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節介紹老子的思想,是他最重要的一個關鍵的概念,叫做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他對道的看法,當然是最重要的了。我們如果說了解了這個概念的話,對於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裡面,受道家影響的部分,就會有一種特別的領悟。要了解老子的道,我們靠這樣的敘述,恐怕很困難,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去針對老子提供的原文材料做個說明。那我們道要參考的材料,有關道的部分,我們只挑出兩章來說,但事實上有六章跟道關係最密切。我先把這幾章說出來,因為要相信每一個人手上都有《老子》這本書對照來看。老子裡面關於道,最重要的是以下幾章: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四十二章,一、四、十四、二一、二五、四二,這六章是非常關鍵的,對道集中地加以描述。那麼,我們如果說要問哪一章是最關鍵,最直接的,那當然是第二十五章了。所以老子的第二十五章,是專門講這個道是怎麼來的,也就是說道這個概念,它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老子把它稱作道呢?我們先一般的分析一下,古代的道這個字。道就是路,代表途徑,任何東西的存在跟發展,都有它的途徑。所以花,昆蟲其他的動物,包括太陽、月亮,每一樣東西的存在跟發展都有它的途徑。因為存在跟發展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它存在嗎?第二個,它如何發展?發展需要在時間裡面,在時間裡面展開的話,需要有路可走,到現在很多人還是用這樣的詞,譬如說花有花道,茶有茶道,有一種途徑跟方法,讓你把花跟茶,它能夠存在的特色表現出來。那麼我們如果講到道,這個作為途徑來看的時候,它也牽涉到規律,因為你發展到最後有固定的規律,像宇宙的發展,春夏秋冬就變成規律了。那麼在根本上來說的話,它是指存在來說,宇宙萬物如果沒有存在,怎麼會有規律呢?沒有花怎麼會有花道呢?沒有茶怎麼談茶道呢?所以這個道本身作為規律,作為途徑最後都要還原到那有沒有什麼叫道的東西。所以老子第二十五章就專門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象了,這一章一定是非常的特別。
那麼各位不妨打開《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會發現一段話,我先簡單念一遍,有物渾成,先天地生。這八個字,這是一開頭八個字。渾這個字,很特別,有一樣渾然一體的東西,渾代表還沒有區分。所以有時候你看中文的時候,反而會覺得這個字有什麼意思,你看不出來,你如果從西方的角度來看的時候,渾這個字代表尚未區分,沒有區分就不能分別,沒有分別就沒有個別的東西存在,它是渾然一體。好象你朦朦朧朧看到渾成一片,你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只知道有東西,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你一說它是什麼東西,它就有區分。所以這是西方哲學家像黑格爾,黑格爾說肯定就是否定,為什麼說肯定就是否定呢?當我說,這是一張桌子這是肯定,就代表我否定了它不是別的東西,所以肯定就是否定。當我還沒有說這是什麼東西的時候呢,它有無限的可能性,它可以是桌子,可以是椅子,因為一塊木頭造的東西,可以是門可以是窗可以是牆壁。但是我一說這是桌子它就不能是椅子,不能是牆壁,不能是門窗,這叫做肯定就是否定,你沒有肯定之前的話,它是渾成一體的,好象是渾渾沌沌。所以在莊子裡面提到渾沌的故事,就是渾沌本來是在中央的,它的北方南方都有帝,帝就是皇帝,代表它的統治者,常常在中間這邊遊玩,渾沌對他們都很好,我們講渾沌千萬不要想到我們吃的混飩。後來,上下北方南方的皇帝想報答渾沌,說這個渾沌好可憐啊,你眼睛沒有,耳朵也沒有,就是沒有七竅,他說一般人需要七竅才可以看,才能夠聽,才能夠呼吸,才能夠吃飯,結果他們就商量,幫渾沌開竅,七天開了七竅,七竅開渾沌就死了。這在莊子裡面這是寓言,說明一旦區分之後,就很難再回到原始的狀態,原始的狀態是尚未區分的時候,代表一種和諧。現在心理學家,有時候描寫人的困難,就說很多人的痛苦,來自於離開母體子宮之後,他一生都在尋拭重新回到母體,合二為一。但是他後面所尋找的母體,不再是以前的母親,而是在這個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個歸宿,讓他可以安定下來,感覺到在這裡一切都很好,不再有任何需要,不再有任何慾望,也不再有任何欠缺。所以我們在這邊就要思考了,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先天地生四個字,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比天地還早,所以有些人把道等同於天地,等同於萬物,是不能成立的,在老子看起來,道是天地之前就存在的。