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孔子問道》5、友誼值得珍惜(傅佩榮)

向孔子問道》5、友誼值得珍惜(傅佩榮

我們今天要接著談的主題,是有關友誼的,孔子對於友誼,有什麼樣的看法。人活在世界上,在家庭裡面出生成長,他總是要進入社會,他總是會結交許多家庭以外的人成為朋友,所以交朋友就是一個人生裡面很重要的課題。我們有時候思考到朋友的問題,就想到緣份這個詞。說到緣份,可以說有三種,第一,緣有長有短。有的人的緣份是一輩子,交朋友也是一樣。有的人緣份很短,只有在中學時代一起當同學,後來就沒見過面了。也可能在社會上一起共事,共事一段時間就不知所終了。所以緣有長有短,這是第一種。第二種,講到緣份的時候有深有淺。有些人恐怕緣份很短,但是很深,有些人恐怕緣份很長,但是很淺,一輩子都是淺淺的,所以緣有深有淺。第三種,緣有好有壞。好的叫善緣,壞的叫惡緣,很多敵人跟我們也是有很深的緣,但是惡緣,它就是有某種條件把它牽連在一起,所以緣有長短,有深淺,有好壞。我們交朋友當然都希望是又長的,又深,又好的朋友。那麼,這種理想能不能達到呢?或者說,孔子來看的話,對朋友有什麼樣的見解呢?所以,我們首先從孔子自己怎麼跟朋友來往,舉幾個例子說明。孔子對朋友,他的態度非常簡單,朋友之間的情感道義更重要,朋友的財物,有錢沒錢,他不太在意。在《論語》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思考。在《論語.鄉黨》篇十上面記載,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就是朋友送給孔子禮物,就算是送孔子車跟馬,孔子不會向你作揖拜謝。但是,如果你送的是你家裡面祭拜祖先用的肉,切一塊送給孔子,雖值不了幾塊錢,孔子非常鄭重的,非常慎重的作揖拜謝。照一般人看起來不可思議,你家裡面祭拜祖先殺一隻豬,切一塊肉,送給孔子,說這是我祭拜祖先所用的肉,孔子跟你作揖拜謝,非常虔誠,慎重地感謝你。因為你把他當作家族的朋友,上告祖先,然後祭肉分給孔子,這是一種深刻的情意。但是,你送給孔子一輛車,一匹馬,他拿來就用,他不跟你作揖拜謝。這裡就提醒我們,精神價值超過物質價值,人的可貴就在這裡。因為如果你以車馬的貴重當作考量的話,那有錢人一定是可以表現情誼嗎?那一個人很窮,就不能說禮輕情義重嗎?所以孔子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態度,就讓我們知道人生的價值,真的是要由內在的情感來衡量,而不要看外在的禮物是否貴重。另外一段就寫著,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意思就是孔子的朋友過世了,沒有人料理後事,這種情況一般來說,是家道中落,或者子孫不孝。這樣的朋友過世了,你幫他忙,叫做雪中送碳。孔子聽到有朋友,下場這麼凄慘,就說,我來負責喪葬。因為孔子本人也是喪禮方面的專家,他願意花錢,花力氣,花精神,來幫朋友辦後事。我們常常說,一生一死乃見交情,孔子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自己對朋友,這幾點,我們看了都知道很特別,不是一般人的想法。那麼,他自己有很多朋友,但他還是很謙虛,在《中庸》裡面就有這麼一段。他說,要求一個朋友,先對朋友好,我做不到,因為都是朋友先對我好,你看,他還這麼謙虛。就是別人跟孔子做朋友,一定要先對孔子好,孔子想先對他們好都來不及。交朋友有時候啊,你不能說,先考慮,你怎麼對我,我再怎麼對你,有時候是需要真心的,心甘情願的對他好,他的回饋就自然而然出現了,所以交朋友有很多方式。

  古代的雅典人,他們很重視面子,交朋友的時候收朋友的禮物,他回報的時候一定要更好。譬如說我們倆做朋友,今天我生日,你送我一個鐵器的禮物,明年你生日,我送你一個銅器的,後年我生日了,你送我一個銀器的,那下一次你生日,我送你金器,然後再隔一年,你生日我送你玉器,越來越貴,到最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只好不見面了。因為我總是要表現得比你更慷慨,就絕不佔朋友便宜,而要對朋友更好,這是雅典人。他們都心態上非常的高雅,絕不佔別人便宜,得到朋友的好處,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例子。所以,人跟人來往的時候,真是一種緣份。但是,你也需要有相當的屬於同等層次的品格,你才能做到這些。那講到交朋友的話,孔子也說,交朋友不容易,他還跟學生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他說,你找不到中行,中行就是言行都適當,這樣的人最難找。