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老子問道》3、從認知提升到智慧(傅佩榮)

…分享美好…

向老子問道》3、從認知提升到智慧(傅佩榮

我們這一節介紹老子的思想,要特別談他的觀念,從認知提升到智慧。因為老子的思想本身八十一章,並沒有什麼系統,我們從裏面設法去找到一些線索,說明他怎麼樣去從認知往上提升。人的特色就是認知能力,這一點來說的話是可以成立的。我們常常講人是萬物之靈,人之靈就靈在於說,他的認知能力跟其他生物不一樣。其他生物在很多方面,如認知之外感覺能力遠遠超過我們,有時候你看到許多動物,晚上出門帶一條狗,你怎麼看都看不到人,狗開始叫了,然後你才發現果然是有人,有人還好了,有時候還有別的生物。那麼這就說明狗它的嗅覺,它的視覺跟人不一樣,貓還有其他動物都有它特殊的靈敏度。但是那個基本上屬於感覺,屬於感性的部分,跟人就截然不同。人如果靠感覺,靠感性的話,跟其他動物比起來差太遠了。還好,人最可貴的是什麼呢?是理性。理性就是使用我們的思想,思想的內容是各種不同的概念。譬如你說這是花那是樹這是概念,概念可以用一來統合多,對動物來說的話,每一樣東西它都是特別的,它都憑感覺當下的掌握。人類不一樣,我去看一個風景,回家之後可以寫一篇文章,描寫那個風景,不但描寫,還可以寫出我內心的感受,使那篇文章看起來很有特色。所以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就靈在說他的理性能力,理性的能力怎麼去運作呢?根據西方比較新的一些探討,他認為,人的理性是跨過了反省的門檻。我這邊提一個新概念,叫反省的門檻,就代表別的動物它再怎麼聰明,都不能跨過反省的門檻。什麼叫反省的門檻呢?就是你跨過去之後就可能反省到自己,自己意識到自己,這叫做我的意識的出現,所以自我意識的出現,是人類生命最微妙的地方。譬如說人類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知道我是我,我不是別人,那這個就是我的一種反省的能力,別的生命它再怎麼努力都跨不過這一關。我舉個例子來說,一隻狗在吃飯,狗知道自己在吃飯,到此為止。一個人在吃飯,人知道自己在吃飯,並且人知道他知道自己在吃飯,這就不一樣了。我再說一次,一隻狗在吃飯,它知道它在吃飯,所以它吃飯最好不要碰它,你一碰它的話不得了,狗以為你跟它搶,它可能咬你,有時候對主人,它也不客氣,所以狗吃飯狗知道自己在吃飯。人呢?多一步。人吃飯,人知道自己在吃飯,人還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在吃飯,所以才有餐桌禮儀,餐桌禮儀就這樣出來了,我知道我知道我自己在吃飯,所以我吃飯的時候父母先吃,那狗當然是自己肚子餓了,就自己先吃了。

  所以人類能夠跟萬物不一樣,就在於多了一個自我意識的浮現。這個自我意識浮現之後,就可以跳開來,從我來觀察外在的情況,我可以做理性的思考,做長遠的一種理解。所以人類的這種認知能力,是非常微妙,非常神奇的。譬如說,一個人有認知能力,他才能活下去。小時候念書,第一課都是看圖識字,在幼兒園念書,看圖識字,看到貓看到狗,知道這是寵物,人類的朋友。看到獅子,看到老虎,看到鱷魚,這不能碰,這是猛獸。他看到的是圖片,他到了動物園之後,立刻知道說這個圖片就活生生地在外面出現了,沒有兩隻老虎是一樣的,但是,人類可以了解,老虎作為老虎有什麼樣的特性。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人確實也是不一樣的。你說每一個人都有人性,話是對的,但是人性的演變非常複雜,動物的演變也有,老虎有比較凶的,比較馴良的,但是基本上,只要是老虎都要咬人,這是沒錯的,它餓了尤其如此。人的話呢?有肚子餓了會咬人嗎?會搶嗎?不一定。有些人寧可餓死,他也不願意吃別人對他不禮貌之後所提供的食物。所以,人的生命特色就在於說,他的認知是跟一般生物不一樣。好!那現在,我們認知之後才能安全生活,我現在知道什麼水果是可以吃的,什麼水果是有毒的,我知道之後我就可以區分,區分有益的有害的,好的壞的,這樣才可以使我活下去,因為動物靠本能生存,人類靠理智生存。動物的本能,你看,一隻兔子,根本就沒有防衛能力,但是它跑得特別快。有時候你看到一些動物能夠生存,像羚羊,它雖然跑得不是很快,但是它跳得高,就在那個豹要抓到它的時候,它立刻跳開了。因為如果說它們不能跑得快,那永遠是獵物,整個種族就消失掉了。所以每一種生物能夠存在,都有它本能上有某種優勢,它才能存在,要不然就靠力量大,像螞蟻搬像,我們螞蟻很多,把你大象可以制服。那麼人的話,就超越這個範圍,透過認知去分辨,什麼對我有利,有害,這是第一步,認知幫助人類活下去,活得安全。但是,利益之所在,弊亦隨之,認知的能力對人類有幫助,對人類也有害處。什麼害處呢?因為你區分,區分就有慾望,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區分之後就有慾望。你現在知道了兩個大學不同,你就一定喜歡什麼學校,比較不喜歡什麼學校。你知道兩個人不一樣,你就一定對誰友善,對誰相對之下就不是那麼友善,所以區分一定會造成各種慾望的出現。但是人的世界問題在什麼地方?人的世界不能不區分,區分之後造成慾望,慾望造成各種困擾。譬如說僧多粥少,大家都要一個目標,叫做競爭,這一爭之後,往往是兩敗俱傷,甚至各方面的困擾統統出現了。以老子來說,老子很了解認知的相對性,譬如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種顏色讓人眼睛都快看瞎了。五音令人耳聾,五種聲音,音樂的聲音,讓我耳機都快聾了。五味令人口爽,你吃飯的時候,有五種不同的菜的味道,嘴巴吃到之後都快麻痹了,尤其是一些辣的食物這些,你吃多了之後嘴巴都快麻痹了。然後馳騁畋獵,打獵騎馬這些,讓人心發狂。我們想到說,等一下去打獵吧,去游長城吧,馬上心花怒放,就是很難收服了。所以,老子看得很清楚,五代表多,許多顏色,眼睛受不了,許多聲音,許多味道,各種複雜的花樣,就使人亂掉了,人的亂就亂在分散在時間空間裏面。你看Travelling Schedole,排得很滿,整個行程從早到晚排得滿滿的,一下見誰,一下見誰,到最後不知道自己是誰了,自己變成一個符號,董事長,總經理,老師,一個什麼法官,這些。

