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28章--第54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译文:知道什么是[刚强之道]的人,反而会守住温和柔顺的谦虚。因为能够这样的人,就好象丛山之间的水沟,以卑下自处,自然成为众流之所归。能够如众流之所归的人,更不敢离开他的德性,就好象回归到婴儿的时候,那样的无知、纯真。知道什么是[真正光明洁白]的人,反而会像一位昏昧无知的傻人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内在的涵养,与众人打成一片,又没有自傲的表现,这才是天下人的榜样。一个能够成为天下人榜样的人,他的德性便不会有差错了。这种人的心境就是回复到原始之前,无知无识,浑然忘我。知道什么是[真正光荣]的人,反而守住低下卑践之道。能够这样的人,就好象山谷一样能够虚受一切,自然使人归服。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别人充足。就好象回复到木头未割开以前的纯朴无华,那么的真实、完全。但是木头割开以后,只能作为一种器具使用。所以圣人守住这无为的朴,就能包涵一切具器的长处,不像裁成的器具之后,只能有一种用处。所以它不就成为一切器具的主人了吗?因此大有作为的圣人,他宁愿守住纯真、朴素、无华。不愿意像木头割开制成器具之后,满身粉饰,而且还带着虚伪的外表。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如果有人为了满足私欲,去夺取天下,我的看法是不可能的。天下神器是很神圣的东西,不是强有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制它。也不是聪明自用的人,就可以去占有它。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后都会得到失败的后果。如果想以私欲去占有它的人,最后都会尝到失望的痛苦。所以,天地万物,都有自然一体的原理,自然平衡的效应。当你想走在前面,结果还有人走在你的前面;当你想走在后面,结果还有人走在你的后面。当你张开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气,后面就有一阵风将你的暖气吹散。当你想成为最强的人,总是有人比你更强,因为人的身体总有衰弱的一天。如果你想扛载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将所扛的东西放下来。所以圣人知道这些自然道理以后,他就不想去做过分的事,也不想去做夸大与不实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知晓使用[道]去辅佐国君的人,是不会仗恃自己的兵力,而逞强天下的。因为用兵去杀人的事,对方一定不服气,一旦有了机会,对方就会想尽办法来报复杀人泄恨。而且两军战斗所到的地方,农夫不能顺利耕耘,到处杂草丛生,等到战斗之后,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为了讨伐侵侮横行的行为才用兵,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乱世而已矣。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去侵犯邻邦。而且善于用兵的人,他等到战事平息之后,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更不以骄傲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他认为战争是不得已的事。所以等到战事平定之后,就不再逞强兵力,因为逞强不是长久之道,譬如万物,是循着自然轨道行走的,它由成长而壮大,由壮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所以仗恃逞强的行为,是不合乎大道的!既然不合大道,就要赶快停止好强、好胜、好战之心了。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止,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译文:你看!勇猛的精兵,锐利的兵器,精巧的战舰,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们都是杀人甚速的武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不吉祥的东西。连一些动物、植物或许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轻易去用它的。因为有道的君子,平时都注重心平气和。只有在用兵的时候,才使用[阴谋的杀机]。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更非有道之君子使用的东西。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气和为首要条件,就是战胜了,也不以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如果你认为战胜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里很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难以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时,就难以顺利了。喜庆的事,都以左边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事,才以右边为尊上。兵家以偏将军站在左边,表示他不是主将,人杀得不多。而上将军站在右边,表示他是主将,虽然居于上势,杀人众多,所以要以凶事的丧礼来看待。