再多活半年,六年,都可以。但是孔子就直接講,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跟夕,代表當天就結束,沒有讓你說一天兩天的一個機會,所以,你就要知道這裡面在說什麼。很多人如果說,覺得這邊值得再思考,我很願意把我的心得再做詳細的說明,底下就是一段。有些有讀過基督宗教的《聖經》,叫做《新約聖經》,有關耶酥死亡那一段,我們就拿來對照。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時候呢?左邊右邊各釘一個強盜,這是猶太人故意要羞辱耶酥。左右兩邊的強盜,真的是殺人放火一輩子,通輯在案的,抓到了。結果他們居然釘兩邊,耶酥釘中間。耶酥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壞事,他為什麼釘中間?他們認為耶酥收買人心,很多人聽了耶酥的話相信他了,對於當時的猶太人的政治有一種威脅。認為這種政治犯,或者思想犯,甚至宗教犯,這是最可怕的,就把他釘中間。結果釘上去之後,左右兩邊的強盜都覺得很奇怪,心裡想說,一輩子幹了江洋大盜,死的時候怎麼掛在耶酥旁邊呢?一定有不太服氣了。所以左邊的強盜就出言,故意挑釁,等於侮辱耶酥。說耶酥啊,聽說你是上帝的兒子,那你就顯一個神跡吧。我們既然都一起被釘,有這份一起被釘的情誼,你就顯一個奇蹟,我們從十字架上下來,你當老大,我們跟你跑,大家闖天下,這等於諷刺耶酥。講完畢之後呢?右邊的強盜,就罵左邊的強盜。他說,你最好不要說話,我們一輩子殺人放火,今天被釘死是應該的。但是,這個耶酥,我從來沒有聽過他做過任何壞事。因為,黑道我們都認識,沒有耶酥這一號人物,所以,他一定是被冤枉的。你看,右邊的強盜居然忽然良心發現,替耶酥說話。然後他接着對耶酥說,主啊!如果你真的是神的話,能不能原諒我的罪啊?耶酥說,今天晚上,你就升天堂。我以前小時候念《聖經》念到這一段,覺得,哇!耶酥真的囂張!說實在的,只有上帝會有這麼囂張,今天晚上,你就升天堂。我心裡想,那這個右邊的強盜不是賺到了嗎?一輩子殺人放火,到臨死之前忽然覺悟了,說對了一句話,就升天堂了。宗教就是這樣子,宗教不在乎你做幾件好事,而在乎你是否真的覺悟。你了解有關基督教這個重要的資料,就知道孔子在說什麼?千萬不要小看我們的孔子。你所以宗教達到最高的境界,宗教裡面最神秘的境界,儒家都可以把它說得透徹,只是一般人不願意去碰這個題材而已。也有人說,那我們佛教呢?佛教也一樣,佛教我比較沒有研究。但是,有一句很流行的口語,各位聽聽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八個字什麼意思?你說你屠刀放下,你還沒有做好事,放下那一剎那,立地成佛了,覺悟了。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幾件好事,而是你是否真正的覺悟。事實上,放下屠刀的人很多,會立地成佛嗎?不一定,你要覺悟才能成佛。所以,像佛教裡面也有類似的觀念,你一覺悟,此心轉向光明,生命完全改變了。