我們就要問了,天地對人來說,它是萬物產生的一個場所,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才有萬物生存發展的空間,那麼人類當然在萬物裡面了。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問一個問題了,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着這個東西,怎麼去理解它呢?這時候就要靠一個西方哲學的概念了,我是盡量不用西方哲學,但是因為西方的學者對於宇宙本體的研究,跟老子的心得有很多地方的類似,西方用一個詞來描寫,叫做自因,自己的自,原因的因,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原因。
各位想想看,我們所見的一切,包括我們旁邊的朋友,我們所見的東西都是他因。他因就是說,這朵花是別的花的種子使它開的,這個桌子是別的樹提供的木材,你才能造成桌子。我們所見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一個原因造成的結果,它本身不可能做自己的原因。我們人類也是一樣,都是父母所生,但你再問,父母呢?父母是父母的父母所生,你不能問到最後,說那最後怎麼辦呢?最後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猴子變的,但是我們又覺得這不太像,猴子現在怎麼沒有繼續變呢?為什麼偏偏我們的祖先就變了呢?第二個是說,推到最後的話呢?只好推到一個上帝了。推到上帝的時候不能再問了,你說上帝是誰造的?不能再問。我記得我女兒小時候,念一個基督教辦的幼稚園,經常聽老師講聖經故事,三歲多就回家說,老師說世界是上帝造的。她就問我了,她說那上帝是誰造的?你看,三歲的小朋友都知道問了。上帝是誰造的?我跟她說這個問題太複雜,你長大就懂了,長大之後也沒懂。一直到小學五年級,有一天回家很生氣,說我今天才發現你以前騙我。我說怎麼騙你呢?她說以前我問你人是不是上帝造的,你說是啊,我今天才知道人是猴子變的,他們在小學五年級看那個生物百科全書,看到猴子慢慢站起來變成人,事實上這是達爾文的假設,從來沒有證實過。達爾文也承認為是假設,他無法去找到演變的每一個環節。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的是什麼問題呢?上帝的定義,就是他只能夠創造萬物,本身不能被造,本身不能被造就是上帝的定義。你說這個定義不公平,那你不公平也沒辦法,你總要推到最後,有一樣東西不能被造,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凡是被造之物原因是在外,我被造了,原因是父母親,父母在外。那麼所有的東西都是外面的原因造成的,叫做他因,別的東西是我的原因,只有一樣東西是自因的。你現在說,假設宇宙萬物沒有自因,沒有任何東西自己是自己的原因,那宇宙萬物怎麼可能出現呢?所以中國古人怎麼推呢?推到天,天生烝民,天作高山。你讀《詩經》就發現,他用天來作為最後一個自因,沒有人問天怎麼來的,你問天怎麼來的,別人會說奇怪,這怎麼問呢?天怎麼來的?天就是本來就自己有的,這就是答案。我們如果對這個答案不滿意的話,那怎麼辦呢?沒有別的辦法。所以在思考老子的道的時候,道代替天,道本身是自因的,自因的東西一定是永遠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因為它不存在的話,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它怎麼出現呢?所以如果一樣東西是自己的原因,它一定是永恆的,這就是西方學者研究這類的問題最後的答案,就是宇宙萬物裡面一定有一樣東西是自因的,它來創造萬物。
那你看老子講的像不像呢?有物渾成,有一樣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接着就要描寫這樣東西了。說它怎麼樣呢?寂兮寥兮。寂兮寥兮代表寂靜無聲,空虛無形,你聽不到,你也看不到。但是底下兩句話就重要了,叫做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這兩句話充分說明老子的智慧。什麼叫獨立而不改呢?它獨立長存而不改變,能夠永遠不改變,那一定是永遠存在。宇宙萬物的消失,像人的生命,萬物也好,慢慢消失,都因為在改變,你只要改變,就慢慢消失了,不可能說改變之後不消失的。莊子裡面講一個故事,他說,有一條河,河水一直非常多,它為什麼沒有消失呢?因為風吹過來,太陽曬下去,河水慢慢消失,它之所以能夠保持這麼多水,是因為有一個源頭,我們現在叫源頭活水。有源頭的話,你後面再怎麼太陽曬,風再怎麼吹,它一直有源泉滾滾而來,如果沒有那個源頭的話,這條河流很快就變成河床了,幹掉了。所以,老子提到說道,獨立而不改,不要小看這五個字,獨立長存而不改變,不要小看這五個字,獨立而不改這五個字,就說明道是永恆的,沒有任何改變,沒有任何改變的話,它就符合我們所謂的自因的條件。第二個,周行而不殆,叫做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循環運行什麼意思呢?我們叫迴旋,到處都有道,但是它不會停下來。