杀人杀多了,要以悲哀心情去哭泣。战争胜利了,要以丧礼去庆祝。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译文:道是长久存在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名字。[朴]无名的比喻,木头尚未分割之前的名字。这里表示未有天地之前与[道]一样的形象。它虽只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无名之[朴]生化而来,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贵无比的,就好象一位国王,有谁敢以宰相去称呼它呢?如果侯王能够守住这种浑全的[朴],就是无为之治了。万物就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乐相助,安居乐业。天地阴阳二气和合,甘露自然从天而降。根本不需要人们去指挥,或是去分配,它也会很自然均匀地降下来。当国家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不能不制作礼乐五伦的名目,来治理天下。有了礼乐之名,能够达到和平之后,就应该知道知止了。知道知止,就是归于道,归于道,就没有危险的祸患了。就好比天地的运转顺着轨道而行,又好象河川与溪水流入大海,有了归宿。有德的仁君,这样去治理天下,就成为天下人的归宿。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久。

译文:能够洞察人的善恶与贤愚,能够分别人的是非与作为,都是智的表现。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不对,就是明白自我心性的表现。能够战胜别人,打败别人,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战胜自己的脾气,克服自我的毛病,才是最坚强的人。能够知足的人,他的心里没有欠缺,没有欠缺,就是不穷,不穷,就是富有的人。勉强去做一件事的人,不半途而废,就是有志气的人。一个人做事不失去立身处事的原则,才是长久之道。肉体死亡之后,他的精神还留在人间,才是真正的永生、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在天地之间的能量,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要往左边就往左边,要往右边就往右边。万物依赖着它而生长它都不会推辞,在滋润万物培育万物之后,也不去争功、争名、争利。它以博爱的心去养育万物,好象父母关怀子女一样的爱护,可它还是不以为自己就是天地万物的主人。它无所欲望,也不居功,就好象它很微小一样,万物生化以后,都归向于他,它还不知来当主人翁,因为它能虚受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大啊!所以圣人总是不以为自己很伟大,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更成就他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大道之体没有形象,就是因为他没有形象,所以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体一样,无所不包的话,那么天下之人,没有一个不归顺他的。如果天下的人都归顺于他,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天下将要太平了。太平安乐之后,也不可一味贪图享受,因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暂,是不能长久的。[道]的显现,弥漫在虚空之中,是那么的淡薄,毫无味道。想要去看它,看不到它;想要去听它,听不到它;可是当你要用它的时候,却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道]的玄妙。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故张之

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将要收敛隐藏的事物,必先有暂时的张开。将要败弱的事物,必先有短暂的霸强。将要废弃的事物,必先会有短暂的兴盛。将要夺取的事物,必先有暂时的给予。这种道理看起来很很隐微,其实是很明显的。柔弱胜过真正的刚强。鱼一旦离开水面,必然死去,就像人一旦离开大道,就被气数所困,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国家伤人的利器,不可以随便夸示于人,一旦夸示于人,很有可能会危害到自己。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而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道]是无为的,正是因为它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君王如果能够守住无为大道,万物自然就归向于他。但在万物归顺之后,难免还有一些恶人使出欺诈的行为。君王只要以无为的道理去开导他,人人回归本性,家国天下自然好清好静而无争夺。人民好清好静无所争夺,则天下自然归化于清静自正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失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最有道德的人,做了许多善事,可他心地善良,不去占有这份荣誉,这才是最有道德的表现。没有道德的人,做了一点善事,唯恐别人不知,他就到处宣扬。有道德的人,他对人的牺牲与奉献,出自于无为,他就是做了许多好事,善事,还以为自己没做一样。