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老子問道》8、聖人的表現(傅佩榮)

…分享美好…

向老子問道》8、聖人的表現(傅佩榮) 

我們這一節介紹老子的思想,還是一樣,就他的聖人這個概念作一些說明。因為要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針對聖人這個角色,他有什麼樣的作用,他到底有什麼特色來加以理解。那麼最簡單最直接的,可以凸顯出聖人作為統治者,以及他為什麼要出來統治,看到天下這麼亂,他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思考的背景呢?最好就參考第五十七章。我們講老子的時候,我一再強調他的內容,不是大家都很耳熟能詳的,所以我們還是就他的一個原典,來做一個說明,所以請各位就盡量配合,當然我們在字幕上,也會顯示這些原典。第五十七章說得相當的完整,他說,用正規方法治國,用出奇謀略作戰,用無所事事才可取得天下。這三句話就很有意思了,叫做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治國要用正道,什麼叫正道呢?法律規章非常完備。然後呢?每一個人得到適當的考核的機會,讓賢良之士可以往上走,國家領導階級都是正派人士,這叫做以正治國,但是用兵的時候就要以奇用兵,出奇制勝。否則你治國跟用兵都是用正派,打仗的時候也是用正派,那別人來一個奇擊,突襲,你怎麼辦呢?所以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是可以了解的。但是第三句話最難,以無事取天下,用無所事事才可取得天下,你如果有所作為,而取得天下的話,必定有後遺症。現在民主社會,所謂的政黨競爭,說實在的,那是很辛苦的事情,他永遠在同一個層次上打轉,最後你發現世界各國,很難有哪一國的政黨,他在各方面都很突出。像德國有基督教民主派,雖然稱作基督教民主派,他那些政黨競爭的手段,也不見得符合宗教的要求,因為你一旦陷入政治的漩渦以後,大家都用這種手段,就把大家拉到同一個低的層次了。你如果採取高尚的道德標準,那你競爭什麼?你就很難獲得一種宣傳,媒體的效果。

  再接着,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是根據以下的事實。以下的事實就是我們特別講的,第一個,天下亂了,第二個,聖人要出現了。怎麼亂呢?天下的禁忌多了,人民就愈貧窮。什麼叫禁忌?譬如這裡有一座山,我說這是座神山,山上有神明,老百姓不能去。我說這裡有什麼?不行啊,這邊違背禁忌。禁忌在古代往往是指一些跟迷信有關的,你去的話就會如何如何,人有時候很容易受別人誤導,或者說受騙。譬如我們住在山下,小時候聽老人家說,這個山上有熊,並且還有神仙,他講一句話,有熊並且還有神仙。後來我們長大之後去,真的發現熊了,然後我們同時順便也接受它有神仙,我們看到熊沒看到神仙,但是因為老人家跟我們說,山上有熊,也有神仙,他連在一起講,我們後來聽了這個話記下來了,到山上到去看到熊了,就想到應該也有神仙,事實上熊是有的了,神仙不一定有。通常我們的迷信就從這種方式慢慢地傳下去,他把許多有的沒有的結合在一起,那你接受了一部分,就必須接受另外一部分。所以你要去分辨一個人說的話某一部分是可信的,某一部分不可信的,這不容易。譬如我們現在說,相信誰是權威呢?假設有一個人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哇!他是諾貝爾物理獎。好!他開始說話了,他說宗教都是騙人的。哎!諾貝爾物理獎講的話應該是可信的。那問題是他如果談物理學,我當然相信他,他如果談宗教的話,跟我一樣的愚蠢,你這個諾貝爾什麼獎也沒用,因為你不是研究宗教的,你就跟我一樣的笨,所以沒有任何優勢,所以我們要避免讓一個人的權威,漫無標準的擴延出去。好!他說天下的禁忌多了,人民就貧窮,民間的利器多了,國家就愈混亂。什麼叫民間的利器呢?老百姓私藏了許多刀槍這些。那國家當然亂了,黑幫一出動,那刀槍幾十支,那怎麼辦呢?老百姓怎麼生活?人們的技巧多了,怪事就會增加。一個社會最怕什麼?最怕太多怪事。有時候你看到有些人,在媒體裏面報道真是不可思議,我看過一些。譬如有人專門吃泥土的,每天吃泥土,吃一堆也吃飽了,也能過幾十年,我有時候很難想像,這什麼樣的胃?有些人還可以吃玻璃,玻璃嚼得跟口香糖一樣,這種很奇怪的事情,真是見怪不怪。所以老百姓有技巧的話,怪事就越來越多,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法令定得愈細,盜賊反而變多,你法令定得愈細的話,違反法令的人就多了,小偷進監獄出來變大盜,他到監獄進修了,那這怎麼辦呢?所以到最後,你因為小小的違規,就去判一個人,人有時候許多的災難,是由小事情開始做成的。有時候心裏面就要調節自己,不要因為一時的憤怒,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因為憤怒的力量很大。