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老子問道》12、不敢為天下行(傅佩榮)

…分享美好…

向老子問道》12、不敢為天下行(傅佩榮

我們這一節談老子,就要談他的三寶裏面的第三個寶貝,它稱作不敢為天下先,這個詞就是說我不敢在天下人之前,作為一個領導,你這樣子才能夠成的真正的領袖。說到這個敢跟不敢,我們以前談過,它牽涉爭跟不爭,當然老子說到不爭,我們很熟悉了,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可以與他爭。那麼既然談到人的世界,我們講慈是一種普遍的態度,儉是特別對待萬物的態度,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人的社會了。那在人的社會裏面互相競爭,這也是一個文明進展的常態現象。那你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呢?我們就先分析一下。老子裏面對於戰爭相關的部分,大概是以下的這七篇,各位把這篇名記下來,將來你想說,我要研究老子對戰爭的看法,那這幾篇是主要的。像三十,三十一,四十六,五十七,還有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大概就這幾篇,直接討論到戰爭。三十,三一,四六,五七,六七,六八,六九,我們就拿六八,六九來看。因為第六十八章跟第六十九章,連續兩章談到跟戰爭有關的,非常清楚。譬如我們看到第六十八章,它說善於擔任將帥的人不崇尚武力。這好象很奇怪,你既然擔任將帥,你不崇尚武力,你幹嘛走這一行呢?但是你真的擔任將帥的話,崇尚戰爭的話,它馬上就發生戰爭了。那你如果說戰爭多了的話,你的士兵打仗死傷越來越多,那擔任將帥不是一個好辦法。第二句話,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發怒。作戰的時候最怕被激怒,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在城前叫戰,裏面的就守住城門,決不出去,不去應戰,你怎麼罵我都裝作沒聽到,如果你被激怒的話,情緒就影響你的表現。所以現在很多人講情緒智商,從這裏面可以看到,老子他能夠很穩定,不動情緒。再繼續看,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直接交戰。這是《孫子兵法》,從裏面也學到了,他不跟你直接交戰,因為直接交戰的話,即使勝了也是損傷很大。再看,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謙下。你要用人,讓別人替你服務,態度就要謙下,你態度驕傲的話,真正的人才就不來了,那你態度謙下的話,人才被你所用。其實你看到劉備,三請諸葛亮,態度多麼樣的謙虛啊,關羽跟張飛都受不了,劉備還是一樣。但是,諸葛亮一旦出山,以後就只有怎麼樣?一路下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你劉備前面就是能夠謙恭下士,我態度很謙虛,反正我就三次,事不過三,對不對?三次態度那麼謙虛,你不找我代表無緣。很多念書人就是面子比較薄,看到別人客氣,心裏想說,哎呀!真的是看得起我的長才嗎?那我就發揮了,叫做遇到知己了,遇到明主,就是有智慧的主人了,然後就拚命了。既然這樣的話,那你如果要用別人,為什麼不用謙下的態度呢?所以這幾句話,是老子的一種綜合的看法,代表你經常要逆向去思考。譬如我們再簡單回想一遍,善於擔任將帥的人,不崇尚武力,那我做什麼呢?我其實可以培養士氣,我可以讓軍士們能夠具有比較深刻的人文素養。像兩軍作戰的時候,有時候我們說哀兵必勝,那個哀不是悲哀的哀,那個哀代表什麼?心中懷有仁愛的,慈愛的,因為慈才能勇敢,所以你設法培養這樣一種情緒的話,或者情操的話,那個軍隊,顯然是士氣不一樣。我們一般叫做正義之師,因為他不去進攻,他去防守,他如果進攻的話,理由非常正當。那麼你看,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發怒,你怎麼樣用言詞激我,我都知道是一種手段的策略。那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直接交戰,我設法未戰先勝。

