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老子問道》10、慈、慈愛對待人與事物(傅佩榮)

…分享美好…

向老子問道》10、慈、慈愛對待人與事物(傅佩榮

我們今天繼續要談老子的思想,我們上次談到老子的正言若反,好象漏掉了一段最適合拿來舉例的章,叫做第四十五章。第四十五章作為正言若反,可以說是非常標準的,因為後來莊子對於這一章的內容,也做了一些發揮。如果各位手上有書的話,可以看到老子第四十五章,我直接用白話念出來。他說,最大的圓滿好象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我們平常講圓滿,就是什麼事情都達到一個理想的情況。那圓滿之後怎麼辦呢?月亮圓了就要缺了。所以達到最大的圓滿,好象有缺陷,你永遠要在快要圓滿的狀態,而不要真的圓滿,真的圓滿的話,下一步就是缺了。所以這邊說最大的圓滿好象有缺陷,但它作用不會衰竭,它一直展現出這樣的一種作用。第二句,最大的充實好象很空虛,但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充實之後要好象很空虛,就是你好象還沒有滿。這兩句是類似的,圓滿跟充實,都不要達到極點,因為達到極點物極必反,我們一再強調這個道理,在老子看起來也是一樣。那麼你說,那我做事情,萬一像《易經》的乾卦,到上九亢龍有悔那怎麼辦呢?所以在《易經》裏面說,你亢龍有悔的時候,確實是太高了。因為最高了不能再走了,你只有設法了解自己的處境,然後保持比較低調的姿勢。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情況,在客觀上不能再高了,當到一個單位的最高領導,但是你要了解,這是一個暫時的過程,或者說你跟其他的單位相比的話,你也不見得是真的可以掌握全局的。所以就每一個人來說的話,他都應該了解,生命有時而窮,但是你的態度,心態可以調整。我們再看底下幾句就很明顯了,叫正言若反了。他說,最大的正直好象是枉曲。受委曲,一個人正直,他好象受委曲,這個委曲有時候是人與人相處,造成的一種特定狀況。許多事情,你要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你不能只說我今天受委曲了,那以前呢?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所以像這個就是老子對於人情事故很通透。他接著說,最大的靈巧好象是笨拙。其實我在上節課談到,方東美老師叫學生翻譯他的著作的時候,他特別講一句話,寧拙勿巧,寧可你笨拙一點,而不要你顯得很討巧,因為你翻譯這種事情,往往是笨拙一點比較實在,他不會翻錯。我們見過很多翻譯,有時候太過於討巧,使用一些成語,把西方的成語變成中文的成語,那樣落差就很大了。因為西方的成語有它的背景,你翻的時候自己想一下,我翻一個很巧的成語,你看到這個中文翻得太美,你反而不知道他原來是在講什麼。我們很多時候看翻譯的書,翻得很順暢的地方,都覺得說真的是這樣子的嗎?翻得比較笨拙的地方,你反而覺得說,原文應該是這個意思,因為你看得出原文的痕迹,所以說寧可笨拙一點,而不要討巧。最大的辯才好象是木訥。一個人口才很好,你說他看起來好象是不太會說話。其實話不在多,話不在快,話在適當的情況,說出適當的話。你如果一定要靠說話多的話,那講話都跟辯論一樣,辯論都跟吵架一樣,這能解決什麼問題呢?人的行為,不是可以讓你隨便去解釋的,它在長期的一種人與人互動的過程裏面發展,不是說今天說他好,他就好,今天說他壞他就壞,這麼簡單的話那言語也太可怕了,聽的人也太容易上當了。所以老子講這些話,你就要了解正面反面,然後再看,所以這幾個叫最大。為什麼用最大呢?代表不是一般的情況。一般的情況是相對的,你如果說參加辯論比賽,你在那邊木訥,那你當然最後一名啊,因為辯論比賽是相對的,但是你跟別人相處的時候,長期下來,叫做真金不怕火來煉,叫做說日久見人心,而不是說靠大家隨時來辯論一下決定的。所以這幾句話就是所謂的正言若反的最好的一個材料。各位再看一遍,最大的圓滿好象的缺陷,最大的充實好象很空虛,最大的正直好象是枉曲,最大的靈巧好象是笨拙,最大的辯才好象是木訥,連續講了五個最大的,所以你要知道什麼叫正面反面。當你強調你最聰明的時候,你就要想到,什麼叫大智若愚。孔子也說過,有一個人,他的聰明我們趕得上,他的愚笨,我們趕不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為什麼?因為這個人在國家上軌道的時候非常正直,國家亂的時候他就懂得裝傻,這時候裝傻反而是保全性命。你說不行,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國家上軌道我非常剛直,國家現在混亂了,我也剛直,那就殺了,就沒命了。人只能活一次,這裡不談宗教,你不能說活了之後再輪迴,再輪迴也是不一樣的情況了。所以孔子會稱讚這個人說,他的智慧我們趕不上他,他不說智慧,他說愚笨,他的愚笨我們趕不上,叫愚不可及。所以老子裏面提到大智若愚,真的聰明的人好象很愚笨一樣,但是你不要以為他真的愚笨,他其實了解所有的情況,他只是不願意採取一個比較正面的手段,他只是對許多事情他了解,他就包容算了。