所以這叫做普遍性,任何地方都有道,道的循環,迴旋,是瀰漫在任何地方的。這就說明道的特色,它能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永遠長存,沒有任何減少,也沒有任何地方它無法去照顧到的。這叫做什麼名字呢?它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可以為天下母。所以這簡單的一段話裡面,第一個談到天地,第二個談到天下。天地跟天下不一樣,天下包括萬物,天地的話指自然界的最根本的天跟地,所以這個道在天地之先就存在了,它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從它這邊過來的,從這簡單一段話就知道老子的道,確實是一個形而上的一個道體,道體就是道的本體,也就是道的本身,是一個絕對的究竟的真實。我們很難想象,在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一套思想,你西方哲學念的再多,看到老子這段話都很驚訝。因為西方哲學家個個都在問,宇宙最初是什麼,怎麼來的,你如果不講哲學,只講科學,很抱歉,宇宙有大爆炸,大霹靂。但是大霹靂怎麼來的?也沒有人知道。最後還有結束,來回即使是兩百多億年,也是有開始有結束。我們也知道,兩百多億年之前,兩百多億年之後,聽起來很長久,但是只要你算得出來講出一個時間,幾百億年都是時間過程,最後都是會消失的,你就必須找一個理由,那它既然會消失,它憑什麼出現呢?所以在研究這個老子的時候,這段話可以說是關鍵。
它後面接着怎麼說,後面接著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作道。來了,原來道這個字是老子勉強說的,並不是說一開頭就有一個道,大家就認識它,沒有。一開頭,那個道根本是你無法用眼睛掌握的,無法用耳朵去聽的,那個道它是你現在看到的萬物最根源的一個來源,這叫做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所以這段話可以說是非常清楚說明了這個道理。那麼,宇宙萬物從道而來,最後再回到道裡面去,老子想要的是這個。既然從道而來,不可能離開道就不見了,能夠離開道的只有誰呢?只有人類。人類離開道,是因為他的認知走錯方向。我們已經談過,認知的三個層次,那麼我們將來講德的時候呢?會再進一步討論人的認知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你要念老子的話,首先就要看他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一段話已經把天地萬物的根源歸之於道這個名稱,這個道的名稱是勉強的,老子也不知道它什麼名字,勉強叫它做道吧。所以我們今天,研究這個老子的思想的時候,我們一說道,很抱歉,你說得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就回到第一章了,道可道,非常道,從此而來。但你講完第一句之後,就要講第二句了,名,可名,非常名,因為你不給它取一個名字叫道的話,我們怎麼討論呢?討論的時候無從下手。但是,你討論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我們所說的道並不是道本身,道本身是不能說的,它是包含一切的整體。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說在這個地方,顯示他在人類哲學上的高度,這也是為什麼西方當代的重要哲學家海德格爾,對老子特別推崇。我簡單介紹一下海德格爾,他的年代在1889到1976,海德格爾是德國的哲學家,很多人只知道薩特,不知道海德格爾,這很可惜,因為海德格爾的思想是更為完整的,他是存在主義的代表。所謂的存在主義就是要強調存在這兩個字,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存在主義在西方來說的話,是很特別的一個學派,因為西方的哲學,從中世紀以後,就走入一種思辯系統,思考辯論這樣一個系統。從近代以來,從笛卡爾一直到康德,到黑格爾,都是偏向唯心論,就是以你人的理性來作為了解萬物的基礎。因為萬物本身沒有意義問題,只有人類才能思考能力,也就有意義問題,所以這個意義問題出來之後,誰能給它答案呢?還是人類的思想,所以這叫做偏向唯心論。那麼到了存在主義就把焦點轉到我的生命有什麼特色,我是團體中的一份子,或者我的生命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所以就把存在兩個字規定為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