  莊子裏面有一段故事很有趣,叫做《說劍》。因為趙國的國君,趙文王喜歡斗劍,所以他的王宮裏面,經常養着上千個劍士。這些劍士,每個月都要去比劍作戰,看誰能夠打贏,讓趙文王給他賞賜,每年都要死好百人。這樣子幾年下來,國家就慢慢衰弱了,因為你花很我錢,讓這些武士在那邊自己殺來殺去,有什麼意思呢?結果趙文王的公子,聽說莊子口才很好,就請莊子來。你有時候會覺得很好笑,莊子怎麼會是斗劍的人呢?他真的跑去了,他還穿了一件儒服,儒家的服裝,你看莊子穿上儒家的服裝,像一個文士。然後他就說,我可以讓大王放棄這樣的念頭,然後他就跟大王見面,穿上武士的服裝跟大王見面,這個大王就提個劍過來,一見面就跟他說,你怎麼樣跟別人比劍?莊子說,我的劍十步殺一個人,千里都不能阻止我。這不是武俠高手嗎?走十步就殺一個人?然後千里都不能阻擋我?文王一聽就很興奮,終於遇到高手了,一句話出來就讓大家覺得氣勢不凡。然後再問他有什麼特別的技巧,他說我有辦法,叫做後發先制,我讓別人先把劍使出來,我比他後發動,但是我比他先刺中要害。像這都是很可以了解的一種劍術,真的比劍的人,你先發招不一定會贏,因為你先發招有先發招的漏洞,別人可以後發先至,取其要害。所以趙文王就很興奮,就說好,我們準備一段時間再來讓你比劍,立刻下令那些劍士趕快比賽,給我選五六個好手出來跟莊子決鬥,大家覺得很好玩,跟莊子決鬥。難怪蘇東坡這些人都說,莊子裏面這幾篇是亂寫的,以後的人編造的,莊子怎麼會跟人家比劍呢?這從何說起?所以《盜跖》、《說劍》、《漁父》幾篇,都被後代認為偽作,就是後面的再把它加到莊子原文的。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分那麼細,因為今天既然莊子這個書留下來了,都可以把它當古文欣賞,就算是後代偽作也是古代的,它裏面講得很有意思。結果好了,時間到了,終於訓練出來五六個高手,準備跟莊子決鬥。那莊子又忽然跟趙文王說,你要表演哪一種劍法?啊!還有不同的劍法嗎?莊子就跟他說有三種,天子之劍,諸候之劍,跟平民之劍。趙文王是諸候,心裏想說,你告訴我什麼叫做天子之劍?結果他一講起來根本不是劍法,天子之劍是整個國家的這種形勢的掌握,包括天時地理掌握住,國家很安定。諸候之劍是一個國家怎麼樣安頓,那麼平民之劍就是你這些劍客了,披頭散髮,像個武士,跟鬥雞沒兩樣,死了也是白死了,對國家毫無幫助。他全部講完畢之後,趙文王一個個傻住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宴席擺好之後,繞着宴席走了三圈還坐不下來。為什麼?心中激蕩不已。莊子跟他說,大王,我跟你講完劍術了,你請坐吧,他才能坐下來。坐下來這後,幾個月不理這些劍士,這些劍士紛紛自殺。我們將來講莊子的時候,首先就會講這些,集體自殺了,死了幾百個人。所以你說真正善於比賽,這種叫做真正的人,他根本就不跟你來那些,一個對一個來決鬥。莊子裏面還講過一段,我們今天講什麼?呆若木雞。有一個人替國君訓練鬥雞。你看,古時候的花樣也很多,就因為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所以大家沒事,沒事就在那邊訓練鬥雞,斗狗,賽馬了這些。所以他講訓練鬥雞的時候,把一隻雞訓練成呆若木雞,所有的雞跑來挑戰,它都沒感覺,所有雞都嚇跑了,因為別的雞都認為,這什麼雞呢?怎麼沒感覺呢?太厲害了,深不可測,統統跑掉,這隻雞變成冠軍,冠軍雞。像這個就從老子裏面發展出來的,你真正作為一個決鬥的一個什麼?一方?那你就不要被別人引起任何情緒,你可以按兵不動,到最後的時機再出手。所以這叫做不爭之德,這叫做不與人爭的操守,叫做運用別人的力量,叫做符合天道的規則,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理想。所以在老子裏面,這些我們提到說跟別人爭不爭,這是第一個,你能夠了解自己為什麼要跟別人爭戰呢?你可以把握住自己的一個立場。
  第二個,我們看一下第六十九章,這兩章是連續在一起,都談到有關戰爭的問題,與人爭不爭的問題。我們看第六十九章。指揮軍隊的人說過,我不敢採取攻勢而要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寸,而要後退一尺。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在軍隊作戰的時候,攻跟守人力差很多。譬如說,三百個人守城,你要攻過去的話,大概要多七八倍的人手。你不能說你三百個人守城,你三百個人攻城,這不可能的。那個城是幹什麼的?天時不如地利,孟子也說過。所以,你如果要攻的話,你就要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兵力,攻完畢之後就算城拿下來了,恐怕是一座廢城,不是美國那個費城,變成荒野了,焦土政策,就沒有了。所以我寧可採取守勢,你守的話,耗的力氣很少。第二句話,我不敢前進一寸,而要後退一尺,你自己後退的話,你自己本身比較寬裕,讓別人前進,別人前進的話,反而是可能中你的計,上你的當。他底下就說了,這就是陳列而沒有陣勢,奮舉而沒有臂膀,對抗而沒有敵人,持握而沒有兵器,這幾句話,這幾句話代表什麼?