  我們等一下就會介紹老子的這一節的一個重點,所以我們再把最後三句看完畢。他說,疾走可以剋制寒冷,這個沒問題,天冷的時候走快一點,這是我的方法,我們胖的人怕熱不怕冷,所以沒有什麼問題。安靜可以化解炎熱,就需要這個了。我們說,心靜自然涼,你心裏煩躁的話,再吹冷氣也沒用。最後一句,平淡無為是天下的正途,叫做清靜。清靜這兩個字,就把它翻譯成平淡無為,平淡才能長久,最好的食物是平常的食物,你如果經常吃一些口味重的食物,好吃的食物,到最後口味越來越刁,吃任何東西到最後不見得健康。所以最好喝的是什麼?白開水。你如果各種碳酸飲料,果汁喝多的話,咖啡喝多的話,到時候對身體也不好。所以,像這些都是老子在生活上,可以提供的一些參考的觀點。那麼接着我們就要談到今天的主題了,叫做三寶足以安身。什麼叫三寶呢?這一段是老子的第六十七章,老子六十七章特別重要,就因為他提到三寶,如果你不看這一章,就好象你念《論語》的時候不看我們說的[5.25],《公冶長》篇第二十五,不了解孔子的志向。孔子如果沒有提出他的志向,那後代研究孔子的人壓力都很大,這麼一個偉大的人到底想做什麼,孔子說那麼些話,做那麼些事,教這麼些我學生,他到底有什麼志向呢?他想達成什麼目的呢?所以在《論語》裏面這個談到孔子的志向,這一章特別重要。好了,你看老子,老子沒有任何特別的目的,他反正用聖人來作為他的化身。那他在第六十七章就提到三寶,這個三寶就是告訴一般人,你如果說想學習老子,這是具體的做法。三寶裏面,我們現在具體看一下原文怎麼說的,你看白話,第六十七章,天下人都認為我的道太大了,似乎什麼都不象。這句話倒是真的,上次我們也談到,這個道勉強叫它做道,給它一個字叫做大。因為我們也知道,道無所不在,那太大太大了,好象什麼都不像,因為你像任何東西的話,就具體化,具體化的話,就沒辦法了。你說海洋很大,海洋再怎麼大,在地球上也是一部分而已。西方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說陸地最大,海洋比陸地大,天空比海洋大,人的心比天空大,你看最後這一句才是重點,代表我們的心想開的話,比天空更大。這個其實在哲學家來說很容易了解,海洋比陸地大,天空比海洋大,人的心比天空還大。在莊子裏面怎麼說呢?他說,所有的動物有的快有的慢,但是,風再怎麼快也比不上人的心,中間還有個眼睛。比如說,風吹得很快,但是眼睛一看就可以看到南方北方,眼睛看得再怎麼快,我的心一轉,古代現代,莊子裏面也說這樣的話。所以人的生命裏面,到心這個關鍵的時候,是一切的關鍵,就是我的心如果說能定,世界都定了。老子雖然生在亂世,我外面再怎麼亂,我的心定了,就定了。我們現在假設現在是太平盛世,你的心亂了的話,照樣很亂,天下現在算是太平了,你心能定嗎?心照樣不定。就好象慧可禪師求大師為我安心一樣,這個問題是有效的,普遍有效,長期有效,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要問,怎麼樣才能安心呢?因為對於這段時間所做的事情,又有一種重新檢討的機會,所以人就是要常常在這個裏面要問。
  老子怎麼說他的道呢?他說,正因為它太大,所以似乎什麼都不像,如果像是什麼東西,早就變得很渺小了。這不是提醒我們嗎?不能說上帝是什麼,只能說上帝不是什麼,什麼都不像,一旦像任何東西的話,就把造物者跟受造物混在一起,這是一個最大的錯誤。把造物者跟受造物混在一起,把道跟萬物混在一起,這是最大的錯誤。因為萬物可以改變,可以消滅了,道永遠不受影響。所以這就是可能看得出來老子,在這一方面他深刻的心得。接着就說了,我有三種法寶,一直掌握及保存着,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葯,第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我們現在開始分析了,第一個是慈愛,什麼叫慈愛?老子用慈這個字,是專門形容母親的,叫做慈母。一般講父親叫嚴父,當然不一定了,有時候倒過來,有時候是慈父嚴母也有可能。但是至少在古人的想法裏面,慈是用來形容母親的愛,我們就要問,母親的愛有什麼特色?