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向孔子问道》9、乐与生活趣味(傅佩荣》

向孔子问道》9、乐与生活趣味(傅佩荣

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是有关音乐,乐与生活的趣味。我们谈到孔子的人文教育,里面主要的内容就是诗以及乐,当然还有我们后面要谈的部分,有关宗教信仰的部分。那么在有关乐呢?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学过音乐,有一段资料非常有趣,他向老子学习礼,向师襄学习乐。师襄是瞎子,孔子向他学乐的时候,孔子很年轻。他弹一首曲子,弹得很好,很快就让老师满意了,老师跟他说,你换一首曲子。孔子说不行,我只是懂得他的旋律怎么弹,我还不了解它的技术如何表达。譬如我现在学一首曲子,旋律都对了,技术的抑扬顿挫,我不一定掌握到。老师听了就说,好!继续弹。弹一段时间,发现他抑扬顿挫,这种所谓的特殊技艺都非常纯熟,老师就跟他说,你换一首曲子吧。孔子说不行,我虽然了解他的技巧了,但是还不了解这首曲子的用意。因为古代好好的不会随便写一首曲子,一首曲子一定有它的用意,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首曲子,到底有什么想法在里面。老师听了,觉得这个学生很特别,让他继续学吧。他就再弹了好几天,弹得实在太好了,老师就跟他说,你赶快换一曲子吧。孔子说不行,我现在了解它的用意,但是还不了解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老师师襄是一个瞎子,听到学生说还要把这首曲子描写的那个对象,那个角色,长什么样子,他都想说透过演奏把它揣摩出来。这个,老师都很难想象,老师只好让他再弹了。又过了几天,孔子说了,我现在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这首乐曲所歌颂的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黑黑的,高高的,眼睛看着远方,好象在牧羊一样,如果不是周文王,那会是谁呢?这首曲子的名字三个字,《文王操》。操是操练的操,是古时候乐曲的名字,《文王操》。所以,一个学生学一首曲子,就可以把它学到这种程度,老师就避开教师的位置,向孔子鞠躬。他不是只学一首曲子,像他这么用功,像海绵一样,所以好东西全部吸收了。

   一个伟大的人,他一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伟大的人有很多种,有些人不见得是我们很认同的,但是也可以参考,像拿破仑。拿破仑说,他年轻的时候,抓到任何书都如饥似渴,把它念完。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这种经验,年轻的时候,抓到什么书,如饥似渴把它念完。我们小时候念书,像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在棉被里面偷念,抓到之后废寝忘食。跟孔子比起来,我们差得很远,因为他能够学而不厌,能够不会觉得说厌烦。所以他把这种学好之后呢?就变成自己的一种特殊的能力了。谈到人的能力,假设你可以演奏乐器,那真是不可多得的能力。今天心情不好,不一定要弹钢琴,拉小提琴这种复杂的乐器。我有个女儿,她小时候学钢琴,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因为小孩子开始弹,都弹得不太上道,等她弹得好了,我的音乐感丧失了一半。她后来又学小提琴,也不好听,因为小提琴学会了我的音乐感都快丧失光了。音感就是说,听到一个音就知道大概是什么音,音差八度,你怎么去换?随便点一个音都可以听出来,叫做绝对音感,所以练习这种乐器很辛苦。那么孔子呢?他以此为乐。反正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也没有什么生活保障,什么都没有,必须统统靠自己,反而让他努力地学习,统统学得非常的彻底,结果变成自己的能力,他后来生平里面,很多不幸的遭遇,他都可以用音乐来化解。古代的人对于音乐有一个大概的解释,他分三个字,叫做声、音、乐,三个字。第一个讲声,动物发出的也是声,打雷的声,鸟鸣的声,犬吠的声,人也一样。但是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人可以发音。音跟声怎么不一样?你看音这个字,底下加一个心,就变成意思的意了,只有人发出来的声可以表达意思,其他动物发出来的声只是本能的表现。要不然就是求食,要吃,要找东西吃,互相呼唤,要不就是求偶,互相来搭配,它不可能传达其他的意思,说今天天气很好,我心情很愉快,动物传达不了。人不一样,人的音就是说,我把声加以调节,像我们中国人有四声,外国人就听不懂。以前有人介绍一个美国学生来学中文,学了一个多月就跑来抱怨,说中文真难啊。我说不会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讲中文。我就问他,你觉得哪里最难?他说,你们四声,搞不清楚。所以他学了快一个月,还弄不清楚三个字,你好吗?你妈好,妈你好,我们是有四声的。所以他说,外文比较容易,像英文,一个字一个意思,位置不一样,意思差不多。所以为什么学中文比学英文要更难,我们觉得学英文很难,他们觉得学中文更苦,相对来说,英文还是比较容易的。