有時候你會覺得這樣的人好象沒有什麼特別的個性,什麼事情都做得恰到好處,你跟他在一起好幾年,他沒有犯過任何錯,每一句話都沒說錯,那有時候也不容易,有這樣的朋友,你自然而然就會跟他學習,因為人與人在一起,會互相影響的,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說,你找不到這樣的朋友,那要找什麼呢?狂狷,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我們有時候看到學生上學念書,就要問他,受教育的目的何在?我們因為教書超過三十年了,我從孔子的觀點來分析。受教育第一個目的,就是要設法有所不為。有所不為就是,對於某些事情不夠格調的,不夠水平的,不屑於做。人活在世界,很多事情不是你不想做,不是你不敢做,不是你不能做,而是你不屑於做。為什麼?因為你受過教育,知道那些事情沒有水準,要偷了,要騙了,要搶了,佔便宜這些,不屑於做,這叫做狷者。狷者是很清高的,因為我有理想,所以那些事情有損於我的格調,我就不做,這是第一步。孟子說得很清楚,有所不為,才能夠有所為,你不屑於做某些事,你才能夠積極地去做另外一些事,那就是狂者了,就是狂者進取。進取就是不斷地上進,總覺得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又比今天好,今年比去年好,明年又比今年好,這樣的人生才能有奮發的動力。所以孔子說,我們交朋友,最低層次,交狷者,有所不為,你跟他在一起,就不會去為非作歹了。第二個,設法找到狂者,不斷進取向上,最好當然是中行者。有人說,中行兩個字,很難解釋。我們簡單給他發揮一下,可以這樣說,所謂的中行就是,當狂則狂,當狷則狷,你不能光是狷者,什麼都不做,那也太消極了。也不能光做狂者,一直往前發展,有一些冒險。所以,你要做到當狂則狂,當狷則狷。

   孔子很強調智慧,智慧的判斷很重要,什麼時候該不做,什麼時候該做,都需要靈活的智慧。所以,你每天都要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非常清醒,絕不會說因循苟且,過去的事就照著做,不會的,因為每天都有不同的情況。所以,學生們跟他念書,他也認為你們要交朋友,有四個階段。第一個共學,一起念書。譬如說我考試,考上這個學校,同學們一起念書,叫做共學。但是,一起念書並不代表畢業之後,可以一起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時候畢業之後分道揚鏢,不同行業,甚至對於人生的要求,各自也有差異。可以共學,未必可以一起適道,走上人生的路。可以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未必可以一起立足。所謂的立足就是,我們都有某種信念,某種原則,立身處世,有它的規矩,這個不容易。但是,你可以一起立足,未必可以一起權。權利的權,但這個是當作權衡的權,就是衡量輕重。孔子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個謀,就是我們一起商量,商量我這一生,做人處事應該如何,這種朋友是最難得的。通常我們交朋友,往往是有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嗜好,但是,你碰到人生的抉擇,這時候就要有朋友跟你商量了,這是最難交到的朋友了。所以,孔子把交朋友分為四個階段,而我們平常交朋友的時候,以前聽過一句話,都不太了解,就是孔子說的,無友不如己者。以前老師告訴我們,孔子說,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這樣講就糟糕了。你說,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人找你,你說,不行,孔子說,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因為你比我差,那我去找比我好的,他也聽過這句話,他說,孔子說,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他也不理我?弄到最後,沒有人可以互相交朋友了。因為朋友總是有比較高,比較低,你一比較之下,怎麼可能完全平等呢?到最後沒有人可以交朋友了,只好說,有朋自遠方來,大概遠方來的還沒有機會比較吧。像這樣的話,顯然是理解的不太恰當,我們今天要修改一下。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這個「如」,不是誰比誰好,而是相似的意思。古代的如,本來就有相似的意思,叫做,你不要交跟自己志趣不相似的朋友。人活在世界上都要工作,請問,工作之餘,休閑的時候,你做什麼事?這時候就要看志趣了。我一放假,就去爬山,你一放假,就去游泳,這個都不在一起。我一放假,就去下棋,你一放假呢?去打球去了,沒有機會在一起。怎麼做朋友呢?所以,志趣相近的話呢?自然而然就變成朋友了。也可以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所以這樣一理解的話,比較適合。因為交朋友,志趣相近,比較容易找到共同的樂趣。