没有道德的人,一旦做了点善事,就铭记在心,这样的心,未能达到纯真无为,因此对于所做的事,都是有原因,有目的才去做,做了还怕别人不知道。最仁慈的人,视万物为一体,观天地为一身,没有分别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浑然是无为而为。有义气的人,则无法出自无为之心,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有些人以为自己很有礼貌,但是一旦遇到对方没有回礼,就很不高兴,恨不得伸出手来,指着对方,强迫对方回礼。所以万事的开头,是先失了大道,然后[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后,[仁]也就开始失去,失去了仁之后,[义]也开始失去,失去了义之后,[礼]也跟着失去。[礼]只不过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种,到了这上时候,祸乱与灾变,可以说就要开始了。离开道德仁义礼,知识登场了,人间的竞争也开始了。知识在人间就像花儿一样,只拥有华丽的外表,一切就更显得虚伪;这种虚伪的开始,等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做人处事,应该以道德为上,仁义次之,礼法、知识、智谋又次之。然后讲求实质的意义,不追求虚伪浮华的外表。所以大丈夫的为人,注重道德的实践,不作知识的修饰,不作锦上添花的虚伪事物,就是这个原因啊!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大道清净无为,本体精一无二,所以[道]又称为[一]。自古以来万物都得到这个一,也没有离开道。自古以来天得到一,就显得清明;地得到一,就显安静;神得到一,就玄妙灵验;山谷得到一,就充足满盈;万物得到一,就生化成长;君王得到一,就安定自足。天地万事万物都在道的成就,彼此都有密切的关系。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宁静,就会暴发天灾地变;神得不到灵妙,就会衰退消失;谷得不到充盈,就会干竭;万物得不到生化,就会灭绝;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还要以尊贵的高位自居,就要遭到颠簸坎坷。所以尊贵的人,要以低践为根本;高尚要以低下为根本。因此王侯尚且要自谦称为[孤王、寡人、不善的人]。这些名称,不都是以低践为本吗?一部车子如果要算它的零件,当然很多;如果要算车子的数量,只有一部。一部就不用算了。所以由一而归于无,无才是道的本体,回复到道的本体,才能合于万物之用。所以说高贵的人,不要将自己看成宝玉一样的那么尊贵,不要将他人看成石头一样那么样的低践;因为这样就失去道的根本了。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译文:万物生化,反复的运转变化,都是从道的本体中生发。万物虽然反复的运行,到最后还是要归于柔弱和宁静。天下万物都从有中而生,可是这个有还是从无之中生化而来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等的贤人,根基深厚,见识超群,志量广大,所以一听到[道],就志与道合,努力去实践。中等根基的人,见识不足,对道的认识不清楚,虽然有缘闻[道],也有慕道之心,但道心总是不能持久。下等根基的人,见识浅薄,不知[道]为何物,且本性迷昧,贪欲享乐,所以一听到[道]就哈哈大笑。如果这些愚昧的下根人不笑的话,就不知[道]的尊贵在于何处。所以在古时候,有些先见之明的人,立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词: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为必是机智全无,意念清净,这种人大智若愚,所以从外表看来,好象很愚昧的样子;行事的人,因为不作有为之事,不逞劳心劳力之能,事事让人三分,不敢先进于人;有道有德的人,心量广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心地清净的人,像明月又像莲花纯真贞洁,不计较得失是非毁誉,好象受辱的样子;有广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为有德,仍然很谦虚;建立了大功德的人,不向人夸耀功德,暗地里去做,不想让别人知道。圣人品性的质地纯真,参与事物又不执着分别,在因缘中出入悠游,所以圣人的心好象是善变的。圣人的心量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要完成一件大器物,必须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天体运转的大声音,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虚空的无限广大,我们看不到它的形体;大道善于隐藏,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有[道],常常把它的力量借给万物,资助万物,成就万物。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是造化的总原理,万物的总根本,但[道]本无名,强名为[一]。由一分为二,就有了阴阳,有了阴阳,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数。有了二数,就有了对待,有对待必有两端,如善恶分别,有两端必有中间的中心处,所以二就开始成为三数。所以[易经]的数理,就以[三]为生数而演变。[易经]以三为生数,一切飞潜动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变化生成了。万物都背负属于阴的形体,同时又怀抱属于阳的真性。万物得到虚空中和之气,便有生生化化之妙,道为一,一化为冲气,能调和阴阳。