一個人生氣的時候,美國有部電影我記得是李安拍的,叫什麼電影我也忘了,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就變成巨人,皮膚顏色也變了,《綠巨人豪客》,所以憤怒的力量特別大,所以你要調節憤怒。有本書叫做情商,情緒智商,叫EQ,這本書是從美國翻譯來的,他在開頭扉頁第一句話,就用誰的話?亞里士多德。所以我們就西方的學者不管學任何東西,他最喜歡用的就是哲學家的話,因為他們了解哲學家的份量。他第一頁就說了,亞里士多德說,生氣誰都會,但是什麼時候對什麼人,生氣到什麼程度,這是很難的事情,這是情緒智商。所以一個人的EQ好,不見得代表他不會生氣,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生氣到適當的時候的一種狀況。這其實就是我們《中庸》裏面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有喜怒哀樂很正常,但是你發出來怎麼樣?恰到好處,這叫做和。你要是完全沒有喜怒哀樂,那不是人啊,完全沒有情緒,那怎麼可能?。

  老子把這些說完畢之後,就發現什麼?天下確實很亂啊。人民愈貧窮,國家愈混亂,怪事愈增加,盜賊變多了,這不是天下大亂嗎?那好了,聖人怎麼來呢?聖人就說了。我無所作為,而人民自行發展,我不用做任何事,你越做事,百姓越苦惱,越困擾。第二句,我愛好清靜,而人民自己端正。我愛好清靜,我在上位的人啊,喜歡清靜,最好你們幾個月都沒看到我,不知道我是死是活,只知道有個統治者,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這樣最好,老百姓就變成自己可以端正起來。我無所事事,而人民自然富足,所以老子也贊成人民富足,誰反對你有錢呢?我無所事事不增加稅收。因為我一要做事的話,要蓋長城了,要鑿運河了,交稅,老百姓就是要做工去了,要出錢了,那我無所事事的話,百姓自然就富足了。最後一句,我沒有慾望,而人民自己變得真朴,樸實了。在上位的人有慾望,穿金戴銀的,都是名牌,老百姓看了就效仿,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上頭的人喜歡什麼,底下的人就變本加厲,像這都是類似的情況,因為上行下效。所以孟子說過一句話,很直接,他說,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一個壞人在高的位置上,是把他的邪惡播散於大眾,因為他自己是壞人,做壞事,那老百姓看到之後有樣學樣,對不對?老子四句話,我再念一遍,我念原文: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他希望老百姓自己化,自己正,自己富,自己朴,真的會自己這樣做到嗎?那就要靠聖人了,所以這個聖人的角色,從這段看得出來確實是一個關鍵。所以第五十七章的特色在於說,一方面講天下亂了,是因為你很多複雜的情況,另一方面說聖人出來的話,他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四種做法,造成百姓四種效果非常好。但是歸根結底,就是他的智慧,能夠從道,從整體來看。我們有時候想,為什麼從道來看就這麼有效呢?就會有這麼可愛的結果呢?是因為道是整體。假設我今天有所作為,各位想想看,如果漢武帝懂得道家的話,他要去討伐匈奴嗎?他要去做這個做那個嗎?他會想到說百年千年之後,還是都是一樣?當然他也可能比較消極了。所以為什麼前面的皇帝,行皇老之治就比較消極了,百年千年之後都一樣,那你幹嘛那麼多事呢?還不如天下無事,大家喝喝茶,聊聊天,過得比較自在一點。但是有時候你學道家的話你吃虧,因為匈奴不學道家,他來打你怎麼辦呢?你這邊就只好奮發圖強去對抗。但是在這個裏面就變成是,你被他牽引出來一種意氣,變成意氣之爭,到最後,你跟他同一個層次了,你無法用這種懷柔政策繼續下去,就是你修養還不到一個時候,即使你修養到也不行啊。你說到後面一路下來漢朝靠着和親政策,我把公主嫁到哪裡去,嫁到哪裡去,你皇帝可以有修養,那公主不一定有這個修養,對不對?長在深宮,這個是長大了,叫我嫁到匈奴去,總是一種委屈。那你說,從小在宮中教她們老子,讓她們能夠看透徹,這也不容易,所以人間的事情就是那麼複雜。今天就是出來一個老子的聖人也沒用,因為民智大開,老百姓的智慧已經打開了,不叫智慧了,老百姓的思想已經打通了。今天信息時代,誰能夠讓誰封鎖呢?不可能。所以在信息時代為什麼需要念老莊呢?特別需要?因為信息時代,信息是非常豐富,觀念反而混淆了,信息越多你抓不到真相,不知道哪一句話是真的。那麼有時候你看報紙,看了超過三份以上就不知道昨天發生什麼事,因為每一份寫的都不太一樣。所以至於說電腦的信息的話,網絡上的信息那更多了,那最後你只有怎麼樣呢?讓自己靜下來,安靜下來,你的心才能找到它的路去走,所以在這裡就提到聖人他的表現。那麼如果說我們要看到,老子悟道之後,他既然是一個領導者,他有什麼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呢?剛才是講到效果,接着就要看他的作為,跟一般人怎麼不一樣。