  所以,老子對於這種社會上所形成的各種區分,他是深具戒心,他希望單純,能夠一個人做的事就不要麻煩兩個人,吃一樣菜就飽了,不要吃兩樣菜,單純,單純了之後,你的心思就不受干擾,可以讓你節省很多力氣。因為老子很強調什麼?長生,活得長久,活得長久不夠,還要活得健康。那你要做到這些的話,你只有一開始就慢慢地收斂自己,讓自己的生命不要外放,你生命外放的話,一發不可收拾,到最後表面看起來很熱鬧,內在已經慢慢地耗盡了能量。所以老子在談到這些的時候,有他的想法。我們再看價值觀,人類社會的價值觀都是相對的,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惡這個字在古代代表丑,他說天下人都知道這樣叫做美,那丑就出現了,最明顯的是選美比賽,選拔模特兒這些,你把這些人選出來之後,叫做美的標準,合乎這個標準叫做美女,那不合乎就是丑了。所以往往在一個社會,沒有這種選美比賽的話,每一個人都比較快樂,一旦有選美出現之後,大家都覺得周圍看到的都不夠條件,每一個人都有壓力,身高體重各種比例,造成各種困擾。很多年以前我們看到選美比賽,後來大家都批評,說商業活動了,把女性物質化了,商品化了,沒錯,很快停了一陣子。停了之後,有一個人唱了一首歌,很受歡迎,我記得是趙傳,他說我很醜,每一個人聽了都很開心,終於有人承認自己丑,我們看起來比他稍微好一點。所以大家就覺得說,你看他那麼丑我們就比較安慰了,但是他接著說一句話,可是我很溫柔。自從這首歌流行之後,我的朋友裏面很少有人說自己溫柔的,因為你說自己溫柔之後,就暗示自己很醜,這就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了。其實這兩種品質其實不一樣,美也可能很溫柔,更不要說你丑當然可以很溫柔,溫柔是每一個人都具有,它沒有排斥性。但是問題在於,你把這個美醜跟溫柔連在一起的話,就變成複雜化了。所以在老子來說的話,天下人都知道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這樣叫做善了,不善就出來了。譬如我現在宣布,張三是善人,因為他每年捐一百萬給孤兒院,如果捐一百萬給孤兒院當作善人的標準,那很多人沒有一百萬就不能行善了嗎?是不是?那這樣不是剝奪我行善的權利嗎?這樣一來就等於是,外在的標準否定了內在的一種選擇。所以老子很強調說,你如果社會上設定是一些相對的價值,不管你目的是什麼,設定出來之後,就會造成困擾,造成比較,造成各種複雜的慾望。

