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孔子問道》6、積极參与社會(傅佩榮)

…分享美好…

向孔子問道》6、積极參与社會(傅佩榮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題是,積极參与社會。儒家是有入世的情懷,總希望說投入人間來加以改善。在《孟子》裡面也提到,說,孔子有時候被人家嘲笑,只要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就是只要幾個月沒有做官,就是沒有國君可以服侍,可以來做官照顧百姓,就惶惶不可終日,好象坐立不安的。事實上孔子是為了什麼?抓緊時機來為國家服務,為百姓服務。但是,做官不是你要做就做,要看各種條件的配合。那麼在《論語》裡面,孔子有一位學生,子貢,他口才非常好。如果想培養自己的口才,最好的方法,是把《論語》裡面子貢每一次說的話,都列出來仔細研究。他說話,怎麼樣叫說得好呢?他說話能夠很含蓄?譬如說,他有一次想請教老師,要不要做官,他不會直接說,老師,你要不要做官?這個太白了吧?他說,有一塊美玉,就是上等的玉,那你要把它藏在柜子裡面,還是要找一個好商人,把它賣掉?這當然是一個比喻嘛。他這樣說了之後,孔子這種人何等聰明啊!他怎麼可能說,美玉在哪裡?你讓我看一看?孔子當然知道,子貢講的是老師。所以子貢說,有美玉如斯,這裡有一塊美玉,韞櫝而藏珠,把它藏在柜子裡面。就是不要給別人看到?還是把它賣掉呢?孔子說,賈之哉,賈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說,把它賣了吧,把它賣了吧,我是要等待好商人。所以,這個老師跟學生的對話,真是精彩。我們有時候看別人寫武俠小說,真正高手過招,沒有說打了半天在地上翻滾的,只是一比,就知道誰贏誰輸。所以,這說明孔子很希望有人識貨,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來用他。他也確實做過官,從五十一歲,到五十六歲,五年之內。在魯國做什麼官呢?五十一歲,當中都宰,中都縣的縣長,一年就做得太好了。孔子這個人做這個官的麻煩就是,一下做太好了。別人以前做得不好,他一做,統統比下去了。孔子官做得很好,第二年就陞官了,升到小司空。小司空做什麼呢?因為古代北方,很多地方,他不是蓋房子,它是山,挖一個小的洞,讓人可以住。司空,把它挖空,變成一個工程建設方面的副長官,就是小司空。又做太好了,立刻又升為司寇,司寇就是負責治安的。孔子一當司寇一發飆,馬上社會就不一樣了,市場裡面搞一些把戲騙錢的,賣羊的時候,先把羊灌水多賣幾塊錢的,全部銷聲匿跡。因為大家都知道孔子負責治安的,這個人言出必行,按照法律來,毫不客氣。他三個月讓魯國大治,治得非常好,在歷史上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撿。譬如說,我一個錢包掉地上,沒人去撿,還是錢包,明天去撿,裡面的錢完全沒動。這樣的社會去哪裡找?然後男女生,走在路上分開的,省得麻煩,避免嫌疑,這是孔子。再進一步,居然以司寇之職,行攝相事,就是,能夠代理宰相了,等於是代理總理了。就因為做得好了,引起別的國家的擔心了,因為魯國本來不太強盛,它是以文化傳統著稱的。現在魯國大治之後呢?它旁邊的齊國緊張了。有一次齊國就送給魯君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這個美女不簡單,都能歌善舞,送到魯國之後,那正好是魯定公,就不定了。他正好叫魯定公,實在是很諷刺,他就不定了。每天欣賞歌舞表演,看賽馬。孔子知道魯定公要疏遠他了,結果在下一次國家祭典上,國家要把祭典的肉,分給每一個大臣,就不分給孔子。孔子在家裡等祭肉,等不到,就知道魯定公的意思。因為,古代人都很文雅,不用直接說,你辭職吧,不用的。那祭肉不分給你,你就心裡有數,你也不能賴着不走。多難過?孔子立刻辭職,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從五十六歲到六十八歲,十二三年。他離開魯國的時候呢?遲遲其行,就是慢慢走,慢慢走,學生都不耐煩了。學生說,老師,魯定公既然不理你的話,你就走快一點吧,要出國就快點走,不必再留戀。他說,不行,離開父母之邦,這是我的祖國,離開的時候要慢慢走,希望魯定公快快醒過來,把他找回去。但是魯定公沒有找他回去,他就離開魯國。