 老子的第十章,提到後面一段,第十章前面也是一種聖人的修行,我要提到的是最後四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什麼叫玄德?我們聽到玄德想到誰呢?想到劉備。劉備不是字玄德嗎?就是從這邊來的,玄德代表是神奇的德。我們一再強調,德就是獲得,聖人是獲得道的啟發了,所以他的作為跟三句話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三句話是道的表現,道是德的一個表現,最深最神奇的德,也是聖人的表現。這三句話什麼意思呢?第一,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我們平常生了一個孩子,就把他據為己有,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代表,讓他不能輸在起跑點上,讓他光宗耀祖。但是這種觀念其實沒有什麼根據的,我們自己也是父母的子女,從前父母也這樣要求我們,最後還不是放棄了?我們現在做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越小,我們希望越大;孩子越大,我們希望越小;孩子獨立了,我們毫無希望了,最後再重複這個步驟,孩子將來做了父母也是一樣,重複這個步驟,那何必呢?你如果學老子,四個字夠了,生而不有,是你把他生育出來,但你並沒有擁有他,所以孩子有他獨立的生命。這跟你製作產品不一樣,我造一張桌子,桌子屬於我的,我可以送給別人,我可以賣給別人,這是我有的,但是子女不是我所有的,你不能夠把他當作自己的替身延長。第二,為而不恃。為,代表你做了某些事情,老子不是說無為嗎?為什麼說為而不恃呢?各位就知道了,老子不是真的無為,他的無為就是無心而為。他只是希望你了解,沒有人可以完全無為。早上起來不吃飯嗎?吃飯能夠不選吃什麼菜嗎?這還是一種為嘛。你完全無為的話,那不是變一個傻瓜了?到任何地方,別人叫你吃什麼,吃什麼,你不能抗拒,不能選擇,那怎麼活呢?但是你重要的是,為而不恃。譬如,我現在辦一個事業,這個事業我辦成了,但是我不要仗恃它,仗恃己力,就是說,這事我辦成了,我就要居功。其實很多時候,你有功勞,但是你不要居功,你一居功的話,別人認為,你已經有功勞,你居功了,好!我們就不談了。所以老子一直強調功成而不居,功成身退是很難的,功成而不居更難,這個事情是我做成的,但是我不居功,因為一件事情要做成,絕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做成的,是許多條件配合形成的一個趨勢才完成的。如果沒有各種條件的配合,你怎麼可能做成任何事呢?所以我們對於功成而不居,這邊提到為而不恃,做成了一件事不要仗恃己力,也不要把它歸為說,是我的功勞。

   最後一句,長而不宰,能夠引導萬物而不加以控制。譬如我當領導,我領導很多人,我不要主宰,不要主導他,這個時代有一個好的風氣,叫做以服務代替領導。譬如說我在領導大家,我用服務的方式,讓大家跟着我走,而不是說我來控制大家,我來發號施令。所以老子的思想,像這樣的觀念,是很符合現代走向自由的社會的需求,盡量讓每一個人發揮他本身的才華。你作為領袖,就是讓適當的人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可以發揮。如果說有什麼困難的話,因為每一個人情況不同,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的時候,又不一樣了。昨天還有一個朋友,他也來聽了,聽完畢跟我說,最近老闆要他升到更高的職位,他非常不願意去。老闆說,你一定可以勝任,我看重你,你一定可以。那他不願意,他如果去的話,別人都會批評他,說你憑什麼陞官,他也知道,他也不願意製造同事關係的緊張。我說,你到這一步再來想來不及了,第一個,你為什麼以前表現傑出?讓老闆發現你比別人好呢?這就是你的問題了。是不是?你以前拚命表現,老闆認為你好,把你提拔上來,那你又不要去,上面得罪老闆,底下別人說你故意不去的如何如何,變成兩邊不討好。我說,你現在到這個地步只有怎麼辦,老闆叫你去,你就去,只是你以後表現不要太好,太好的話,你既然個性不喜歡做大事,做大官,你就不要表現得太好,這樣你可以保護自己,也不會讓很多同事感覺到壓力。因為他正好聽老子的課,我就跟他這樣解釋,他如果聽儒家的課,就有不同的建議,所以你學這種古典的國學,是很有用的,到中年的時候,學習道家特別受用。那麼所以這是在老子裏面,談到聖人他的特色,生而不育,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樣的領導誰不喜歡?