  但是呢?孔子也提醒我們,所謂的朋友,有益友也有損友,三種朋友有益,三種朋友有害,但是都是朋友,都一定有某種緣份。這個緣份有時候是因為同鄉,同學,同事,同道,甚至同游,一起出國,都可能成為朋友。那這樣的話,朋友有好有壞,怎麼去分呢?我們就簡單分別說明一下。孔子說,三種朋友有益,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是什麼意思呢?我一再強調,直代表真誠而正直,這樣的朋友有時候會帶來壓力,你做錯了,他直接告訴你做錯了。有時候就覺得,好象朋友嘛,就應該多包容,包容體諒是第二點,友諒。如果朋友只有包容體諒,那不是到最後,變成是包庇了?變成到最後,大家都不要原則了?那有什麼意思呢?家裡面的親情,不能完全靠法律來約定。但是,朋友之間,一定要互相以正道來期許。否則的話,交朋友意義何在?交到最後,對社會反而不好。所以,友直的直,代表這個朋友真誠而正直,他不一定都對,但他至少會很直爽告訴你。所以,像孔子說過,交朋友是,朋友有錯的話,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跟朋友來往,要很真誠的,真心的好好勸他,好好的引導他,他不聽,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譬如說,我有一個朋友,我每次勸他,他都不聽,到最後他說,你少煩了,他說,你多管閑事,那我不是自取其辱嗎?但是,既然是朋友,就不願意,也不忍心看他誤入歧途。所以好朋友,第一種是很正直的。當然正直的朋友,我們叫做,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你要交往這種朋友,大家互相勉勵是很難得的,但是,你要知道,他是為你好。孔子很討厭一種情況,叫做把怨恨隱藏起來,然後繼續做朋友。他說,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你把怨恨藏起來,然後繼續做朋友。左丘明是古代人,古代魯國的史官,覺得這樣可恥,我孔丘也覺得這樣可恥。所以交朋友,第一個就要坦誠。要不然,你不坦誠的話,我心裏面討厭你,我表面上還是跟你一樣做朋友,這樣太累了。你對任何人,可能都要考慮到,譬如我對老闆,要稍微隱藏一下,對部下,稍微隱藏一下,對朋友,還要隱藏,沒那個道理。所以對朋友,你有怨恨說出來,化解嘛。既然是朋友,一定很容易找到共同的人生理想,可以化解不必要的誤會。

   第二個,友諒。諒這個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代表說話算話,講信用。但是,這種信用呢?有時候會顯得範圍比較狹窄。所以,儒家裡面對於諒這個字,守信用,有時候會有些條件。譬如說,你為了守信用,像孔子就批評跟管仲同時代的幾個人,他們因為政治上的一種競爭,失敗了就自殺了,孔子反對這種行為。一方面他反對自殺,另一方面他反對,在政治競爭的場合,因為失敗,就為了忠於自己的老闆而自殺,這個生命太可惜了。像管仲,他是齊國人,齊國因為齊襄公被殺,兩個弟弟逃到國外,這個時候就看誰先回國就當國君,那另外一個,恐怕就很難有生路了。結果這個時候呢?齊桓公回來了,他的哥哥公子糾就被殺了,很多人就跟著他就自殺,孔子反對。他怎麼說呢?他說,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他說,難道你要管仲,像那種一般老百姓一樣,遵守那種小小的信用,在山溝裡面自殺,死了別人還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嗎?人活在世界上,要留著生命做有用的事,對國家有用的事。政治競爭結束,都為齊國來服務,你可以為將來的後代,做更多事情。寶貴的生命,絕對是不允許自殺的,所以這是孔子的立場。所以,諒呢?一方面代表守信用。但是我們知道,做朋友守信用是很合理的事情。另外一個就是體諒包容。譬如說,你發生一件事了,天下人都不相信你,誤會你,真正的朋友就相信你,他知道說,你決不會做這種事,或者你如果真的做的話,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這真是很體諒。我們剛剛既然講到管仲的故事,就把他的故事說得完整一點。齊國內亂的時候呢?