  所以孔子很希望有機會發揮他的抱負,讀書人有他的使命感。所以,儒家是一個正面投入社會。他們周遊列國的時候,經過很多地方。在《論語》裡面有一篇,專門談這個的,第十八篇,《微子》篇裡面。《微子》篇裡面,孔子帶着學生周遊列國,經常會迷路。因為古代的地方大,很多地方沒有路標。迷路了之後,怎麼辦呢?就要問旁邊在耕田的人。這些在旁邊耕田的人,有一些就是很高明的人,叫做隱士,隱居的人。他也很有學問,但他看到天下那麼亂,他不喜歡做官,就隱居起來了。結果有一次呢?孔子帶着子路,想要渡河,找不到渡口,找不到渡河的地方。有兩個人在耕田,子路就前去問他了。就說,請問,渡口在哪裡?那個人看到子路,那邊有一個孔子坐在車上,他就不回答。他說,那個人是誰?子路說,是魯國的孔丘。孔子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這個人就說,孔丘啊,那麼他知道渡口在哪裡。這句話什麼意思?好象打啞迷一樣?他既然是孔丘,他當然知道渡口。但是這個渡口,不是渡河的渡口,是人生的渡口。天下人誰不知道孔子學問好?天下人誰不知道孔子本事大?人生該怎麼走?孔子不知道嗎?但他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這些人啊,我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看報紙,還是看什麼電腦,怎麼居然對孔子那麼了解?說,那個人知道渡口何在,這對他也是一種肯定。代表什麼?他根本不講,我就不告訴你渡口哪裡。那子路沒辦法,就只好問另外一個人。老先生,渡口在哪裡?這個人就問他,你是誰?他說,我是子路。這個人就說,你何必跟孔子呢?天下這麼亂,你跟他跑沒用,不如跟我們算了。因為這些人也知道子路很勇敢,可以保護他們。所以,想把子路拉到他們的陣營,子路當然不可能接受。子路就跑去跟孔子報告,說問了兩個老人家,一個人說,你知道渡口,一個人還要誘拐我,叫我投靠他們那一幫。孔子很難過,他講了一番話,正好表明儒家的立場。子曰:鳥獸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段話講得真好。他說,我們沒辦法跟鳥獸一起生活,你叫我離開人群,住在山上,每天跟鳥獸一起生活,這個,不是我們人可以做的事。我不跟人類在一起,我跟誰在一起?天下如果上軌道的話,我也不要跟你們去改變這些了,這裡面就表明儒家的人文主義立場。儒家的人文主義非常正面,我是人,就跟人群在一起,人群需要教化,我就努力來把教化做好,希望他能上軌道。

  他們繼續周遊列國了,但是很多地方都非常荒涼,到一個地方之後呢?後來,子路不見了。子路為什麼不見了?大概他辦很多事,辦到最後,怎麼老師那批人馬走到前面去,子路找不到老師了。他看到路邊有一個老人家耕田,就跑去了。說,請問老先生,你可見過我的夫子?我的老師?老人家先教訓他一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就是看你這個人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就是我們農夫,我們耕田,我們四體,也是自食其力。那你們這些念書人到處跑,想要做官,誰是你老師?就代表說,老人家對他們有意見。子路這個人,看到老人家,還算是很恭敬。就拱而立,手拱着,站在那邊,很恭敬的樣子。老人家一看,哎呀!這個年輕人找不到老師,又沒地方去,好吧,帶子路回家,殺雞做飯給他吃。接着再做一件事,這就是老人家的敗筆。老人家叫兩個兒子出來,跟子路相見,說要稱叔叔了這些,這就是敗筆。結果第二天,子路趕上去了,追上了孔子的人馬,就跟孔子報告昨天發生的事。孔子講一番話,叫子路再回去,告訴他這番話。但是子路第二天來的時候,老人家已經出門了,不理他。子路只好對兩個孩子說。他說,我們儒家知道天下那麼亂,也知道自己的責任,所以努力做。但是你們呢?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你們想要保持清潔,結果反而亂了最大的倫理秩序。什麼秩序呢?沒有國,哪裡有家呢?你知道,我是年紀比你孩子大,叫兩個小孩出來拜見我,代表你還知道長幼之序,長幼有序。那你,老百姓對國家,怎麼可以不盡忠呢?所以,你注意到小的禮,而忽略了大的禮節,這就是道家的隱士的敗筆。不應該說道家了,應該說,隱居的這些人的敗筆。這段話也很有意思,如果你把儒家跟他們對照起來看的話,長期下來,一定是儒家得勝。為什麼儒家得勝呢?假設你是隱士,隱居在山裡面,你還是要結婚生子。你生了幾個孩子以後呢?要不要教他孝順呢?要不要教他友愛呢?還是要教的。所以,你教小孩子慢慢成長,所教的內容是儒家所堅持的。大人可以隱居,小孩子怎麼隱居呢?所以,隱居是大人成熟了以後個人的抉擇,但是小孩子還是要慢慢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慢慢成長,而這一套是儒家所教的。所以,儒家跟隱士的長期的競爭,看起來的話,儒家在社會上扮演一個教育者的角色,他能夠使社會承先啟後,還是不能否認。

