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卦
【1.1】
乾,元貞利亨 (六爻皆陽)
【白話】
乾卦。創始、通達、合宜、正固。
【解讀】
l 《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先畫出卦圖,再標出卦名。卦圖由六爻組成,爻有陰(–)陽(—)之分。所謂六爻,其實是由兩個單卦(各有三爻)所組成。本卦成為乾卦(上乾下乾),六爻皆陽,陽有剛健之意,象徵原始的生命力,充滿動態的能量。
l 乾卦在六十四卦中,是八純卦之一。所謂純卦,是指上下皆為同一個單卦組成者。一次出現的有乾卦(六爻皆陽,第一卦),坤(六爻皆陰,第二卦),習坎卦(二、五為陽,第二十九卦),離卦(二、五為陰,第三十卦),震卦(初、四為陽,第五十一卦),艮卦(三、六為陽,第五十二卦),巽卦(初、四為陰,第五十七卦),兌卦(三、六為陰,第五十八卦)。
l 《易經》有《序卦》,說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可供我們理解各卦之參考。譬如,《序卦》開頭就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意思是以乾卦為天,並以坤卦為地。有天地才能化生萬物。乾代表陽剛勁健的主動力,坤則是承受力,兩者相摩相盪而化生出萬物。
l “元貞利亨”是本卦的卦辭,附在卦名之後,是對本卦所作的基本判斷。“元”,原也,萬物有此創始;“亨”,通也,萬物有其共同來源,並且形成一個整體,所以彼此之間通順暢達;“利”,宜也,萬物變遷運行,對一切都有利而和諧;“貞”,正也,有此所展現的萬物,可以堅定自身的途徑,進而恆久不息。
【1.2】
初九,潛龍勿用。
【白話】
初九。龍潛伏着,不要有所作為。
【解讀】
l “初九”是本爻的序位。六爻由下而上的序位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指陽爻,而“六”指陰爻。陽為奇數,又以動為主,所以取奇數(一、三、五、七、九)之終,表示動之極。陰為偶數,且以靜為主,所以取偶數(二、四、六、八、十)之中,表示靜之極。另一說法,則以巽揲(die,二聲)蓍(shi,一聲)成卦時,得六、七、八、九四個數字,其中九為老陽(九大於七,七為少陽),六為老陰(陰數如負數,所以,八為少陰)。《易經》用老不用少,故稱九與六。
l “潛龍勿用”是本爻的爻辭,以下各爻皆有爻辭。“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奇生物,充滿剛健的活力與變化的勢能,可以“乘風雲而上天”。爻辭多就本爻所處之位,作一客觀的描述,此為筮辭;再論斷其出處進退以及吉凶禍福,此為占驗之辭。以位而言,初、二是地;三、四是人;五、上是天。初九位於地之下,猶如在深淵之中,所以稱為“潛龍”,此時不宜有所作為。正如人在年輕時,要努力進德修業,培養實力。
【1.3】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白話】
九二。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見到大人。
【解讀】
l “九二”,“九”為陽爻,“二”為由下而上的第二位。二、三、四、五陽爻,皆先稱九(陰爻則先稱六)。二為地之上,表示龍已經嶄露頭角,才華收到注意了。這時見到大人是有利的,可以獲得進一步的栽培與磨練。
l “大人”,德行完備的人,有此可以成為聖君(與九二對應的九五,為天子)。譬如,舜在耕田、捕魚時,他的卓越表現開始受到堯的賞識,那麼舜就是“利見大人”。通常,大人是指有位者,君子則是無位者。
【1.4】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白話】
九三。君子整天勤奮不休,晚上還戒惕謹慎,有危險,但沒有災難。
【解讀】
l “君子”,九三是陽爻,亦即剛爻(陰爻則稱柔爻),在《易經》的用例中,剛爻為君子,柔爻為小人。三、四是人位,所以九三談到君子的表現。九三位居下卦(或內卦)之上,無法確知下一步的發展,唯有本着乾卦的精神,日夜精進。
l “乾乾”是健行不息,“若”是詞語,有“如此”之意,“厲”與“無咎”都是占驗之辭,所論為吉凶禍福。
【1.5】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白話】
九四。或往上躍升,或留在深淵,沒有災難。
【解讀】
l 九四之位,上不在天(五、上),下不在田(初、二),中呢?它才由下卦移到上卦之初,進入新的世界,有猶豫不定的情況,所以又可稱之為“中不在人”。
l “或躍在淵”的“或”是疑辭,“躍”與“在淵”是兩種不同的選擇,表示可上可下,要看時機與條件是否配合。保持此一機動狀態,就不會有災難了。在《易經》中,“或”字多用於三爻與四爻。
【1.6】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白話】
九五。龍飛翔於天空,適宜見到大人。
【解讀】
l 九五進入天位,又居上卦之中,並且陽爻居剛位(初、三、五為剛位,二、四、上為柔位),稱為“當位”,這是既中且正的位置。
l 飛龍上天,可以行雲布雨,大顯身手。這時所見的“大人”可能有二義:一是天子,二是賢臣,要看此龍本身所居之位而定。事實上,這時龍所象徵的人,自己也是德行完備的大人了,可以呼喚同伴共同發揮才幹,造福天下百姓。程頤說:“聖人即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有此可知,大人可以指君,也可以指臣。