那麼像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叫做《存在與時間》,他用時間這兩個字來切入存在。什麼叫時間呢?因為只有人類才有時間意識。人類之外其他生物對時間沒有什麼感覺,他不會覺得我已老了,我已經沒有機會了,其他動物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沒有思考能力。那人類的話,他的意識,每一時每刻每一剎那,都在問自己,我現在在做什麼,我現在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我現在在選擇成為我自己。所以存在主義裡面像海德格爾思想就很強調,要做你自己,但是做你自己,是做別人眼中的你呢?還是你自己心目中所要的你?所以最後還是一樣,你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嗎?所以存在主義這些思考的模式,對現代人來說很有啟發性,原因在這裡。因為以前比較喜歡談思辯,思考辯論,談一談知識理論,談一談形而上學,而存在主義對人的生命特質,個別人的特質要加以掌握,他所謂的存在是個人的存在,而不是普遍的存在,所以海德格爾這位大哲學家,晚年的時候在德國,他碰到一位中國學者,叫做蕭師毅教授。那這位中國學者在德國做什麼工作呢?他主編中文的百科全書。他負責找資料,有一天兩個人碰到面了,海德格爾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直在念老子的《道德經》,各種翻譯本,《道德經》的翻譯很多,聽說僅次於《聖經》,超過一百種以上,不同的翻譯。但是不同的翻譯,再怎麼看,很多地方還是翻不出來,道就是道,你再怎麼翻還是道,那怎麼辦呢?所以海德格爾讀了很多翻譯本之後還不滿意,他覺得自己很了解老子,但是所有的翻譯都沒有寫出老子真正的思想。所以他碰到一位中國學者就商量,我們一起合作來翻譯老子,約好了每星期見一面。這位中國學者也很有個性,他跟海德格爾討論老子,討論了八章就吵架了,吵架的時候,他跟海德格爾說,他說,這句話不是你說的意思,他說你不懂中文,這句話你弄錯了。海德格爾說,你雖然懂中文,但是你不懂老子,兩個人就沒有交集合,討論八章之後就拆夥了。最後大家都覺得,對方不能給自己什麼幫助,這段故事是蕭教授後來寫文章寫出來的,他還特別寫了一副對聯給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掛在他的書房裡面,就出於老子。意思我大概說一下,他說,誰能夠在渾濁的情況下,讓它靜下來,慢慢越來越清。清就是乾淨清爽,渾濁的情況之下,誰能讓它靜下來變得清爽,這是第一句。還有第二句,誰能在安定的情況,能夠使它活動起來,慢慢產生生命力呢?這兩句話很有意思。一般人只注意到第一句話,敦能濁以靜之徐清,它原文是這樣講的。應該是老子十六章吧?敦能濁以靜之徐清。誰能在渾濁的情況讓它靜下來,慢慢變成乾淨呢?就代表天下那麼亂,你要讓自己靜下來,你自己靜下來,天下就自然靜下來了。但是還有第二句話,如果你只看第一句話的話,會以為老子的思想只是讓你逃避世界,避免紛亂。還有第二句話,敦能安以動之徐生。在安靜的情況下,誰能使它重新活動產生各種生命力呢?因為你不能光靜,光靜不動的話,學習道家沒有什麼意思,學了之後就面壁去思過去了,學了之後就沒有什麼活力了。所以這兩句話要同時看,渾濁的時候安靜下來使它變得清爽,安定的時候使它活動起來產生力量,所以老子是兩面的。
其實任何哲學家都有兩面,就好象你學儒家看到孔子,你就知道,孔子其實也很嚮往他的學生所提的志向,叫做曾點的志向。你很難想象,孔子聽到學生說,春天快結束了,我穿上春天的衣服跟五六個大人,六七個孩子到沂水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面唱歌一面回家,孔子居然說我欣賞曾點的志向,這個想法跟孔子其他方面的言論跟行為並不配合。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現在這個學生說,我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過得輕鬆一點,帶着朋友們去河邊洗洗澡,唱唱歌,這怎麼叫做儒家呢?但是孔子照樣欣賞他。所以代表一個學者他可以作為一個特定學派的代表,但是內心裏面其實兩方面他都希望有的,一方面能動,一方面也能靜,老子也不例外,這一章就是一個明確的證據。所以海德格爾在西方作為最重要的當代哲學家,他為什麼喜歡老子,就因為老子的思想的那個道,使他非常感動。怎麼感動呢?我們再深入分析一下,西方學者都知道,有一個存在本身就是上帝,但是他們在研究的時候,對於存在我們先不談上帝,因為只有基督徒他才會把上帝當作存在的代表,一般學者盡量不要談上帝,他談存在本身。談存在本身的話,就有一個問題了,你如何界定什麼是存在呢?於是你從所見的萬物來界定什麼是存在,我從結果推到原因,因為任何結果一定帶有原因的某種成分。譬如說你現在做一個電腦,我看了這個結果就知道你心裡想什麼,你現在做一張桌子,你看了之後就知道你的心裡的想法,是這個桌子做什麼用,所以任何一個結果都反映出來原因的某種特質。好了,問題來了,因此西方學者在這個路線上出了差錯。什麼差錯呢?他把萬物的存在當作所謂的存在本身的一個影像,就是我從結果來推原因。但是,只有存在本身是不能從結果來推的。為什麼?因為結果推到原因的時候,都是相對的。譬如說你到動物園看到一隻小動物,它長得很像什麼,你就可以推到它的父母親是什麼樣的動物。因為這個結果一看就知道,它原來是什麼動物的品種,但是你再怎麼推都是相對的,因此我就要問了,你能從萬物的特質推到萬物的根源,可以嗎?你沒辦法推。就好象我們以前談到西方人講上帝,不能說上帝是什麼,只能說上帝不是什麼,就是同樣的道理,就是說,結果跟原因是差別大得不得了,我們現在說宇宙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這一句話就跟那個道獨立而不改完全不一樣,對不對?