  所以,我們講到說,在《論語》裡面,這幾段精彩的對照,就是儒家碰到隱士,確實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是,儒家的孔子他還是很有信心,知道說,我還是應該正面投入社會。如果我隱居的話,天下亂的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是念書人?好人都隱居的話,天下交給誰呀?所以,這是儒家的一種,非常悲天憫人的一種情懷。好!你投入社會的話,追求什麼呢?很多人說,當然追求富貴了,孔子從來沒有反對富貴。因為一講到富貴的話,自古以來,任何社會一定有些人得到富跟貴。富就是有錢,貴就是官位,做大官。所以,儒家沒有反對富貴。孔子甚至說過一句話,他說,如果發財是可以求到的話,就算在市場擔任守門人,我也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古代的人,手上拿鞭子的,兩個情況。第一個,大官出門,替他開道。我們現在很熟悉那個畫面,肅靜,迴避,讓一般老百姓離開。還有一個人拿鞭子,敲在地上,聲音很大,很嚇人的,這是執鞭之士。第二種執鞭之士,是在市場的門口,擔任守門員。因為怕有強盜搶劫,小偷這些,他拿一個鞭子。請問,哪一種拿鞭子的人可能發財?當然是第二種。你今天在證券行當一個小職員,聽到別人說什麼股票會漲,你跟着買幾張,你也發財了。你替大官開道,你拍得再用力,你也不會發財。所以,我們解釋的時候,很簡單,要合理的思維。所以,我再說一次,孔子說,如果我發財是可以求到的話,得到的話,就是讓我在市場擔任守門員,我也干。因為這個職位雖然卑賤,但是呢?有發財的機會。但是我們也知道,孔子不是為發財而發財的。他說,如果發財不能求到的話,我就做我自己願意做的事。所以他說了一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到現在我們還說,富貴浮雲。你叫我做不該做的事,讓我得到富貴,那個富貴就跟天上飄浮的白雲一樣,一點都不實際。像這就是孔子對富貴的立場,他也知道富貴是好事,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富貴,能者得之,得到富貴之後造福百姓,這沒有問題。所以,儒家對於這種富貴,從來不會說,我要排斥它,好象我很清高,清高不在這個地方,你做大官也可以清高,你做有錢人也可以行善,並且更可以行善,所以這是孔子基本態度。他說過一段話,就比較特別了,需要解釋一番了。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他說,富與貴是每個人都要的。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是用正當的途徑,正當的手段得到的我不要。譬如說你叫我做一些違法的事,給我富貴,我不要。這是一段,很清楚,也很容易了解。接着講一段話就很難懂了,他說,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貧跟賤是每個人都討厭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什麼意思呢?不是按照正當途徑加在我的身上,我不把它推開,就是我不要避開它。為什麼富貴不以其道得之,我不要?貧賤不以其道得之,我要?我不推開?這裡面就很有意思了。我們先說,什麼樣叫做不以正當途徑加在我身上呢?譬如說,本來我應該做大官的,但是,別人把我的位置搶走了,《論語》裡面就有這樣的事情。孔子說,有一個人,他偷了柳下惠的位置,柳下惠非常傑出,但是沒有官做,就是別人把他的位置給拿走了。譬如說,這次陞官誰?明明知道柳下惠很好,就是不升他。換句話說,柳下惠就被那種不正當的手段,處在貧賤裡面,但柳下惠不會把它排除,不會說,我這樣的人應該富貴,我的同學都發達了,怎麼我可以不發達呢?他不會排除這種貧賤的情況。這邊就要問了,為什麼?因為儒家對於富貴很了解,都是外在的。富貴的話,反而很容易有各種慾望,誘惑。

   我們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就是富貴可能帶來的問題。另外一方面,一個人貧賤的話呢?他的慾望自然就比較低。我什麼都沒有,就比較沒有念頭。所以,你就人生的正路來看的時候,貧賤反而更容易堅持他的原則。孔子說過,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在窮困的時候堅持原則,小人一窮困就無所不為了。所以,貧窮是一個考驗。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天氣很冷很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樹柏樹最後凋零,等於是最後才能檢驗出來,誰經得起考驗。富貴不算什麼考驗,因為富貴基本上呢?你已經富貴了,那你的考驗在什麼地方?你不要墮落。所以孟子說過,什麼叫大丈夫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富貴不能淫,淫就代表耽溺在享受裡面,一旦富貴之後,每天吃喝玩樂,作威作福,這是富貴,就不行了。貧賤不能移,貧賤的時候,不要移開你的志向,貧賤就是要堅持。威武不能屈,你威武加給我身上,我不屈服,這樣才叫大丈夫。所以呢?孔子對於富貴跟貧賤居然有這麼樣不同的態度。他也說過,一個念書人立志求道,如果你以粗糙的食物跟衣服為可恥,這就不值得跟他談了。所謂的君子謀道不謀食,他追求的是道,而不是食。憂道不憂貧,他擔心的是道沒有實現,而不會擔心貧窮,這樣的話很多。