你們沒有讓別人去猜測的餘地。陳列起來沒有陣勢,否則你陳列起來,你看很多時候演那些戰爭電影,陳列出來之後你從高處一看,就知道他采什麼布陣,中間左邊右邊怎麼安排人手,然後有一些是步兵,有一些是騎兵,怎麼安排。那你陳列起來沒有陣勢,對方就看不清楚,他到底要用什麼策略呢?因為兵法作戰到最後就是一些基本的規則,你就這麼多人,占這麼大的地方,你部要擺出陣勢吧?那你沒有陣勢的話,就無法加以防備無法去對付,就是讓別人沒有下手的地方,奮舉而沒有臂膀,你真正舉高的時候,別人看不到你的手在哪裡;對抗而沒有敵人,我對抗的時候,沒有敵人可以跟我對抗。接着,禍患沒有比輕敵更大的。弄到最後問題在自己,你一輕敵的話,那是最大的危險,你把敵人看得太容易了,你自己輕敵,結果別人可以乘虛而入,輕敵將會喪失我的法寶。什麼法寶呢?老子的法寶就三個。所以後面就提到了,他說,所以兩軍對抗而兵力相當時,慈悲的一方可以獲勝,這邊就是我們所說的,慈故能勇。這個慈悲的一方代表我不是要殺人,我不是要佔土地,我不是要進攻的,我是要防守,是你來攻打,所以我們兵力相當的時候,我們這邊都認為我們是正義的,因為我們沒有殺人之心,沒有害人之心。按這樣的觀念,其實在當時的春秋時代,其實小規模的戰爭恐怕有效,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這種想法也沒什麼用,管你慈悲不慈悲,人多勢眾,殺過來漫山遍野都是敵軍,怎麼辦呢?所以這是老子的一種想法,這種想法,都是你要考慮到他的小國寡民的觀念,他的小國寡民,裏面也包括不跟別人去比較競爭。
  我們學老子最後還是要欣賞一下,他的理想國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看第八十章。老子總共八十一章,到最後階段的時候,他自己也提出小國寡民的理想,這整個一段非常的生動,莊子裏面出現好幾次,對這一段的引申發揮。我們就看一看老子怎麼去規划了。他說,國土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這個說明古時候也並不是沒有科技發明啊,他有各種器具,他不要用而已,使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遠走他鄉,這什麼意思呢?愛惜生命遠走他鄉?因為遠走他鄉是為了做生意,是為了發財,為了滿足各種慾望。譬如說出國念書了這些。如果你愛惜生命的話,你就不會有這麼多外在的複雜的活動了。接着,雖然有船隻車輛,去沒有必要去乘坐。代表社會發展到了一個階段了,有船隻車輛,但是沒有必要乘坐,因為沒有地方可去。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機會去陳列,同樣的道理。然後,使人民再用古代結繩記事的辦法。什麼叫做結繩記事呢?結繩記事後來演變成為基本的八卦,我們把這個可能的情況說一下吧。最早的時候並沒有發明文字,那沒有文字的話怎麼通消息呢?譬如說有一個族,他的族人到一個地方去,他首先就要知道,這裡有食物嗎?這裡有危險嗎?還是這裡有什麼陷阱?這裡有好處了?他們就講好,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怎麼結繩記事呢?譬如說我們講,每一段跟我們的手臂一樣長,這是一段,那你這一段,完全沒有打結,就代表一條橫的,就是《易經》裏面的陽爻,這一段中間打個結,就代表陰爻,就好象中間分一半了,就以這種方式,從左到右大家講好。所以,你到一個地方,發現這裡很多食物,你就找一棵樹,開始打結了,前面打個結,從那邊開始,它如果跟手臂一樣長的話,就代表這邊沒打結是一個陽爻,那就要看第二個,就要看第三個,有時候連續三個,有時候連續六個。所以古代的結繩記事,跟《易經》裏面的陽爻,陰爻配合起來看。當然我剛才講的只是比喻了,我並不是完全可以證明這些,但是我們可以先講好,在多長的一段繩子沒有打結的,叫做陽爻;多長的一段繩子,中間打結的,叫做陰爻。從左邊算起來,第一個代表初爻,第二個是第二爻,第三個是第三爻,這一出來之後就變成《易經》八卦裏面的三爻。代表什麼?八種情況,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就八種。這很好記,有天有地,有火有水,有雷有風,有山有澤,八種。那這八種基本的三爻卦,所象徵的自然界情況,再合成什麼?八八六十四成為六爻卦,成為六爻卦的話,就有六十四種情況了。《易經》講的就是六十四卦,有六十四種情況的話,你就可以通消息了。譬如這個地方有什麼情況小心,那以後的人來了,只要同族人都可以分享這些資訊,這些信息,就可以趨吉避凶,趨利避害,所以這是古人的一種方法。但是當然這個目前沒有辦法去證實,但是有人研究結可繩記事是文字的開始,它跟那個八卦裏面的基本的陽爻,陰爻的設計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老子這邊說了,他說,讓人民再用古代結繩記事的辦法,就是你現在已經發明了文字,已經可以書寫了,最後不要用。你書寫的話,寫到最後太抽象了,你要記很多東西,要背很多材料,那你用最原始的八卦變成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個情況,每一個人看到都很單純,都很原始,沒有什麼複雜的情況。