我們剛才講過道獨立而不改,道從來沒有任何改變,人的世界萬物,從來沒有任何時候不在改變的,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都在變化,那個道是不改變的,所以從這邊來看的時候,道跟萬物完全不一樣,所以你怎麼可以從萬物推到道呢?你從萬物一推就推錯了。所以海德格爾對於西方哲學史,許多哲學家都很不滿意,因為這些哲學家都從萬物去推,推到萬物的根源,以為根源跟這個萬物的結果是類似的。所以海德格爾特彆強調,他說存在本身絕不能讓你去推,他跟萬物是截然不同,所以他念到老子的時候就特別開心,認為老子掌握到這個不同,就是道完全不變,萬物一天到晚都在變,所以老子這個想法獲得西方哲學家的一個什麼?認同,他們認為這種想法是正確的。
我們在開始介紹老子的時候,各位還記得嗎?我們談到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如果你那個道也是一種變化之中的話,那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因為凡是變化之物,最後都會消失,那你道再怎麼偉大,如果它變化,最後也消失,那你沒有解決問題。所以老子的智慧就在這裡,他把道提出來,他說道永遠不變,這樣一句話,就讓你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可以化解。就是我覺得,存在最後總是要死,死了之後,最後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那這種想法現在你了解了道,就不用擔心了,因為道是根源,它本身是自因的,所以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就要跟道結合。就好象你現在問,怎麼樣使一滴水不要乾涸,把它丟到海里去,一滴水只要離開了海,終究會幹掉的,你把它丟到海裡面去,它就沒有乾的問題,不會被晒乾,不會被吹乾。所以我們人的生命也是一樣,就好象一滴水,你要讓這個生命永遠存在,把它回到根源,回到道裡面去,所以這是老子他基本的思路,思想的路線。那麼這樣的一種思路,他就可以解決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萬物的來源找到了。萬物的歸宿呢?也找到了,萬物從道而來,最後回歸於道,所以一切是平衡和諧的。我們人類不一樣,人類可以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為什麼那麼麻煩呢?就好象西方學者那麼問上帝,他說,如果上帝造人是為了愛人的話,為什麼不直接讓人死了之後升天堂呢?為什麼上帝好象有一點無聊,把人造出來之後,讓人自由去做好做壞,壞了還下了地獄,上帝還特別造個地獄裝壞人,這不是很麻煩嗎?本來上帝一個人就完美了,對不對?上帝是完美的,他什麼都不需要,那現在造人類之後,人類有好有壞,他還特別造個地獄懲罰壞人,所以這不能解釋,這對於上帝的仁愛是有傷害的。所以西方學者在最早的時候,就有一派叫做萬物復原論,萬物最後會回到上帝的懷抱中,不管你做好做壞。那麼,印度教,佛教就加上輪迴,你做壞是吧?那你慢慢輪迴,最後慢慢變好,這也是符合萬物復原論的一種想法。但是這種想法有時候在人的理解裡面很難通過,因為它拖延太長了,輪迴恐怕是幾十世,幾百世,回到最後也看不出最後會變好的跡象,人類越輪迴越痛苦。如果說人類越輪迴越快樂的話還有希望,我這一世比上一世好,下一世比這一世更好,但是沒有人可以證明,我們現在只是發現人類很多,但是痛苦的人越來越多,不像會減少的樣子,所以這是一種挑戰。
至於說尼采的話呢?他提出更有趣的說法。當然在他之前的斯托亞學派已經提過了,把宇宙當作封閉的宇宙,叫做萬物循環出現。譬如我現在說,我們今天在這裡各位在前面,我在上課,這種場景一百億年早就出現過了,將來還會再出現,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複過去走過的軌道。我們倆今天吵架,一百億年以前我們已經吵過架了,但是今天還是要吵,你不能夠擺脫這個宿命,這是尼採的想法,聽起來有一點奇怪,但是你只要了解它是封閉的宇宙,就知道一點也不奇怪。如果宇宙是封閉的話,宇宙裡面能量是一樣的話,物質是一樣的話,它再怎麼碰撞,到最後只能形成一種規則,重複再來,重複再來。所以尼采最後發瘋,恐怕也跟這個有關,因為這種想法實在讓人受不了,就是說什麼事情都要重複再來,同百萬年前,幾千萬年前做過的,重複再來。但是你有沒有可能變得不一樣呢?這個他也不能回答。所以在思考到人的生命問題,或者宇宙萬物來源的問題呢,這一系列是最深的思想,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討論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也是一樣不能解。,所以你現在問老子,道為什麼那麼麻煩呢?讓萬物出現最後再回到道裡面去?老子也不能回答,他只能告訴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就是這樣發生的。