假设我英文不好,跟外国人做生意,久而久之,他也知道我在说什么。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这也算英文,他听得懂。你跟他说好多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他也听得懂,所以说英文是比较容易。那中文的话,你位置不一样,你好吗?就差别很大。所以这个音,就是你能够透过声,来表达特定的意思。每一种民族自己的言语,语言,都靠不同的音的方式来组合,但是这还不够,还有乐。乐怎么来的呢?内心情感太丰富了,所以这个音发出来之后就要拉长,我们说一唱三叹。对不对?唱歌就是把音拉长。我们说,一句话讲完了,他唱了三分钟,为什么?你还是喜欢听他唱,回旋反复,这个主旋律如何去节奏,一起配合,听起来,气氛就不一样了。所以孔子说过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乐只有人类可以欣赏,可以享受。有时候我们听别人演唱男高音,根本不知道他的内容在讲什么,像帕瓦罗蒂这些男高音。我自己曾经为了喜欢听意大利的这些男高音唱歌,想学意大利文。我在荷兰教书的时候研究院里面,有一位意大利来的学者,当时我最喜欢是昂德里亚.波切利的歌,我就拿波切利歌的歌词,去请教意大利学者,他居然为了把歌词翻译成英文给我听,又抓头,又搔耳朵,好象那个很难似的,我就放弃学习意大利文的兴趣了。你说,意大利学者看到一首意大利歌的歌词,要翻译成合理的英文都想半天,那我学多久也不见得学得会,算了,欣赏就算了。所以到现在,我每天晚上听波切利的歌,有时候也不太知道他在唱什么,但是,我照样可以有我的情感。所以音乐的伟大就在这里,让所有的人,即使语言不通,不能沟通它的意思,也照样可以协调它的情感。所以尼采说过一句话,他说,生活里面如果没有音乐,那将是一种错误。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你总要选一些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 

  那么,对孔子来说的话,这个音乐,他学会之后呢?有很多方式来表达。第一种,他唱歌。孔子他很喜欢唱歌,在《论语》有一句话,叫做老师在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以前我们谈过,孔子为什么常常哭?因为孔子替别人办丧事,那是他的主要工作。办丧事之后,看到别人孝子孝女,这么样的孝顺,哀伤,孔子也跟着哭了,所以学生才有这个统计的资料。孔子如果什么,男儿有泪不轻掸,从来不哭,或者一年哭一次,学生怎么能说,老师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唱歌的?你次数太少,无法作为统计的材料,能让学生这样说,每月至少哭两三次,学生到最后才有心得,啊!老师这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这是不会有例外的。那相反的,老师如果这一天不哭,他就可能唱歌,这很合逻辑,今天哭了,不唱歌,今天没哭,可能唱歌。为什么把可能唱歌放进去呢?因为如果哭跟唱歌完全没关系,你何必前面说今天哭了就不唱歌呢?那今天没哭,当然是大多数时间都没哭,谁天天哭呢?那就要唱歌。另外一句更明显,老师跟别人唱歌,唱得很快乐,一定坚持别人再唱一遍,老师跟他合声相伴。所以孔子,大家一起唱卡拉OK,唱得很开心,他就会说,你再唱一遍,我跟你唱合声,跟你相和。所以,这种小地方,就看得出来他日常生活。要不然我们念《论语》看孔子,好象一辈子只说这么几句话吗?只说了五百多句话?五百多件事?我们一年就做完了。你一年把这个念一遍,发现说,这也不难,很多话一天就讲完了,一堂课讲差不多。所以你要了解孔子一生,他跟我们一样,有时候也要休假,有时候工作很累,有时候跟别人之间互动,尤其是周游列国,遭遇许多事情。那孔子平常的生活呢?唱歌,叫做自得其乐。人不能选择他要生存的时代,人也很难改变他所生存的社会,但是,人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你如果讲得具体一点,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故乡,但是他可以选择他心灵上的故乡。譬如我选择我希望在春秋时代,跟孔子同时。其实不必,你老那样想,说,古代比较好,孔子也不见得认为当时好啊,他也认为当时很乱,常常会觉得这是一个乱世,天下无道。所以,我们不用羡慕这些,我们要学习的是,把他们的智慧用在今天的社会里面。所以孔子可以透过自得其乐,让自己过得开心。你既然不能改变时代,也不能改变社会,那你还活得不快乐,那不是双重损失吗?外面已经很乱了,你还要过得很苦。外面如果很快乐,社会一片祥和,那你自己苦一点,你希望追求人生的意义,所谓不曾终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那还说得过去。外面很乱,心里面也很烦,那太累了。所以孔子是很懂得自得其乐的,他的生活是很有情调的,他透过唱歌。第二个,他通过演奏音乐,因为他对音乐很熟悉,许多曲子他都可以拿来演奏的。演奏音乐,其实有时候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譬如他有个学生叫做孺悲,孺悲犯了错,想请见孔子,孔子跟学生说,告诉他,我生病了,不见。