  最後他說的這幾句話令人羨慕,他說,飲食香甜,服飾美好,居處安適,習俗歡樂,這四句話。誰不喜歡這四句話呢?吃任何東西都很香甜,服裝都是很美好的,因為沒有什麼好不好的問題,每一個人穿得都很舒服。居住的地方呢?居住的地方也都很安適。習俗呢?是歡樂的。人活在世界上要有歡樂的習俗,是不容易的。在西方人,他們研究到人類休閑的時候,就會強調三個字,第一個是靜,安靜下來;第二個是慶,要有歡慶。第三個是什麼?全,讓生命恢復完整。所以如果說你每天的工作跟生活,以古人來說,基本上是很辛苦,因為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表面聽起來很自由了,後面說了一句,帝力於我有何哉?這個天子這個政治人物政治領導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本身是農業社會的老百姓,太陽出來我就工作,太陽下山我就回家,好象很自在,那其實也很辛苦啊。我們想想看,太陽出來就要工作,太陽下山才能回家,輕鬆嗎?很辛苦的,很難有休息的。所以古時候一定要有民俗,這個民俗,譬如我們現在講春節,各種節慶,它都會帶來各種歡樂,各種節目。那麼你有休閑的時間,譬如說農業社會有春耕夏耘,有秋收冬藏這個階段,那這個階段就有空餘的時間,就是休閑。所以古代的人跟現代西方學者的研究,的確有相通的地方。你為什麼要休閑?他提了三個目的。第一個靜,讓自己靜下來,從安靜到平靜,再到寧靜,你不用活動,自然就安靜下來放下了。安靜代表沒有聲音,平靜代表內心沒有煩惱,寧靜的話,代表什麼?又重新蘊動力,叫做寧靜致遠,這些了,可以再出發。第二個叫做什麼?慶,歡慶的慶。所以休閑的時候,一定會帶來慶祝的活動。我們有時候現在還看得到在西方很多國家,有的是追着牛跑了, 有的是嘉年華了這些,至於說宗教裏面的節慶更多,它都是代表一種歡樂的氣氛,人需要快樂。但是如果你落在生活軌道裏面很難有快樂,一天到晚都要計較成敗得失。最後一個是全,讓你生命恢復到完全的程度,因為人活在世界上,很自然就把自己的生命當作一種工具。什麼叫工具呢?我有某種專長,我就上班工作,我工作的時候,我就扮演特定的一個角色,我就做某種工作,我的專長表現出來。但是我的生命也割裂了,我每天只知道上班的話,到最後以為自己只是一顆螺絲釘,公司是一個大機器,整個社會是更大的機器,每一個人都是裏面的一小部分,那你不覺得自己的生命太偏了嗎?太窄了嗎?所以他就要讓你恢復完整,在休閑的時候,你沒有任何工作,反而更可以回到自己生命的內在,完整的生命。所以老子講這四句話,你看他原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今天我們喜歡講安居樂業,跟這個是類似的。
  你看最後三句話,他說,鄰國彼此相望,雞鳴狗叫的聲音相互聽得到,而不民活到老死,卻不互相往來。你為什麼活到老死不相來往呢?因為一往來就要比較,你那邊年薪所得多少,你們那邊有什麼新的電腦,發展得如何,你們那邊這個如何如何,像這個就是互相比較。所以古代的社會,雞犬之聲相聞,聽到隔壁的雞、狗叫的聲音,但是,沒有來往。那現代人呢?聽到隔壁電視機的聲音也不互相來往,一棟大樓裏面大家都聽到對方的聲音,也沒什麼來往。我們說遠親不如近鄰也不見得,大家有時候都是鄰居,不一定可以處得好,處得好不好,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是不管怎麼樣,你自己可以怎麼樣?學習老子之後,從小國寡民開始,這是老子的一種願望。所以當老子說我不要跟別人爭的時候,他心裏想的是這個理想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什麼好爭的呢?我回到最原始的情況,生活條件。通常我們的爭,都是先設定一個可欲的目標,可以值得我追求的目標。這個可欲的目標呢?是在人群裏面設定某些價值,說這個是很好的,達到這個標準才算是成功有成就這些。所以老子說,我們如果談到第三個寶不敢為天下先,你看他怎麼說?他說,你不敢為天下先的話呢?我們把它翻成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譬如我現在率先提倡一種運動,我現在率先發起一種觀念,跟大家說我們要來學國學,我們要研究道家了,這就不符合老子的想法。