但是你了解老子的思想系統,至少有一個好處,你現在知道有一個叫道的東西,它是一個整體,你在整體裡面,從它而來,又回歸於它,中間減少你認知個人的獨特的操作,你操作越多,你就越帶來困擾。為什麼叫無為?無為就是讓你不要有心造作。你有心造作的話,自以為聰明,到時候弄得天下大亂,人生的時間往往就浪費在收拾殘局裡面。所以老子繼續說,這個道演變下來變成什麼?有一句話常常引起誤解,我們也要說明的。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這四句話裡面最難講的是哪一句話呢?最後那一句。什麼叫道法自然?最容易講的是第一句,人法地,人要取法的是地。什麼叫地?你住的地方靠近山邊,所以你的生活就要配合山的一個特色。譬如打獵為生,山上各種特定的植物,動物會影響你的生活,你生活如果靠近海邊,你就要捕魚了。所以人的生存要取法於地理上的條件,這是第一步,沒有問題,我們活在地上。第二步,地法天什麼意思呢?地要取法於天,叫天時,像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是地可以決定,是天在決定,颳風下雨,春夏秋冬。這個地它長什麼植物,有什麼生態,都靠四時在決定,這叫做地法天。那天法道什麼意思呢?它只是想讓你知道,天本身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在安排天的各種運行。那好了,最後一句話就麻煩了,叫道法自然,很多人說道要取法自然界,這不可能這樣解釋,為什麼?這樣解釋變成循環了,又變成迴旋了。因為地跟天代表自然界,那地法天,天法道,道又回過來法自然,哪裡有這種話呢?這樣變成繞圈子,沒用的,不以解決問題。所以在這邊先說明一下,細節下節課再說,先說明自然代表自己如此。老子裡面再現五個自然,意思都是自己如此,自就是自己,然就是這樣如此,那道取法什麼呢?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現象。換句話說,宇宙萬物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花為什麼在春天開?在夏天開?沒有人知道。這個樹為什麼可以長高呢?沒有人知道,它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道所展現的這個樣子,你只能接受,你不能說我要安排這個好,這個不好,你說這個地方應該開紅花,那個地方應該開黃色的花,你去規定的話你就是人為造作,規定之後就不可能持久,將來會有它的問題,那自然界本身的這種如此的狀態,可以維持長久。這樣一來的話,就把老子的道跟萬物的關係,可以連起來了。
接着我們看完畢老子第二十五章是最重要的,談到道這個名稱怎麼出現,就已經發現了,它這個是可以有西方最高的覺悟的能力,能夠了解到自因,只有道是自因的,除了道之外,都是他因,因此自因之物永遠存在,他因的話就充滿變化,這樣就可以暫時得到一種清楚的理解。那麼如果我們再問,這個道怎麼生出萬物呢?《老子》裡面有一章,叫做第四十二章,《老子》第四十二章說得很清楚,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到這邊為止,這段話的解釋太複雜了,但是其實我們覺得沒有那麼複雜,你注意看原文就知道了,什麼叫一,什麼叫二,什麼叫三,我們在白話裡面為各位簡單說一下。道生一的生,並不是真的生出來,不是說母親生孩子的生,生代表展現。生這個字,不要把它都想成是大人生孩子的生,生代表展現,我這樣講不是沒有根據的。各位念過《易傳》就知道,在《易經》的《序詞傳》就提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要怎麼生?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要怎麼生?所以那個生不是生,代表展現。在這裡我們怎麼翻譯呢?道展現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叫做道生一,代表一這個字常常代表整體。因為是整體,所以只有一個,不能有兩個,有兩個就不叫整體了,有兩個的話就代表部分,所以道生一,道展現為統一的整體。那什麼叫一生二呢?統一的整體展現為陰陽二氣。二代表陰跟陽,這是符合古代的思想的。像《易經》裡面,像陰跟陽,所以二就是陰跟陽,統一的整體它展現陰跟陽。為什麼需要講陰跟陽呢?陰代表受動力,陽代表主動力。所以當你講到變化的時候,先講氣的變化,氣就是陰氣跟陽氣,變化就是有主動力,有受動力,你這邊主動那邊接受,它就合成了一個變化運動的整體。那什麼叫二生三呢?陰陽二氣交流形成陰陽和三氣。二生三的三比較特別,因為從三底下直接接到萬物,三生萬物。所以我們再簡單把原文了解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只說三?不說四呢?不說五?不說六呢?因為到三的時候就代表陰跟陽是二,他們的結合狀態是一種第三個,結合成一種特定的和諧狀態。譬如我現在說這邊有一盆花,有一朵花,這個花本身也有陰氣也有陽氣,還有什麼呢?還有陰陽的某種比例,造成它們和諧的狀態,使它成為這樣的花,而不是成為別的花。你到外面去看看自然界的東西,每一種自然界的東西,都是有特定的材料構成的,它就是陰陽二氣合成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使它得以出現。因為這種狀態使它得以肯定,它是這個而不是那個,沒有任何東西不是在肯定自己之後才能夠出現的,一旦肯定之後就不能夠改變了。