兩個公子跑到國外,這時候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史上稱為管鮑之交,講那種最好的朋友的交情。他們當時就有一種投資的概念,叫做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我們兩個人如果同時追隨一個公子,將來萬一輸的話,都沒有機會了。就講好,一人跟一邊,結果呢?管仲選錯邊了,選到公子糾。鮑叔牙人比較老實,跟著公子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等於齊桓公即位之後呢?就問鮑叔牙,你來當宰相吧?鮑叔牙就說,如果你想成就霸業,只有一個人可以幫助你。誰呢?管仲。齊桓公非常生氣,因為以前曾經對陣的時候呢?管仲曾經一箭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這個帶鉤就是有點像男生用的皮帶的銅環,它比較大,是一種裝飾品,很漂亮的。他一箭射中齊桓公的帶鉤,差點把他射死。所以齊桓公念念不忘,這個管仲非殺不可。那他怎麼可能讓管仲當宰相呢?但是,鮑叔牙說,你要成就霸業,就不要計較個人恩怨,為齊國著想。齊桓公畢竟不錯,就接受了。接著之後,怎麼辦呢?因為這個時候,像公子糾,還有管仲,還有召忽,那一票人,都在魯國被關起來了。因為魯國想,我們打不過齊國,齊桓公上來之後,哎呀!我們這邊以前支持的人,是另外一派,就把他們關起來,準備討好齊桓公。那齊桓公怎麼樣把管仲給救出來呢?他就跟他們說,我那個兄弟你們看著辦。你看,這一說,公子糾就被殺了。但是管仲我要自己殺,因為他以前一箭射中我的帶鉤,害我差點死於非命。魯國人也知道,想說,也有道理,齊桓公果然要自己報仇,要把管仲殺了,就把管仲押解,送到齊國去了。一進齊國邊境,齊桓公立刻把他解開,拜他當宰相,稱他仲父。仲父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管仲的仲,加一個父親的父,代表尊稱他是長輩。第二個仲父代表叔父,等於有雙重含義。所以,管仲在齊國當宰相了,他幫助齊桓公,用外交手段,避免各國之間的戰爭,九合諸候,一匡天下,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這是孔子的話。孔子對管仲推崇備至,很多人都不接受,認為說,孔子幹嘛那麼稱讚管仲呢?但是孔子了不起,在什麼地方?你不能因為一個人,他的生活過於享受,或者說有各種偏差的作為,就整個否定他。而你要考慮的是,管仲所做的事是什麼事呢?他是齊國的宰相,但是他所做的事,是透過外交手段,讓各國都避免戰爭,因些造福了天下人。一個齊國的宰相,本來只負責齊國人,現在可以透過他的作為,天下人都得到照顧。所以他說什麼?他說,民到如今受其賜,老百姓到現在,還受到管仲的恩賜。微管仲,如果沒有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我們早就被四周的蠻夷之邦給消滅了。所以這邊提到管鮑之交,我要特別再加一段,當然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的時候,齊桓公手上有很多黑資料,我們叫黑資料,就是情報搜集來的。齊桓公就跟鮑叔牙說,管仲這個人不好。為什麼不好?他以前做官的時候貪污,你看,這邊有資料。鮑叔牙怎麼說?他說,管仲家裡有個老母親,所以,他為了奉養母親只好貪污了。齊桓公又說,你看,他以前打仗的時候臨陣脫逃。結果鮑叔牙說,他家裡有一個老母親,他必須活著回去。你看,有這麼好的朋友,真是令人放心。這叫做什麼?體諒他。所以,經常講到說,朋友之交往,友直還要友諒。最後是友多聞,你聽到友多聞的話,就是要博學多聞。一個朋友如果說他喜歡學習,博學多聞,大家見面聊天的時候才有話講。要不然,我們有時候看到許多人聚在一起,大家都不太念書,聚在一起五分鐘之後,就開始分享八卦消息,誰又做什麼事了,哪裡出什麼狀況,談這些事情沒有什麼幫助,久了之後就覺得厭倦,浪費生命。所以呢?如果有人博學多聞,各自有專長,好好去學習,見面分享最新觀念,那是很愉快的事情。所以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

