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朋友,欢迎大家一起来了解、研究我们的传统。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是跟孔子有关的。翻开人类的历史,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到公元前第一世纪,这五百多年,在文化学家,他们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期。所谓的轴心时期就是,在这之前、之后,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之前呢?人的生命面对洪荒世界,在自然界里面挣扎。人的社会呢?也慢慢形成了。但是形成了之后呢?有各种复杂的问题。那么到了这个轴心时期,几个重要的传统分别出现了代表人物。我们按照年代的先后来说,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呢;在中国,出现孔子;在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然后在犹太人的世界,出现了耶酥。这四位古人为什么特别呢?用孔子的话来说,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认为是,人在弘扬人生的理想,也就是价值的主体要放在人类的生命里面。人不是靠某种既定的理想,来使他的生命发光发热的。譬如释迦牟尼在印度,本来就有源远流长的印度教,但是它太过于重视古代的神话,复杂的仪式,还有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就列入某个阶级,那他必须到轮回之后呢?才有改变的可能。那么,释迦牟尼出来之后,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任何一个人,他都有觉悟的智慧,你只要觉悟,生命就可以“离苦得乐”,这对每一个人都有效果,不分阶级,也不分种族。那么,以苏格拉底来说的话呢?苏格拉底在西方,他所面对的时代,也是一个复杂的挑战。一边是研究自然哲学的,他们把宇宙看作一个物质,加上动力,不断地运转,那么人生的目的就失落了。另外一边,是喜欢辩论的辩士学派,这个学派走遍各地,发现人间的法律是相对的,价值当然也是相对的,所以他们就不再有任何原则要坚持,只求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所以苏格拉底在这个时候呢?深入反省。首先肯定人类社会的法律,再进一步,接受祖先传下来的宗教,他自己再问到良心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的精灵的声音。所以苏格拉底之后出现了他的学生柏拉图,开展出西方的哲学传统以及知识的传统。那么,耶酥来说的话呢?犹太教本来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旧药跟新药的差别,很多人用一句话来说,从律法变成慈爱,仁爱。所以耶酥特别强调一句话,他说,神所喜欢的是仁爱,胜过祭献。你奉献给神很多礼物,神其实不需要,因为他创造这一切。那么你如果说,你心中有仁爱,有这种信仰,而展现出人的美善品格的话,神才真的喜欢。耶酥也说,将来人们祷告,不用在耶路撒冷,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用他的精神,用他的行为来祷告。那么像这些都是一种转捩点,就是从他们出现之后呢?各个传统就开始转移,把重点放在人的身上,而这个人是普遍的人,他是一往平等的。那你们再看孔子,我们刚刚提过孔子的一句话,你如果说要去进一步了解,你可以看,他在从政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下朝回家,家里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了,他只问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没有问,有没有马受伤?或被烧死?因为在他心目中,马厩失火的时候呢?虽然古代有阶级社会,但是在马厩里面工作的,是马车夫,工人,佣人这些,这些人在社会上的阶级是比较低的,平常不太受重视。但在孔子来说,只要是人,他都有平等的一种能力。譬如学习的能力,譬如说修养德行的能力,这样一来的话,就使得每一个人的尊严得到肯定。我们有时候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孔子好象讲的话,我们都同意。但是,在当时来说的话,是一种伟大的创见,他还能够身体力行。