我們舉個例子,比較容易了解的,譬如說我們砍一棵樹,拿來了木材,這個木材做成桌子就不能做椅子了。還沒有做之前,它有無限的可能性,因為這個木材可以做桌子,椅子,做門窗都可以,但是一旦做成桌子,就不能做別的東西了。這等於什麼呢?陰氣跟陽氣有各種比例的結合,一旦結合,成為一樣東西,使它出現就不能再換了,就不能再結合成別的東西。所以到三的時候,這個三代表陰跟陽跟和三種氣,接着就三生萬物,三就可以直接展現出來什麼?萬物了。因為萬物都是陰陽和,三個結合的力量,所以最後才講這一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不是很難理解。負陰而抱陽,我們說萬物它是背靠陰而面向陽,由陰陽氣激蕩而成的和諧體,把萬物每一樣東西當做一個和諧體,一定是陰跟陽的結合。這在莊子裡面發揮得更直接,他說陰跟陽就是人的父母親,就是無異於人的父母,陰氣跟陽氣。你說我們的父母不是特定的父母嗎?是的。但是基本上我們的父母也要找他們的父母,你一直往上找,到最後只能說,宇宙裡面有兩種氣,陰跟陽,陰跟陽氣的結合就構成了特定的生命,我們也可以把它用在人的身上。譬如現在心理學也提醒我們,一個男生身上也有他陰柔的部分,一個女生身上也有她陽剛的部分,他性格本身他是陰跟陽結合,調和而成的,沒有一個人是完全陽剛的,我這個男生完全陽剛,不一定。我們說男兒有淚不輕撣,只是未到傷心時,像這個就說明什麼?男生有時候也很軟弱,也很柔順。女生有時候,女子雖弱,為母則強,她也非常堅強,所以這就說明人的身上,其他萬物也是一樣。所以老子的思想裡面,從道顯示出來成為萬物的時候,在這裡我們發現什麼?它經過了陰跟陽這兩種氣的中介,有這兩種氣作為中介的話,也符合《易經》裡面的道理。但是很可惜的是什麼?這個類似的說法太少。平常我們研究的時候,很希望說老子談到陰跟陽最好有三個地方,我們就可以對照研究了,他只有一個地方的話,你就很難對照研究,這叫做孤證,只有一個孤單童的證據。但是即使是這樣的話,還是可以讓你了解,因為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跟陽跟最後的和諧體,前面講到三,三就是陰氣陽氣跟和氣,後面講到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完全配合,所以整段話看起來的話就很簡單了。
我們知道莊子怎麼解釋,你將來看莊子你就知道,莊子講這段話的時候講得沒有人聽得懂,他說,那道展現為一,你說一了是吧?你既然說一就有二。為什麼說一就有二呢?道本來沒有名字,你說它是道,就代表道是一個被你指稱的對象了。你說道展現為一,那展現出來的一跟道變成二了,這叫做一生二。那什麼叫二生三呢?這個二跟最原始的道合起來就變成三個了,然後三,到無窮,他是用語言的一種角度來思考,這是莊子。所以在莊子裡面,這段話也說不清楚,所以後代有很多討論,我們今天在這裡面,就要把這些討論,暫時放在一邊,直接就原典來說。老子說得很簡單,宇宙萬物,開始的時候都沒有,只有一個道存在,這個道展現為一個整體。然後,這個整體裡面展現出陰跟陽兩種氣,古代中國人很喜歡用氣來代表一種動力,那一個是主動,一個是受動,這兩種氣互相激蕩摩擦,就形成了各個不同的小小的東西。萬物嘛,那何止萬呢?幾十萬,幾百萬,那每一樣東西又有陰又有陽的成分,它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和諧的狀態,就是萬物個別的情況。所以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它本身都是和諧的狀態,人類再怎麼科技發展,也不能創造一棵草出來,一朵花出來,不可能的。你說人類可以做克隆人,就是複製人,那你再怎麼做,你還是需要從活體身上,使用某些細胞。你說你科技那麼厲害,你完全從虛無中,按照物質材料造一個人,不可能,你連一朵花都造不出來。所以老子這個話,是有他的觀察,能夠說把宇宙萬物的變化,找一個最根本的原理來解釋,叫做一二三,然後是萬物。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什麼角度呢?為什麼需要講一二三,因為它需要找到中介。什麼叫中介?從道不能直接找到萬物。你從道找到萬物的話,如果直接產生關係的話,困難而且比較複雜。什麼樣叫做比較複雜的困難呢?就是道是一,是整體,它是永恆的,它為什麼,它又如何產生出許多萬物呢?萬物是變化多端的,在變化生滅裡面,所以變化生滅的萬物跟那個永恆不變的道,怎麼接上關係?這是大問題。所以老子的智慧,在這裡就用德來代表,等於是我道之下有德,德跟萬物有關係,那這樣至少透過德的中介,使那個道不要直接碰到萬物,因為你直接碰到萬物的話,就使得這個道的超越性,恐怕被損傷,有所損傷。那如果說你中間加上一二三的媒介,那就很安全了,好象這個道本身可以超然獨立,那麼人的世界,萬物都可以繼續變化,不會對道有所損傷,這也是一種在哲學上建構系統的時候方法之一,就是說你不要讓超越界跟個別事物直接接觸。西方也一樣,西方很喜歡談一處觀念,叫做萬物怎麼來的?它是神的觀念造成的。那神的觀念是誰呢?他們從宗教的背景講就是耶酥,所以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他是透過耶酥作為一個言語。