母親的愛就是完全包容。因為母親對子女,總覺得是自己的生命產生出來的,她就應該無微不至,應該無所不包容,這是母親的愛的特色。那麼道就是母親,所以老子的第一寶叫做慈,這個慈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是他從道來看的,道生出萬物,那對道來說,萬物不是女子嗎?所以在老子的第一章就說了,我把標準本,帛書本改正之後念給各位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母親出來了。為什麼說有名是萬物之母呢?這就是我們上次提過的,任何東西的存在首先需要有名字,沒有名字,對人類來說,等於不存在。因為人類有理性,他認識一樣東西,首先就要給他取一個名字,連天上的星星,你發現了,你取名字。你看,任何人發現一個新的慧星,新的行星,都可以取名字,取名字之後,其他人就一起接受,以後就把這個星星定為什麼名稱。為什麼?因為不定名稱的話,只是一顆慧星。那麼什麼叫慧星,慧星每天都有,定了名稱之後,每一個人觀察的時候,就說,我發現這是一顆是什麼星星,這什麼動物,這什麼植物都出現了。道也是一樣,所以道作為母親的話,代表什麼?它是由無名到有名的程度。人類對於道所產生的萬物,首先就要知道,無名,萬物之始,開始的始,當你還沒有取名字的時候,那個狀態是萬物的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名字,那就是萬物的母親,代表萬物是女子,名字是母親,這樣一來的話就很簡單,不要去思考天地萬物的問題,都是講萬物,這是帛書本老子,提供給我們非常正確的資料。因為在帛書本老子出現之前,所有研究老子的人,都無法解釋這兩句的關係,我念這兩句,我是先念王弼本的,舊的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接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問題來了,無名作為天地之始,有名作為萬物之母,現在請問,天地跟萬物什麼關係?有名是萬物之母的話,天地兩個字不是名嗎?那不是有名嗎?那請問,有名跟天地什麼關係?根本是扯不清楚。你現在根據新的材料,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很簡單,中間都是萬物,無名是它的開始,有名是它的母親,非常清楚。所以我以前在寫這本老子之前,研究過,我沒有把握,總覺得說根本王弼本,這個天地萬物的關係搞不清楚。後來1973年出版的帛書老子,專家整理出來之後發現,沒有天地,兩個都是萬物,而那個之後,我研究就發現太好了,合乎邏輯性。我們年輕的時候受過西方的訓練,即使中國的古書,也要合乎邏輯。因為你不合邏輯的話,推論不出來,你無法解決天地跟萬物關係。你現在可以說天地生萬物嗎?我現在如果做個測驗,我想各位聽老子聽了很久了,我說,天地生萬物,對不對?有時候你會覺得好象很有道理,天地生萬物吧?一般人都這種想法。但是我很清楚地說,錯!道才能生萬物,天地不能生萬物,天地跟萬物的關係,像什麼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像什麼一樣?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現在問,聖人可以生出百姓嗎?怎麼可能呢?天地可以生出萬物嗎?怎麼可能呢?天地是萬物出現的場所,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是萬物,天地不能生萬物,這跟《易經》不一樣。易經》講乾坤,乾坤是天地,把它比喻父親母親,生出三男三女,這是《易經》。《老子》不一樣,老子裏面講生萬物,只有道才有資格,天地也是道產生的。還記得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也是道來的。那你怎麼可以說天地生萬物呢?所以一句很平常的話,聽起來好象是很熟悉的,不行,在老子裏面,道才能生萬物,天地也是萬物之一,就好象聖人對百姓,聖人也是百姓之一,他只是悟道的統治者而已。像這是詳細的分辨,這種分辯也有它的意義,你不這樣分辨的話,很可能說天地生萬物,道也生萬物。道跟天地什麼關係?道跟天地恐怕可以等同了,那不是老子了,你可以另外講一套,事實上,也有很多哲學家講到這一邊去了。所以第一個就要談到,慈作為母親,道就是母親,這使得道家,後面演變成道教,它在宗教的性格上就有特色了。