所以我們了解儒家對人間的態度,一定要知道兩面,而不要說,統統講成儒家都反對富貴,沒那回事,儒家沒有什麼好反對富貴的,富貴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是,你手段要正當。貧賤誰都討厭,誰喜歡貧賤呢?但是,貧賤有時候,也是不得已。譬如說,我們的富貴跟貧賤,可以有三點簡單的考慮。第一個,富貴是有命定性的。什麼叫命定性呢?命中注定。有的人生下來,家裡面就富貴,叫做,含着金湯匙出生,很多人都很羨慕,其實不用羨慕。有些人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像孔子少也賤,就是非常窮困,這是命定的。孔子也說過,他的學生轉述一句話,叫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是很標準的話。死生是有命的,我們都希望好人長壽,像顏淵。但是,很抱歉,他只能活到四十歲。孔子也希望他多活久一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代表什麼呢?不是你能控制。我們剛剛講到出生,有人富,有人貧。再看賺錢吧,你生在這個時代,你成年的時候正好經濟繁榮,你做什麼生意都賺錢。但是,恐怕十年以前經濟不景氣,你再做,努力十倍,也賺不到錢,這叫做時也,命也,運也。所以有關富貴的問題,第一個要了解,富貴有它的命定性,不是你可以強求的,既然如些,你就看開一點,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第二種,富貴有它的合法性的問題。什麼叫合法性呢?如果你把富貴當作人生一定要得到的目標,你可能不擇手段,這就是不義而富且貴。因為很多人認為說,認為富貴非有不可,那就很可怕了。我不得之,心裡就難過;既得之,又害怕失之,既得之,患失之,一旦害怕失去,什麼手段都耍得出來。所以,多少人為了富貴,整個生命弄得四分五裂,不可設想。到最後應了一句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賺錢跟吃飯它只是必要的,所以我們在這裡順便解釋一下,什麼叫必要,什麼叫需要,什麼叫重要,三個詞。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叫必要。譬如說賺錢是必要的,非賺錢不可,光賺錢不夠。你知道這個必要之後呢?就會適時的,適度的自我約束。錢永遠不夠的,如果你慾望太大。西方有一句名言說得非常精彩,它說要發財,最好的途徑是降低慾望。你慾望一降低,馬上覺得自己無所欠缺,有錢怎麼可以靠外面衡量呢?有些人有一百塊就覺得很富足了,有些人有一百塊,還是覺得自己很缺乏。那請問,誰真的富足?誰真的缺乏?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要問,你富貴是否合法得到?如果為了富貴而不擇手段,這個富貴不但不是好事,反而變成你墮落的來源,這是第二個,不能為了富貴而不擇手段。第三個,富貴還有它的終結性。它會結束。我們有時候談到人生的問題,講話講得太快了,就用八個字,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八個字雖然很簡單,也很快,好象下結論了,也有一些道理呀。哪一個人生下來不是呱呱落地?哭幾聲?代表我來了?什麼都沒帶啊。走的時候,能帶什麼走呢?帶的越多,帶墳墓越危險,將來有人盜暮,不得安寧。所以,你既然死不帶去的話,對於富貴,你就要知道,富貴有什麼用呢?富貴是要來讓你有機會幫助別人的。富,有錢,照顧很多窮困的人;貴,有地位,人在公門好修行,好好行善,為百姓服務,這是儒家的理想。就是,孔子希望做官,孔子也希望發財,是為了這個目的的。

  他有個學生,做官做得不錯,但他的生平非常特別。我到過曲阜的孔林,也就是孔子跟他的後代的墳墓區。到了孔子墳前,我特別感動。因為旁邊一個簡單的房子,前面立一個石碑,上面寫:子貢廬墓處。我經常提這一段,因為子貢這個人很特別,別人三年喪守完就回家,他再守三年,為什麼?兩個理由。第一個,他非常敬愛老師,捨不得老師真的從此長眠。第二個,他比較有錢。那子貢為什麼有錢?因為他做生意發了財。在《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孔子說的,因為當時做生意,需要官府的特許,你有沒有特許令啊?有特許令,有牌照才能做生意。但是,春秋末期,天下開始亂了,很多規矩也開始鬆散了。孔子說,子貢沒得到官府的命令,就自己做生意,他猜測什麼物價會漲,什麼就漲,每一次都猜中。就好象子貢今天去買股票,他猜哪一支會漲,哪一支就漲,子貢有這個本事,很聰明。所以子貢以前很窮,後來發了財。你從前窮困,後來發財,體驗過兩種不同的生活情境,體驗就特別深,他就請教孔子了。他說,老師,貧而無諂,富而不驕,何如?他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這樣子怎麼樣呢?因為他自己都有這種經驗。他說,我貧窮的時候不要諂媚,他講的話很有道理,一般人人窮志短,當然諂媚,我要窮困的話,看到有錢人,真是很希望他賞一點東西。有一次看到報紙報道,說香港有一家賭場,有一個人去賭博,手氣很好,贏了很多錢,隨手就賞給旁邊的服務員港幣五十萬。