传话的人刚刚出去,孔子立刻把瑟拿出来,开始弹瑟唱歌,一定要让孺悲听到是孔子在唱歌。这样做干什么?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方法。不教就是教,只能这样讲,不能倒过来说,教就是不教。那还得了?那我们上课上了半天都没教?所以不教就是教。孟子后来就说,以不教为教,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孺悲做错事了,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人说得清楚是什么事情,反正就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他跑来找孔子,孔子不见。为什么?很多人犯错之后,跑去找老师,希望给他背书,就是我犯错了,你不要怪我,我跟老师谈过了,老师也原谅我了,那别人就不好怪他了。所以,孺悲要请见孔子,孔子辞以疾,跟他说我生病,说我不见,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就是我就拿瑟来弹,唱歌,让我孺悲听到我没生病,我是可以健康的,还可以唱歌的,让我孺悲自己知道自己检讨,你犯错,你不要找什么别人来当借口,你犯错你就自己去改,这是孔子教育的方法。你看,他就用唱歌来作为一种方法。

  那么,孔子对于音乐欣赏的能力,那是第一流的。你现在到山东去,还有一棵孔子闻韶树,我是没去到这个地方,据说在淄博这一带,就是齐国以前的首都这一带。孔子到了齐国,听到了《韶乐》的演奏。韶乐》是什么乐呢?古代歌颂舜的一种乐曲。两首最有名的,一首叫《韶乐》,歌颂舜的,一首叫《武乐》,歌颂周武王的,这两个音乐,我们等一下再比较。我们以前说歌颂舜的《韶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这里就变成两个断句,因为古代的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有人说,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然后不知道肉味。也有人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之久不知道肉味。一个是听《韶乐》听了三个月,这不太可能吧?谁给你演奏三个月给你听呢?《韶乐》难得演奏一次,需要大规模的乐师,各种乐器全部摆出来,可以说是完整的一套音乐。这个演奏出来之后,孔子听了怎么说呢?他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不是说,三个月九十天,不是啊。好不容易过了九十天,又可以闻到肉的味道,不是的。三个月就是三个月代表长,三代表多数,所以古人常常讲三月,三个月代表很长的时间,一个季节。为什么吃肉没有味道呢?因为耳朵,眼睛,味觉都相通的。我听到好的音乐,它不是只有耳朵在快乐,是整个人的一种感受提升了,这个时候所感受,接触的世界,是一个唯美的世界。吃肉的时候呢?是味觉没感受。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一个念头,你做别的事,你没感觉,食而不知其味。所以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演奏,好长的时候吃肉都没有什么感觉,没有味道。然后他说,真没想到啊,音乐可以到这么完美的程度,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所以,他来听《韶乐》的话,跟一般人听的不一样。一般人听,恐怕听了觉得很开心,很好听,孔子可以判断,他对音乐也很有研究。不过,论语》里面有一段讲到音乐,我们到现在,说实在的,看不太懂,因为讲得太简单了。孔子跟鲁国的太师,专门音乐的专家,音乐的官,跟他讨论音乐。我直接用白话文来说吧,白话文他说,音乐是可以了解的,一开始的时候许多声音陆续出现了,活泼而热烈。接着呢?许多声音和谐而单纯。然后,节奏清晰而明亮,旋律连绵而反复,然后一曲告终。这个我们听了半天,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一曲音乐的演奏,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就好了。所以我们现在听音乐的时候,从他这段话可以大概知道,一开始的时候呢?各种乐器声音纷纷出现,好象生命像春天一样,百花齐放,热烈而活泼,因为音乐可以改变整个气氛。我们有时候听别人讲课很枯燥,因为没有背景音乐。看电影为什么好看?有背景音乐啊,差别很大。所以这个音乐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声音出现。接着呢?主旋律出现了,主调出现了。这个出现之后呢?单纯。但是你一听到,别人都要配合,单纯的主调出现了。接着什么呢?节奏清晰而明亮,然后是连绵而反复。这个音乐像很多歌曲,你唱出来就发现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最后才一曲告终,让你情绪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是音乐。所以孔子对于音乐的了解,可以跟音乐专家讨论问题,只是光这一段,我们不是很清楚地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复杂的原理。

