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译文:知道什么是[刚强之道]的人,反而会守住温和柔顺的谦虚。因为能够这样的人,就好象丛山之间的水沟,以卑下自处,自然成为众流之所归。能够如众流之所归的人,更不敢离开他的德性,就好象回归到婴儿的时候,那样的无知、纯真。知道什么是[真正光明洁白]的人,反而会像一位昏昧无知的傻人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内在的涵养,与众人打成一片,又没有自傲的表现,这才是天下人的榜样。一个能够成为天下人榜样的人,他的德性便不会有差错了。这种人的心境就是回复到原始之前,无知无识,浑然忘我。知道什么是[真正光荣]的人,反而守住低下卑践之道。能够这样的人,就好象山谷一样能够虚受一切,自然使人归服。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别人充足。就好象回复到木头未割开以前的纯朴无华,那么的真实、完全。但是木头割开以后,只能作为一种器具使用。所以圣人守住这无为的朴,就能包涵一切具器的长处,不像裁成的器具之后,只能有一种用处。所以它不就成为一切器具的主人了吗?因此大有作为的圣人,他宁愿守住纯真、朴素、无华。不愿意像木头割开制成器具之后,满身粉饰,而且还带着虚伪的外表。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译文:如果有人为了满足私欲,去夺取天下,我的看法是不可能的。天下神器是很神圣的东西,不是强有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制它。也不是聪明自用的人,就可以去占有它。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后都会得到失败的后果。如果想以私欲去占有它的人,最后都会尝到失望的痛苦。所以,天地万物,都有自然一体的原理,自然平衡的效应。当你想走在前面,结果还有人走在你的前面;当你想走在后面,结果还有人走在你的后面。当你张开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气,后面就有一阵风将你的暖气吹散。当你想成为最强的人,总是有人比你更强,因为人的身体总有衰弱的一天。如果你想扛载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将所扛的东西放下来。所以圣人知道这些自然道理以后,他就不想去做过分的事,也不想去做夸大与不实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译文:知晓使用[道]去辅佐国君的人,是不会仗恃自己的兵力,而逞强天下的。因为用兵去杀人的事,对方一定不服气,一旦有了机会,对方就会想尽办法来报复杀人泄恨。而且两军战斗所到的地方,农夫不能顺利耕耘,到处杂草丛生,等到战斗之后,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为了讨伐侵侮横行的行为才用兵,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乱世而已矣。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去侵犯邻邦。而且善于用兵的人,他等到战事平息之后,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更不以骄傲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他认为战争是不得已的事。所以等到战事平定之后,就不再逞强兵力,因为逞强不是长久之道,譬如万物,是循着自然轨道行走的,它由成长而壮大,由壮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所以仗恃逞强的行为,是不合乎大道的!既然不合大道,就要赶快停止好强、好胜、好战之心了。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止,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译文:你看!勇猛的精兵,锐利的兵器,精巧的战舰,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们都是杀人甚速的武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不吉祥的东西。连一些动物、植物或许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轻易去用它的。因为有道的君子,平时都注重心平气和。只有在用兵的时候,才使用[阴谋的杀机]。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更非有道之君子使用的东西。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气和为首要条件,就是战胜了,也不以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如果你认为战胜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里很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难以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时,就难以顺利了。喜庆的事,都以左边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事,才以右边为尊上。兵家以偏将军站在左边,表示他不是主将,人杀得不多。而上将军站在右边,表示他是主将,虽然居于上势,杀人众多,所以要以凶事的丧礼来看待。杀人杀多了,要以悲哀心情去哭泣。战争胜利了,要以丧礼去庆祝。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原文:
译文:道是长久存在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名字。[朴]无名的比喻,木头尚未分割之前的名字。这里表示未有天地之前与[道]一样的形象。它虽只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无名之[朴]生化而来,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贵无比的,就好象一位国王,有谁敢以宰相去称呼它呢?如果侯王能够守住这种浑全的[朴],就是无为之治了。万物就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乐相助,安居乐业。天地阴阳二气和合,甘露自然从天而降。根本不需要人们去指挥,或是去分配,它也会很自然均匀地降下来。当国家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不能不制作礼乐五伦的名目,来治理天下。有了礼乐之名,能够达到和平之后,就应该知道知止了。知道知止,就是归于道,归于道,就没有危险的祸患了。就好比天地的运转顺着轨道而行,又好象河川与溪水流入大海,有了归宿。有德的仁君,这样去治理天下,就成为天下人的归宿。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久。