這個消息出來之後,很多人都希望到香港當服務員。對不對?這個貧窮的人就容易諂媚,沒有志氣。好!富有的人,很容易驕傲,財大氣粗,反正我有錢,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有錢好象是能力就很強,什麼有錢能使鬼推磨,進一步變成,有錢能使磨推鬼,太可怕了。所以,子貢的問題很好,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已經了不起了,很難做到的。但是孔子這個老師啊,真是讓人家佩服,他怎麼樣說?他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他說,你這樣子情況已經可以了,但是還比不上什麼?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貧窮但是以道為樂,富裕但是愛好禮儀。一個有錢人愛好禮儀,遵守法律,值得我們尊重。一個貧窮的人,他要以道為樂。孔子為什麼偉大?因為,學生說的是無諂,無驕。無,代表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孔子說的是怎麼樣呢?要這樣,要那樣。把消極,不要做那些不好的行為,變成積極,要做那些更好的行為,這就是老師,消極變積極,整個生命又充滿動力。不然,你一天到晚想着,我不要諂媚,我不要驕傲,這是不要。你現在說,我要,要什麼?正面去發展。在這裡也牽涉到一些《論語》的版本,因為有的《論語》他少掉一個字,未若貧而樂,沒有道,富而好禮者也,古代有兩版本。很多人到現在研究儒家,還在那邊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少一個道,我覺得這種念書太迂腐了。前面講,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後面就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正好對稱。並且,貧而樂沒有道的話,你樂什麼?一個人很窮,但是很快樂,這不是神經有問題嗎?你貧窮一定是有道,你才能夠快樂。就好象孔子的學生顏淵,孔子讓他做官,他也不做,他說,有老師的道讓我快樂,白紙黑字,在《莊子》裡面說得很清楚,因為有道,我才快樂。什麼道呢?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做自己該做的事,這做不完的。因為人際關係是多重性的,複雜性的。譬如說,我這幾年,專心做一個好兒子,光做完這個不夠啊?結了婚就要做好的先生。然後呢?有了子女就要做好的父親,跟朋友來往要做好的朋友,這永遠做不完的。你了解這個道之後呢?就會繼續努力。所以,貧而樂道才是對的,就跟富而好禮是相對的一樣。你貧窮的人,禮儀想做也做不來,因為,禮儀常常強調規格,你很重視禮儀的話呢?你就要有排場,這是沒辦法。古時候的禮,是以那種上層社會階層的人,他們才能做的。一般老百姓他沒有能力來行禮如儀,有各種必要的裝備。所以孔子講完這段話之後,子貢立刻說,哎呀!詩經》有一句話,他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意思。《詩經》裡面有這句話,我們現在講切磋琢磨,我們一起念書,要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非常開心。因為,他們討論貧跟富的態度,子貢想到《詩經》念過一段話來對照。孔子非常高興,說,子貢啊,從今以後,可以跟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過去的情況,你能想到未來的情況。這是孔子教學的原則,叫做告諸往,而知來者。不能跟你說,我們學《詩經》,學完畢之後,放在一邊就忘記了。我們今天談這個問題,連不在一起,學習一定要練習全部連貫起來,所以孔子對子貢很滿意。什麼叫精益求精呢?就是不錯,但是不夠,好了還要更好。你前面說過,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接着你要說,我要如何,我要如何。所以,孔子作為一個老師啊,確實讓人佩服。我們有時候研究《論語》這本書,很多地方短短的一句話,我們要常常去想,這句話在說什麼?他為什麼這樣說?這樣說背後有什麼可能的情況?你全部想通了之後,才知道說,孔子了不起。因為很多對話不能夠做預演,直接問,立刻回答,這就要顯示你平常的思考,有沒有圓滿。如果人平常思考有漏洞的話,很容易跟學生講了半天,對不起來,變成是前後矛盾。而孔子呢?不但沒有矛盾,而講同一個問題,都不同的答案,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立場,所以,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所以,儒家對於人間的這種富貴名利,這種好事情,他是肯定的。要不然,你怎麼談入世呢?