  我們以前談過,西方有三大一神教,從最早的猶太教,中間基督宗教,包括三大派,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新教,以及第三個伊斯蘭教,這叫做三大一神教。這三大一神教的神,都是非常清楚的屬於陽剛的,屬於父親的角色,出現的都是爸爸,他要求什麼?正義,他要審判。所以西方三大一神教,現在真正主導全世界的是這三大一神教,猶太教的人少一點,基督宗教信徒有二十億人,伊斯蘭教信徒有十億人。全世界有多少人呢?信上帝的那個加起來超過三十億以上。他們都偏向什麼?陽剛的,屬於父系宗教,以父親為基礎的宗教,都要求審判,死後立刻審判。相反的,另外有一派叫做印度教,叫佛教了,他們主張輪迴。我想我們都知道,主張輪迴的話,給你第二次機會,給你第三次機會,給你無數次機會,但是主張審判的話,不給機會,人生就是一次,我們分析一下就知道,就知道說老子這個以道為母親有什麼特色。人活在世界上,按照一神教來說,他只有一次機會,你這一生做不好,死後下地獄,做得好,或天堂。等於是很緊張,因為你一生恐怕活五六十年,活一百年,但是,他將來決定永遠,永生,你做得好,永遠升天堂,你做得不好,永遠下地獄。各位想想看,你用七八十年換得永遠,這個聽起來會覺得,好象是賭博的時候,贏也是全拿的,輸就全輸了,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問題來了,如果審判是一種像法庭一樣的審判,如果要講正義,講公平的話,人間並不公平。假設我現在死了,面對上帝,上帝判我下地獄,另外一個人升天堂,我說不公平。上帝問我為什麼?我說如果我有他那個生活條件,我可以升天堂,我做得比他好。上帝也不能回答我這個問題,對不對?因為除非你再試一次。對不對?張三升天堂了,我下地獄了,那我跟上帝抱怨說,如果你給我張三的條件,我也可以做得很好。那倒過來,如果你讓張三來做我的話,他恐怕比我更壞。上帝只好說,那好吧,輪迴一次,這樣一來的話,幾十億人怎麼輪迴呢?每一個人都要做過別人嗎?最後就跟橋牌比賽一樣最後再來算總分?沒有真正的正義。所以為什麼在信仰,這三大一神教裏面的人,常常會覺得壓力,常常會覺得說,上帝對我的考驗是不是太多了?太重了?同樣是一生,為什麼有人那麼容易呢?同樣是一生,為什麼有人那麼苦?但是,你現在說,好!一神教不能回答,那我們就換這一邊吧,印度教跟佛教講輪迴都比較好嗎?我們來分析一下。印度教跟佛教這邊講輪迴是說,你這一生確實不太公平,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你還有前世,你前世造的業,今生來修,修不完不能怪你今生,因為前世也要負一部分責任,好!給你來世,讓你輪迴。但是,輪迴到最後要輪迴多久呢?誰能保證輪迴到最後,每一個人都會改善呢?有些人越輪迴越壞,那怎麼辦呢?這個世界什麼時候少過壞人?所以到最後輪迴也就變成無止境的了,這不也是辦法。你活着心裏想說,哎喲,還要輪迴幾百世,幾千世,哎呀!算了,我寧可放棄算了,因為輪迴本身就很辛苦。你不累嗎?很多人活着還年輕就說我好累了,那你知道你已經輪迴幾次了嗎?並且,到最後如果輪迴的結果都可以登到極樂世界,進入涅槃的話,那你在中間有沒有什麼責任感?看到沒有?三大一神教,給人很強的責任感,你這一生要負責任,輪迴一出現的話,沒有責任感,反正我今生做不好,還有來生,來生做不好,還有下一個來生,你這一生就不要太在意了,這也不是辦法。
  所以世界兩大系統的宗教都有困難,為什麼有困難?就因為他把父親跟母親特性分開了。講輪迴的宗教特別重視母性的慈愛,我佛慈悲,母性的慈愛,總覺得要給人一個新的機會,那你永遠給下去也不是辦法呀。所以事實上,宗教徒也發現這個問題,譬如耶酥說過,他說,上帝喜歡仁愛勝於祭獻,就這句話。就是你去拜神,祭獻,還不如你慈悲,幫助別人,所以耶酥也講愛人。耶酥以前叫舊約,猶太人,講律法,就是嚴格按照正義的要求。耶酥講愛人,甚至也愛仇人,但是你再怎麼講,講到最後,還是要審判,那怎麼辦?所以,他也知道這個困難。事實上天主教就有一個變通辦法,一般人對天主教有一個誤解,說他們是拜聖母瑪麗婭。所以你到一個教堂一看,有聖母的像一定是天主教,你到一個教堂一看,有十字架,上面沒有人掛上面的,就一定是基督教新教,這是很明顯的。但是天主教經過長期的演變,它也希望能讓你有嚴父跟慈母兩面兼顧。那你把這個焦點縮小,回到自己中國的傳統,儒家比較偏向正義,以直報怨,道家比較偏向母性這一方面,像母親一樣。但是不要忘記,孔子說過一句話,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這句話很有意思,你講儒家講仁義的仁,仁義的仁當然是代表你有善心,你有善念,你真誠願意行善,行善是一種幫助別人,關懷別人,偏向母性。第二個字,孟子很喜歡講義,義就是適宜,到最後是正義,就講善惡的報應。