在我们这一系列谈到孔子的思想的时候,很多地方会以古今对照的方式,必要的时候也会以中西对照的方式,来凸出孔子思想的特色。我们当然也不必盲目崇拜孔子,因为孔子也是一个平凡人,慢慢修养成为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孔子。所以我们在介绍他的时候呢?会分一些相关的章节来说明。譬如说,首先要谈的是,他在考验中成长。他年轻的时候呢?特别重要的关键是学习,所以学习是他人生的转捩点。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经验。但是孔子的生平呢?在当时来说,又有特别的地方。他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古代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呢?前后加起来八百多年。孔子出现的时候呢?已经到了东周了,东周又分为春秋时代跟战国时代,他是在春秋时代末期,简单说起来就是四个字:礼坏乐崩。礼坏乐崩代表礼跟乐本来是维系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支柱,现在如果坏了,崩了,那人际关系,人的社会,如何维持自己秩序呢?所以这是一个危机的时代。但是在孔子来说的话呢?危机就是转机。我们很难想象他这样的背景,后来有这样的成就。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最早的祖先本来有机会担任宋国的国君,但是因为他非常的谦虚礼让,一让之后呢?就是一路让下去了。让到后来呢?到第六、第七代祖先的时候就迁到鲁国了,所以孔子是鲁国人,从宋国迁到鲁国。那么到鲁国之后呢?又过了几代,他的父亲担任过县长。古代的县长又称为大夫了,邹邑的县长,就是今天的曲阜。那么他的父亲年纪很大,曾经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古人他们为了祭祀,总希望生一个儿子。第二次结婚呢?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的腿有残疾,就是有点残障,身体不健康的话,对古人来说,也是一个遗憾的事情。所以他第三次结识了孔子的母亲,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那么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的时候过世,过世的时候还不让他们母子参加丧礼。所以孔子后来在母亲过世的时候,想把父母合葬,还到处请教乡里面的老前辈,问他的父亲的坟墓在哪里。找到之后呢?再把母亲跟父亲合葬。那么这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他的家庭背景,所以他从小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跟着母样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他后来有成就之后,别人就称赞他。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地位非常卑微,所以我学会做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就是很多琐碎的事情我都会做,因为小时候都做过。所以,我们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就要困难里面,你可以磨练,可以开发潜能。
孔子小时候最喜欢做什么事呢?在鲁国的曲阜的南门有一个沂水。每到冬至的时候,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称作郊祭,举行郊祭的时候,场面非常的盛大隆重。所以孔子很小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一个人都穿上庄严的服装,礼帽,然后进退有序,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所以,他小时候跟同伴于游戏,最喜欢玩这种行礼如仪的游戏。所以司马迁也说他,小时候玩游戏的时候,陈俎豆,设礼容,就是跟大人一样来学习怎么祭拜天地。他喜欢那种人文化成,庄严肃穆的场面,总感觉到说,人的生命到那个层次,才显出他的价值。你如果没有这种礼乐教化,只看赤裸裸的人性,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那实在是一点都不美好。所以孔子小时候呢?到十五岁,又是一个转捩点。古代的教育,像孔子这样的孩子,只能接受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就是,每年到农历十月的时候,农耕社会嘛,已经结束了他们一年的辛劳。这个时候呢?就让所有的小孩子都来上课。谁来教呢?那个退休的官员,受过教育的人,年纪大了以后,很愿意把他的知识传给下一代。他们所学的只有两种东西,第一个,是文化常识。譬如说,你是鲁国人,你就要记得,鲁国的祖先是周公的后裔;你是齐国人,就要记得,齐国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裔,姜太公就是姜子牙,他有很多有名的故事;那周公更不要说了,在当时是伟大的政治领袖,大家都怀念他的。那么所以在孔子小时候,他把文化常识都学会了,知道各个国家,因为古代是封建,封建的时候,每一国开国的时候,都跟周朝的周室有关系。第二个要学的是武艺。因为男孩儿嘛,你总要强身,将来15岁以后必要的时候要服劳役,要当兵打仗,所以就要学骑马射箭,孔子学什么都学得很好。但是15岁以后,就要准备就业了,因为你是老百姓啊,父亲做什么你做什么,你就要跟着继续工作了。但是孔子认为,如果这样就业的话呢?