他作為領導他不會控制你,他不會管你。老子講得更清楚,聖人要站在老百姓上面,就要先用言語把老百姓抬上來。注意啊,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我要站在老百姓的頭上,要先用話把老百姓抬舉上來,否則我站在老百姓頭上,說話又是大張旗鼓,這個是趾高氣揚的表現,老百姓受不了。因為你地位很高,說話就要謙卑,說話謙卑之後,老百姓不覺得你在壓迫他,不覺得你地位高,盛氣凌人,他不覺得。我在站在老百姓前面就要以身後之,這就是標準的用服務代替領導。我要在你們前面,我就要用身體,我來做事,在你們後面幫忙,兩句話搞定了,欲上民,以言下之;欲先民,以身後之。先跟後,上跟下,有人說這是策略了,這個聖人是不是太深沉這些了,那你設法做到沒有痕迹,你要練習自己做得很自然,你不能做得很特別,說我現在高高在上,我是領導,那各位都是,你開始捧他們了,大家聽了就知道你是故意說的,有時候這個是修鍊的過程,就在於讓你這些事情做得無跡可尋,羚羊掛角,所以這就是一種心態。因為從整體來看的話,誰先誰後,誰上誰下,做官常常有這種情況,開始你是我的部下,後面發展得快,變成我的頂頭上司都有,很多這種例子,以前是部下了,幾年之後變成上司了,那怎麼辦?那你還是要尊重別人,領導的身份。但是你也不用特別難過,他做你上司或者換一個人做你的上司,基本上有什麼差別呢?每一個人都有上司,每一個人都有屬下,你為什麼認定說,就是他不能當我上司,因為他以前做過我屬下,有這種事嗎?對不對?那你換一個做過別人屬下的人來當你上司,你就開心了嗎?這代表你自我執着太強了,就要化解。我也知道這是很難做到,但是老子就是一定要告訴你,你要悟道的話就會有這樣的表現。

   第二個,我們說老子常常談到無為,我們就直接說了,無為是什麼?無所作為嗎?是的,但是同時也是無心而為。說到無心而為,恐怕更適合老子的意思。有一次我看一篇報道,談到日本有一群精神醫生,就是心理醫生,他們研究老子之後發現無為兩個字,他們懂了,就用無為來治療心理疾病,叫做抑鬱症,結果效果非常好,你看了這樣的介紹會覺得很感動,他們也承認老子的啟發。我再說一遍,一群日本醫生研究老子,體驗到了無為,叫無心而為,就用這個方法來治療抑鬱症。怎麼治療呢?我們先講我們怎麼對待抑鬱症的病患吧。我們自己有老子的傳統反而沒用到,假設一個朋友患了抑鬱症,住在醫院裏休養,今天正好周末,去看他,帶了鮮花水果,很慎重地去看他,進了病房第一句話就問,有沒好一點啊?當然沒有。第二句話呢?不要想太多了。我就是會想那麼多。第三句話呢?看開一點吧。我就是看不開。你這種問話的方式,他的病越來越沉重,他休息了五天,稍微恢復一點,一到周末,家人親戚朋友都跑去加重病情,他永遠出不了院的,所有我們這些朋友患了抑鬱症很少有出院的,長期待着。我現在就講一下日本人怎麼做,日本醫生學會無為之後,就跟病人講好,我們要做實驗了,一到周末有朋友來探病,先停下來,先跟你講規則,帶着你要看的雜誌或者報紙,到裏面去,進了病房,說一聲Hello之後就不要說任何話了,絕不主動說任何話,除非病人問你問題,病人不問你問題,你絕對不要主動說話,因為一般人說話都帶有目的性。什麼叫目的性呢?我們平常說話怎麼可能沒有目的性?一見面就問,你今天好嗎?這就有目的性了,想知道你好不好,希望你變好一點。這種目的性它也帶有攻擊力,見面說最近怎麼樣?還沒就業?最近發財沒有?這種話都是有目的,給別人帶來一種壓力,期許也是壓力。我看到年輕的學生,我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說話,有時候見到學生說,最近在念什麼書?一臉愕然就立刻跑掉,他就覺得什麼都做,就是沒念書。但是當老師見了學生,除了問他有沒有念書之外,還能問什麼呢?有一次我在校園裡,一個學生上過我課,隔了一年了,見到我很高興,說老師,你還記得我嗎?我每一次上課三百多個學生,我怎麼會記得你的名字呢?看樣子有點像,我就記得了,但是名字我肯定記不得。他很高興,說老師你還記得我嗎?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想到我既然教哲學,我就跟他說,我記不記得你沒什麼關係,你還記得你自己嗎?他聽了嚇一跳,跟這個哲學老師講話很辛苦的。你還記得你自己嗎?他一聽這種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顯然不是表面的問題,我當然記得我是誰啊,但是你還記得你自己嗎?是說你有沒有覺悟呢,學生就跑掉了,所以後來看到學生,都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我們一般人講話就是帶有目的性,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說話,讓病人問你問題,他問什麼你答什麼,你絕對不要多說半個字。結果呢?每一個人到了病房之後,說聲Hello,坐下來就自己看報紙,看雜誌。