因為你率先走的話,別人問,為什麼我要跟你走呢?所以在這個地方呢?他說,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夠成為眾人的領袖。他的目的還是什麼?因為我不敢居於別人之先,反而成為領袖。還是我們一再強調的,用服務代替領導。這個觀念其實在企業界,在公家單位,都慢慢在受到重視了。一個人性化的社會,當然要重視人性管理,重視人性管理的話,老子裏面所說的每一個人的生活需求,你既然是一個領袖的話,顯然應該是了解的更完整,更透徹。所以你要領導的時候,你說我就是要發號施令,你就是要聽話,別人口服心不服,他服從,但他內心裏面恐怕有另外的想法。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夠用服務代替領導的話,用言語來抬高別人,所以有些做領袖的人,講話是很會講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電影,在兩軍作戰之前,都要先精神訓話,這個時候就要比口才了。所以這個軍事領袖也一樣,他必須講一番話,讓這些戰士們覺得能為國家奮鬥,戰鬥犧牲是一種榮耀。這個時候就好象,我們講難聽一點,叫洗腦了,講好聽一點叫激發士氣,這個時候鼓動士氣的話,力量增加好幾倍,聲勢很驚人。我剛才講的是電影,實際情況我也不太清楚,電影裏面兩軍作戰的時候都一樣,像以前在演到古代的情況,將軍騎在馬上,來回的穿梭,跟大家講一些道理,我們國家如何如何,那士兵們個個都精神大振,那對方也一樣,也要說那我們國家如何如何,每一個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都要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就算希特拉好了,他雖然殺了很多人,他照樣是有一個口號,以上帝之名,他來對付猶太人。有時候你聽了會覺得很荒謬,怎麼打仗也找上帝做借口呢?但是你不要忘記,古代有很多宗教方面的戰爭,當時每個宗教都認為,自己後面有他的宗教作為他的光環,作為他的一個神聖的理由。但是事實上都是什麼?赤裸裸的戰爭,到最後成王敗寇,沒什麼好說的。所以,在老子來說的話,你要作為真正的領袖,你言語上就要鼓動別人,讓別人知道說,他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其實真正好的領導,他能夠讓最平凡的一個同事,感覺到不能缺少他。如果你認為說這個工友可以隨便換,基層的人可以來來往往,那事實上不然,你就是要畫《易經》的卦,六爻,一定要由下往上。為什麼由下往上?你底下沒有建好基礎,上面怎麼可能出現另外一個三爻卦呢?所以底下的三爻是打基礎,上面的三爻才把這個整個卦的特色表現出來。《易經》六十四卦都有類似的情況,底下作為基礎,上面才凸顯這個卦的特色,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不能成卦。同樣的,任何一家公司也是一樣,一個單位也是一樣,它從基礎慢慢上來,否則的話他不能持久,他也不可能改善。所以在談到你要擔任領袖的話,你就要能夠讓底下的百姓,感覺到自己受到尊重,這是一步。另一方面,你要是想帶頭做什麼事,首先你就要說明什麼?就是其實我是在後面追隨大家的,是大家在努力,我在後面追隨大家,這叫做用言來推崇別人,用身在別人之後,這樣子的話,別人不覺得你有壓力。所以聖人在上面,大家不覺得他在壓迫我們;聖人在前面,大家不覺得他在刻意的領導我們,你能夠讓大家感覺到是,自己願意這樣做,這就是士氣的問題。所以老子說,你能夠不敢居於天下之先,你才能夠成器長,這個器包括人在內。所以古代講到物跟人的時候,萬物包括人在內,所以有時候用物來代替人,也可以。你如果堅持物就是萬物,跟人無關,那個並不符合古代用語的習慣,甚至器,成器長,這個器也是指人而言,那麼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做法,那麼到最後,我們還是要說明。我們看看這個,還是提到慈的問題,舍後且先,死矣,就是剛才所說的,你把後去掉,只爭取領先,那結局是很難看的。所以一個團體,它要作為一個團體的話,當然要有向心力,要有宗旨,要有它存在的目的,所以這個怎麼樣讓大家都知道說它是整體的一分子,這一點是關鍵所在。所以老子講到三個,慈、儉、不敢不天下先,可以說是他處在人的世界裏面,今天尤其是一個商業競爭的社會,你跟別人不可能不競爭,小孩子上學一念書就在競爭裏面,功課怎麼樣,我們見到每一個小朋友,都問功課怎麼樣,他說還行,代表他還不錯,但是不可能每一個人都還行,那你就開始要建立一種面對競爭的態度。當然他那麼小,不可能想到道家這些想法,但是道家的想法,對於在中年以後成熟的社會,它是慢慢會顯示它的吸引力的,尤其是我們還是要反覆強調一點。