  那你再回到孔子的話,早上聽懂了人生的道,就算當晚要死也無妨。這個世界上兩大宗教,佛教跟基督教所達到的生命的體驗,也同樣是如此。所以你念儒家的書,像《論語》,你看到這些資料,你如果有一天有一些西方的其他文化背景的資料參考的話,比較容易了解。英國人講一句話,他說,如果你不曾離開英國,你就不可能了解什麼是英國。因為你一輩子住在英國,你不知道特色何在,一旦離開英國到別的國家,你才會對照,說,哎呀!原來我們英國有這些風俗習慣,因為你到了別的國家,你才能對照。我們學習也是一樣,你關起門來,只是念我們的儒家的書,你不知道它有什麼地方特別的精彩。同樣的,你對照西方的傳統,互相對照,才知道說,各有它的卓越之處。以孔子來說,他一方面把傳統保存得很好,所謂的喪禮,所謂的祭禮,喪禮他是很在行了,非常虔誠,真誠最重要。對於祭禮的話呢?他也能夠很清楚地知道,古代的人所信的鬼神是什麼情況。我在比利時,在荷蘭都教過書,外國的學者研究我們的學問,他談到鬼神的時候,一定會有兩段話。一段出於《中庸》裡面,《中庸》裡面說什麼呢?它說,鬼神的功能很特別,當你齋戒幾天之後,要祭祀的時候,感覺到,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就是鬼神的力量好象充滿在整個房間裡面,一下在我頭上,一下在我左右。因為你祭祀了好幾天,當然也有可能是餓得發昏了,其他的情況。但是因為你祭祀的時候心思很虔誠,想着你祭祀的祖先,想久了之後呢?就感覺到祖先好象就在我們的頭上,就在我們的旁邊。他就是能夠這樣子,讓天下人穿上整齊的服裝,好好的奉行祭祀,讓你的生命有莊嚴肅穆的一面。孔子小時候就是看到每年冬至的時候,魯國舉行郊祭的大典,祭天,祭地。孔子小時候就看到,覺得很奇怪,忽然之間這些大人物都穿上整齊的服裝,莊嚴肅穆,行禮如儀,前進的順序,孔子看着非常羨慕,感覺到這才是人的生命真正好的表現,而不是只有本能的這些需求而已。另外一段是在《禮記》裡面,《禮記.祭儀》提到說,你齋戒幾天之後,進了房間,好象還聽得到祖先的聲音。譬如說,父母過世了,你要祭祀他,你心裏面當然會想着父母親。所以進了房間之後,好象聽到父母親在嘆氣,好象聞到父母親平常所用的東西發出的味道,好象感覺到父母親就在身旁。他就是製造一種情景,讓你可以心神專註,等於是跟鬼神的世界可以在互相地溝通,讓你要思念起父母在的時候,你如何地敬愛他們。然後經過祭祀以後,生命得到內斂,得到凝聚,你在面對平常人生的時候,你才也會珍惜自己的生命,你才對於祖先,覺得說,不能讓祖先丟臉,不能讓子孫為難,生命就有原有本了。所以,儒家對於死亡的這個題材,是從喪禮到祭禮,再到鬼神,再到後面,也就是下次我們要說的,孔子對天的敬仰,把它整個連貫起來,就構成一個儒家的宗教觀。我們在這邊可以先強調,孔子不是宗教家,但是他有他個人的宗教情懷,我們從子之所慎,齋,戰,疾,看得出來。所以今天談到這個題材,是平常比較少談到的,談的時候有時候也會牽涉到個人生命經驗。譬如年輕人聽到這一段,當然會有壓力,哎呀!這裡面講得好象都很奇怪!其實沒有什麼奇怪的,人的生命,怎麼來的,沒有人知道。他來了之後,你有能力思考,你就要反省,前前後後加以了解。偉大的思想家,像孔子,可以了解很透徹,從傳統慢慢一步一步走向未來,整個生命源遠流長發展,這是我們對於儒家最肯定的地方,最佩服的地方。因為如果你光談那個活在世界上怎麼樣孝順,怎麼樣忠於長官,怎麼樣友愛,怎麼樣講信用,那個其實別人都會談。這個世界上談到這些有關倫理學,如何跟別人相處的學說,多得很。但是,談到這種有關生命最根本的關懷,這是很不容易的。宗教一定會談,但是哲學也能談,代表他的哲學真的是愛好智慧,追求究竟真實,很圓滿的一種系統,我們今天關於這個主題就談到這裡。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孔子問道》10、認真面對死亡(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