  他曾經提過,他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推崇誰是傑出的人才,老百姓就不會爭。譬如我現在說我們來舉孝廉,古代有啊,漢朝就舉孝廉,把孝順的廉潔的推出來做官。你一舉孝廉,很多人就開始要爭誰比較孝廉了。莊子裏面講一個故事,說演門,演戲的演,演門這個地方有一個人,父母過世之後,哭得非常傷心,形銷骨立。結果,官府看到就讓他做官,認為這樣的人那麼孝順,哭那麼傷心,變那麼瘦,做官可以示範,結果全村人都跟他學,死了一半人。每一個人只要父母過世拚命哭,拚命哭,哭到最後,來不及做官,就真的死掉了,死了一半。像這個說明什麼?你只要把標準定在說,為父母哭得很傷心的叫做孝順的,你說的嗎?那好,有人哭得更傷心,死了一大半。那像這個,當然是莊子講的一個寓言故事了,不見得是真的了,但是,它也可能在人間,形成相對的一種情況。所以老子他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你不要特別去珍惜那些難得的東西,譬如說這邊有塊寶玉,這邊有一塊很貴重的寶石,你不特別推崇的話,老百姓就會怎麼樣?民不為盜,老百姓就不會當強盜。你看,這些強盜啊,好象電影都演這種強盜,十幾個強盜,搶銀行了,搶堵場了這些,就因為你裏面有難得之貨,還有搶一些設法偷一些稀世珍寶,像世界名畫這些。像這樣的一種情況是因為你先認為它貴重,自然就成為別人凱覦的對象了。然後呢?你不要展現可欲的東西,老百姓心就不會亂了,你把好東西,大家都很喜歡的展現出來,大家心就亂了,都想去得到。所以,像這一系列想法,都可以看得出來,老子對於人的認知當作區分,會帶來慾望,帶來競爭。他裏面講的最直接的一句話,他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強盜為什麼那麼多?因為你法令太多了。你法令多了之後呢?你不管怎麼樣都是犯法,很容易就陷入法網,你法令越多,它的漏洞越多,於是很多強盜出來了。所以為什麼提到說,你根本就不要任何法令,你根本是無為,反而沒有人當強盜,因為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好東西他要去搶的。你如果知道什麼是好的,像你考上這些所謂的重點大學,是好的,競爭激烈。事實上,念書的人都知道,我們在學校辦教育那麼多年,強調一個重點,重要的不是你入學的時候的表現,而是你畢業的時候學到什麼,這才重要。很多學生,都是入學入到好的學校,四年也沒念書,另外的學生,他學校不一定是頂好的,但是每天用功,他照樣可以四年之後脫胎換骨。所以重要的是結果,而不是說你入的什麼名校,那個沒用的,那個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所以第一個,我們講到,老子把知當作區分,人不能沒有區分,你沒有區分的話活不下去。但是區分之後就有慾望,有慾望出來就造成困擾,這是兩邊為難,這是第一步。那怎麼辦呢?往上提升,把知當作避難,避開災難。怎麼樣把知當作避開災難呢?就是講簡單一句話,譬如我們現在講不要跟別人爭,這太消極了吧?但是另外一句話比較熟悉,叫做功成身退四個字,有幾個人可以功成身退?在歷史上,我們都知道勾踐復國的故事,勾踐真是不容易,卧薪嘗膽,最後終於復國成功了。復國成功之後,兩個人的下場不一樣,一個叫范蠡,一個叫文種。范蠡就帶着西施不見了,功成身退找也找不到,我也不要做官,他也知道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就走了。那文種不肯,繼續做大官,最後死於非命。像這個歷史故事太明白了,狡免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以你要避開災難。你如果懂得老子的話,就知道說他教你功成身退,教你避開災難,什麼利益,你要放開,不要去爭取。他甚至提到什麼?他說他最喜歡講就是知足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滿足,就不會受侮辱,知道停止,就不會有危險。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最大的災禍就是不知足。其實人活在世界上,要過一個知足的生活並不難,你只要約束自己,說到此為止就好了。那你想得什麼東西的話,就會出現咎,這個咎代表災難,災禍,別人的責怪,都來自於不知足。所以老子一再談到類似的觀念,他甚至到最後講一些話很偏激,叫做要使老百姓無知無欲四個字。因為你沒有知就不會有欲,我們把無知無欲引伸多一點,我們念老子第一章,能念懂的話,老子裏面的大致思想都差不多了。無知,就是你不要去了解到,特別是執着於名;無欲就是你不要去執着於什麼慾望,你無知就無欲,無知無欲之後,老百姓就過得很自在了,他沒有什麼困擾。所以避開災難可以從社會經驗,歷史的經驗來得到,從別人的經驗來設法作為對照。譬如我現在看到別人受苦受難,就問,他為什麼受苦呢?因為他以前做這個做那個,譬如說他已經不錯了,還要投資,投資失敗了,受苦受難了。他以前不錯了,還要往上走,走的路線不對,就出問題了,像這種就是老子所提醒我們的,要避開災難。什麼地方會有災難呢?當然是大家都要的東西,都要的位置,都要的結果,你去爭的話,就有災難,這實在是無奇奈何的事情。

  我有時候看到很多媒體的報道,常常會覺得他們運用技術,非常高明,但是對於被採訪的人不公平,我是很同情很多人不願意接受採訪的。我最近在廣州深圳一些記者採訪,同樣的採訪,登出來之後寫的完全不一樣。我說我研究國學,我這一生,有希望成為第一流的學者,注意哦,第一流。他把他登出來標題就寫成第一,他不寫那個流,這一來,我變成一個狂妄之人。哪裡有人這麼狂妄呢?說我研究國學,天下第一?這不是神經病嘛?對不對?他就這樣當標題。我自己看了嚇一跳,一看內文,我寫的第一流,內文他比較誠實了,他寫的第一流.一輩子在念書,你說到最後不能當第一流學者,當然不願意啊,但他把流去掉,變成第一,這個是好象武俠小說裏面爭武林盟主,就很幼稚。那這樣的記者你跟他說什麼呢?他已經登出來了,你請求他更正嗎?更正的時候弄個小小的欄塊,更正一下,別人也看不到。像這個說明什麼?大家都要爭第一,就是他以這個來作為一般人的想法。他不知道說我們做事重視的是一個什麼?不以這個為目的。但是自然的結果是希望推廣國學,讓別人都知道怎麼樣去了解儒家道家的思想,這才是目的。你說爭第一或者怎麼樣,沒有什麼標準的,第一流是可以有標準的,就是你提出來的東西,它具有啟發性,後面的人會研究的。在西方也是一樣,西方的第一流哲學家,是寫了書出來之後,很多人研究,他就變第一流了,到最後可以根據他的這個寫法,提出很多不同的闡釋,那麼像這個就是避開災難。我們可以了解大大小小的災難,所以很多人念到老子只念到這一步,從知變成區分,到知變成避難,所以念了老子以後就變成比較複雜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我知道什麼是雄,雄代表什麼呢?雄代表站上檯面。雌代表什麼呢?隱藏在底下。我知道怎麼樣去站上檯面,但是我自己要隱藏在底下;我知道什麼是光榮榮耀,但是我隱藏在屈辱裏面。為什麼?知其白,守其黑。我知道什麼是白,白代表顯揚出來,但是我守在黑的地方,因為你一出來的話,就成為別人鬥爭的對象,所以你要隱藏。這個在我們社會上求生存的時候,大家其實都可以想到,是有這樣的招數,從老子來的。那麼,你要拿一樣東西,就要先給人家,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譬如說我常常拿我女兒開玩笑,我女兒跟我星座相同,喜歡的東西都差不多。以前她小的時候,我喜歡什麼她也要什麼,很煩啊。當然我就用老子來對付她,我喜歡一樣東西,我就先說我不喜歡,譬如這個手錶我喜歡,我說我不喜歡,我說給你好了。她說你不喜歡,我為什麼要喜歡?你不要,我也不要。我說,你真的不要嗎?她說,真的不要,那我要了。就是說你要拿一樣東西,先得給人家,不然的話你直接拿,別人也要,為什麼你拿,我不拿呢?這社會不是一樣嗎?所以老子真正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可以看透整個的發展,到底什麼是你的目的,中間的手段過程如何,你想得稍微深一點,就是看起來有一點深沉。但這不是老子的目的,老子只是提醒你說,你要活得平安快樂,就一定要懂得避難,因為福跟禍相生相倚。