  最後一點,能夠跟別人相處的話,給別人越多,自己本身也越多,叫做精神方面的豐足,如果你不能轉向的話,生命就會陷入困境。我們如果把老子的思想,放在我們心理學,現代心理學對人的認識,所謂的身心靈三個層次來看,因為莊子會從這個地方再延伸出去。人的身體活在世界上,有各種有形可見的慾望和自然的要求,這是合理的,要吃要喝要生存要發展。但是人有心,這個心的話有兩個可能,第一,追求學問,追求知識。第二個,追求道,差別就在這裡。聖人跟我們一樣也要吃飯,聖人跟我們一樣也要睡覺,但是這個身的需求,是作為一個必要條件,差別在於心。聖人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呢?在於他的心去求道,追求道。我們的心呢?追求知識。但是我們的知識呢?從我們第一節所說的,前面所說的,從區分開始,因為區分帶來慾望,所以有知識就有問題。那怎麼樣才能夠沒有問題呢?正確的知帶來正確的慾望。慾望不是不好,慾望之所以不好,是因為你前面有偏差的認知,你認知偏差的話,按照這個偏差的引導,有偏差的慾望,結果當然不好。那你如果認知正確,跟聖人一樣,那有什麼問題呢?你懂得三寶,認知正確,你使用出來沒有問題。但是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一般人的知叫做為學日益,每天增加一點點,但是越增加的多,都在同一個層面上,反而越亂了。老子為什麼有時候講話,我們覺得有一點壓力呢?像我們常常說的,出去的越遠,知道的越少。我們平常很希望什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到外面去看一看,開一開眼界,我們常常這樣說。但是,你到外面看一看,離開家越遠,知道的卻越少。為什麼?因為你追求的是知識,相對的知識。如果我追求的是相對的知識的話,那麼莊子說的話就有道理了,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因為耶魯大學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是學校的中心,最高的建築,叫做Sterling Library。我每一次到裏面去,都覺得活着沒什麼意思,書太多了,當時就有七百萬冊,它的書架從底下往上排,每一層樓都很高,都要用樓梯才能拿到上面的書。那你經過的時候一看,兩邊都是書,我們這樣經過每一本書,都是以前的作者留下來的作品,我們寫的書,別人經過的時候,一秒鐘經過了,你寫的十本書,排出來也不過是那麼窄,你寫的一百本,也不過是這麼一點,別人看的時候一眼掃過去,你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多少人皓首窮經,念書念到頭髮白了,頭髮掉了,最後寫了幾本書,後代人還不是一晃就過去了?加上現在電腦網絡發達,很少人看書,電腦看一看就已經夠了,所以圖書館怎麼辦呢?變成電子書了。所以當時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第一次到圖書館都覺得說,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很辛苦,很辛苦,這是莊子的話。所以,你說老莊的思想,他有他的智慧,他知道你的心,如果落在追求相對的知識的話,那是沒完沒了;他也知道你的心,如果落在跟一般人相處的話,經常有情緒的波動,意志的一種浮動的話,也是沒完沒了,都是相對的。
  人生各種恩恩怨怨複雜情況,你實在是沒有辦法去想太多,所以他的心就要往上走,叫做為道日損,減少。少到最後呢?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展現那種素,單純跟朴,樸實,單純樸實其實很簡單。因為每一個人本來就具備了他生下來作為一個人的德,道德的德,獲得的得,每個人生下來既然是道所生的話,他內在的德,本性跟稟賦,應該是足夠的,先不要說圓滿,至少是足夠的。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有一些快樂,這個快樂跟孟子的快樂有一點可以對照,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因為儒家講真誠,道家講真實,我只要發現說我是一個這樣的人,我想再長高一點也不可能,想變矮一點也不可能,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活在現在這個時候,今天幾歲,我想多一歲也不行,我想少一歲也不行,了解這種情況之後,就會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那一剎那,接受真實,那這個真實,它沒有什麼情緒的反應的餘地,也沒有去給他做一種評價的機會,連道德的判斷都很難出現,我不管做得好,做得不好,我就是這樣子了,但是重要的地方在於哪裡?