  那相對的,三種朋友有害的,哪三種朋友有害呢?第一種,友便辟。便辟就代表這樣的朋友呢?他怎麼樣呢?他是個性喜歡裝腔作勢。有的朋友喜歡裝腔作勢,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充老大,愛面子這些,這也是朋友,但是他有時候,顯然看起來就不是很真誠的。第二種朋友呢?友善柔,善柔意思叫做刻意討好。有的朋友見到你就說好話,想盡辦法討好你,這是第二種。第三種,是友便佞,友便佞代表他巧言善辯。這三種朋友都有害,裝腔作勢,刻意討好,巧言善辯。我們如果交朋友,想想看,這些朋友有沒有呢?還是有的。大家在一起,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就這意思。大家整天在一起,言不及義就是,說話都不談什麼跟道義有關的事,說話只談一些風花雪月,或是談一些無聊的事,八卦的新聞,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就是喜歡賣弄小的聰明,耍一些小手段,賣弄小聰明。像這些朋友呢?當然是有害的啦。但是我們也知道,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比較不用努力上進。要不然,怎麼會成為朋友呢?既然是朋友,一定大家在一起有些樂趣,不然,他就不可能繼續來往。所以,說到這個有害的朋友三種呢?是因為,他也有他的吸引力。因為人有時候很喜歡過一種日子,就是說不要有壓力,好象比較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呢?常常會覺得人生也過得去。我們常常提到一句話,不錯,但是不夠。我們跟別人來往,自我要求都是一樣,要常常記得,不錯。因為人活到現在,當然不錯嘛,一定有你存在的理由。但是不夠,不夠代表說,你還可以有更高的層次去發展。那我們交朋友的時候呢?如果光是在那些不錯的層次,那不行,還要不斷提醒自己,往上奮鬥,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如果朋友都是類似的,才會覺得我們的生命往上不斷地提升。

  所以講到交朋友,三種比較好的,三種比較差的,孔子也當然希望我們多交好朋友。所謂交到好朋友,他特別提到三種快樂。第一種快樂,樂節禮樂。用禮樂來調節生活。我們的生活,從早上到晚上,中間要工作,但是你平常跟別人來往的時候呢?禮就是一個很好的規範,禮跟樂分工合作。一般講禮樂的時候可以這樣說,禮是要讓你人間有秩序,所以你要身份,就年紀,就各方面來衡量。衡量之後呢?長幼尊卑就有一個秩序,有秩序才能形成一種比較長期的穩定的關係。樂呢?強調和諧,因為禮強調分,大家長幼尊卑分清楚。樂就是要和諧,和諧的話呢?通過音樂欣賞也好,演奏也好,每一個人情感打成一片,就好象人活在世界上,能夠分,也能夠合。如果只有分而沒有合的話呢?人與人相處很大的壓力,彼此之間情感之間就很難協調。如果只有合,而沒有分的話,變成是老老少少統統很和諧,你沒有這種長幼尊卑的區分也不行,這是古代社會一種對禮樂的看法。那麼孔子為什麼特別崇拜周公呢?就因為周公制禮作樂。制禮作樂之後,讓人的社會有他的規範,也可以達到和諧的效果。所以孔子說,第一種有益的快樂,是樂節禮樂,用禮樂來調節生活,以此為樂。第二種呢?樂道人之善。就是在背後稱讚別人的優點,以此為樂,這一點很難做到。通常我們在背後講別人缺點,以此為樂,在背後講別人怎麼樣怎麼樣,覺得蠻有趣的。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後沒人說?到最後就變成互相批評了,見不得別人好了,這都是很自然的一種缺點。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聽到孔子說話了,要樂於稱讚別人的優點,並且喜歡這樣做,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我在很久以前,年輕的時候,一些同學們,有一個人犯了一個錯,這個錯誤裡面有一些誤會。譬如說,一個老師,他有很多錄音帶,讓這個同學負責保管,最後把它全部變賣。事實上沒有人有證據,只是大家在猜,他是不是把錄音帶變賣。結果後來,有一位從美國回來的學者,見到我就問,某某人是不真的做了這個事啊?問我。我說,沒有證據,沒有證據你不應該這樣說他。結果這個話傳到當事人耳中,他對我非常感謝。我也嚇了一跳,他為什麼突然對我那麼好?因為我要背後替他稍微辯護了一下。其實我講的只是公道話,就是說沒有證據,我們只是猜測嘛。對不對?猜測的話,不能夠當作一個明確的罪證,就這麼簡單。所以,人跟人交往,我有時候把朋友怎麼界定呢?所謂朋友,就是兩句話。第一,一起製造回憶的人。譬如說,我們今天聚在一起拍一張照片。將來呢?隔了幾年,打開相簿一看,有些人一起上過課,製造了回憶。我們自己家裡面相簿,每一張都是回憶,都是過去的事。過去的事情的話,你今天時空差距很大,很多都忘記了,但是你打開相簿一看,朋友一起製造回憶,我們就是朋友了,同學了,同事都可能。第二個,朋友就是在背後替我辯護的人。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在背後辯護,因為你稍微有點名氣之後,所謂的名之所在,謗亦隨之。在社會上,在某個行業裡面一有點名聲,後面就有人批評你,毀謗你,這時候如果有人替你辯護,你會覺得很愉快,很安全。所以呢?我們對朋友也應該如此。