  那么,孔子后来就评论了,他说,《韶乐》跟《武乐》有什么差别呢?这就是他一种特别的心得。他说,韶乐,尽美又尽善。武乐呢?尽美,但是没有尽善。所以这个引起很多讨论。什么样的讨论呢?很多人说,孔子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善,美是一种形式,善是一种内容,这个说法其实都是从西方这个背景出来的。譬如你演奏一个音乐,形式很美,该分几段,节奏该怎么安排,形式很完美,因为它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呢?内容还不够完美,不够完善。那我们就要问了,内容指什么?第一个,指歌词。就是你歌词写的不是很好,那就改一改。那你说,这个《武乐》歌词不太好,难道到周武王那个时代没有人才吗?他不能把歌词写得好一点吗?对不对?像这个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把那个美当作形式,善当作内容,于是儒家的哲学,弄到文艺上面,就被人家批评了,叫做文以载道。你如果把文学都要拿来承载那个道,压力很大。就好象西方说,为艺术而艺术,我们听了觉得比较自由,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为政治,不是为社会。我现在说,为道德而艺术,压力很大。原来你这个艺术作品是为了道德,要唱一些好的,善良歌曲,唱一些比较鼓舞社会人心的,振作道德的一些歌曲,这个大家都觉得好象艺术本身,审判的价值就有一些损伤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孔子说,《韶乐》是尽美尽善的。为什么?尽美并不难,你只要有一定的水平,这些乐师们所有的乐器全部都顾到了。譬如说你现在唱歌,两三人替你伴奏,会觉得比较简陋。如果你唱歌,像那个男高音唱歌,那都是管弦乐团全副武装,全部一起替你伴奏,这当然是尽美了,任何一个音都不会少,连管风琴都出动了,所以尽美代表条件都没有问题。那什么叫尽善呢?就是你这个演奏什么内容。演奏一定有内容,你在歌颂,像你歌颂哈里路亚,弥赛亚,你在这里歌颂基督宗教的一些神圣的日子,或者你歌颂因为国家建立了这种的歌曲,都有内容。那么,《韶乐》是歌颂舜的,舜是谁?舜是古代的尧跟舜的这个舜,是古代伟大的圣王,他在位五十多年。所以他的德治,他的教化,普及到天下任何一个角落,五十多年担任天子,他的德行广被万民,所以他的乐曲里面谈到善的部分,叫做尽善。因为从古以来,没有那么长命的帝王。那后代还有比他更久的,那不见得是好的,那是另一回事,那至少舜五十几年照顾百姓。到了周武王,周武王很可惜,周武王替代了商朝,他当天子只有六年。六年当然是短,周武王本身当然是好,他的爸爸周文王都是好,要不然,你怎么可能得到老百姓的呼应呢?在历史上就把他称作顺呼天,应呼人,所以他们的革命是合理的。周文王过世以后,周武王就带着他父亲的木主,就是说,一块木板,刻着他父亲的名字,等于是他父亲的牌位,开始去跟商朝作战,号召百姓。他的爸爸周文王就很惨了,曾经被商纣王关在羑里七年。周文王被关了七年,设法低声下气,卑躬屈膝,苟全性命于乱世,就为了将来能够周朝可以振作起来。那这个七年被关,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把《易经》给完成了,我们现在研究《易经》,就要感谢周文王。我们也知道,一个人被关了七年,如果不研究《易经》,也实在是没什么事可以做。那研究了七年之后,当然是丰硕的成果,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你不研究,你怎么过日子啊?疯掉了。所以周文王就把《易经》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的卦辞,每一爻的爻辞,有三百八十四爻,爻辞全部写出来。所以在历史上把《易经》说经过三圣,就是指伏羲开始画卦,把卦画出来,周文王就把卦辞、爻辞写出来,到了周公接着做,孔子跟他的学生们再作《易传》。《易传》不是孔子一个人写的,这个很明显,是孔子跟学生代代相传,把它集结成的,这样构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那么,周武王他革命成功,取代商朝,只做了六年天子,他的德行还没有广被天下,天下很多人还以为是,商朝灭亡了吗?消息不灵通的。以前他们并没有这么方便的信息联络,手机一打,商朝灭亡了,没那么快,很多地方还弄不清现在谁是天子。所以,后面才需要谁?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才出来。周公出来辅政,接位的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周公是叔叔,就辅佐成王。辅佐成王之后呢?就派管叔、蔡叔去监督商朝的后裔,结果管叔蔡叔跟他们合作叛乱,周公又花了好多年才把它平定下来。所以这个说明,你一个商朝这样的帝国,六百年的历史,你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把它给替代了吗?饿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是不是?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慢慢去转移。