你是否能夠反思呢?能夠覺悟到自己內在的本性是圓滿具足的呢?所以你如果講人性問題的時候,我看過一本書,是一個日本學者寫的,他也研究中國思想,日本人研究中國哲學,一般來說比較沒有壓力,也沒有什麼偏見,因為他是日本人,他才不在乎你講的怎麼樣,只在乎你講的是什麼。他就說了,他說有些人說儒家是講人性本善,他說在我看來不然,真的講人性本善的話是老子,是莊子,意義就在這裡。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在這個傳統的環境裏面長大,從小念書念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以為這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人家外國人看你的時候,他比較沒有成見,他反而會說,真的講人性本善應該是老子。為什麼是老子呢?保存自然原狀,叫你像朴一樣,一棵原木,不要雕刻,這就好了。自然的就是好的,那不是本善嗎?當然,我們也可能說,這種講法也不能成立,因為這種講法等於誰的說法呢?西方哲學家盧梭的講法。盧梭在西方哲學史上,在我所知,唯一的講人性本善的就是盧梭。但是盧梭也承認,他講的不是真的本善,他講的是分辨善惡之前的人性,但是那樣的人性跟動物沒有差別。因此,那樣的人跟動物一樣的話,他不用分辨善惡,你什麼時候見過動物分辨善惡呢?狗跟狗大家在一起,說你是好狗,它是壞狗,誰去分啊?狗只有看誰跑得快,誰吃得多,誰活得久,這是生物本能。那如果是人的話,那你就要去思考了,他有一種判斷的問題。但是,你判斷善惡怎麼來的?從社會結構組成開始。你沒有一個團體的話,誰管你善惡啊?我們如果是一群人住在山上,你采果子吃,他欣賞一朵花,哪裡有善惡呢?一定是一個社會形成以後,有私有財產以後,就有一些規定,有規定之後,誰遵守就是善,誰違背就是惡,開始了。你現在如果把這個社會結構打散的話,回到原始的社會,又沒有善惡了,只有誰活得久的問題。這個是盧梭的想法,他自己也承認很幼稚,他說這個想法其實是一種假設了,因為人類從來不可能回到那個情況,說回到那個原始的社會,大家都沒有私有財產,所以每一個人都是本善的,他也知道那是一種假設的情況。那一旦進入這個社會,怎麼辦呢?到處都是問題。所以你真的講人性本善的話,變成一個很奇怪的想法,西方的盧梭也知道這個想法是假設,那別人看我們的老子,覺得老子還比較像人性本善,你看,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就是證據了。最高的治理的藝術,就是讓老百姓不感覺到有人在管他。其次的是什麼呢?讓百姓喜歡這個政治領袖。再其次的呢?是讓老百姓討厭這個領袖,然後去辱罵這個領袖,一個政治領袖讓老百姓到處罵,他其實也很難過的,老百姓更難過。最後呢?才說,如果真的好的領袖,讓老百姓沒有感覺到有人在管他,有人在治理他,所以老百姓每一個人過得很好,就說百姓皆謂我自然,老百姓都在說,我們是自己如此的,沒有人管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本善的根據就在這裡。如果老百姓認為沒有人管我,我都很自然,我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我也沒有學習,也沒有念書,然後我就是這樣子的,那代表本善,這個能成立嗎?因為老子也在說善人跟不善人。
  所以為什麼我們在談到這種中西文化的對照,或者一種國學的演變的時候,會說宗教可以講人性的本來的面貌,哲學不能講。譬如說基督徒,他講人有原罪,他可以講,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他就要讓人知道說人本身有缺陷,所以你信了之後才能夠恢復原狀,重新做好人。像佛教講緣起性空,性是空的,因為他要讓你覺悟,沒有自我,你如果覺悟沒有自我的話,人生怎麼會執着呢?這是宗教。所以儒家如果按照某些人解釋,把他說成主張人性本善的話,我現在很清楚的話,那也是一種宗教,我不反對。如果有儒家的學者說人性本善,我現在已經沒有去跟他爭辯的興趣了,因為他是宗教,他不是儒家,不是哲學。真正的哲學呢?一定是面對生活經驗做全面的反省。這種全面的反省可以讓你看到,人要從哪裡出發,人應該如何,或是透過儒家的修德,或是透過道家的智慧來得到解脫,這種解脫不是放棄,儒家的德行修到最後,是要以個人修己以安百姓作為最高目標,就是堯舜的聖人的理想。那道家的最高的智慧,就是悟道的統治者聖人。我們今天講了好久,講到這個道家的聖人,我們不要幻想自己變成道家的聖人,你就算變成也不能當統治者,那怎麼辦呢?