所以你看,《聖經.舊約》打開一看,上帝說有光,就有了光,他說,他不是直接造啊,他不用費力氣了,到處努力造,不是。他說,他用說的,有光就有光,有天就有天,有地就有地,說的。說的話代表什麼呢?他跟他的本體可以有一個中介,所以耶酥被稱作上帝的言語,叫做聖言,那個字要大寫WORD。這是什麼?這是西方的宗教傳統,它這種宗教傳統,其實在西方哲學影響很大。因為西方有一千五百年,都是中世紀的哲學,都是以基督宗教作為基礎。那他們那裡也是一樣,上帝不能直接造,他要透過說話,他要透過耶酥,使他產生一個中介,否則你直接造的話,會有困難。什麼困難呢?你直接造的話,你從一個永遠的,超越的一個神,跟那個變化的個別的萬物,怎麼接上關係?你直接在一起的話,你中間缺乏聯繫,它的永恆性跟變化性,兩個怎麼樣去結合?是大問題。所以從這邊也可以看得出來,老子的這個智慧,確實令人佩服,你懂西方哲學的人念老子,就有同樣的想法。像這個地方我們說的,他用一二三作為中介,然後呢?別的地方用德作為中介,道生之,德畜之,德做中介。那麼德作為中介的話,就使道暫時擺脫被萬物變化所干擾的危險,所以這是我們談到道。
那麼道的話,作為整體跟永恆的觀點是什麼呢?就是一般講第一個叫整體,整體跟空間有關。第二個叫永恆,永恆跟時間有關,這兩個。人的生命往往就在時空裡面架構開來,你如果看空間,你說空間很大,宇宙很大,但是,它作為一個整體的話,再怎麼大,也是一個整體而已。至大無外,最大是沒有外面的東西,所以道就是一個整體,所以從道來看萬物的話。譬如說你從你這一生整體來看,你會覺得自己沒什麼損失,譬如說你在這裡或在那裡,如果你有道家的覺悟的話,宇宙很小,地球更小,你只要在地球上,你說我現在在北京,現在在哪裡啊,在北極好了,在南極好了,都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啊。你以為很大嗎?你自己以為很大。其實想通了之後,沒有什麼問題,都在整體裡面,你再怎麼樣都不會離開人的世界。你就算是坐太空船到了月球好了,你還是用人的觀念在思考,你在月球上跟別人講話的時候還是一樣,一加一等於二,不會說到月亮上一加一等於三,不會的,像這都是人類思考的模式,你是不能擺脫的,這叫做整體。所以一個人練習從整體來看個別事物的話,個別事物都變成不可或缺的,它是整體的一小部分,它也值得珍惜。那麼另一方面什麼叫永恆呢?永恆是說打破時間的限制。不要只看今天明天昨天,因為人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在時間裡面變化,非常危險,變化代表危險,因為不可預測,那麼如果說你從永恆來看的時候,這個變化根本不是問題。所以莊子後來就會開玩笑了,他說如果我的手變成一隻雞,我就用它來當鬧鐘,叫我起床;我的手變成一顆彈珠,我就用它來打野鳥烤來吃。這說明什麼呢?變化是一定的。我們今天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健康正常,能維持多久呢?沒有人知道,至少在幾十年,一百年之後,總是要結束的。那麼這個時候呢?你就真的不見了嗎?如果那個時候真的不見的話,那你現在活着是做夢嘛。對不對?因為你將來看今天的話,真的是在做夢。我們今天在這邊上課談這些問題,有嗎?談過嗎?到你結束的時候,所以生命裡面發生的一切,都是跟做夢一樣,沒有人可以忍受這種情況。所以你從道家來看的時候,就會珍惜你每一個剎那,每一個片刻,剎那是跟永恆接上關係的,因為你可以從道來看這一切。所以老子這個道的觀念,他一方面說明了它是萬物的來源跟歸宿,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的來源,知道自己的歸宿,他就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個,他讓你從整體來看,從永恆來看,整體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我家住的房子三十平,你們家的四十平,這邊說平方米了,你再怎麼大,能多大呢?對不對?你內心開闊的話,再怎麼小的地方都很開闊;你內心狹隘的話,再怎麼大的地方也是很狹隘,這是相對的。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從道的眼光來看,它是整體的。那麼時間上,莊子為什麼說一個夭折的嬰兒比一個老人家更長壽?泰山很高嗎?它還不如一個土丘。為什麼這樣講?他就讓你打破這種相對的觀念,相對的比較,用那種永恆來看。從永恆來看的時候,沒有東西存在過,沒有發生也沒有結束。所以莊子裡面就提到,最高的智慧,就是了解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這個將來講莊子的時候,我們還會再來深入的去說明,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大概做一個介紹。所以這一節課談到老子的道,就知道說道怎麼出現的,它的原典,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是關鍵,了解了之後就知道,談道家一定不能離開這個基本的立場。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