你既然談入世的話,當然要尊重社會一般的價值,只不過他會特彆強調,富貴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們要這邊要分辨一下,什麼叫目的?什麼叫結果?譬如說我今天去工作,我得到工資,工資是我工作的結果,而不是我工作的目的。如果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工資,那我工作起來就很累,好辛苦,因為目的是工資,工作就變成一個手段。相反的,如果我說,我工作,我就是要發揮我的能力,在社會上某一個單位,某一個部門,盡好我的責任,創造好的業績。那麼,你後面得到的工資,就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了。所以,人要把富貴當成結果,而不能把富貴當成目的。你把富貴當成目的的話呢?就可能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你把它當結果的話呢?你工作本身就有它的價值。那有沒有富貴呢?隨遇而安,因為有時候不是你能決定的。所以,儒家這種人生的態度,不是一般所想的說。儒家很入世,孔子也希望得到富貴,不是那麼單純的,他有他整套的理論作為基礎。

  那麼,再進一步來思考的話呢?我們就可以具體分析一下,孔子的志向了。我們以前談過很多次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時候會覺得這種志向好象太高了吧?在這個時候呢?我們可以這樣想,儒家的修養有他的幾個層次。譬如說,孔子有兩個學生非常好,一個叫子路,一個叫顏淵。有一次呢?這兩個學生在他身邊,這段話是很有名的,在《論語.公冶長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顏淵跟子路在孔子身邊站着,孔子說,何不談談你們的志向?他講完畢之後,子路立刻說,子路先說。為什麼?一方面他年紀比較大,比孔子小九歲,顏淵小孔子三十歲。所以子路比顏淵大了二十一歲,他當然學長,先講話。他就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邊也提到朋友了,上次我們講朋友的時候,在這個地方,可以再加上來說明一下。子路很了不起,他說,我的車,我的馬,我的衣服,我的棉袍,跟朋友一起用,用壞了沒有任何遺憾,了不起。他重視朋友,遠超過重視財物,車馬衣裘是我的財產,給朋友用壞了沒有遺憾。說實在的,這樣的朋友不容易找,像子路這樣的人不容易找。我也有很多朋友啊,到現在也沒見過像子路的。你跟他借車,他借給你,你開壞了,他非常遺憾。一般人都是如此啊,跟你借電腦,你借給我了,用壞了,你非常遺憾,要我修好再還你,這就是半個子路,就做到一半。所以,子路的志向呢?是希望能夠,讓人間的這種朋友的情義充分實現出來,已經算是孔子很好的學生了。接着,顏淵說話了,顏淵作為孔子的學生,德行科,第一名,好學,唯一的,等於兩科都是第一名,最好的學生。那顏淵有什麼志向呢?我們聽聽看?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簡單的七個字,真的只有六個字,我願怎麼樣呢?但願怎麼樣呢?第一個,不要誇耀自己的優點。代表他把自我盡量消解,不要自我膨脹,還要把自的能力化解,不要誇耀自己的優點。第二個,不要推給別人勞苦的事情。我這個翻譯很簡單,很多人在這裡說,不要張揚自己的功勞,那個翻譯是不對的。因為顏淵沒什麼功勞,他沒做過官,哪裡有功勞?他也沒錢造橋輔路,哪裡有功勞?所以,我們翻譯的時候要合理。無施勞的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施,勞就是勞苦,很簡單。我再說一次,顏淵志向,聽起來好象沒做什麼事,不要誇耀自己的優點,不要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但是,就在這個裡面是種高度的修養,化解自我的執着,能設法追求無私的境界。無私就是沒有私心,我做任何事都以天下為公。所以顏淵能夠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要比子路高。為什麼?因為子路重視朋友。是誰的朋友?我的朋友。你跟子路不認識,他不會借你車的。顏淵的話呢?就是把自我化解,跟任何人都可以來往,照顧天下每一個人,這當然是很難的一種理想。顏淵講完畢之後呢?本來也應該下課了。但是呢?子路這個時候大概是一時心血來潮。就問說,老師,我們想知道你的志向。子路真了不起,我念書念到這裡,一定停下來替子路鼓掌三分鐘。因為子路不問的話,孔子不會講,孔子不講的話,又是一個悲劇。兩千多年以來,我們研究孔子的思想,我們問,孔子有什麼志向?不知道,還是要猜。因為孔子不講的話,那十二個字沒有人說得出來。所以子路替我們問了,願聞子之志?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只要你問,他一定回答,這一點不容易。我教書三十年,有時候學生說,老師,你有什麼志向?很難回答。