  他說了一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之禍之所伏,福底下藏着災禍,禍旁邊靠着幸福,你受過苦難了,有了災難了,很容易快樂。我們都知道苦盡甘來,但是你如果享福的話,小心底下就有災禍了。所以我經常講一個故事,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般都把這個當作老子思想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解釋。塞就是一個山坡地,一個老頭子他的馬不見了,馬是很貴重的財產,馬不見損失很大。他的馬不見之後,鄰居跑來安慰他說,哎呀!真不巧,你的馬不見了,損失了一匹馬。塞翁就說了,我損失一匹馬,你怎麼知道不是好事呢?你看,想法跟別人相反,鄰居摸摸鼻子就回去了。隔了幾天,果然是好事,這匹馬回來了,帶來一群野馬,這個老頭子發財了,鄰居跑來道賀說你們家馬真厲害,帶一群野馬回來了,恭喜你發財了。老頭子說,我賺了一群野馬,你怎麼知道不是壞事呢?別人發財都高興,他發財居然小心,以為是壞事,鄰居自討沒趣,就回去了。隔了一段時間,果然是壞事。為什麼?因為他的兒子騎着野馬摔下來,斷了一長腿,這很嚴重,鄰居又跑來安慰了,令郎騎馬不慎摔跤斷一條腿,真令人遺憾啊。老頭子說,我兒子騎馬斷一條腿,怎麼知道不是好事呢?有這種人嗎?鄰居只好回去了。隔了一段時間,果然是好事,因為發生了戰爭,所有腿沒斷的都要當兵打仗。打仗打起來很慘的,那跟腿摔瘸不一樣,要不然就沒命了,要不然就斷手斷腳了。所以他兒子就因為腿有點瘸,不用去打仗了,這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們要問兩個問題,第一個,誰是那個鄰居呢?我們就是那個鄰居。聽到別人發財,就羨慕;看到別人倒霉,就同。,這個不需要,發財背後就有災難,今天中了樂透,中了頭彩發財了,在台灣很多例子,明天立刻搬家。為什麼?黑道來了。黑道就知道誰發財誰中獎了,馬上就過來,跟你要保護費,有時候把你錢全部拿走不夠,還要你多貼一點。所以你發財嗎?反而危險。相反的,倒霉的人,已經到底的話呢?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沒什麼損失嘛。所以像這個就說明叫做避開災難,鄰居就是我們一般人,總是看表面。第二個就要問,誰是那個老頭子呢?就是老子,老頭子就是老子。老子的特色在於說,每一次看問題都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他把問題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別人羨慕他,他會說,那後面呢?別人同性他,他會說還有後面呢?還有發展啊,生命還沒有結束以前,福跟禍不能夠立刻判斷。所以他有整體觀,就在這裡整體觀,所以我們學道家最難的就是這個,你怎麼學會整體觀,對於你當時一時之間的這種成敗得失,不要太在意,能做到這一點就沒問題了。我們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好了,在莊子裏面。莊子裏面談到好多美女,其中有一位叫驪姬。驪姬是住在邊疆的一位女孩,她爸爸是邊疆的一位守衛官,從小在邊疆長大,然後慢慢長大,長得非常漂亮。晉國的國君,巡視邊疆的時候,一看到這麼美的女子,就一定要帶回來,帶回宮裏面,結果這個女孩子哭得非常傷心。這個莊子怎麼說呢?說哭到眼淚沾濕了衣襟。我們知道,古時候女孩子衣襟很寬的,能夠讓眼淚把它哭得沾濕了,顯然超過一公升啊,還擰出水來了,太可怕了,代表她非常傷心。結果帶回宮中之後,跟大王一起吃山珍海味,睡好大的,好寬的床,現在後悔,早知道以前不應該哭。看到沒有?以前以為是災難,誰知道不是災難呢。但是莊子講的不是只有這樣子,莊子進一步說什麼?他說我們對於死亡不要害怕,死亡被一般人認為是最大的災禍,莊子說,你不要害怕,死了之後,說不定才覺得這麼愉快,早知道我就先來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講老莊思想。年輕人要小心一點,你聽到這一段說,可以先來嗎?那不行啊,我們要負責的。所以要小心一點,莊子只是講一個故事來說明,因為沒有人知道死後的情況。但是基本上不要太過於害怕,害怕人間的這種災難或者死亡,你沒有必要增加情緒的負擔。所以老子講到避難的時候,你把這些想法,尤其塞翁失馬的故事加以了解,就知道他看的是一個整體,對於人生一時之間的成敗得失,確實不用太在意。我們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哭泣之後就是微笑,微笑之後就是哭泣,樂極生悲,悲極,樂又來了。那既然如此的話,你為什麼通達一點,透徹一點呢?所以我們談這些跟儒家的立場,確實是可以對照,差別很大。