那么在这个时候你说,歌颂武王的乐曲尽美,你可以完全一样的形式,一样的格局,但是,没有尽善,我们只能从这样的方式来解释。否则你说,一首歌曲尽美尽善,就它本身来说的话,难道周朝没有人才吗?不可能的。舜那个还蛮落后的,原始的时候,那你到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你没有人才?人才肯定是有的。那你说尽美尽善,如果单就艺术的形式跟内容来说,它没有理由输给那个舜的《韶乐》。但是,它里面一定牵涉到儒家的观念,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因为谈到这种尽美尽善,善跟人的生命有关,因为我们强调人性向善,人的任何行为,到最后都要回归落实到人性上。儒家绝不可能说,为了艺术而艺术,到最后弄出一些很稀奇古怪的东西,甚至像当代的艺术,有时候是很可怕的。艺术我们以前以为是审美,到当代的时候已经早就不是那一套了,现在所谓的这个写实主义以后,很多根本是我们一般人看不懂,需要有人解释你才能够了解,它里面抽象象征的意义。那有一些到最后说,艺术跟审美不见得有必然关系,因为艺术基本上在于什么?要回归真实,因此有时候它用丑恶来揭发你的假象。所以现在艺术为什么展览的时候,有时候会紧张,看了会吓一跳,怎么一堆骷髅放在一起也算艺术?因为它已经变成是从审美转到求真,所以艺术到最后变成是揭发真相,让你不要再活在虚伪的构想里面。那这个在古代没有这样的想法,古代认为这种艺术演奏,包括这种绘画也好,都是一种美的表现。

  所以,对孔子来说,他认为,人所有的表现最后都要回归人性,而人性是向善的。所以你不可能说单纯为了艺术而艺术,它没有单纯这样的东西,他一定是回到最后,对人的生命有没有帮助。否则的话呢?你恐怕是失之毫厘,后面谬以千里。你开始偏一点点,到最后有些人变成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来。甚至呢?我讲一段我在荷兰看到的事吧。荷兰出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叫做梵谷。所以荷兰政府就特别鼓励艺术创作,设了很多基金会,让别人申请。我在荷兰那一年就看到一篇报道,它说,有一位心理学家,也需要这些经费支持,就去申请艺术创作。结果一年之后就要结案,结案的时候就要拿出成果来,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创作。怎么办呢?灵机一动,就在他的诊所前面的街道上,搭一个简单的台子,站在上面。人家这个评鉴委员到这里来评鉴的时候,他说,你看到没有?我站在这儿,这就是我的研究成果,我就是艺术品,居然通过了。为什么?因为以前没有人这么做过,所以艺术变成创新。但是,明年这样子没人理你了。对不对?你今年往上一站,说我是艺术品,你现在看,这个人是很独特的。就好象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有一次展览出来一棵白菜。有一个纽约乡下的农夫,纽约也有乡下,偏僻的地方,纽约州很大。他跑去博物馆一看,啊!这也算艺术品?那我家田里面多得很,我专种白菜的。他就运了一卡车白菜来,到了博物馆说,我这个也要展览。博物馆说,你这个干什么?你们里面展览的是白菜,我这个也是白菜,为什么不能展览?他说,不一样啊,他说,那个白菜是艺术家放的。所以艺术品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艺术家放的,你放的就不算,就这么简单。能够放进博物馆的,美术馆的,就是艺术品。所以,它不在乎说你本身是不是艺术,而是你能不能放进去,你有没有这个渠道。在西方这个艺术展览有时候看了真是荒腔走板,古代中国没有这回事,它的艺术的美,回归到人的生命的善。我举个例子大家就会了解,像《论语.里仁篇第四》,第一句话,子曰,里仁为美。来了,里仁为美。他说一个住宅区,里,代表很多人住的地方,以仁德,就是有仁爱的风气为美,这个美当然是指你的善的。接着说,你选住的地方,如果不去选择有仁德的风气的地方,怎么叫做聪明呢?择不处仁焉得知?所以,在论语》里面,美善可以通用,就是你觉得美的,是因为它有善可以配合起来。我们再讲一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那个美当然是善,因为你跟恶相对。是不是?君子帮助别人行善,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那美跟恶相对,美当然是跟善放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也看得出来,古人在使用美跟善的时候,它是可以相通的地方,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是否帮助呢?让他可以行善呢?这是他们的重点。所以从这样去理解的话,就不会觉得孔子说得太过于突兀。