一辈子恐怕就没有什么发展,他决心去学习。所以我们念到《论语》第一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听起来很平常,十五岁立志求学,我们现代都六岁立志求学,进小学嘛。但是我们很少有立志的,都是被迫的,而孔子立志又不一样,一辈子求学下去。我自己教书三十年,为什么特别喜欢孔子呢?因为他“学不厌,教不倦”。学不厌,学习而不会厌。厌,就觉得说,哎呀!不想学了,麻烦。教不倦,就是教了之后呢?他不会觉得说,好累呀,不想教了。我们教书教久了都知道,学就厌,教就倦。所以看到孔子这种表现就佩服他。他一路学习上来呢?譬如说最有名的,向老子请教礼,向师襄学习乐,这都是他有名的故事。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这个老子呢?是不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个老子,到现在还有争议。但至少我们知道孔子问礼于老子,那个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国家档案,负责图书馆的,非常有学问。那么在孔子向他请教之后要回国了,老子就特别给孔子一些建议,就是你不要这么积极,老想改善社会,并且不要显得好象很有斗志的样子,这样子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恐怕别人会对付你,所以孔子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经验。每一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你只要勇于向长辈前辈学习,总会省去很多犯错的机会。那么孔子学习音乐,学得更好,能让他的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几个月下来就超过老师了。他跟师襄学习一首曲子,一定要精通它的旋律,了解它的技术,还要明白,为什么做这个曲子?当初作曲的人有什么心意?最后还把这个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他都可以揣摩出来。他的老师师襄是瞎子,看不到人,听到这个学生这样讲之后,真是感动,离开老师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所以孔子学什么学到最后呢?都可以温故而知新。你要当老师,条件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解过去的,再有新的创意,可以把它推陈出新。
那么说到孔子的学习,我们可以举他三点特色。第一个,要学习就学习最好的东西,在古代就是五经跟六艺。古代的五经就是诗、书、礼、乐、易这五经,范围已经很圆满了。譬如,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易代表哲学,礼的话代表生活规范,乐代表音乐,代表艺术。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就已经是相当完整的一种教育的规模。我们有时候称赞一个人学富五车,这个其实在古代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一页就这么厚,那三百页的书,三百片,一辆车装满了,所以学富五车,至少你把五经念完也不错了。而孔子教学生的材料就是这些,尤其是《诗经》、《书经》来教学生,所以非常的娴熟。他自己把经典学会之后呢?还能够有他的创意。很可惜的是,在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呢?有一个很清楚的目的。因为古代的教育,大学阶段,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念。还有民间呢?很有成就的百姓,他的子弟才可以念这个书。譬如说,家里面要有钱的,有声望的才可以念,念了之后就是要做官,所以古代的念书人,他的出路比较狭窄。因为你念书之后,你有知识,有人能力可以服务百姓,譬如做官。做官是好事,因为目的是要用我的专业的知识跟能力来照顾百姓,一个社会分工合作,总需要有人来领导。所以呢?在古代的念大学的这些贵族子弟,但是他们因为有工作的保障。譬如说我是一个贵族子弟,我念书毕业之后,已经有工作等着我,这样一来的话,就不见得有功了。而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们都是老百姓居多,也有贵族子弟。因为孔子教的,比大学里面的教授还好,这些人他基本上都是愿意主动求学的。所以后来在鲁国,孔子的学生做官的很多,并且表现杰出。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自己本身当然具备这样的能力呀。我刚提到可惜是因为他不能讲自己的思想,我们今天多么希望孔子发表一个演讲,说我今天讲我孔子的思想,那记录下来不得了?我们就不用那么麻烦,也不用让我来替他想尽办法,介绍他的思想。但是呢?当时孔子的思想是不考试的,你学会孔子思想你不能做官的,所以你就只好学古代的诗、书、礼、乐、易,这个五经加上六艺。说到六艺的话呢?就是礼、乐、射、御、书、数,里面有两项重复,礼、乐。