   第三個,我們說把知當作啟明。你前面把知當區分,你為了活下去要區分,區分之後帶來慾望,帶來困擾,帶來災難。第二個就要避開災難,把知當作避難,就是我,因為我的理性可以讓我知道,什麼叫災難,我就避開。第三個,把知變成啟明。啟明這兩個字,一般人不喜歡,我現在問你上什麼學校,上啟明學校,代表眼睛有問題,眼睛弱視,耳朵不好,上啟聰學校。但是我們講啟明的時候,明這個字是老子的話,啟是我加上去的,因為他希望你張開你的眼睛,你只有閉上肉眼,才能張開心眼,你要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你要了解一個狀況,不能只看表面,你必須靜下心來,知道來龍去脈整個的情況掌握住,這時候一定要閉上眼睛,這叫做啟明。怎麼叫啟明呢?還是一樣,從整體來看。在老子裏面,明這個字前後出現了五次,這個字。我舉兩次比較具體的,第一個叫知常曰明。什麼叫常?常就是永恆,常也是平常。能了解永恆的,經常的東西,叫做明。就是你怎麼樣能夠代表你懂了呢?覺悟了呢?因為你了解永恆的東西。一般人只了解變化的東西,這個變那個變只了解變化的東西,你了解什麼是不變的,代表你覺悟了。什麼是不變的?道是不變的,人間的規則是不變的,這可以說第一個知常曰明。第二個叫做見小曰明。小,大小的小,能看到小地方,那才真的是清楚了,覺悟了。我們以前在學校住宿舍,老師們都要查你這個宿舍整理清不清潔,他絕不會去摸你那個桌面,他戴手套,不會摸桌面的,他摸那個角落,小的地方。你要檢查一個單位,檢查什麼地方?當然是廁所了。這種小的地方,大家不注意的,你把這種地方都注意好的話,別的地方更沒有問題了,這叫做見小曰明。你要認識一個人,不要從大的地方看,要從小動作來看,他有什麼小動作了,有什麼小的毛病了或者小優點,從這些地方看,從小見大,這叫做見小曰明。那麼另外有一句話我們很熟悉了,叫自知者明,了解自己叫做明,了解別人呢?叫做智,智就是明智。了解別人,代表我這個人可以看面相,可以觀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很聰明啊,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說到了解自己啊,我們在西方哲學看的話,那講得太多了。蘇格拉底最喜歡用的一句話,就是在戴爾神殿上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到現在心理學的研究更用在治療上,對很多醫生來說,心理醫生,他問病人的問題也是一樣,認識你自己。所以你任何毛病找醫生去輔導,醫生就說,你了解自己要什麼嗎?沒有好壞,只是問說你自己要什麼嗎?你要這個東西是你真的要的?當然沒問題,那通常我們都是受別人影響,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英國有個作家叫做王爾德,他講過一句名言,他說人生只有兩種悲劇,第一種是得不到我所要的。這當然是悲劇啊,得不到所要的,心想事不成,第二種是得到我所要的。我們就很奇怪了,得到怎麼也算悲劇呢?得到應該很開心啊,他說得到也是悲劇,因為得到之後才發現搞錯了,跟我原來想的不一樣。我原來想的很好,上大學,如何如何美好,真的上大學之後,才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競爭依然強烈,前面還有更高的山等你去爬。所以像這種就是,你了解到自己要什麼嗎?這個問題一直有效。你看到任何一個人,他不開心,他有各種困擾,就問他,你自己要什麼嗎?基本上你不能什麼都要,所以你必須選擇,也必須放棄很多。但是,你選擇的正好是你所要的,那心安理得就很愉快了,如果你奮鬥了半天,努力選擇勝過了別人,最後得到的東西不是自己要的。像你如果有興趣,有時間,去看一看歌德的《浮士德》,可以看一看浮士德跟魔鬼談條件,就有這麼一個問題,只要魔鬼讓浮士德滿意,說這樣太好了,浮士德就把靈魂交給魔鬼,交易就完成了。但是,浮士德這個人也很麻煩,每一次要到東西,要到之後都不滿意。你要知識嗎?知識沒問題,給你,哎呀!我很聰明的。你要愛情嗎?好吧!把海倫給你,可以吧?海倫是誰啊?希臘時代特洛伊戰爭就是一個女人的故事,海倫的故事,這麼美的女子給你,你還怎麼樣呢?一旦得到之後就覺得好象不是我要的。給你名聲,給你地位,給你所有東西,得到之後,都發現不是我要的,到最後,到底你浮士德要什麼呢?它最後結論是什麼?它有好多版本的,最後一個結論是說原來我現在才發現,我要的是我要幫助別人。看到沒有?本來說我要的,我要得到這個,得到那個,最後發現我要的是幫助別人的過程裏面我才快樂。譬如看到別人需要幫助,因為這個跟老子講的完全一樣,能夠付出才代表自己擁有。通常我們都會要,得到,得到,你得到越多,發現自己越不夠,等於哪一天你覺得自己夠了,你能夠付出了。所以西方在一這方面也都有長期的各種角度的探索,值得我們參考。