  那么,在《论语》里面,有关孔子对于音乐的说法材料并不多,但是有一段值得我们在这里特别加以说明,做稍微详细的说明。我们一再谈到孔子的学生,他们各有志向,在《论语》里面有两个地方,明白地谈到志向,我们今天谈的是第二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孔子自己也说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十二个字,我们反复说明这一点。今天要说明另外一段,孔子有四个学生,又在他身边了。这四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就说了,我年纪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年轻的时候,你们现在这个时候很年轻,常常会说没有人了解我,好象自己有什么抱负不能伸展。今天假设有人了解你,要用你,请问,要做什么事?就是让学生谈志向。就是今天如果给我机会,我要去发挥我的抱负,我做什么事?孔子讲完毕之后呢?子路立刻说,一个小国叫我来负责,旁边有几个大国要对付我,我照样可以把百姓训练出来,好勇善战,整个社会保持安定,大国再强我都不怕。他讲完毕之后呢?孔子微微一笑。接着呢?冉有来了。冉有说,一个小国家,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就是很小的国家了,让我冉有来负责,我可以把它治理得很好。但是,礼乐方面,文化方面的教育,另外请高明。所以,冉有是蛮谦虚的,我一个小国我来治理,但是,礼乐另请高明。第三个,公西华。公西华说,我的志向是在朝廷上当一个小司仪,国家重要的庆典,我穿上重要的礼服,戴上端正的帽子,然后当小司仪,主持一下仪式就够了。讲完毕之后,孔子就说了,曾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四个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曾点就是曾参的父亲,这时候曾点做什么事呢?原来他们在讲话聊天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在弹瑟。所以孔子说,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你看那几个字,鼓瑟的声音,弹瑟的声音慢慢的轻了,铿的一声,就停下来了,把瑟推开。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志向跟三位同学不一样,这就是狂者。孟子后来就说,曾点就是狂者,就跟别人不一样,理想太高了。孔子说,没关系,各言其志,各人说自己的志向。于是曾点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太美了,所以我把原文先念出来。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翻译成白话就是,春天快要结束了,莫春嘛,暮春三月,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身了。我跟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一起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面唱歌,一面回家。这怎么算志向呢?别人的志向都是要当内政,外交,军事家,他怎么来一个去吹吹风,洗洗澡,一面唱歌一面回家?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念到这里,都替他捏把冷汗。不用担心,夫子喟然而叹,孔子竟然大声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孔子到底在说什么呢?他教学生教了半天,怎么他特别欣赏曾点这样的志向呢?他为什么欣赏?因为曾点的志向有一个特色,配合天时地利人和。春天就不要想夏天,冬天怎么样呢?就做春天可以做的事,叫做天时。地利呢?鲁国有沂水,非常小的河流,你不要好高鹜远,说我们要游,游长江了,不必了,沂水就可以让你在里面洗洗澡,游游水了。旁边有舞雩台,舞雩台也是祭祀的地方,一个台,很漂亮,到上面去什么?吹吹风,风乎舞雩,听起来多好!吹吹风,很开心。然后呢?一面唱歌一面回家。天时地利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都无所谓。当然也有些人喜欢开玩笑了,说你看,我们由此可以证明,孔子有七十二弟子,五六个大人,五六三十,六七个小孩,六七四十二,加起来正好七十二,这当然是故意在里面找趣味。天时地利人和,到处都可以让你快乐,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快乐,而只有曾点把握到这一点。而另外三个学生不是不对,而是他既然想在社会上求得某种机会去发挥抱负,你就要等待时机。但是这个时机没有任何保障,你可能一辈子准备得好,但是没有机会用,那你这一生就在等待中错过了吗?那不是人生。等待机会是一回事,你自己本身自得其乐,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随遇而安,儒家的精彩就在这里。