前面的诗、书、礼、乐、易的礼乐,是代表文献资料,你要看这个书有内容介绍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有什么条文。后面那个六艺里面的礼跟乐,是要实际操作。譬如说我学会礼之后呢?我只看书本不够,我还要真的去祭祀,真的去婚礼,丧礼,士冠礼,乡射礼,都要实际上去操作的,那这个操作的一种方法,叫做六艺里面的礼,所以孔子把这个学得很好。据说他去请教老子的时候,就特别学会了怎么样送葬。譬如他们送葬的队伍,这个时候出现日食就要问,太阳不见了,就好象是晚上了,那这队伍该不该进行呢?因为晚上不能送葬,所以他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当时有一段老子跟孔子一起从事丧礼的记录。那么“乐”,更需要操作了,你说我懂得很多音乐原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拿一把琴给你不会弹,这个不成。所以孔子的音乐造诣,我刚刚提到,他跟师襄学乐,让老师都向他鞠躬,可以想见,他的造诣很高啊。的确,他能够在卫国停留一段时间,住在朋友家里,他用击罄,能够让外面经过的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这不容易。你平常演奏音乐,把曲子弹对了就不错了,他还能够谈到最后,让别人从乐器听出来,说,孔子心里面很感叹,感叹什么?没有人了解我呀,孔子自己也说过,没有人了解我呀。两千多年以来,我们念书人,看到这句话就要警惕,千万不要以为《论语》打开来,都背下来了,就了解了。孔子直接教的学生,精通六艺的七十二人,孔子公开说了,没有人了解我呀。这边我们就要问了,是你的学生不用功,不了解你?还是说你的思想太神秘,别人不了解?这是我们将来会慢慢去说明的。一个人的思想要让别人全盘了解,这基本上也不太可能。譬如说我教很多学生,教他们说孔子一句话,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一个人都会背。我再问他,你知道什么叫不惑吗?他说不惑,就是没有迷惑。那你真的知道什么叫做没有迷惑呢?他当然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几岁?20岁。20岁哪知道什么叫迷惑呢?一般人都是四十岁开始大惑不解,对人生开始产生迷惑是四十以后,前面都没什么迷惑。为什么?父母跟老师教怎么做,你怎么做,你迷惑什么?你根本不去想为什么会有问题。四十以后要独立了,自己面对人生,这个时候就出现迷惑。而孔子就在这个时候呢?可以四十而不惑。他的学生很多很年轻的,跟他年纪差的四十几岁呀,你说要他们了解孔子的思想,也是强人所难。所以在这里我们先强调,他对于六艺,礼、乐,他都可以实际操作。
另外还有四项,射跟御。射跟御我们可以说,是孔子非常杰出的能力。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他说,我们做君子的人没有什么好争的,如果一定要争的话呢?就比射箭好了。射箭的时候呢?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箭之前要跟别人打躬作揖,下来之后也要打躬作揖。不能说我今天输了,箭一丢就走了,不行,打躬作揖,还一起饮酒,代表一种礼仪。孔子如果射箭技术很差的话,肯定不会说这种话的,他射箭不好,说我们来射箭,这不会的,不会自暴其短的。另外一次呢?有人就说,孔子这个人啊,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这个人非常博学,但是他并没有专门哪一项可以出名的。孔子听了之后就说,我要靠什么出名吗?靠射箭呢?还是靠驾车呢?我靠驾车好了,代表孔子他驾车的技术又超过了射箭。否则他不说会我靠驾车来出名好了。孔子驾车可以想象是很威风的,他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他的父亲是大力士,这个我们不用羡慕,是遗传的问题。他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驾着车子,那肯定是非常的威风的。所以孔子对于六艺,至于书跟数,书就是书写,你要做官,基本能力,当然要书写,一般百姓不一定会书写的。数,就是计算,要计算这个账簿对不对。因为孔子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就管过帐簿,他年轻的时候需要工作,这我们将来会有机会再说。我们这边提到他的学习的经验,第一个,把古代的五经六艺,知识与能力,全部学会,像海绵一样,所有能吸收的全部吸收,这是最好的示范。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颗单纯的心思,有丰富的脑容量,你如果去学的话,什么都学得会,就怕你不学。第二个,他学的时候有什么特色?他的学习跟思考要并重。我常常讲一段我的经验,为什么我对儒家特别愿意用心去研究?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念书,在耶鲁大学,住在学校宿舍。同寝室有个日本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在日本政府已经做官了,到美国念NBA,到了耶鲁大学,跟我同寝室,我们同寝室是各有卧室,客厅是共用的。