  所以老子說到有關明的智慧,他有幾句話,他說,自知者明不自見故明是一樣的意思,不要自己以為自己看的都對,能夠了解自己的情況,這統統叫明,能夠有明出現的話,代表沒有障礙。所以後來的莊子很喜歡用鏡子作比喻,我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只要是乾淨的,沒有任何雜質,它就很清爽,任何東西來了,照見真相,就是照出原形。通常我們看不清一個人,就因為我們自己本身鏡子也不幹凈,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上面有很多灰塵,所以去看別人也看得模模糊糊。所以怎麼樣修鍊道家達到明的境界呢?在老子來說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就是虛,第二個就是靜,安靜的靜。先說虛,一般人都不喜歡虛這個字,譬如我現在中午到了,肚子好虛啊,代表該吃飯了,肚子再虛下去就沒有力氣了,這是肚子,有形可見的。老子強調什麼?虛其心,實其腹。肚子盡量吃飽,但是內心最好單純。他的虛不是空虛,我內心很空虛很茫然,不是的,虛代表單純,它沒有什麼複雜的東西。接着,弱其志,強其骨。我的志向最好不要太強,但是我的筋骨要強壯啊,身體筋骨要強壯,每天運動。但是我的意願,我的志向盡量減弱,代表什麼?我沒有什麼慾望,但身體健康,這很好啊。就好象我肚子都吃飽了,我的內心,很單純,就好象小孩子一樣,沒有什麼要求,所以這是第一個虛。說到虛這個字,在莊子裏面發揮得更透徹,我們將來講莊子的時候還會詳細說明。基本上,莊子講一句話非常好,叫虛室生白,空虛的房間會顯出亮光。為什麼?房間空空的沒有東西,就沒有影子。通常我們說,倉庫裝了很我貨物,你貨物裝的越多,燈再怎麼亮,陰影越大。因為你貨物堆得滿滿的,你裝了好亮的燈,燈照過去陰影不是更黑嗎?所以人都是這樣陷入這種情況,內心裏面裝了滿滿的東西,你光再怎麼亮,都是有陰影。相反的,虛室生白,空虛的房間就顯得亮了,你把房間東西全部撤走,房間空空的,點一根蠟燭,一根蠟燭就夠了,整個房間都亮了。我們的也是一樣,我們的心如果虛的話,代表什麼?我們平常比較喜歡用小孩子作比喻,老子裏面用嬰兒作比喻好幾次,讓你復歸於嬰兒。因為小孩子很單純,他只要看到母親就很開心,他只要看到牛奶瓶就很快樂,他沒有別的什麼其他念頭。越長大煩惱越多,要念什麼書啊,要不要上補習班啊,考試考得好不好啊,煩惱一堆。但是這種煩惱到你退休的時候,又回到返樸歸真了,退休之後回首平生,才發現說,很多煩惱實在可以不必要。但是不管必要不必要,生活還是要過的,如果你沒有別的內容,只是把這些不必要的東西去掉的話,生活過的時候怎麼過呢?所以老子基本上是說,你虛其心之後不是讓它就沒有了,而是說你要換一種不同的內容,叫做道。

  所以整個道家的思想,那什麼叫道呢?道就是說你讓自己的內心,常常感覺到跟道在一起,就是你沒有什麼欠缺的,儒家跟道家都有類似的觀念。孟子就講一個觀念講得很好,他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成,樂莫大焉,樂莫大焉。這是孟子,萬物在我這裡都齊備了。怎麼可能齊備呢?萬物不是在外面嗎?怎麼可能齊備呢?是因為萬物對我來說,我已經很滿意了,我不用去得到它,就是我自己本身內在的真誠的心就讓我覺得,我這一生很滿意了。所以萬物皆備於我不能從下面看,要從反過來看,萬物皆備於我,代表在我這裡都沒有問題,我都齊備了,我都不需要得到萬物,我已經有了。接著說反身而誠,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真誠,那快樂是無法比擬的,這是孟子的思想。那莊子思想裏面的話,他那種快樂是讓自己的心可以跟道結合,他說,心的虛,發展出來之後,道就會在裏面出現。像道家的學派很喜歡把這個道比喻為光明,老子也是一樣,比喻為光明。光明代表智慧的覺悟,這種光明出現之後,是內在的光明,而不是外在的。老子很喜歡說四個字,叫光而不耀。不是有一個叫李光耀嗎?既光又耀。老子比較喜歡光而不耀,有光但是不要太亮點,不要太刺眼。所以老子能夠談到他的明,他就是要設法提醒我們,譬如說講到一句話,和其光,同其塵,這六個字,和光同塵。和光同塵是什麼意思呢?緩和你的光芒,光芒不要太亮,在團體裏面光芒太亮的話,成為別人對付的對象,這就不好了,所以要能夠收斂。那麼什麼叫做同其塵呢?要混同塵垢。別人身上都是灰,你也稍微沾一點,你不能說我這個完全乾凈,這個是不行,你完全乾凈的話,別人看你受不了,我們都是灰,怎麼你不是呢?把你給排除了,說不定反而有危險。所以,和光同塵,就是了解外在的環境,尊重其他人的情況。道家一向對於別人不排斥,老子裏面的思想,我們將來還要發揮,他對於善人,不善人那種態度,是令人讚歎。他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是善人的鏡子,借鏡。我們現在講師資,這個學校師資好不好,師資就在這裡出現了,善人者,不善人之師,我是好人,我教你這個不好的人,但是不好的人,是好人的鏡子,我因為看到不好的人,才知道自己要小心。師資,資也可以當憑藉來說,沒有不好的人,怎麼知道你是好人呢?有一次我看美國一部電影了,裏面有一個橋段蠻有意思的,他們有很多是中途之家,譬如很多人失業,失業之後,政府就辦一些中途之家,讓你來受教育,學技能將來再就業。中途之家裏面有一個老師,經常對學生不滿意,說你們已經失業了,怎麼可以不好好念書呢?好好念書之後將來可以再就業,反覆這樣講。最後班長受不了了,班長就起來替大家說話,他說老師,如果我們都那麼努力用功,都就業了的話,那老師你不是要失業了嗎?這也對啊。對不對?學生統統就業了,老師就沒有人可以教了,因為它那個正好是中途之家,就是專門訓練失業的人。老師當然是好心,苦口婆心希望學生用功,學生就說我們真的那麼用功,都就業的話,老師你怎麼辦?變成你要失業了,這代表師跟資兩個要配合。所以你不能說我是好人,那壞人跟我無關,不行,在老子眼中,沒有好人壞人,因為好壞是相對的,善跟不善是相對的,相對的判斷。許多人行善,是因為他條件配合得好,譬如我有錢,我行善很容易,這裡捐錢,那裡捐錢,別人說我是善人。另外一個人其實跟你一樣善良,他沒有錢,他無法做出這種善的行為,對不對?所以我們對於這種善跟惡,不能從表面看。尤其是你說到某些人做壞事,事實上,很多人做壞事,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啊。你看看美國的很多影集,他就會特彆強調,律師替那個罪犯辯護,最喜歡講這些話,說實在不能怪他,他從小生活在貧民區,有各種家庭的困難,他交的朋友,不是販毒的,就是打架殺人的,是環境害了他,他本質是很善良。看到沒有?就把責任統統推給他的環境。雖然這些話不一定可以成立,因為同樣環境裏面的每一個人,並不見得都做壞事。但是,你還是要了解,如果他換一個環境恐怕不一樣。所以,像這種在律師辯護的時候,有他法律上的一定的規則,他講的理由,可以給我們參考,就是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做好做壞,有他的條件。講更清楚,有些人長得美,有些人長得不醜,那不能怪他,父母把他生成這個樣子,你怎麼辦呢?對不對?但是美跟丑是表面的,他會隨着判斷者的標準而改變,並且你說現在美,將來呢?一路美上去嗎?到老了,你聽過什麼是資深美女嗎?不可能吧?資深就不美了。這個時候就要能夠看得開,從外面轉到內在,你如果沒有內在的一種覺悟,或者學習或者是一種人生修養的話,這種外表的美,有時候是足以造成一種負面的判斷。