我們學道家的目的,學老子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作為自己生命的統治者,你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裏面的統治者的話,你這一生就得到相當大的一種轉變的機會了。所以這是我們的關鍵,所以我們念老子的時候,為什麼要把聖人那一部分特別加強介紹呢?因為那一部分讓你知道,你不一定要成為老子所說的那個悟道的統治者,但是,你應該成為一個,悟道的什麼?自我管理者,自我統治者,生命在自己的手上,你跟道可以有某種默契,它的修行過程也很辛苦,從虛從靜着手,經過我們講有道者,聖人這些修行的階段,到最後覺得很孤單,好象別人都很聰明,只有我一個人很愚笨。但是,這種愚笨不是真的愚笨,因為我從整體來看的時候,不在小地方跟你斤斤計較,因為在小地方斤斤計較的話,也許有一些收穫,有一些好處,但是呢?整體看起來恐怕是,你所得到的無法補償你所失去的,人生最怕的就是得不償失,你得到的少,而你失去的多。但是,你得到的少,你卻以為自己得到很多,最可惜的是這個,那你怎麼樣在這裏面去衡量呢?這就是你的問題了,就要設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譬如說我們最後談到什麼?學到老子的三寶。那你怎麼用呢?第一個學到慈,學到慈的話,我們就盡量能夠從道來看待萬物,對於所有的一切現狀,現實存在的東西,已經發生了,存在了,就設法了解它,接受它,欣賞它,因為你也不可能改變任何東西。我們有時候當老師教書,會覺得有的學生很好,有的學生不理想。但是,說實在的,你一定要把好學生集合在一起,不理想的學生把他排除,那你就這麼幸運嗎?好學生都來了,那需要你教嗎?他已經是好學生了。所以有時候你當一個老師,或者做任何事,你對於你不太滿意的學生,你要從老子的角度來看,說善人者,不善人者如何,對善人要善待之,不善人也要善待之,這就是老子的想法,他可以實踐。那麼這樣一種態度,讓你自己首先就可以超越,不再落在那種相對緊張的情況,你自己如果超越的話,你看所有的人就是一往平等,你反而可以欣賞。你如果不能排除善惡的觀念,你永遠不可能欣賞別人,因為你總是在評價,善惡就是評價,善跟善,還有更善的,還有最善的,那你如果排除這一點的話,那個美感才能出現,就他本身的真實來加以理解,來加以接受,這是慈,更不要說這個慈是慈祥。一個人年紀到中年之後,就比較容易有一種慈祥或慈悲的心態,就是很多事情我可以從整體來了解。第二是儉。我們講到儉的時候,就對待物質的態度,我們沒有必要太過於浪費,許多事情,我們也知道,你賺錢固然要花時間,花錢更花時間,有時候錢賺了之後怎麼花呢?你還要想,要去哪裡旅遊了,要去買什麼東西了。因為賺了錢不花也蠻難過的,那為什麼賺呢?很多時候很多問題,一想就發現,確實很不容易回答,這是儉。儉代表什麼?儉代表說,你能夠對物質珍惜。因為許多東西你用過就不見了,像一滴水一樣,水龍頭打開了,你稍微浪費一分鐘,水就走了,這個水走了之後,就變廢水了,它還要經過多久才能再回收呢?被人利用呢?所以在如果學習道家之後,光是儉這個字,現代的人都會覺得很有啟發性。因為你節儉之後不但是外面節儉,你自己的慾望也慢慢減少了,也能夠做到說讓自己時間增加了,可以去做更多自己會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那麼最後呢?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人群相處。 人群相處的時候呢?在莊子裏面有一段講得很生動,他說你要練習,別人推你,你才走,就是不得已,形勢已經完成了,別人推你,你才走,別人拉你,你才動。就好象一個生命,他本身無所求,而是順着外界的情況,跟別人一起往前走。莊子形容一種鳥,叫做鴺鴯,那這種鳥很特別,飛的時候不是飛得很快,始終在中間。吃東西的時候,從來不敢先吃,結果它反而最安全。因為飛得最快最前面的,被獵人打走了,飛在最後面的也被別的鳥抓走了,它飛在中間,反而很安全。然後,別的鳥吃東西,中了計被捕了,所以它也不會搶先吃,就在中間,它反而活得平安快樂。所以我們這一次講完之後接着就是莊子,莊子裏面他的寓言故事特別多,我們怎麼樣把他的寓言故事,綜合起來用一些重要的概念呢?來整合,這是一個不同的課題了。所以有關老子,我們一路從天下大亂,虛無主義,道的出現,聖人怎麼表現,到老子的三寶,一路下來,把老子的主要的思想,作為一個綜合性的介紹,我們就談到這裡。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老子問道》12、不敢為天下行(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