病人開始覺得奇怪,怎麼沒有人理我,我本來很緊張的,怎麼沒有人問我問題呀。久而久之,坐三個小時也沒說話,病人就覺得說,你在的時候跟你不在的時候一樣,那等你走了之後,他覺得你不在的時候跟你在的時候一樣,這就是目的。說病人感覺你不在的時候跟你在的時候一樣,一直有人在陪伴他,但是沒有人給他壓力,這就是他們所希望知道的效果。每一個人都這樣做,一到周末十幾個人來看病人,病人想,奇怪,怎麼沒有人跟我講話,沒有人給我壓力,他慢慢就習慣了,覺得很自在,任何在他旁邊都不會問他問題,他就慢慢恢復了一種能力,可以跟別人一般交往,半年之後,很多人就痊癒了,可以出院了。老子,日本就公開感謝老子,他們也很誠實,因為你不講老子也不行啊,我們現在問日本人你用什麼方法?無為。這無為是誰說的?老子。所以老子的無為是無心而為。什麼叫心?心就是刻意的目的。就是你為還要是為,上班還是要上班,但是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要不然的話,你說我今天上班坐在辦公室裏面,老闆看我坐着發獃,老闆問我說你在幹嘛,我說我在無為,無所作為,那肯定是要開除的,你還是要認真的做,但是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講最簡單的例子吧,你認真做事,業績怎麼樣你不要放在心上。你說我現在做事,看着業績,要比去年漲百分之十,提升多少多少,那我壓力很大,工作沒做完,壓力就大了,那沒有人受得了?久而久之,一定得精神官能症。所以你可以做你該做的事,但是不要刻意一定要如何。譬如我現在上課,我認真地上課,效果好不好,我實在是管不了那麼多,將來有些人看了說,哎呀!這課上得很差勁,上得不好,那也沒辦法,合則來,不合則去,大家有緣,就可以談一談。

  所以你做任何事,你只有儘力而做,至於說結果怎麼樣,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這話在儒家來說可以通,道家也是一樣,就是無心而為,不要有刻意的目的,但是你還是做你該做的事。這樣一來的話,老子就,聖人就不會有太大複雜的問題。我們如果看老子的時候就發現,他也用到不得已三個字,不得已三個字,我們將來講莊子的時候,會再做詳細的說明,老子裏面只有三處出現不得已,這三個不得已我們可以看一下。因為聖人不可能說,悟道之後就立刻天下太平,天下那麼容易治理的話,根本就不需要他了。哪三處呢?我們可以看到,在二十九,三十,三十一,這三章,連續三出現不得已,然後就沒有了,前面沒有,後面也沒有,就中間三章出現不得已。不得已這三章,事實上,第二十九章的不得已,並不是我們所謂的不得已,但是這三章都跟這什麼?好象競爭有關係。我們看到第一個不得已,第二十九章,第一個不得已是怎麼樣呢?是不能達到目的。他的原文是說,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為,我看他是不能達到目的了,天下是一個神妙之物,對他不可以有為,不可以控制,有為就會落敗,控制就會失去。所以,這是老子對於天下代表什麼,人的社會,人間,你不可以有為,有為就會落敗,控制就會失去。當然我們要強調的是第一句話,不能達到目的,所以這是第一個不得已,跟我們一般所謂的無可奈何不相關,它是不能達到目的,所以把這個排除。接着再看第三十章,這就是標準的說法,老子的不得已跟莊子的不一樣,莊子的不得已增加了一些什麼?增加了一些隨順的智慧。老子的不得已,是一種客觀的情況,真的讓你必須採取某些行為,你不能不行動的。我們看三十章,這兩章講的都跟戰爭有關,代表戰爭有時候也是一個無奈的事情。但是戰爭應該怎麼做呢?老子有什麼樣的建議呢?我們看一下,我們看第三十章。他說,用道來輔助國君的人,不會靠兵力在天下逞強,打仗這種事總會得到報應,軍隊所過之處,長滿了荊棘,大戰之後,必定出現荒年。這個都是當時亂世的描寫,善於用兵的人,只求達成目的,而不靠兵力來逞強,達成目的,卻不自負。第一個,達成目的不要自負。第二個,達到目的卻不誇耀,打仗這種事情,打贏了也不要誇耀。達成目的,卻不驕傲,同樣的,最重要的是底下這一句,達成目的,卻處於不得已三個字,就是今天形勢走到一條路,非要讓你做這件事不可,那你做成的話是出於不得已,做成之後不要驕傲,不要逞強,不要誇耀,不要自負。你看最後一句,達成目的卻不逞強,所以連續一二三四五,五個達成目的,叫做果,結果的果。很多事情,有了結果,但是,說實在的,你不要以結果來自豪,好象是我本來就為了這個結果我才做這事的,尤其是打仗這種事,並且關鍵在於中間那個不得已,達成目的,卻處於不得已。所以老子的不得已,確實是條件成熟了,他沒有選擇餘地,逼着我要還手,那這個時候,你還手了,也是記得不要誇耀,不要逞強,不要自負,不要驕傲這些,代表你不以這個來得意的話,你就不會在乎這個事情,它對你所構成的牽制就有限。最後一句,事物壯大了,就會趨於衰老,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很快就會消失。因為達成目的代表你造成一種結果,所以很多時候,最危險的時候就是你戰勝的時候。多少戰勝的國家,在戰勝之後反而陷入危機,表面戰勝了,事實上國家內部的建設出現問題了,內部動亂開始了。所以有時候最危險的並不是那種你知道的危險,你不知道的危險反而是危險,所以你就要經常保持那種警惕狀態。