所以孟子對義的重視,會講到楊朱墨翟是禽獸,你看,這麼凶!人家墨翟一天到晚幫助別人,也被孟子講成禽獸,太過分了。我念孟子書,念到這個地方,覺得說不太忍心,孟子太凶了,為什麼?他要正義。講孔子的話,他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各走各的路,然後呢?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批評跟你不一樣的立場,會造成後遺症,造成災害。代表孔子比較偏向仁,所以仁義的仁,跟孟子的義,所強調的比起來是比較寬厚,這是客觀的事實。所以孔子說,仁者必有勇,他說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敢。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你看一下老子,慈故能勇,這句話來了,也是一樣,真正的慈會帶來勇敢。也就是你不是為了好勇鬥狠,而是有真正的愛心,有這個真正的愛心,你做事情就會有真正的勇敢。我們說,女子雖弱,為母則強,就是這個道理。這種道理,其實很多地方看得到,所以我們把這個宗教的觀念來對照的話,就會發現,老子的這個思想,在人類的思想史上一定有他的地位。因為他可以把人類最根本的需求,一面是仁愛,一面是正義,他對於慈愛這一面,仁愛這一面,講得特別透徹。
  我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可以參考第二十七章,我就簡單念一下,因為它裏面特別提到善這個字,但是善這個字在這邊是指善於做什麼事,我來念一下二十七章的白話。他說,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迹。你善於行走怎麼走呢?不會留下痕迹,別人無法追蹤。因為你都是踩着別人的足跡前進,你不要另外自己製造新的足跡,這才是善於行走。我們也知道,你聽這句話沒有感覺,看過電影吧?你怎麼經過地雷區?經過地雷區,當然是別人踩過的足印才安全。看到沒有?你說,別人踩過的足印,我不要踩,我要標新立異,一踩踩到地雷了。當然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理解了,在古時候也一樣,你按照別人的足跡走,讓別人發現不到你怎麼走,都是舊的足跡,這樣反而安全,不要隨便去冒出頭來。第二個,善於說話的人沒有任何瘕疵。你如果很善於說話的話,別人抓不到漏洞,抓不到任何把柄。第三個,善於計算的不必使用籌碼。你善於計算的話心算算出來了,你用籌碼算了半天說不定籌碼本身有一些問題怎麼辦?善於關閉的不用栓鎖,別人也開不了。這當然我們也很難想像了,你把門關得好,你不用鎖別人也開不了,有這種事嗎?恐怕有一些專門的技術吧。再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別人也不能解。你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別人也解不開,我們想到誰呢?想到孫悟空,你畫個圈他就跳不開了。為什麼?因為你可以用言語來約定。譬如說有兩個人打賭,一個人說,你絕不能夠讓我走出這個房間。第二個人說,我確實不能讓你走出這個房間,但是我可以讓你從房間外面進來,你先出去我看看,這個人出去了,他就輸了。就是跟別人打賭,你說你決不能讓我走出房間,你怎麼騙我,我都不會走出房間。我說對啊,我沒辦法讓你走出房間,但是我可以讓你從外面走進來,我們就賭這個,他就先走出去再回來。接着就是聖人了,底下就是精彩了,就是我們這邊要說了。因此,聖人總是善於幫助別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聖人不遺棄任何人,就像母親一樣,在母親心目中沒有不可救藥的孩子,每一個孩子她總要想辦法去幫助,去保護,跟聖人一樣,沒有被遺棄的人。聖人不但對人,總是善於使用物,所以沒有被丟棄的物。這叫做保持啟明狀態,我們講過啟明了,人跟物都一定有用。我們平常覺得說,人有用還可以了解,每一個孩子萬一走錯路,給他悔改的機會。大人也是一樣,能夠改過的話最可貴,改過向善,這是有關於人,因為人命關於,每一個人都是難得的。現在講物,你說這不是垃圾嗎?有什麼好的?我們現在也知道垃圾可以提煉能源,也不錯。我們以前看過一些歷史故事,記得有一個人叫陶侃,沒事就搬磚的,他有一次在蓋房子的時候,就把很多碎木片搜集起來,別人說這個木片沒用,你幹嘛搜集?結果下雪的時候就有用了。因為在雪地上行軍很容易踩下去,他就把這個路先輔好,用碎的木片輔好,行軍特別順利,打仗也可以贏了,這就是沒有用的東西還是有用,天下沒有任何東西是沒有用的。