  所以我們看到老子的時候,就知道那你從整體來看就不一樣了,美醜善惡都是相對的,相對的話就不要執着。也就是莊子所說過的,從道來看萬物,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從萬物自己來看,都是自貴而相賤。萬物啊,這朵花,你讓花講的話,花一定認為我是最漂亮的,我是什麼花,那別的花都不好看。那花聯合起來說,那草不好看;那草聯合起來說,樹木不好看,每一種東西都是以自己為主。所以在莊子裏面就會問了,什麼是真正好看的顏色呢?好看的人呢?美女真的美嗎?驪姬、西施,王牆都是美女,但是她們到河邊去,魚看到都嚇死了,馬上沉下去了,雁子沒有落,雁子看到都高飛走了。我們現在講沉魚落雁,還沒那麼嚴重,雁子落下來就可以加菜了,雁子高飛走了。那個鹿,小鹿斑比,看到這些美女,嚇得跟看到鬼一樣。所以你人類認為美的,在其他生物不一定,這邊就回應我們前面說的,道家不以人作為中心,因為人類的價值觀只適合人類社會,離開人類社會根本就一無是處,只求生存而已。所以在這些方面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做區分,避難跟啟明三個階段。那這個三個階段之間的區分,三個階段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是一個新的問題了。很多人說,我如果了解區分了解多了,我就懂得避難,其實不一定,它不是連續性的。我了解一百個區分,我就懂得怎麼避難,不一定。我避難方法知道一百個,我就啟明了,也不一定。它這中間是一個跳躍,跳過去,就是你小時候活在一個區分的世界裏面,什麼都要跟別人比,從功課開始,到穿的服裝,用的東西了,都要跟別人比,這是區分。後來你發現你都勝過別人也不好,別人把你當目標來對付,所以你就避難。開始怎麼樣呢?老子說,聖人被褐懷玉。外面被着那種非常粗的衣服,褐代表那種粗布的衣服,裏面揣着美玉,美玉揣在裏面。你如果說外面穿着錦繡衣,手裡拿着寶寶,你不要命了?這叫做什麼?這叫做慢藏誨盜,這出於易傳。慢藏誨盜什麼意思呢?東西沒有藏好,財露白了,等於是叫別人來搶你,叫慢藏誨盜。接着一句什麼呢?特別講女性啊,冶容誨淫。女孩子把自己打扮得很妖艷,就等於叫別人來對你非禮了。像這個都是在古代的智慧裏面看得出來,你不能把責任統統放在別人身上,任何事情的發生只要相關者,都一定有某種程度的責任。譬如說我家門都不鎖,小偷跑來我怪誰?要怪我自己家裡門沒有鎖好,這也是責任之一。當然要怪小偷嘛,對不對?但是不能全怪他。他為什麼不偷別家呢?因為別家門鎖得很緊,當然這是一般的解釋了,很多例外的情況不在此限。你看社會上各種犯罪的事情,有很多也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四個字也出於《易經》,它就是不是一般人想得到的,叫匪夷所思。