   我們前面談過,老子的聖人怎麼修行的?隨時警惕。為什麼?就是要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困擾。我們再看第三十一章,也是一樣跟這個戰爭有關,這幾章正好代表老子的戰爭觀,武力是不吉利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悟道的人不接納它,君子平時重視左方,使用武力時就重視右方。武力是不吉利的東西,再說一次,不是君子的工具,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來了,不得已要使用它。所以老了全書八十一章只有兩個地方,第三十,三十一談到不得已,兩個地方都跟戰爭有關。代表當時這個情況,老子並不是完全避開世間的,他也知道各國在爭強鬥勝的時候,你必須有某種立場。但是戰爭這種事情,所以後來《孫子兵法》,就是最聰明的是什麼?用謀略。用外交手段,你不要到攻城的階段,到打仗要去攻城的時候那就很累了,我們死傷三成,你們死傷五成,死傷都很大的。所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謀略,用外交手段,避開這個直接的戰爭,在老子來說的話也認為是如此,因為戰爭實在是不得已的手段。那麼接着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的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歡殺人。這話講得多明白,勝利的不要得意,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我們還記得孟子嗎?當梁襄王問他說,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不喜歡殺的人就可以統一天下,這跟老子的基本立場也若合符節,代表這些哲學看法其實都類似的,對於這種殺人,戰爭的事情,非常謹慎,能免則免,因為這個下來之後人命關天。我們也是人啊,如果殺人在某個情況下被允許的話,我們是人,我們也可能被其他人所殺,那不是一種完全的毀滅嘛?所以在儒家跟道家也好,都是尊重人的生命的。再看最後,吉慶的事是以左方為上,凶喪的事以右方為上,副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這是說作戰要以喪禮來處置,殺人眾多,要以悲哀的心情來看待,戰勝要以喪禮來處置。

  一般講左跟右,為什麼說平常呢?重視左方使用武力。重視右方呢?古時候有一種觀念,認為左陽右陰。我們講左右,先說左再說右,就是左陽是代表生,右陰是代表死,所以戰爭是以右邊為主,是因為右邊代表他要殺了,就好象春天代表生,秋天代表殺,一樣的情況。那麼這兩章,只有這兩章提到什麼?不得已。所以這就說明他的聖人,他不是完全超離世間的,他也活在人的世界上,也不能避開時代的各種困難,各種狀況。但是對於這處嚴肅的情況,像戰爭,他是特別去注意到防備的,所以他說不得已的話,就一定要怎麼樣?不可以太囂張。打贏了也不可以驕傲,不得已的話,戰勝的話以喪禮處之。這個誰做得到呢?你看歷代的這些大將軍作戰回來,皇帝都出城來迎接的都有,大將軍西往東征回來了,不得了,都是戰勝了就好,不管別人死多少人,他不知道說,這個戰勝會引起多少仇恨,世世代代下去。我們看過一個報道,他說,在元朝的時候,曾經好幾次去攻打日本,打日本的時候碰到颱風,想不到颱風還有這種效果。日本人就很得意,說天助我也,說你看,你們來侵略我們,颱風把你們給打跑了,那你元朝也沒辦法呀,因為你是那麼遠去打人家,本來就很辛苦了。但是,他們沒事的時候就認為天助,上天幫助,事實上颱風如果是你日本人可以去安排的話,那什麼叫做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呢?你們是善人嗎?什麼叫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呢?它是正好碰巧,怎麼可能說正好會的安排呢?像這種是怎麼樣呢?漢朝那種讖緯之學,天道什麼事情發生,人間發生什麼事,把它附會起來的,不值得多談。老子他提到的聖人有一個特色,他說話的時候,正面的言論說得像反面一樣。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講正面的話,譬如最簡單的就是看最後一章。