製造好的回憶,朋友被人批評,我們要提出適當的辯護,好象他在場一樣。所以這是我們對朋友可以提出來的簡單的描述。然後孔子也說到,第三種有益的快樂,就是多交好朋友,樂多賢友。賢就代表傑出的,好的朋友。你多交好朋友的話呢?自己也會慢慢改善。我們常常講儒家的思想,要問一個問題,就是,他講的道理,是他說好,你聽到好,才去做。或者他說好,是本來那就很好,你本來就該做的,這要分清楚。譬如我常常在教書的時候,有些學生聽我上課,上著上著,難免會覺得有壓力,他們就跟我抱怨。他說,老師,沒聽你上課以前,也不覺得孝順有那麼重要,聽你上課之後呢?就覺得不孝順不行了,早知道就不要上課了。他意思就是說,如果沒聽你說孝順,我不知道,我就不用孝順了。我就跟他說,孝順是你本來就想做的,本來就應該做的,以前你只是不在乎,我跟你講了之後,你了解的道理,引發你內心真誠的情感,真誠的要求,你應該覺得快樂。不然的話,那還得了?聽到孔子這些話,倒霉了?本來不做好事,必須做好事了?但是你現在要了解,做好事本身就會帶來快樂,因為他符合人性向善的要求。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呢?快樂由內而發,他就不再是外面的快樂,這是性質上完全不同。所以,我們講到孝順也好,交友講誠信也好,都是一樣的道理。

   同時,孔子也提到,三種快樂是有害的。既然是快樂,一定讓你很開心,但它有害呢?怎麼樣有害呢?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驕,就是驕傲自滿。哎呀!我覺得很快樂,因為今天我最厲害,我最偉大,這種快樂有害。就跟你交朋友的時候,朋友喜歡拍你馬屁,刻意討好,正好配合這邊驕傲,帶來快樂,這不好。第二種,佚游,就是整天到處吃喝玩樂,就是佚游。吃喝玩樂也有他的樂趣,一到吃飯的時間,就感覺到人生很完美,桌上的菜肴都很豐盛。但是,這種快樂,實在是非常的單純,它只是滿足本能的需求而已。所以,以這種快樂為樂,是不好的,它讓你耽於逸樂,而不知道長進。另外一種快樂,跟這個類似。第三個,樂宴樂,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就是宴樂。這種都屬於它訴求的層次比較低的,只訴於身體的需求。而我們講朋友的時候呢?講到道義。事實上我們記得孔子的話,別人送他車子,送他馬,很貴重,他不會作揖拜謝。他當然會說謝謝了,拿來就用,他不會打躬作揖,慎重地拜謝。因為朋友本來就有通財之誼,大家是朋友,你錢多,拿一點來用,錢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一個人那麼多,朋友那麼苦,那怎麼可以呢?事實上這個是很好的理念。然後呢?我們再問,那這樣的想法,跟朋友來往,真的是這麼特別嗎?我就想到西方兩位哲學家的話。第一位,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說,壞人沒有朋友。我們乍聽之下會覺得很奇怪,壞人怎麼沒有朋友呢?黑幫黑道,不是成群結隊,一大堆人嗎?怎麼沒有朋友呢?因為蘇格拉底,他的意思是說,朋友決不能離開道義,而壞人是不講道義的,所以壞人沒有朋友,他是這個邏輯。那你說,壞人也有朋友,你看看美國很多黑社會的電影,就知道,黑社會的老大怎麼死的?很少有安享天年的,大部分都是被他的部下翻臉,或者給暗殺了。所以呢?壞人沒有朋友是這個意思。用利害來結合的,也會因為利害而分離,因為道義而結合的,它永遠不會分散。在莊子裡面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是莊子的原文。他說,君子交往的時候,淡淡的,像水一樣,不會太濃。但是呢?長流不息。小人之交甘若醴,醴是一種甜酒,很甜,喝甜酒,很好喝。所以小人之交呢?開始的時候恐怕很甜美,後面就無以為繼,這是莊子的話。第二位,我要介紹的西方哲學家是羅馬時代的西塞羅。因為西塞羅寫了很多好文章,其中有一篇討論到友誼。他特彆強調,他說,友誼,朋友,對我們來說,就好象陽光一樣。如果把朋友全部拿走,就好象人生裡面沒有陽光一樣,一方面一片漆黑,另一方面呢?沒有溫暖。因為朋友實際上是來自於緣份,他跟家人不一樣。家人往往來自於命定,你出生在什麼家庭,你有哪些家人,這都是命定的,不是你選擇的,有時候一家人在一起,還會有壓力。譬如說,這個什麼八字相剋,星座衝突,都可能的。所以有時候一家人相處也有壓力,很辛苦的。但是那是命定的,你不能選擇,你就只好修鍊自己。但是,交朋友不一樣,交朋友不能勉強,因為是你自己的選擇,合則來,不合則去。孔子也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年輕的時候,理想一樣,並不代表一生都一樣,因為人是會變的。人是會變的話呢?朋友就要經常溝通,並且常常要互相砥礪志節,志向跟節操。所以,我們談到西方的很多學者,談到友誼的時候呢?