上次我們講一個詞,講的比較快,你再把它聯想起來,就是自然界不跳躍,The Nature does not leap.它不會跳過去。自然界不跳躍的話,就代表每一個小的環節都是不可少的,就代表沒有任何東西是無用的。那麼聖人對於人跟物都珍惜,就好象母親一樣,不但對人,還對萬物。接着就是我常常說的了,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鏡。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鏡,即使再聰明,也免不了陷入困惑,這是一個精微奧妙的道理。所以這段話看得很清楚了,聖人怎麼對待人,怎麼對待物,就是一個字,珍惜,所有存在之人,存在之物,皆珍惜之。為什麼?因為道讓你存在,一定有道讓你存在的理由。那你既然存在了,就使得別的一個人不能夠這樣存在,其實我們講到人的生命都是很奇妙的,一個人能出生,他是排除萬難才能出生的,出生之後他有一個位置,這也是他特別的位置,生命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在老子看起來的話,慈這個概念,就是一種最普遍的心態,沒有人是應該被放棄的,沒有物是應該被丟棄的。從這個慈,才能推到後面的儉,你為什麼要節儉?節儉就是捨不得浪費,那跟前面的這個慈也有關係。
  我們再看一段,另外一段是第四十九章,在四十九章提到什麼?我們又看到善跟不善的關係了。他說,聖人總是沒有意念,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作為自己的意念。為什麼聖人沒有意念呢?還記得我們說過,叫做無心而為,聖人沒有特別的意念,說我一定要做成什麼,一定要如何。因為聖人可能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情況,如果你一定要說我聖人來了,要讓天下和平,事實上,現在天下和平還沒有這個條件,就不可能和平。你只能夠怎麼樣呢?在一個小的範圍內,讓你的智慧像老子一樣,寫一個五千言保存下來,等待適當的時候。再看,他說了,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行善,這話說得多好!善良的人我善待他,那不善良的人呢?我也善待他。通常不善良的人,我們就不喜歡,在《尚書》對於不善良的人,是要保持一種特別的態度。就是說,好的朋友你對他很好,壞的朋友,我就要對他剛正嚴明了,就是你不能再對他好。我們聽到這邊會覺得老子這樣子會不會姑息養奸?善良的人你對他善良,不善良的人你也對他善良,萬一這個善良的人想說,那我不善良你不一樣對我好嗎?這種假設有時候不能成立,因為善良的人他之所以善良,一定是他自己做了某種選擇,他可以善良。那不善良的人,可能有某種其他的因素使他不善良,聖人都對他們善良的話,就可以使不善良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改過遷善。很多這樣的故事,就因為別人對他慈愛,對他仁愛,他也改過了。因為每一個人的環境真的不一樣,有些人從小碰到的都是兇悍的人,他也變得很兇悍,哪一天有一個人對他很善良,他忽然覺得說,這是很好的方式。我們都知道西方的故事,有一個人到一個教堂去,從監獄才放出來的,走的時候偷了燭台,被抓到了,警察把他抓回去說,這是不是偷你們教堂的燭台?這個主教跑出來說,是我送給他的,他還少拿一個呢,再給他一個,那這個人最後當然是改過遷善了。如果這個時候還不改過的話,說實在的,上帝也沒有辦法。像這樣的一個主教,他的表現就是老子的立場,善良的人我對他好,不善良的人我也對他好,這樣可以使人人善良,到最後大家都覺得說,我們應該變善良一點。
   再看,他說,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再看,聖人立身於天下,謹慎收斂,使天下人的意念歸於渾然一體,百姓都努力在聽在看,聖人把他們都當成純真的孩童。來了,純真的孩童,母親才會把別人當作孩童一樣來看待,好象純真的孩子,你做任何事母親都可以諒解。那麼這就是老子把這個道當作母親,用母親愛惜子女的心情,來描寫我們應該怎麼對待人,怎麼對待物。第二個,我們就要看到了,慈故能勇,真愛必有勇。,其實人的勇氣不一定要分是男還是女,男生也可有勇氣,一個男生有愛心的話也很勇敢,可以保護一家人;一個女生有愛心的話,當然更沒有問題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知道,老子為什麼特別提出母親,因為母親跟子女的關係,跟父親跟子女的關係畢竟是有一些不同。