  所以你從道家的思想,很多人把它跟儒家對照,會說儒家重視陽剛,道家重視陰柔,他不是沒有道理。陽剛代表什麼?它要求正義,一板一眼。你做儒家,你就要收斂自己,修身養性,按照禮儀法律來好好過這一生。但是,特別的地方在於說,你按照儒家的方式來生活,你有內在的快樂。如果按照儒家的方式生活,外面很多壓力,過得很拘謹,內在又不快樂,那誰學儒家誰倒霉。不是的,學儒家就是它能夠讓你得到快樂由內而發,那種真誠引發的力量。那學道家的話就比較偏向柔性了,就像老子很喜歡講,柔弱勝剛強,就來自於老子。譬如說刮大風了,大風刮起來的時候,一棵樹非常挺直,站得很穩,那風大的話,它第一個倒,為什麼?因為它不肯彎曲啊。相反的,你看那些柳樹,柳樹什麼時候被吹倒過?對不對?風一吹,柳樹跟飄,倒不了。莊子裏面說得更有趣,他說,大風來的時候,可以把屋頂都掀走了,但是,吹不過我一根指頭。莊子裏面講這樣的故事,大風吹過來把屋頂掀走了,但是吹不過我一根據指頭。什麼時候我們見到大風吹過來,我手指伸出來,手指被吹斷了?沒有,它沒有集中力量。所以一根手指伸出來,可以把風擋住,風只能從旁邊繞過去。那麼我們也知道,柔弱勝剛強代表什麼?你有柔軟度,你可以調節,不需要硬碰硬。很多事情義氣之爭,在老莊來說是不必要的,所以儒家對於人的生命,強調他正面的,面對生命的各種條件。那道家的話,比較偏向說,你設法轉個彎,用水作比喻。老子很喜歡講水,很喜歡講嬰兒,很喜歡講母親,你說這個水,它是最柔弱,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這個水到任何地方都把它填滿。你給它任何形狀的杯子,它都隨杯子的形狀,它不會跟你抗議,不會說我今天用個方的杯子,這水不開心了,它就不把它裝滿,這邊漏個洞,不會的,任何地方都給填滿。所以老子用這些比喻就告訴我們,柔弱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研究這個道家的思想,我們前面幾講所談的,都是一個入門的基本關鍵,老子把人間的問題,放在人的認知能力上,認知能力有問題,後面就是無法想像有災難,統統連着來。所以人是一個認知的問題,認知本身會有困難,你就要設法從區分把它提升到避難,從避難提升到啟明,啟明太難了,我們也知道這個啟明是不容易的,經過虛之外,還要靜,安靜的靜。  

  我們剛剛講虛講得比較多,老子的虛就是追求虛要達到極點,虛到最後,我根本沒有內在的任何執著,完全空了,完全空了之後,看任何東西都很亮很清楚。第二個是靜,安靜的靜,人的生命是一種生物的生命,他需要活動,但是活動的時候,有個特色,很少有人在活動的時候可以思考。譬如你跟別人去慢跑,你能夠一邊慢跑一邊思考嗎?那肯定摔跤了,很危險的。希臘時代就有一位哲學家,一般認為他是希臘第一位哲學家,他叫泰利斯。泰利斯有個什麼故事呢?他就是當時的希臘人所謂的哲學,是研究宇宙的根源何在。他喜歡看天上的星星,每天觀察天文,觀察星象,他有一個下女,跟在後面提一個燈籠,結果這個泰利斯看了半天,掉到水裏面去了,他的下女就笑他,說我們的主人,連地上都沒看清楚,居然看天上去,這是故意講這些哲學家的故事,那這個哲學家你不要嘲笑他,他是很厲害的。因為別人常常笑他說你要念哲學,沒用,愛好智慧有什麼用呢?人不能賺錢。他說好,那我做生意給你看,他花一年的時間研究這個橄檻。因為在希臘那一代,橄檻油是重要的資產,研究這個橄檻油就發現這個橄檻油今年會豐收,他提前半年就把鎮上十幾家橄檻油榨油的工廠全部包下來,就是統統包下來,任何人要跟你們借的話,要通過我,他就預測橄檻油豐收,把工廠全部包下來了,就這麼一賺,一輩子的錢統統賺到了。他跟別人說,你看到沒有?你不是說我不會賺錢嗎?我一輩子的錢都賺到了,我這一輩子可以好好去從事哲學研究了。我們學哲學的最喜歡這個故事了,可是要做到不容易啊,就因為這是不同的背景,那麼基本上你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之後你才能夠明,光明的明。

  莊子說,水靜下來就顯得明亮了,何況是人呢?人的心靜下來,看所有的東西都很透徹。所以老子的方法就是虛跟靜,這兩個方法將來還會談到,因為他提到聖人,提到這個修行的過程,就是靠這個方式來做。所以我們今天談到,從認知提升到智慧,每一位哲學家都有他的方法。我們再把什麼是哲學,做一個整體的說明,哲學它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所以你第一步要研究的是邏輯,思考的方法,以及認識理論,就是你到底能夠認識什麼東西,能夠認識到什麼程度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形而上學。你認識了之後發現,這一切變化背後有沒有究竟的真實。我在細說老子這本書,另外一個版本就是究竟真實,就是你要問這一切東西,居然是真的,但充滿變化,充滿變化又不太真了,那到底有沒有究竟真實呢?永遠不變呢?不受干擾的呢?有,叫做道。那你掌握到這個道之後呢,叫做形而上學。所以老子、莊子的哲學,在形而上學的層次,特別的提出很多看法,這個看法可以跟西方哲學最高的哲學家層次並列。也就是說,西方哲學家推到最後,也是希望問說什麼是究竟真實。什麼是究竟真實?那我們的老子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在談到最後一步,叫做倫理學,就是你怎麼樣把形上學用在生活上。因為人總是要活在人群中,你怎麼行善避惡,怎麼跟別人來往,善惡怎麼界定,善惡的理由在什麼地方出現,這就是倫理學。所以道家的思想我們剛剛談到這些,都是讓大家知道,知,知有點像知識論,你透過知的三個層次,直接可以掌握到什麼?從道這個層面叫形而上學。那麼最後,道家叫你做人處世基本上是什麼原則呢?叫做全身保真。讓自己的生命能夠全,就是完全不要失去手失去腳這些,保真就是保護自己真正的生命,那這就是道家的一種學術的目的所在。好!那麼關於老子的思想,這一節我們談到是認知到智慧,我們就到這裡為止。


加師傅微信諮詢:guizhen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等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老子問道》3、從認知提升到智慧(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