所以我们经常一起放假的时候聊天,因为美国同学放假就各自回家,我们从亚洲去的,无家可归,就聊聊天。我是很喜欢跟日本人聊天,因为我的英文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我跟日本人讲英文,我英文特别好,讲得特别溜。有一次我们聊天,聊到了孔子,日本同学忽然变得很兴奋。我就说,我说我们谈孔子,你兴奋什么?他说,我认识孔子。我说,你怎么认识呢?他接着讲一句日文。我说,我们用英文讲话讲得好好的,你干嘛忽然讲日文呢?他说,我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他只好拿一张纸,就写中文的,还是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时我非常震憾,好象我们自己家的宝贝被偷走一样,一个日本人,把我们的文言文都学了,还可以写下来。当时我就问他说,你怎么会这一句呢?他就很得意地告诉我,他说,我们日本人在中学时代都要背《论语》。我心里想,儒家的思想,在我们华人世界受到很多批评,就算是教的话,也拿来当教条,考完试就忘了算了,居然有人背《论语》,感觉到这么样的荣耀,当时给我很大的震憾。我心里就想,我这一生一定要好好研究儒家的思想。为什么这些外国人那么珍惜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反而不在乎呢?外国人不是笨人啊,他选择世界各种文化,他也是精挑细选,你没有一定的好的内涵,他为什么要受骗上当呢?所以呢?我们这边看到这句话,我是要讲这句话,学而不思,光学而不思考的话,白费力气,因为很容易忘记。我记得在美国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有一所大学,它在放暑假之后一个月,紧急召回各系各班第一名的同学,这些学生回到学校,都不知道有什么事。结果回来之后请他们坐下,把上学期的期末考,完全一样的题目,再考一遍,结果没有一个人及格。这个实验下来之后,美国人想,糟糕!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你看,每一班的第一名,放假一个月都玩疯了,全部忘记了,跑到学校来不知道做什么,给他再考一次,期末考,全部不及格。为什么?因为你学习只是记下来去考试而已,你没有去思考。思考就是经过主体的反省,然后有了自己的心得,就是你学了一百页的书,说不定你只对里面的十页仔细反省,想通了,这十页就是你的。另外九十页,很抱歉!还给老师。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有他的道理,学了之后要思考。第二句话,思而不学则殆。你光是去想,不去念书,不去翻开书本,那就有危险。什么危险呢?很容易走偏了。为什么?因为一个人不去念书,光思考,他只能反省每天发生的事,譬如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昨天出了什么事,每天有什么八卦,像这种,你每天想有什么用呢?想到最后你是什么行业的,就只想那个行业的事,而忽略了你这个人。人的生命是不受行业限制的,也不受年龄的限制。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值得我们今天参考。他自己本身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门去思考,没有用,不如打开书本学习,他也有这样的经验。其实他随便一句话,我们都做不到,像他说,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我只能做到后半句,整夜不睡觉,我做不到整天不吃饭。像这个简单的一句话,哎呀!这个人也不简单。但是他至少知道什么?学跟思并重,双轨并行,这是比较稳当的。第三个特色呢?他的学习跟德行配合起来。后来的宋朝哲学家有些人喜欢说,你念《论语》之后跟念《论语》之前是完全一样的话呢?你就是没念《论语》。为什么?就是你念《论语》这本书,念了之后你一定要改变,好歹你要改变一点想法,知道说,我应该孝顺,我应该讲信用,我应该怎么样。如果你把这些书念完毕之后,跟以前完全一样,这等于是没有念。所以,孔子教学生,是希望他所学的,跟他的行为配合。他有一个学生叫做颜渊,我们会常常提到他。颜渊这个学生,我们都知道他非常了不起。他怎么样了不起呢?在鲁国,当时的国君是鲁哀公。他就问孔子说,你有很多学生,哪一个好学?好学,爱好学习嘛。照理说,孔子学生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七十二人,好学的名单列出来应该不少。但是呢?孔子说,好学的只有一个。他形容颜渊的好学,用六人字,不迁怒,不贰过。就是颜渊的表现是,我跟张三吵架,我不怪李四,他不会把愤怒转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第二个是不贰过,就是不再重复犯同样的过失。我们知道,不迁怒比较容易,我努力修养了几十年可以做到不迁怒。譬如说,我去学校上课,坐过计程车,跟司机吵架,心情很不好,到了教室,就先把学生骂一顿,这个我不会,我已经修养到这个程度,不会迁怒,一事归一事,学生不相干,学生是无辜的,你随便骂人的话,这个老师情商太差,情绪智商太差。