我們念書喜歡有始有終,第一章大家都會背,最後一章也要熟悉一點,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章前面三段話,就是正言若反,正面的言論說得像反面一樣,我們聽聽看,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他說,實在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實在。一個人跟你講實在的話,老老實實的,他沒有加油添醋,不動聽。但是,動聽的話不實在,這個人講話真是好聽,聽了半天很多都是假的,他自己想出來的,都是裝飾的,這是第一句。第二句,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這一來就糟糕了,我們很善良就不能學習辯論技術嗎?這個是,所以這邊翻巧辯,其實也可以翻譯成好辯,一個善良的人不大願意多辯論,事情說清楚就好了,說不清楚的話,還要再辯論,那就沒完沒了。我們下次談到莊子的時候各位就會發現,莊子的辯論沒有人辯得過,但他正好有個朋友惠施,最喜歡辯論了,跟他是屢戰屢敗。惠施跟莊子辯論從來沒有贏過,但他還是要辯,總想找機會勝過莊子,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呢?莊子是道家,惠施是名家,這兩個家一列出來就不可能了。什麼叫名家呢?名家是搞語言的,邏輯的,搞思辯的。我專搞邏輯,專搞語言的話,完全沒有碰到形而上學,那你辯論辯到最後一定沒得談。你只是用語言技巧而已,莊子是道家,有形而上學,有形而上學之後,他看你的這個辯論技巧是相對的,很容易從裏面找到漏洞,我們將來談莊子就會談到這一段了。

  接着了解的人賣弄廣博,賣弄廣博的人不了解。像這句話我們有時候念起來很尷尬,你看原文,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他後來在別的地方還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了解的人不說話,說話的人不了解。所以我們講道家老子,心裏面常常覺得慚愧,違背老子的原則,我們說了半天老子,老子就說,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那我們說了半天,代表我們不知道,那怎麼辦呢?各位沒有說話,反而知道了,這也是很奇怪的一種想法。這叫做什麼,正言若反,就是說正面的言論說得像反話一樣,他就是用辯證法,讓你說你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象是兩種性質互相排斥,這只是一個例子,還有很多例子。那麼譬如說,聖人要讓老百姓了解嗎?他要讓老百姓了解,就要讓老百姓變得愚笨。那麼這一方面來說的話,老子就提到,我們找一個例子來說。我們看六十五章好了,因為老子很多原文,值得我們反覆地去思考,老子六十五章,他提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這句話就被當作愚民主義的一個證據了。他說,從前善於推行道的人,不是用道來教人民聰明,而是用道來教人民愚昧。為什麼?真正的聰明叫做分辨得很細,分辨得很細的話,代表你忽略了整體。真正的道是整體,從整體來看的時候,你分辨得很細是白分了,沒有必要像這樣分,分了半天它還有大的地方相同的。所以莊子後來就說什麼?他說自其同者視之,這是天下,只不過什麼?都是一樣的。從他異者視之,肝膽就跟楚越一樣。我從你不同地方來看的話,肝膽,人的肝跟膽是連在一起的呀,平常有時候根本我們一般人也分不出來在哪裡,叫肝膽相照。但是,如果你從它的區別來看的時候,肝膽的差別就像楚國越國的差別那麼大,等於是你要挑它的毛病,說他們不同。相反的,你說它們相同的話,天下是一個整體,所以這都是從老子思想演變出來的。我們再來看他這段所說的,看怎麼樣是人們很難治理,人們很難治理,是因為智巧太多,用智巧來治理國家的話,是國家的災禍,不以智巧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氣,認識了這兩者,就是明白了法則,總是處於明白法則的狀態,就稱為神奇的德。玄德又出現了,所以玄德是神奇的德。還記得老子《道德經》的德,就是道給萬物一種德,德代表萬物的本性跟它的稟賦,自然的狀態,所以自然狀態的表現,就是讓你不要去造作。我們一直強調不要有心而為,有心就是造作,我們先設定一個目標,一定要達成,很多人就要問了,在人的世界怎麼可能無心呢?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錄象帶的節目呢?像這個都是要提的問題。在老子裏面的話,不容易找到答案,在莊子裏面比較容易,因為莊子的不得已跟老子的不得已不太一樣,莊子的不得已是說,當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你就順其自然。