人都讨厌听到孤寡不谷这些话,但是高高在上的王,却喜欢以它自称。所以事情表面上看来是受损的,实际上是得益的;事情在表面上看来是得益的,实际上是受损的。古代圣人所教导的遗训,我也拿这个来教导别人。仗恃力量,称强霸道,向人夸耀,会不得善终。我就将这些道理,当成父亲教导我的一样,永远记住。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天水最柔弱的水,反而能够穿山透地。这些无形柔弱的力量,能够穿透有形的物体和有形的空间,更能支配它们。因此我才知道,这无为的好处啊!这些没有言语的教化,无为而化的力量,天下实在很少有物能比得上。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身外的声名,与身内真我的生命,哪一样应该亲近呢?身内真我实质的生命,与身外多余的物质,哪一样应该重视呢?得到身外的名声,与失去真我永恒的生命,两者之间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呢?所以说,过分贪求物质与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可是失去越大。贪财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越藏越多,反而招来嫉妒怨恨,身遭横祸。所以知足人的,减少贪求,便远离了羞辱侮蔑;生命安止在大道的人,不会遭到危险的祸事;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天地共长久了。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谦虚待人,在凡人的眼光中,好像尚未完满的样子,所以看来好象有点缺失,其实这种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啊!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起来好象不觉得学习,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没有丝毫的败坏,别人反而会更尊敬他,更听从他。能够达到功德大圆满的人,心境就像虚无一样,心里反而什么也没有得到,可是他的作用,反而生生化化,没有穷尽啊!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所以有时在外表看起来,就好象受了委屈一样。巧妙的人,好象圣人的心,毫无机心,没有做作,在凡人看来,好象他们都是很笨拙的人一样。善于辨论的人,反倒像不多说话的人。人在争躁运动的时候,虽然体内热气沸腾,暂时胜过寒冷的天气,可是毕竟不能长久。夏月暑热,热风热气熏物逼人,静坐的人,虽然不觉得烦热,一旦动起来没有不汗流满身的。所以说清净无为,万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归,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的时候,国泰民安,用来战争的马都在田野之中,粪田施肥,清闲自在。天下无道的时候,战乱流连,兵马也都要生死于荒郊野外。天下罪恶最大的,莫过于野心勃勃,欲望无边;天下凶祸最大的,莫地于心的不知足;天下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受欲望所使,什么都想据为己有。所以知足的人,无所不足,无往而不泰然。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圣人不必出门,完全可以知道天下的一切事情;圣人不必打开窗户,就可以行其天道;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所以圣人不必走遍天下,只求淡泊无欲,就可以知道一切的事情。不必视察外界,就可以说出自然法则的名目。不必去多余的造作,只要尽己之性,自然而然就能完成圣业。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一个人如果是为了学问求知见的话,是有益的,但这种益只是短暂的,而学道就不同了,因为学道是要损去知见,除去了情欲,更要排除了妄念,所以是为道日损。除了损去知见,情欲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态及名利虚华一并丢弃,这样物我两忘,私欲尽净之后,就是达成无为的境界了。有了无为的境界,就是无所不为了。所以要得到天下,要像尧、舜、禹用无为的心去取得。要得到天下,如果以私欲的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取得的人,那么将不可得。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的心,是随着百姓的心态习俗,随宜制化的。他不以己之见教人,更不以私见或是分别之心待人。看到善良的人,或见到善良的事,圣人以仁慈之心去亲近他;看到不善的人,见到不善的事,圣人也以仁德之心去感召他。这些不善的人,因受到圣人德性感召,而归于善良,这就是圣人的德善啊!守信的人,圣人以守信对待他们;不守信的人,圣人也以守信对待他们,那些不守信的人因受到圣人德性感召,而归于诚信,这就是圣人的德信啊!圣人为天下的百姓做出悖理越轨的事而担忧,更感到恐惧不安。圣人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浑浊了自己清净的性体。天下百姓都仰望着圣人,想听听他的话,想看看他的慈容。圣人看到天下的百姓,就像看到亲生的小孩一样。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与万物一样,有出生的那天,就有死去的那天。