你随便骂了学生,学生心情也不好,回去哥哥就骂妹妹,妹妹就踢小猫,这个是天下大乱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知道这个不迁怒,跟行为有关。不贰过更是如此,人的性格往往是决定他犯什么过错,所以你不贰过,代表你真的是经常改造性格,压力很大。譬如我一犯这个过失,我知道这个过失跟性格有关。孔子也说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每一个人的过失,都根据他的党,党不是政党,也不是党派,党是性格类别,就是什么性格的人呢?就容易犯什么过失。所以你了解一个人的过失以后呢?就可以告诉他,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所以我们不要怕知道别人的过失,知道别人过失就可以跟他说,那你就该往哪里去努力。我们也不要怕自己的过失被别人发现,别人发现我们的过失,我们就知道针对这过失怎么去改,所以这就是说明他的学习跟德行完全配合。配合起来的话呢?你才能够让自己的生命与时俱进。不然,光学习的话,只是增加知识,增加知识只是做秀。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当时已经说是现在的学者,对我们来说,孔子是古人,但是孔子以前还有古人,那孔子认为,古代的学者都是为自己,我学了之后,改变我自己,为自己,不是说为自己升官发财,是要改造我自己,让我自己的生命走向圆满。那么在孔子当时他已经感叹,说现在的学者是为别人的,就是我念书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的学问这些。但是没办法,今天我们学习,都是为了教书,也都是为了自己,也是为别人,这是社会今天知识情况跟古代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们以孔子来说的话,他的生命的转变,他年轻的时候根本是毫无希望,家里这么穷困,他就通过自己学习,不断地成长。然后呢?他能够把学习分三个层次,我刚才所说的,来加以实践,他自己跟他的学生们,就慢慢地形成一个中国古代伟大的传统,称作儒家的传统。到今天我们还是知道,儒家的传统特别重视什么?我们来先描写一下,因为既然介绍儒家,他的三点外在的特色。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儒家,可以从三点来看,第一个,他是否肯定传统呢?第二个,他是否重视教育呢?第三个,他是否关怀社会。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这三点就代表是儒家的学者。但这只是外在的描写,因为也有些人他有这样的一种做法,他不见得是儒家,所以还要就内在的学说,指出三点来说明。凡是儒家的学者,他所主张的学说有以下三点。第一,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这里重点在于可以这两个字,可以就是说,你有这个可能性,人人都可以。儒家也是一往平等,你只要学习,你一定可以懂道理,你只要愿意,你也可以成为君子,这是第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但是什么叫君子呢?我们这里解释一下。古代所谓的君子,字面上讲是君之子,也就是贵族子弟,他们生下来就有官位的。那么到孔子的时代呢?君子这个词,已经增加了道德的含义,也就是一个人格典型,称为君子。在《论语》里面,这两种词还共用,还同时可以用。甚至到后来孟子的时候呢?有些地方把君子当作有官位的人,有德行的人并用。这说明什么?古代的人对于政治领袖有更高的期待,你既然有官位,那你更应该像个君子吧?所以呢?孔子的这些学生们,他们儒家都认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这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普通的,每一个人都有。你绝不能说,有些人没有,或是什么阶级的人没有,不能的,不能这样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并且,你不努力就不能成为。不能说因为你家里有钱,地位高,权力大,这个不相干,这个是儒家第一点,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君子。第二点呢?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就改两个字,把可以变成应该,应该的。应该这两个字就很特别,因为应该这两个字,只有人类社会才用得上,除了人类社会以外,其他任何生物都没有应不应该的问题。譬如我们现在看到非洲野生动物,我们就说,狮子不应该吃绵羊,那狮子也受不了,你不能叫狮子吃素啊,吃素就不像狮子了,也没有力气了。所以人类世界之外呢?没有应该的问题。你说,这里不应该长一棵树,那它要长,怎么办呢?对不对?它就是自然条件的配合,本能的一个发展,只有人类才有应该的问题。那你说,应该的时候,牵涉到一种选择跟判断。所以,儒家的特色在于什么?先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接着说,每一人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就是你前面是可能啊,但并不代表你可以任意选择。