我們今天做這樣的一種學習的課程的資料,也是一個不得已,因為條件成熟了,你就順其自然,因為很多人有這樣的興趣,所以我們就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做完畢之後有什麼結果,這個並不重要。如果我現在設計說,將來做完畢之後,一定要賣個多少套,那這樣的話就變成有壓力了,反而變成沒有了解老子。所以我們講孔孟老莊一路下來,當然是要在我們的作為裏面,把儒家道家的精華都實現出來,這是不容易。儒家叫你入世,教你責任感,道家叫你放開,所以你這兩個怎麼協調呢?通常我們在生命裏面年輕的時候比較容易學儒家,中年之後學道家,上班的時候學儒家,下班之後學道家,至少放假的時候可以學道家,我們到各地去旅遊的時候,還像儒家一樣的到處學習,那就很辛苦了。到處旅遊的時候,就跟天地大自然結合在一起,萬物靜觀皆自得,就是很容易去欣賞。並且想到老子的話,不要跑太遠,跑得太遠,知道的越少,跑得近一點的話,至少可以怎麼樣呢?看得少,但是看得深刻。我後來想到一個我在荷蘭教書的事,我在荷蘭的時候,因為荷蘭有很多美術館,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美術館二十六座,現在大概又增加了。各位想想看,一個城市就有二十六座美術館,那老百姓平常當然可以去了,你每一次去的時候都會發現,他們在從事什麼?小學教學活動。幾乎每一個美術館,在上午的時候,都會有老師帶着一群學生來參觀,有人專門跟他講解,讓小朋友從小開始習慣參觀美術館,參觀博物館。這是很好的教育,你這個教育成的話,小孩長大之後他有空就參觀各國的美術館,這很好的休閑活動。有一天,我有三個小時,我就到了一家美術館,一看,今天展出六十幅世界名畫,我當然很興奮了。各位幫我算一下,三小時看六十幅美術作品,看一幅多少時間?三小時是一百八十分鐘,那你有六十幅美術作品,只有三分鐘。各位想想看,三分鐘讓你看一幅世界名畫,你看到什麼?三分鐘一到換一幅,三分鐘一到換一幅,全部看完畢之後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很多顏色混在一起,多反而是少,老子說的,多則少,你看得太多了,反而什麼都沒看到。另外一次,我又到了美術館,也是有三個小時,興沖沖地跑進去,最後發現,今天展出一幅畫。我有三個小時,我就認真地看一幅畫,看了三個小時,看懂了,從今以後在任何地方看到這幅畫,我都可以講得很詳細。少則多,多則惑,少就是多,多就造成迷惑,這就是老子的智慧。所以你說三小時看一幅畫,肯定看得很透徹,真的了解了一幅畫,絕對勝過你走馬觀花看六十幅畫,最後只有眼花繚亂,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這個跟我們學習有關係,所以老子只有五千言,你真的去研究的時候,超過別的書十萬字。歷史上解釋老子的書何止幾十萬字,最重要的是老子的原典,那一句話你看到什麼,你想到什麼,你從裏面可以覺悟什麼,你把每一句話都想清楚,在自己生命裏面加以實踐,就改變生命了,生命就不一樣了,所以每天只念一句話就夠了。印度有很多人喜歡念他們的《泰戈爾詩集》,自己的人念自己的,這個是諾貝爾獎得主的詩集也很合理。他們講一句話,每天早上起來念一行泰戈爾的詩,就覺得人生充滿快樂。印度很苦啊,你就要問,印度人這麼苦憑什麼可以活下去?就在這裡,每天早上念一行泰戈爾的詩。我們中國人可以念的更多,如果你覺得念孔孟,上班有壓力,念老莊啊,每天早上起來,老子念一章,保證今天上班,心情很超脫,做事沒壓力,看到每一個人都從整體來看,都可以欣賞,這就是道家的精彩。所以在老子提到聖人的表現,我們這邊特別提到怎麼悟道的,他有修鍊的過程,他怎麼樣無為,無心而為,他使用語言的奧妙,像正言若反,還有很多了,我們就講一句好了。譬如說大方無隅,最大的方沒有角落。一般講方是四個角,但是真正的方是沒有角落的,有角落的都是小的方,它不是大的方。至於說大器晚成我們常常看到,大白若辱,最大的白好象有點黑色,因為你完全是白的話,太亮眼的話,我們看,你為什麼知道天空是藍色的呢?因為有白雲。如果沒有白雲,你看藍色你看不清楚,白雲襯托起來。你說,月亮什麼時候最美呢?在水中的倒映最美。你看天上的月亮美嗎?水中的倒映加上水的那個清明,一反照出來,特別美。像這個都是老子能夠從兩面來看,任何東西都會變到它另外一端,對照起來看的時候,它本身才能夠凸顯出來。同樣的,我們也是一樣,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你說採取什麼態度,剛柔並濟,寬猛相濟,這些話,在老子裏面希望你能夠用到最後只希望什麼?你保持一種旺盛的,但是不逼別人的一種生命力,光而不耀,不斷地可以敝而新成,讓舊的變新的,不斷地往前走。那麼我們接着,下一節,我們再來談聖人有什麼樣的示範可以供我們參考,這一節就到這裡告一段落。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老子問道》8、聖人的表現(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