就特別給他加強份量,說這是我們人生裡面,隨緣而定。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來說,交朋友有三個原則,第一個要結緣,廣結善緣。譬如說,你喜歡讀書,參加讀書會交的朋友;你喜歡下棋,參加棋友社,交的朋友,就是廣結善緣。只要有共同的興趣,就會讓大家聚在一起,我們說話有了話題,才能夠建立共識。再進一步呢?在許多方面都可以互相幫助。第二個是要惜緣,珍惜每一個緣份。很多人說,哎呀!我們這班同學感情很好,大家都很珍惜。但是,還不夠。第三步是隨緣。你說珍惜緣分,你說到時候該分手了,還是要分手。不能說,我們這班同學感情很好,要畢業了,大家都同意,不要畢業,留級一年,那不行。你留級一年,將來還是要畢業的嘛。所以,你不如怎麼樣呢?你還不如隨緣,該分手就分手,將來一定還有再見面的機會。希望將來再見面的時候呢?我們都更成長了,在事業上都更有成就。但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參加同學會,畢業了十年,我來參加同學會,都很尷尬。為什麼?因為大家見面就問,在哪裡工作?一個月工資多少,到底賺多少?這就很尷尬。因為你其他方面沒有溝通的機會,往往就以現實的利益來考量了。那麼女同學結了婚,同學會就問,嫁了什麼人?生了兒子念什麼學校?又比來比去了。比到最後呢?大家都會覺得,好象同學會都是在互相比較,比較的標準都非常外在化,很可惜。怎麼可能會有人說,大學畢業十年,見了面問他說,這幾年讀了什麼書?不會有人這樣問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大學的同學會,畢業十年之後,本來就應該從大學延伸出去,見面就問,這些年,人生的經驗,有什麼樣的歷練,讀了些什麼書,有什麼樣的心得,這樣才有意思。所以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參,他就說了,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話說得真好。什麼叫做以文會友?他跟朋友聚會的時候呢?用「文」這個字。「文」這個字,含義非常豐富。因為孔子說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所以這個「文」,代表文化的素養。我們在《易經》裡面也提到,人文化成,文,代表人類文化的一種表現。一個人受到某種教育,有某種改變,從說話談吐,到言語行動各方面都能夠表現出一種教育的水平。這個「文」,當然文藝,各種活動。所以君子因為文,借著文來互相交會,互相來往。那麼交朋友目的何在呢?用朋友來幫助你走上人生的正路。以友輔仁的仁,我們一再強調,仁義的仁,就是代表人生的正路。因為,一個人走人生的路很辛苦,博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但是走在人生的路上,沒有朋友的話呢?堅持不下去。因為每一個人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各自有不同的環境。你如何堅持理想呢?有時候好朋友不見得在身邊,這個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你要經常想到,他恐怕就在我旁邊一樣,經常聯絡,互通音訊,互相鼓勵,互相支持,這就是我們交朋友的時候,從曾參的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朋友有時候是我們的鏡子,可以照見我們自己的真相,所以你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要看這個孩子有哪些人做朋友。很多父母有時候難免抱怨,說我的孩子很好,但是他交的朋友不怎麼樣,他有問題都被朋友害的。但是這個時候說不定,別人的父母也把你的孩子,當作那個會害人的朋友,這樣互相責怪,這樣很可惜。所以我們要強調什麼呢?強調,人生是不斷在成長,在變化的,每個階段,都有他階段性的朋友,過了那個階段,恐怕只有極少數留下來。就好象一種慢慢的篩減淘汰,我們把別人篩減了,別人也把我們淘汰了,它是一種互相調整的過程。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衡量一下自己的情感,方法是什麼呢?譬如把你過去這一年,交往最密切的朋友列出名單來,按照順序,過去這一年來往最多的朋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列出十個。列出十個名單之後,接著問自己,我跟這些朋友認識多久?就會發現,大部分都在五年之內認識的。那你就要問了,五年之前的朋友到哪裡去了?被你開除了,你被開除了。