  像我们在《中庸》里面就说得很清楚,说孔子这个人,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就是说,他处在富贵,他就认为富贵,我就好好享受,处在贫贱,他就接受贫贱的考验,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绝对要忽略情绪的影响,这是修养的第一步。孟子后来推崇舜,可以说是无所保留。他怎么推崇?有一段话讲得真好。他说,舜年轻的时候在田里耕田,每天认真地耕田,好象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耕田到结束了。若固有之,好象本来我就是要耕田当农夫一辈子的。后来尧把他提拔出来当了天子,他当天子的时候,每天住得好,吃得好,照顾百姓,也很自然。若固有之,好象我本来就是天子一样的,好象这个天子本来就是要当一辈子一样的。人生最难就这四个字,若固有之。你当学生,就好象我本来就是学生,尽好我的本分。你后来当一个单位一个机关里面的主管,就好象我本来就是主管。譬如说我当老师,好象我本来就是老师,我不当谁当?就是若固有之。这样你才会安于当下的生命,把每一件事情交到你手上彻底做好。人生最怕好高鹜远,这个事情做一半想那个事,看到别人就羡慕,浪费生命。所以我们看到儒家的基本精神,在孔子孟子表现得真是透彻。而孔子称赞曾点,也就是因为他把握到这一点,从这里面也看得出来,孔子有一种很浪漫的情怀。谁不喜欢过得快乐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我们何必那么辛苦呢?就好象孔子以前跟那些隐士的对话,隐居的人。孔子跟他对话的时候,说,天下如果太平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的话,我孔丘没有必要跟学生一起去改变,谁想改变呢?就因为天下乱了。所以我们念书人的使命感,让我们必须要努力地去改善天下,替百姓着想。本来到这个时候,曾点得到老师的肯定,应该可以结束了吧?但是你从底下后面的发展,就知道曾点的修行,还有待改善。为什么?因为,四个学生讲完毕之后,孔子已经宣布答案了,曾点第一名,另外三个都没有得到肯定,立刻离开教室。所以我常常说孔子教书的教室一定很小,一言不合就跑掉了,有时候老师跑得比学生还快。三个学生看到老师称赞曾点,立刻跑掉,觉得自己好象辛辛苦苦讲了半天志向,老师并没有任何肯定的意思,居然把那个我们的学长曾点,这个狂者的那一番很奇怪的言论当真,居然欣赏他?好!学生离开之后,剩下孔子跟曾点,这个时候曾点就讲了几句话,就出了问题了。曾点立刻乘胜追击,说老师,你刚才听到子路讲完志向,你为什么微笑呢?你看,他在弹瑟,居然注意到每个人表情的变化。他看到孔子听完子路说话微笑一下,他会问老师,你为什么微笑?孔子只好说了,子路想要治理国家,治理国家需要礼让,要谦虚,他一点都不谦虚,问完毕,讲志向,立刻第一个讲,他从来不会让别人的,所以我故意笑他一下。他又问,冉有那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那很小的地方,怎么可以不算治国呢?孔子怎么说?他说,冉有要治国有什么问题?他只是谦虚,所以子路是太不谦虚,冉有是太谦虚。那个曾点都听到表面去了,只看到孔子的表情,所以孔子就替冉有说话,冉有可以治理国家,毫无问题,多才多艺。然后他再问,说,公西华要当小司仪,是不是志向不够?孔子说了,公西华当小司仪,谁当大司仪?他是谦虚,他是外交官里面第一流人才,公西华。这后面的几段对话,就知道曾点层次还不够,他的志向只是他的理想,他其实还有什么心呢?还有比较之心。我讲的受老师肯定了,我比别的同学好,我还要知道别的同学为什么比我差,这个有时候看不出来。

   孔子的学生们很可爱,有时候我们念《论语》的时候,看到他们学生,千万不要先存着一颗崇拜的心。你要崇拜,孔子一个人够你崇拜的,其他的学生跟我们一样,也是慢慢在成长。这样你念《论语》,才会感觉到跟自己的生命可以结合。不然你说,《论语》里面都是古文,都两千多年了,那你还念什么呢?他们这些人也会犯错。像宰我,被老师痛骂,像冉有做官,虽然做得不错,孔子说过什么话?因为冉有替季氏做总管的时候,居然增加了税收,专替老板去收税,让老百姓更苦了。孔子受不了,他说,各位同学,冉有不是我们同道,你们可以鸣鼓而攻之,大家敲着鼓公开去批判冉有,到这个地步,划清界线。你居然是我孔子的学生,你居然做官的时候没有照顾百姓,还增加税收,完全弄错了。但是,冉有恐怕认为什么呢?我虽然做官,拿来人钱财,替人办事,季氏对我那么好,我就替他增加税收,你看,这就不算孔子的学生。所以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一定有他的标准,学生毕业之后呢?如果犯了错,孔子还是有意见的。像冉有跟子路都当了季氏的家臣,结果呢?季氏准备动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颛臾是鲁国一个小的附属国,季氏准备出兵打仗。孔子就把冉有跟子路找来,你们不能劝阻吗?你们老板要打仗,你不能劝他不要打吗?他们说不行,老板意志坚定,非打不可,我们做臣子的,没办法。孔子就不高兴了,就说,你不能劝老板不要打仗,你就不要做了。我们前面说过,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对不对?你们这个老板说什么是什么,何必算你是念书人呢?何必算你是儒家呢?哪里有儒家是唯唯诺诺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念儒家的书,觉得一路两千多年下来真是委屈,大家都说自己是念书人,但是做了官之后没有那个骨气,因为一有骨气的话,恐怕就杀头,恐怕就放逐,那怎么办呢?要保全性命。所以,儒家一路下来这种生命精神,我们当然不能怪后代的这些读书人,因为政治的力量太大了。两千多年中国的政治,用四个字来说,阳儒阴法,表面儒家,里面是法家,这个话事实上谭嗣同早就说过。