你说,我只是可能成为君子,那我不想成为君子,怎么办?不行,不想成为君子就是小人了。说到小人了,我们也要特别说明一下,小人不是坏人,小人就是小孩子。小人就是小孩子,但是问题在于说,小孩子长成大人了,他心态还是小孩子,还是有利就要得,跟别人竞争斗争,好象搞一些小动作,没长大一样,这叫做小人。所以,小人跟君子的差别在于,小人没有志向,只靠本能生活,跟其他生物差不了多少。君子就是有志向,要成为真正的人。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常常觉得,人生是很奇妙的。为什么奇妙呢?因为生下来是一个人,又说你不够,你要是没有好好学习,努力修养,那你就不像一个人。换句话说,你光靠本能跟其他生物一样,是不行的。所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只有天生叫做,这样的潜能还没有实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把这种万物之灵的潜能加以实现,成为君子,才算真正的人。所以人都应该成为君子,这样一来的话,压力就很大了。为什么压力大呢?因为像孔子说的话,杀身成仁;孟子说的话,舍身取义;荀子说的话,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君子害怕灾难,但不会逃避为义而死,荀子也这样说。《易传》,《中庸》都可以找到例证,说明你只要是儒家的话,就有一种决心,就是你要我做一个君子,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生命。这样一来的话,就显示一种特别的气氛,你必须告诉我,你对人性有什么了解,你不讲清楚什么叫人性,那我这个也是人的人能够接受的话,我为什么要照你这样做呢?对不对?生命诚可贵啊。那你让我牺牲,拿个理由出来。你说是一种完成,是一种取得,那这个要说服我,儒家整个的思想,就要在这个地方说清楚,否则的话,它只是一套空想,幻想而已。所以呢?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点,人都应该成为君子。还有第三点,当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他也会帮助别人成为君子。这句话听起来好象是比较平常的话,但是再稍微思考一下,他里面就很深的含义。当一个人要成为君子的时候,他就会帮助别人成为君子,就代表个人跟别人不能分开,在人的社会里面,它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儒家观察人的生命,非常的深刻,非常细腻,他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譬如我们生下来,不在父母的怀抱里,不在家庭里面,怎么成长?你慢慢成长,你没有一个学校来教你,那你怎么办?怎么去学习呢?你成长之后进入社会,你没有分工合作找到工作,你怎么安身呢?所以人的生命,跟社会整体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儒家的这个思想特色,就是我刚刚讲的第三点,当一个人在成为君子,一定会帮助别人也慢慢成为君子。在《孟子》里面很喜欢举舜做例子,我们到现在还常常说尧舜禹汤,这是古代的圣王,他们有很多传说。孟子特别喜欢称赞舜,为什么?因为舜的生平,他的遭遇是非常的崎岖。我们有时候看电影,为什么要演电影呢?遭遇跟崎岖才要演嘛。为什么世界名著呢?内容很悲惨才是世界名著嘛。我都是一些快乐的结局,那是童话故事。所以像舜呢?他的故事孟子很喜欢讲,尤其是他家庭里面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因为我们在下一系列还要谈到孟子,我们再做详细的说明,我们现在简单提一下。舜这个人,爸爸呢?是一个老糊涂。不是我说他,我们怎么敢随便讲古人呢?舜的爸爸叫做名字呢?叫做瞽叟,瞎眼的老头子,是个老糊涂。舜的爸爸在他妈妈过世以后娶了一个后母,生了个弟弟叫做象。一家四口啊,居然三个人联合起来对付舜。这是什么样的问题家庭呢?但是越是如此呢?舜越要表现出来,他要成为一个君子,对父亲,母亲孝顺,对弟弟友爱,结果让他们都能够受到感动,慢慢感化。当舜要成为一个君子的时候,他必须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必须做一个友爱的哥哥,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之后,跟人相关的对方一定会受到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说我是一个企业的负责任人,我是很好的老板,但是我的员工都不好,这不可能的。好的老板面对员工,他自然而然会使员工也变成好员工。相对的,好的员工也会使老板感觉到应该做一个好的老板,他们也是互相的。当然有些人说,我试了半天也没效果,那代表你还没有试到那个程度,很多时候就要靠一个临界点,你过了这一点,海阔天空。你没到那一点的时候呢?好象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你还没到下一站,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修养也是一样,你不到那个临界点,看前面好象没有希望,一过那一点,就不一样了。