你把別人開除,別人也把你開除,因為不來往是互相不來往的。如果你所認識的朋友,交往最密切的朋友,都是五年之內認識的話,不要忘記,再過五年,現在的朋友也不見了。那這樣一來的話,人的生命沒有什麼好回憶的,變得非常短暫。所以,我們就有一個簡單的建議,你過去這一年來往的朋友,最理想的比例,是有三四位,是這兩三年認識的。因為這兩三年,因為工作,或者特定情況的要求,你可以跟他多來往。那也有三四位,認識五六年的,另外也有三四位,認識十年以上的,當然看你年紀。以我來說的話,能有幾個朋友認識四十年以上的都有,偶爾還來往。因為四十年以上,五十年以上,那時候我們還在青春的少的時候,你看到這樣的朋友,就會想到自己年輕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想法?今天差了多遠呢?一個人最好是在八十歲的時候,還記得十八歲的時候的理想。我今年八十,還記得我在十八歲的時候想什麼,這樣生命啊,才感覺到它源遠流長,感覺生命有它的一致性,能夠連貫下去,生命才有力量。否則你到了七八十歲,以前十七八歲,完全忘光了,變得不認識了,這就很可惜。有時候一個人做不到,需要朋友互相鼓勵,互相幫忙。所以,人的生命過程,他不可能一個人走路。儒家特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有很好的社會理想,希望能夠借自己的能力,來改善社會。但是,一個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一個人的理想,往往只是幻想,除非,他能夠得到朋友互相支援,大家商量說,這個不是幻想,它有某種跟現實結合的可能,它也可以有某種方式來加以實現。有這樣的朋友互相鼓勵的話呢?人生才顯得比較完美。

  當然我們問孔子的話呢?孔子有很多學生。他的學生其實有很多,跟他也像朋友一樣,雖然年紀有點差距,稱作忘年之交。對學生來說,孔子是標準的良師益友,而對孔子來說呢?這些年輕的學生也讓他常常想到,一種青春時代的一種熱情,一種懷抱,想到這個人生的理想,可以不斷地去努力實現。那如果我們要問說,我們就吹毛求疵好了,孔子有沒有不太理想的朋友呢?也有。在《論語》裡面有一個孔子的鄰居,也是他老朋友,這個人很不一樣,《論語》裡面記載很短,叫做《原壤矣俟》。原壤就是他的名字,這個人叫原壤。什麼叫夷俟呢?夷就是平,俟就是等候。孔子去他家看他,他居然坐在地上,沒有坐相,叫做夷俟。坐在那兒,簡直沒有坐的樣子,等待孔子來。孔子看到他就生氣,就講了一句話,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接著還有暴力傾向,用他的棍子敲他的小腿,以杖扣其脛。想不到孔子還會揍人呢?他揍誰呢?揍那個老朋友,因為他實在太不象話了。當然,關於原壤的資料很少,有人說,他在媽媽過世的時候呢?也不哭,還照樣過日子,不在乎的樣子。他就故意想要超越法律跟禮儀的規範,孔子很不喜歡這樣的人。孔子說他什麼呢?第一,年輕的時候,年幼的時候,既不謙虛,也不友愛,叫做幼而不孫弟。年長上來之後呢?沒有任何行為,值得別人稱讚,長而無述焉。一個人到年紀大了的時候,總要有一些作為是正面的,讓年輕人可能稱讚的,他沒有。這樣的人如果老了還不死,那就是賊。賊不是小偷,賊代表傷害,傷害什麼?傷害了做人的典型。年輕人看到這個老人家一輩子,沒做好事,也活了很久。年輕人就會想說,那我想活得久,我也不見得做好事,這很可惜。所以,我們都希望好人長壽,壞人短命,大家都不敢做壞人了。所以孔子說,這樣的人,老而不死,真的不理想,傷害了人格的典型,是為賊。所以孔子也有這樣的朋友,所以我們交朋友,有些也是特殊的緣分。但是在整個《論語》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他還是有很多鼓勵,期許我們珍惜朋友的這一方面。像《論語》第一句話,大家都熟悉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人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中間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有時候大家在一起切磋琢磨,從各方聚在一起,感覺到說,做一個人,他的價值,真是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好好去實現。我們有關朋友情誼方面,就談到這裡。

···分享這篇文章···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孔子問道》5、友誼值得珍惜(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