译文:能够洞察人的善恶与贤愚,能够分别人的是非与作为,都是智的表现。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不对,就是明白自我心性的表现。能够战胜别人,打败别人,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战胜自己的脾气,克服自我的毛病,才是最坚强的人。能够知足的人,他的心里没有欠缺,没有欠缺,就是不穷,不穷,就是富有的人。勉强去做一件事的人,不半途而废,就是有志气的人。一个人做事不失去立身处事的原则,才是长久之道。肉体死亡之后,他的精神还留在人间,才是真正的永生、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译文:大道在天地之间的能量,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要往左边就往左边,要往右边就往右边。万物依赖着它而生长它都不会推辞,在滋润万物培育万物之后,也不去争功、争名、争利。它以博爱的心去养育万物,好象父母关怀子女一样的爱护,可它还是不以为自己就是天地万物的主人。它无所欲望,也不居功,就好象它很微小一样,万物生化以后,都归向于他,它还不知来当主人翁,因为它能虚受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大啊!所以圣人总是不以为自己很伟大,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更成就他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大道之体没有形象,就是因为他没有形象,所以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体一样,无所不包的话,那么天下之人,没有一个不归顺他的。如果天下的人都归顺于他,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天下将要太平了。太平安乐之后,也不可一味贪图享受,因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暂,是不能长久的。[道]的显现,弥漫在虚空之中,是那么的淡薄,毫无味道。想要去看它,看不到它;想要去听它,听不到它;可是当你要用它的时候,却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道]的玄妙。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故张之
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译文:将要收敛隐藏的事物,必先有暂时的张开。将要败弱的事物,必先有短暂的霸强。将要废弃的事物,必先会有短暂的兴盛。将要夺取的事物,必先有暂时的给予。这种道理看起来很很隐微,其实是很明显的。柔弱胜过真正的刚强。鱼一旦离开水面,必然死去,就像人一旦离开大道,就被气数所困,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国家伤人的利器,不可以随便夸示于人,一旦夸示于人,很有可能会危害到自己。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译文:[道]是无为的,正是因为它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君王如果能够守住无为大道,万物自然就归向于他。但在万物归顺之后,难免还有一些恶人使出欺诈的行为。君王只要以无为的道理去开导他,人人回归本性,家国天下自然好清好静而无争夺。人民好清好静无所争夺,则天下自然归化于清静自正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失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最有道德的人,做了许多善事,可他心地善良,不去占有这份荣誉,这才是最有道德的表现。没有道德的人,做了一点善事,唯恐别人不知,他就到处宣扬。有道德的人,他对人的牺牲与奉献,出自于无为,他就是做了许多好事,善事,还以为自己没做一样。没有道德的人,一旦做了点善事,就铭记在心,这样的心,未能达到纯真无为,因此对于所做的事,都是有原因,有目的才去做,做了还怕别人不知道。最仁慈的人,视万物为一体,观天地为一身,没有分别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浑然是无为而为。有义气的人,则无法出自无为之心,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有些人以为自己很有礼貌,但是一旦遇到对方没有回礼,就很不高兴,恨不得伸出手来,指着对方,强迫对方回礼。所以万事的开头,是先失了大道,然后[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后,[仁]也就开始失去,失去了仁之后,[义]也开始失去,失去了义之后,[礼]也跟着失去。[礼]只不过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种,到了这上时候,祸乱与灾变,可以说就要开始了。离开道德仁义礼,知识登场了,人间的竞争也开始了。知识在人间就像花儿一样,只拥有华丽的外表,一切就更显得虚伪;这种虚伪的开始,等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做人处事,应该以道德为上,仁义次之,礼法、知识、智谋又次之。然后讲求实质的意义,不追求虚伪浮华的外表。所以大丈夫的为人,注重道德的实践,不作知识的修饰,不作锦上添花的虚伪事物,就是这个原因啊!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大道清净无为,本体精一无二,所以[道]又称为[一]。自古以来万物都得到这个一,也没有离开道。自古以来天得到一,就显得清明;地得到一,就显安静;神得到一,就玄妙灵验;山谷得到一,就充足满盈;万物得到一,就生化成长;君王得到一,就安定自足。天地万事万物都在道的成就,彼此都有密切的关系。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宁静,就会暴发天灾地变;神得不到灵妙,就会衰退消失;谷得不到充盈,就会干竭;万物得不到生化,就会灭绝;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还要以尊贵的高位自居,就要遭到颠簸坎坷。所以尊贵的人,要以低践为根本;高尚要以低下为根本。因此王侯尚且要自谦称为[孤王、寡人、不善的人]。这些名称,不都是以低践为本吗?一部车子如果要算它的零件,当然很多;如果要算车子的数量,只有一部。一部就不用算了。所以由一而归于无,无才是道的本体,回复到道的本体,才能合于万物之用。所以说高贵的人,不要将自己看成宝玉一样的那么尊贵,不要将他人看成石头一样那么样的低践;因为这样就失去道的根本了。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译文:万物生化,反复的运转变化,都是从道的本体中生发。万物虽然反复的运行,到最后还是要归于柔弱和宁静。天下万物都从有中而生,可是这个有还是从无之中生化而来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圣人不必出门,完全可以知道天下的一切事情;圣人不必打开窗户,就可以行其天道;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所以圣人不必走遍天下,只求淡泊无欲,就可以知道一切的事情。不必视察外界,就可以说出自然法则的名目。不必去多余的造作,只要尽己之性,自然而然就能完成圣业。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使我有信心有智慧,能立身行于大道。我还是要戒慎小心,不要走入岐途末路。大道本来很平坦,可是有些贪妄的人,喜欢走小路。朝纲都已经保不住了,田地都已经荒芜了,仓库的稻米已快没有了,却还是有一些贪官污吏,穿着华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带着明亮的利剑,来夸耀自己的强悍,一心追求美食美酒,只顾自己财货有余,不去接济别人,像大盗一样,用非法手段获得名种财货。这样的做为,不合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