所以呢?我们讲儒家的思想三点内在的理由,也就是说,内在的主张,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就会影响或帮助别人也成为君子,这三点就是儒家的内在主张。所以外在三点特色,内在三点特色,合起来,就错不了,就是儒家。别的任何学派都有特色,我们将来也会谈到老庄,道家有什么特色。所以,我们今天在第一次谈的时候呢?就可以把孔子他在历史上,现在西方的学者也都承认,有一本书叫做《四大圣哲》,就是我刚刚讲的四位,孔子在里面。但是我们自己因为跟孔子有时候太接近了,就看不清楚。人很喜欢贵远贱近,听到西方的,外国的,古代的,就觉得很了不起,听到自己身边的,就觉得这个人好象,住在山东嘛,也不会太远,好象很熟。所以,为什么那么特别呢?那我们见不到的,就觉得很了不起,因为距离产生美感,我们要避开这样的一种情况,要如实地了解孔子。孔子的伟大不需要我来宣传,你看看司马迁怎么说。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说的话有可靠性。他在《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孔子,越写越感动,最后忍不住到孔子的暮前,去徘徊沉思良久。因为他想到,孔子的学生在他过世以后,居然约好了在孔子暮前替他守丧三年。这是古代没有见过的,学生替老师守丧,这个老师也不是什么政治上有权力的人物,也不是很有钱的人。但是呢?学生跟他之后,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把对父母的这种孝心,守丧,转移到对老师的守丧呢?因为他们相信,父母是给我身体的生命,老师是给我精神的生命,让我这一生懂得人生的道理,这一生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司马迁写这一段加以特别的描述,三年这丧。我们简单加一句,根据荀子的说法,三年之丧是指二十五个月,不是三十六个月,因为古人他是二十四个月代表两年,然后第三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二十五个月结束的时候,就说三年了,它是一个一般的说法。结果三年到了,同学们大家相向痛哭一场,然后就各自回家。因为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要照顾。有一个学生叫子贡,他特别再回去,再守丧三年,前后加起来五十个月。我自己在07年的8月8日,在我生命中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特别去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但是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孔林,也就是孔子的坟墓,旁边有一个简陋的房子,前面立个石碑,叫做“子贡庐暮处”,就是子贡在那儿替孔子守暮。我看到那儿就会想到,古代两千多年前这一段事情,但是,老师的伟大,觉得崇拜他,他是可以了解的。因为学生嘛,总是希望老师伟大,他也有希望跟着伟大。但是后代,也有很多政治领袖对孔子的称赞,那恐怕有其他的考虑,我们也不去管他了。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要根据一些《论语》里面的资料,他跟学生如何对话,这个很多都没办法去捏造的,他就是这样子说的,就是这样子跟别人互动。孔子生下来就是圣人吗?不是的。他自己也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也,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我是学习才知道的。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的情况我们也介绍过了,他是慢慢在成长。但是这个成长,展现出来的境界不但对我们中国人有效,对全世界人都可以有效。他讲了一句话,至少在世界上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念念不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具有普遍的含义。当然,在别人传统里面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不像孔子说得这么样的准确、清楚。并且把它的这句话的含义用别的方式,以及他的行动不断加以验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我们要从这一方面来思考的话,它背后还有丰富的思想。所以我们今天第一次上课,就是先把孔子他大概的生平的背景,他小时候学习的一些过程,跟他教学的时候,希望学生把学从哪些层次设法产生深刻的效果,以及儒家的外在的跟内在的各三点特色加以说明,这是我们今天上的第一节课。
您好,欢迎来到明天机周易网。
本站旨在提供各类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TL(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