我就說,問題很好,我們下星期再來討論吧。為什麼?因為當場回答,怕答得不好,回去研究一下怎麼才符合老師的身份,太虛偽了嘛。孔子不用想,你問什麼,立刻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他作為老師,絕對夠資格。一個學生是子路,重視朋友超過財物,有情有義。一個學生是顏淵,要把自我的執着化解,變成無私,愛天下每一個人。到了孔子的時候呢?叫做止於至善,天下大同。所以孔子能夠說,我的志向是要設法以我的力量,讓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養,朋友們都互相信賴,青少年都得到照顧,這是天下大同。他並沒有說,我家的老人,我家的孩子,是天下每一個人。這邊我們就要問了,孔子這種回答,是幻想嗎?聽起來像是幻想。因為這十二個字自古到今,從來沒有實現過。孔子自己當時當然沒有實現了,後代有沒有實現呢?沒有。西方呢?也沒有。孔子為什麼提出一個從來沒有實現過,將來看起來也不太可能實現的理想作為志向呢?他是在說說大話嗎?他是在表現英雄氣概嗎?不是。

   孔子這個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絕不會空口說白話的。這裡我們就要解釋一下,孔子思想的精華。孔子肯定人性向善,一個人只要真誠,就會發現力量由內而發,自己要自己做該做的事,該做的事稱為善,善就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這是簡單的定義。這個定義怎麼來的?我們只要分析一下儒家的所謂的善,四大善,孝、悌、忠、信,四個字。你分析之後就會發現,每一個字都牽涉到我跟別人的關係,孝是我跟父母之間的適當關係,悌是我跟兄弟姐妹之間的適當關係,忠是我跟老闆,長官之間的適當關係,信是我跟朋友之間的適當關係,沒有例外。儒家所說的善,絕對是跟別人互動,因為儒家沒有關起門的聖人。你說我是儒家,我把門關起來跟別人不來往,那不是儒家,可能是道家。所以,儒家這種思想就是,我跟別人適當關係叫做善的話呢?那麼人性向善,該怎麼做?只要我有辦法,讓每一個別人,我之外的人統統是別人,這個別人從親密的父母親,到天下每一個人。因此,孔子的志向呢?是要讓天下每一個人都安頓,完全符合他前面人性向善的基本設定,這是孔子的哲學。你不這樣解釋的話呢?就會覺得孔子的志向是說大話,是吹噓,因為他根本沒有實踐過。你如果照我這樣的解釋,他是從人性向善,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我只要有辦法讓天下每一個人都安頓,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樣的意思。所以,孔子這種所謂的志向,是合乎人性的志向。他一個人說出這樣的志向,他其實是希望天下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志向,按照你能力大小,照顧的人越來越多。你當然不可能照顧天下人,但你不要忘記,天下人懂這個道理之後,都會從照顧自己,自己家人,朋友親戚,照顧出去,這樣天下不是也大同了嗎?所以,這是孔子的入世的情懷背後真正的根源。他這種想法,能不能再找進一步的例子來說明呢?可以。譬如《論語》有兩句話,提到六個字,堯舜其猶病諸。用白話來說是說,連堯跟舜都還覺得是很難做到的事。病,代表做得很辛苦,甚至是一個缺點。什麼事情是堯跟舜都覺得很難做到呢?我們都知道,堯天舜日,古代把堯舜推到最高境界了,堯跟天一樣,舜跟日,太陽一樣。沒有天,沒有日,我們怎麼生活呢?但是孔子說,堯舜都覺得很難做到,兩件事。第一件,修己以安百姓。修養自己,到最後呢?可以安頓所有的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說明什麼?孔子的志向一樣。堯跟舜修養自己,來照顧百姓天下每一個人,堯舜都覺得很難做到。其實我們也知道,為什麼很難做到?譬如說我當政治領袖,我照顧了這一代人,新的一代又出現了,你照顧好這一邊的人,那一邊人也需要照顧。所以,你如果不像孔子一樣所說的,把他的學說推廣,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站穩的話,你讓帝王,堯舜這樣的人來照顧,還是很辛苦,因為天下每一個人太多了,生生不息。第二點,是類似的,堯舜怎麼覺得很難做到呢?叫做,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用四個字來說,博施濟眾,廣泛地去施捨給人,幫助眾多百姓,這四個字。博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連堯舜都不見得做得到。