因為母親畢竟懷胎十月,把孩子生下來,生下來之後,她把子女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來愛護,那麼這是一個慈故能勇。我們剛才提到孔子說的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個人行仁的話,一定勇敢,叫見義勇為,當仁不讓,這四個字真好。在《論語》裏面是什麼呢?當仁不讓於師。看到我應該做的好事,對老師也不要客氣。這句話最好用在什麼地方呢?坐車的時候。坐車的時候老師學生,老太太上來,學生要立刻讓座,叫做當仁不讓於師,比老師要快。那麼這個時候如果說,老師你年紀大了,讓你多行善吧,你去讓座,這也是學生這樣的話就莫名其妙了,所以一個人有仁者,就是仁心他一定就勇敢。我們坐車的時候也是一樣,看到有人需要讓座,站起來是需要勇敢,因為大家都坐着,你站起來有時候還接受別人異樣的目光,別人會瞪着你說,只有你會讓座?只有你做好事嗎?說一些風涼話。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就是缺乏勇氣,該讓座的時候也不敢讓座,怕說自己讓座的時候引起別人側目,也不好意思,說你愛表現什麼的。等到年紀大了,真的了解儒家的思想,真的從真誠做出發點的話,到該讓座的時候立刻讓座,這就需要勇氣的,要仁者必有勇。那你倒過來,勇者不必有仁,一個人很勇敢的話,他不見得內心有一種仁德,他恐怕真的是逞其匹夫之勇,都有可能。所以在這裏面,就看到老子,他對於慈的一種表現。
  那接着,我們就把第六十七章後面把它繼續看下去,因為在六十七章裏面是描寫這三段最為完整的,我們一起把後面一半,因為剛剛才講到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三句話。這三句話為什麼那麼長呢?第一句話只有一個慈,第二句話一個儉,第三句話弄得好多字,叫做不敢為天下先六個字,那後面老子就用一個字了,叫做後,後面的後,我們看他怎麼說。他說,因為慈愛所以能夠勇敢,這就是剛剛因為慈愛所以能勇敢。所以光講慈愛的話,只是一種好心,表現出來成為行為的時候,需要勇敢。譬如說,你去包容一個壞人也需要勇敢,你去包容一個不懂事的,或者不上道的學生,也需要勇敢。第二個,因為儉約,所以能夠推擴。等一下就要談這個,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夠成為眾人的領袖,到最後還是回到那個悟道的統治者。聖人之所以能夠領導別人,是因為他能居於眾人之後。底下再繼續看,現在如果捨棄慈愛而求其勇敢,捨棄儉約而力求推擴,捨棄退讓而爭取領先,結果只有死亡了。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沒有慈愛而去勇敢,就危險了。老子特別提到,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你要活還是要殺呢?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所以光有勇敢是沒有用的,勇敢兩個字連在一起,老子把它分開,勇於敢。別人問你說,你敢去跳河嗎?我敢,萬一死了怎麼辦?是不是?別人說這輛車過來了,你敢去擋這個車子嗎?我敢。這種就是莽夫之勇,莽撞得很,所以勇於不敢則活,我們這一生很多時候都要學這四個字。勇於不敢,別人問我說,你敢去跳河游泳嗎?不敢,說得很堅決。你敢去爬山嗎?不敢。你敢下海嗎?不敢。我就是不敢,學老子的,所以才能活到現在,叫做勇於不敢則活。各位想想看,我們年輕的時候一路走來到現在,如果跟別人在一起,說你敢這樣,你敢那樣嗎?你每一次都勇於敢,那早就沒命了,至少弄個殘障,身體都要殘缺了。所以很多時候真的是不用逞強,不用好勇鬥狠,好象說勇於說不敢,說不敢也需要一種勇敢,這樣才能活命。所以老子這邊說得很清楚,你如果是沒有慈愛,單單是為了勇敢而去勇敢的話,很難活命。如果你有慈愛就不一樣,有慈愛的話,力量由內而發,力量由內而發的話,那個力量是有根源的,它跟你在外面的勇是分開的,兩回事。再繼續看,他說,捨棄儉約而力求推擴,也會死亡。就是你不儉約,你又去推擴,那不是耗費太多了?耗費得不得了?我們下一節就會談到儉約的問題。第三個,捨棄退讓而爭取領先也會死亡。你不要退讓,我就跟別人爭領先,你說楚漢相爭,爭到最後,雖然是劉邦贏了,損失也很慘重,就算他贏的話,以後的發展也不太理想,後面接着幾個皇帝也是很辛苦的。最後這句話,以慈愛來說,用於戰爭就能獲勝,用於守衛就能築固,天要救助一個人,會用慈愛去保護他。最後這句話不太好講,為什麼忽然天跑出來了?因為古時候,天的概念還是很特別,老子雖然把天當作天地,當作自然界,另外把道凸顯出來代替天,作為超越界,使它具有革命性。但是一個學術思想的演變,它不是截然劃分的,老子裏面這句話很難解釋,什麼叫做,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呢?並不是天真的來救你啊,而是上天讓你覺悟去學習道。你內心慈愛的話,打仗的時候就一定會贏,因為你打仗不是為了好勇鬥狠,打仗是為了行善。