可是人生存在生与死之间,分为三种:第一种人,是小孩正在生长的年龄,这种现象,在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第二种人,是老年,将死的年龄,也是十人当中占有三个;第三种人,是在中年时期就转向死亡的,像这种人,也是十人当中占有三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人,他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谋求衣食而劳累了生命,所以反而伤了生命,因此很早就归向死亡之路。但是听说很会嗜养生命的人,这种人大概十个人中,还不到一个吧!这种人他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所以他不属于生,也不属于死,他超越了生死的假相,所以他生在世不感到可喜,死了也不会感到悲哀,因为他领悟到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这种人在陆地上行走,好象不会遇到犀牛老虎之类的野兽,就是遇到了,这些野兽也不会去伤害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慈怀爱物,就像动物园的园丁一样,了解动物的心,动物也了解他的心,所以不会伤害于他。这种人假使走入战场,也是出入无妨,因为一个有圣德的人,不但将军敬畏于他,士兵也敬畏于他。犀牛虽然凶狠,但不会用角去攻击他;老虎虽然勇猛,不会用爪去抓挠他;连兵士作战的刀器,看到这种人,也不敢去攻击于他。为什么呢?因为圣人早已将生命托付于天地,在[我空]之下,没有死亡的道理。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

原文: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道是万物的母亲,万物都是从道体中出生的。万物生出来以后,还要以德去滋润它。成长以后,才有种种万物的形状。万物生长以后,才有了阳春之气的培物及寒秋之气的逼物,四时的代替成就了万物。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及贵重德的。道伟大,德尊贵,却不以伟大与尊贵而自命不凡,仍然以自然处之。所以道生了万物,德滋润了万物,让它们长大,以给它们抚育。让它们成就,长养它们与覆盖它们。成就长养与抚育万物,道还不会把万物占为己有。做了大有作为的事,道不是不仗恃自己的能力。虽然是万物之主,道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道实在是具有极深远的至德呀!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天地万物的本源就是道,道创造天地万物,所以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天地万物是道所生,就知晓道为母,物为子。当你认识道以后,就要抱道不离,就是身亡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恐惧与危险,因为你已经回归到道的怀中了。如果不想让精、气、神外驰,就要塞住人的欲望之口,闭住人的大贼之门[眼、耳、鼻、舌、意]。则一辈子不必需要多大的勤劳,自然可以成就大道。如果大开欲望之门,又仗恃才能,争斗于红尘之中,那就不可救药了。能够觉察细小事物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能够守着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强胜之人。明白大道还是不够,还要回光返照,才能归于灵明觉悟之中。能够这样做的人,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这才可以说是实行大道已经习惯了。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使我有信心有智慧,能立身行于大道。我还是要戒慎小心,不要走入岐途末路。大道本来很平坦,可是有些贪妄的人,喜欢走小路。朝纲都已经保不住了,田地都已经荒芜了,仓库的稻米已快没有了,却还是有一些贪官污吏,穿着华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带着明亮的利剑,来夸耀自己的强悍,一心追求美食美酒,只顾自己财货有余,不去接济别人,像大盗一样,用非法手段获得名种财货。这样的做为,不合大道。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善于建立道德的人,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被取走。善于抱住道德的人,不容易脱落。力行道德的人,死后有社稷宗庙,让子子孙孙祭祀不绝。他的德行实行于身,所以他的善,才如此完美。一个有道德的人,修德充实于身,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有德望的人,德化于乡里之间,则乡里之间必然能够得到教化上的长处。如果德化于国家,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如果德化于天下,也一样能够感召天下。所以以自身的身心体悟,去观察别人的一切作为。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观察别人的家庭教化。以自己的乡里教化,去观察其它的乡里教化。以自己的国家教化,去观察其它的国家教化。以现在的天下教化,去观察未来的天下教化。我何以知道天下的变化情况呢?就是从以上的这些道理里推究得来的。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电报易经资料分享:https://t.me/+gRFf6IBNgyc5ZDcx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28章--第54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