  所以,這段話的背景,我們再稍微說明一下,因為也引伸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做子貢,他經常提出一些很好的問題。他有一次主動談了,就是我們這段話,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可以算是行仁嗎?因為子貢常常聽到孔子說到仁,仁,仁,仁怎麼偉大,子貢有時候聽不太清楚。就問,如果有人可以博施於民,對老百姓都廣泛地去給他們好處,又能夠幫助他們的話,這樣可以算是行仁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說這樣子何止是仁啊,已經到達聖了。在這裡我們就要分辨一下,什麼叫聖?聖,代表像帝王一樣,能夠內聖外王,叫做聖。仁的話,就變成我個人在修行,這個路我慢慢走。所以孔子整句話我說一下,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就來自於這裡,堯舜都做不到。接着,孔子就描寫怎麼行仁了,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參考。接着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段話就來自於這裡。就是,我自己想要站穩,就要幫助別人也要站穩;我自己想要通達到,也要幫助別人可以通達。如果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站穩的話,別人都站不穩,摔跤了,這多可惜!這是不夠的。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想要通達,那別人都無路可走,這也不是辦法。所以孔子希望說,我能夠自己做到,也幫助別人做到,這是行仁的。我們常常只記得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定要對照這另外一句話,前面是說,我不願意別人怎麼對我,我也不要對別人如何。接着後面說,我要怎麼樣站穩,通達,要幫助別人也能站穩,通達,從消極又變積極了。接着孔子說了一句話,很值得我們參考。他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什麼叫做能近取譬呢?能夠就近找到譬喻。譬喻就是說,如果是我我怎麼做?這就是比喻。就是說If I were you,講英文的話If I were,它是假設語句,如果我是你,我會怎麼做?像這個就是我們去行仁的方法,就近找到譬喻,來讓自己去做,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你要行仁的話呢?就是,你要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假如我是你,我會怎麼做?因為我常常在很多地方演講,我演講的時候最怕遲到。因為我自己也不用手機,別人找我找不到,就很擔心,說,傅教授,萬一你遲到怎麼辦?我們沒有手機,沒辦法代到你。我說,你放心,我不用手機,有我的理由,就是我不會遲到,我只要活着,一定準時到。一個人連自己的時間都不能控制的話,他還能控制什麼?我沒有別的本事,我可以控制我的時間。我答應一件事,別的事情就要分配好,決不能干涉干擾我答應的事情。否則到時候說塞車,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弄到最後天下大亂了。所以像這個就是什麼樣呢?我要就近替別人着想。因為,一般人聽演講,最討厭主講人遲到。大家等了半小時,主講人跑來,說什麼塞車,這什麼理由呢?所以像這說明什麼?替別人設想。這就是孔子的方法,就近找到譬喻,讓自己有路可以走。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將心比心來關心別人,這就是我們走上人生正路的方法,很簡單。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談到儒家的對社會的關懷,我們特別提到什麼呢?就是,儒家跟隱士不一樣,他有學問,他有能力。孔子這些人,他如果要隱居的話,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帶一群學生隱居,在曲阜附近的風景也很美,還有泰山,可以到裡面練武功,但是他不然,他還是投入社會。投入社會周遊列國很辛苦,但是他認為說,苦中有樂。他追求富貴名利是為了照顧百姓,得不到,他也不抱怨,不怨天,不尤人,他還是做他該做的事,設法通過教育,讓這個理想可以代代相傳。那麼,他最高的目的,是他的志向,這個志向雖然不能實現,但他是一個理想。人的世界,不能沒有理想,沒有理想的話,整個現實世界沒有方向,沒有方向的話,原地打轉,不堪設想。所以,理想的存在是要給我們方向,是要給我們奮鬥的動力跟勇氣的。那麼,儒家的學派就以這個做目標,大家互相鼓勵,來改善這個社會,要從改善自己開始。那麼,這是我們今天討論到有關參與社會這個觀點,所提出來的一些孔子的想法,加以闡述,就到這裡為止。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孔子問道》6、積极參与社會(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