  所以在這裡你可以舉周文王做例子,周文王他去作戰的時候,首先是為什麼?我們講孟子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故事,講老子的時候可以補充一下這一段。孟子裏面說周文王隔壁有一個國叫葛,葛現在是一個姓,叫葛伯,是一個小國,他不肯祭祀祖先。在古代的社會,不肯祭祀祖先是嚴重的罪行,代表你沒有祖先你就無所顧忌了,很可怕。所以周文王說,你為什麼不祭祀祖先呢?他說,沒有牛羊。周文王就送牛羊給他。結果呢?他大吃大喝,把牛羊吃光了。別人給他祭祀的,他不祭祀,拿來加菜了,還是沒有祭祀。周文王派人說,為什麼不祭祀?他說,沒有稻米。周文王就派了很多人去幫他種田,種田的時候,又派很多老的跟少的,老人家跟小孩子給那些種田的人送飯。結果這些人送飯去的時候,葛伯派人把這些人、飯統統搶過來,酒統統搶過來,還把這些人殺掉,尤其殺了幾個小孩子。就為了他殺了幾個小孩子,周文王起來革命。說你看,我開始要討伐了,因為葛這個國家他殺了幾個送飯的小孩子,這就是他的罪狀。前面大的理由是他不肯祭祀,他不肯祭祀,牛羊我來送,你說你沒有稻米,我派人替你種,那我去送飯送酒的這些小孩子你也殺,當然天下人都認為不應該如此。這叫做什麼?這叫做出於慈愛的戰爭,師出有名,你為了這個理由去討伐葛國的話,天下人誰曰不宜?大家都說應該的,因為他把小孩子都殺了,這叫做葛伯他做了這樣的事,文王就要以慈愛,表現勇敢來主持正義。所以像這樣的故事,你出於慈愛去戰爭必定會勝,出於慈愛來守衛。譬如說你現在進攻我,我來守衛,我守衛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保護我的百姓,你也一定會勝。有一部電影也描寫十字軍東征的,翻譯片名怎麼翻,我還要想一想,有的翻譯成王者天下,也就是設法怎麼樣,要保護耶路撒冷城裏面的百姓,來抵抗伊斯蘭教的大軍。大軍二十萬人,你裏面只有幾萬人,那這個男主角他就設法訓練他們,組織起來防衛,防衛的時候,讓每一個人都是為了保衛家人而戰,這力量大得不得了。其實很多人喜歡看古代的故事,像在希臘時代最有名的戰爭是波斯人進攻希臘,這個戰爭後來也變成一個馬拉松賽跑,跟這個有關。波斯人進攻希臘的時候是百萬大軍,這時候希臘各個城邦只有聯合起來。聯合起來怎麼對付呢?像斯巴達人,像雅典人,他們這個對付波斯大軍的時候就喊一個口號,為了祖先的墳墓而戰,為了子孫而戰。因為你如果戰敗的話,祖先的墳墓都被挖光了,那你為了祖先的墳墓,哎呀!原來是要保護我們的故鄉。為了自由而戰,為了子孫而戰,所以每一句口號都出於慈愛,所以你波斯大軍過來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斯巴達人,雅典人怎麼這麼勇猛,個子並沒有挺高,力量並沒有很大,個個以一當十,以十當百,那你百萬大軍是烏合之從,聲勢很嚇人,碰到這麼樣的像斯巴達三百戰士,那你怎麼跟他打呢?打了幾次打了十年,打了二十年都是失敗的。所以像這個就是你從歷史上戰爭也可以看得出來,你有慈愛的話,去戰,像周文王,一定勝;你有慈愛的話,去防守,像我剛剛講的這些西方的故事,一定勝。這就是老子的說法,當然有些人會指出反面的證據了,說到秦始皇那麼凶,為什麼贏了呢?這個我也很難告訴你,歷史因素太複雜了,只能跟你說秦始皇就是贏了的話也不過十幾年,還是沒有了,是不是?所以,老子講的是在一般的情況下,歷史上很多故事,因素非常複雜,不是老子可以統統講得清楚的。他只是告訴你,慈出於人的心裏面最深的願望,每一個人既然有了生命都希望活下去,同時也希望在正常情況下讓別人活下去,所以這種慈帶來勇敢,那你一念之仁慈就可以跟大道相通。我們也覺得,真正的慈愛出現的時候,自我的限制,自我的意識,跟別人之間的隔閡就化解了。到後來佛教講慈悲,老子沒有講悲這個觀念,莊子講悲的很多,悲,可憐,可悲,所以老子講慈,莊子講悲,合起來慈悲,後來就被佛教拿來用。好!我們這一方面,我們就有關慈先談到這裡。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老子問道》10、慈、慈愛對待人與事物(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