他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多年的政治是秦国秦始皇的政治。二千年之学,荀学也,两千多年的学问不是孔子,孟子,是荀子的学问。荀子是谁?他是战国时代后期的学者,儒家学者,他主张性恶,那性恶可以再解释了,孟子主张性善。所以,荀子也认为自己是孔子的真实的弟子,大家都要争正统,我荀子是孔子真正的弟子。结果荀子教出两个学生,就证明他的教育有问题,一个叫做李斯,一个叫做韩非。韩非是谁?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现在的《韩非子》这本书,法家代表人物。你怎么好好的儒家,教出来法家呢?那李斯更可怕了,李斯是秦始皇的宰相。你怎么好好的儒家的学者,教出一个替秦始皇做事的李斯呢?法家。所以代表荀子的思想,一定有开始偏差了,这很合理的推论。如果像孔子,孟子,可能教出这种学生吗?不可能,早就开除了。所以,历史的事实不能够再去扭转它,我们只有接受这样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是,我们学儒家,还是要学到比较纯正的儒家,你根据的材料,像《论语》,我们从这里面得到材料,《孟子》,得到材料,这至少是他们本人说的话,孔子说的话,孟子说的话。所以呢?我们在看到孔子跟学生们谈志向,他对于他的学生曾点特别的肯定,可以说明他有一种心思,希望天下太平,每一个人都可以好好的过日子。尤其是最后那三个字,咏而归,一面唱歌一面回家。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因为沂水就在山东曲阜。对不对?你可以到那边去想象,这些人在这条河,当然现在恐怕河流不像以前那么清澈了。洗个澡之后,一面唱歌一面回家,那个事实上就是人生。

   孔子善于用音乐表达他的心声,我有时候会特别强调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莫我知也夫,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另外一次,他在卫国击磬,磬是一种石头做的乐器。有一个人挑着竹蒌子,经过孔子住处的门前,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一听就知道说,击磬这个人心里面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他就说,这个有很有心啊,想借着击磬表达他的心意。接着他又说,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什么意思?如果你觉得没有人了解你,你就停下来算了。各位看到了吗?孔子自己说,没有人了解我。荷蒉者说,如果你认为没有人了解你,就停下来算了。这就代表什么?真正的孔子认为没有人了解他。而这个荷蒉者是谁呢?挑着竹蒌子,就这三个字,荷蒉者,他没有名字的。你跟他说,我们交换名片,他不理你,跑掉了。为什么?他是隐士。他不要让别人知道名字,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是高手。孔子真正的知音,在整部《论语》里面就这个人,因为他听音乐,就知道孔子在抱怨,在感叹没有人了解他。这不是知音?所以听起来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反讽,孔子真正的知音只有一个,居然是一个隐居的人,他亲自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了解他。当然,他讲这个话的时候,也可能过了七十二岁,颜渊过世了,你也可以这样分析,因为你没有理由说颜渊不了解孔子,那是很难成立的。所以,孔子可以借着乐器表达心声,让别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可以想象,颜渊在孔子生活里面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所以他会说什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生命的完成,一定要透过音乐的素养,让他平常生活在优美的旋律里面,让这个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可以增加许多趣味。人类的智慧,发明各种音乐,本来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为什么不多加使用呢?得意失意的时候都可以透过音乐来调节,让生命达到一种综合的一种气象。所以,我们今天谈到孔子对音乐方面的素养,配合前面谈到教育,人文教育,谈到诗,是教化的开始,谈到乐,充满生活的趣味,整个合起来,就是孔子对教育的看法,因为诗跟乐更代表他的人文教育的内容。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儒家,绝对不止是只有在伦理学上,说你要行善避恶,不是如此而已。还有美的层面,调节生活趣味的层面,也要一起去了解。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向孔子问道》9、乐与生活趣味(傅佩荣》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