【1.7】
上九。亢龍有悔。
【白話】
上九。龍飛得太高,已經有所懊悔。
【解讀】
l “上九”,每一卦的最上一爻都稱“上”(上九或上六)。
l “亢龍”相對於初九的“潛龍”,達到另一極端。在物極必反的原則下,必須周而復始。“亢龍”前無去路,高處不勝寒,所以“有悔”。
【1.8】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白話】
用在乾卦整體,顯示六個陽爻無首無尾,吉祥。
【解讀】
l 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另加“用九”,坤卦另加“用六”。這二卦為六爻皆同的純陽卦與純陰卦,所以可以使用(或貫通)於全卦各爻。
l “群龍無首”即六爻各龍順時而變、隨位而成。由於看出六爻為一個整體,沒有首尾、本末、先後、上下之分,所以結果是吉祥的。萬物的變化“始卒若環”(開始與結束像是一個連環),無法分辨先後,因此可以一往平等;人面對生命的歷程,若能體認變化的微妙,在適當的時候做合宜的事,“順受其正”(順着情理去接受它正當的部分),自然心安理得。
【1.9】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白話】
《彖傳》說:偉大啊!乾卦所象徵的元氣,萬物借它而開始存在,它也由此主導天體。雲四處飄行,雨降落下來,各類物種在流動中成其形體。太陽的光明終而復始地出現,爻的六個位置也按照時序形成了。然後依循時序乘着六條龍去駕馭天體的運行。乾卦的原理是引發變化,讓萬物各自安頓本性與命運。萬物保存聚合併處於最和諧的狀態,就達到了合宜而正固了。乾卦為首,創生出萬物,普世都可以獲得安寧。
【解讀】
l 《彖》即《彖傳》,用來解釋卦辭,說明一卦之卦名、卦象、卦義。最初,卦辭亦稱彖辭,“彖”字音近“斷”,意指裁斷一卦的吉凶。後來,為了與卦辭區別,就專以《彖》代表《彖傳》。《彖傳》屬於《易傳》(十翼)之一,一般認為十翼是孔子及其後學的貢獻。
l 本段所言,是為了解釋卦辭“元貞利亨”,因此全文第一句說的是“元”,第二句說的是“亨”,第三句合說“利貞”。最後一句則是讚歎其偉大的效應,使自然界與人世間都平靜安寧。
l “乾元”是指原始的能量(元氣),由此創聖出萬物。萬物處於變化之中,有開始也有結束,並且一直生生滅滅,因此需要一個總源頭。《易經》就以乾卦為其象徵符號,並且以龍的形象來展現其充滿活力又變化無已的特性。
l 文中兩次提及的“天”(“統天”、“御天”),在此意指天體(日月星辰以及風雲變化等),是人在仰觀時所見的至大之象。“天”的概念在古代有多重意義,在此所謂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與它相對的是大地以及兩者之間的萬物。自然之天的運行規律稱為“天道”,但是一說天道又有二義:一是整個自然界(包括天地與萬物)的規律,二是針對人世間的善惡所做的規範及其報應。這些概念將在本書相關部分說明之。
l “六位”,依《說卦》所云:“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六位是指六個爻的位置,各依據其時而成立。而所謂的“時”,則來自於對“大明終始”的觀察。接着所說的“六龍”,則是指爻辭中以龍來象徵六個階段的表現。“御天”的主語仍是乾元,但是人可以效法這樣的作為,依時而進。
l 乾道一直在“變化”之中,而其效應是要讓萬物各自“正”其“性命”,亦即在變之中有不變,並且使整體形成“大和”狀態。如此即是“利貞”。
l “首出庶物”的首,應指乾卦而言。程頤說:“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匯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他以乾道與君道對比,可知“首”是指乾卦,而不是“首先”之意。
【1.10】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白話】
《象傳》說: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斷奮發上進。
【解讀】
l 《象》即《象傳》,又可再分為二:《大象》解釋卦象,附在《彖傳》之後;《小象》解釋爻象,附在爻辭之後。但是在《易經》中兩者都用“《象》曰”來表示。在此乾卦中,《大象》與《小象》並未分列。自坤卦起,《小象》附在各爻的爻辭之後。
l 《大象》所言,一般都是從上下兩個單卦(亦即基本的八卦,各有三爻)的組合上,分析卦象所顯示的意義,然後再推述人在德行休養上應該如何取法。譬如,乾卦上下皆是乾,乾為天,乾為健,因此說: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然後,君子是指立志發揮人性潛能,成就完美人格者,他在取法此卦時,所要做的是自強不息。
【1.11】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見龍再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白話】
初九爻辭“龍潛伏着,不要有所作為”,是因為這個陽爻在全卦的底部。九二爻辭“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見到大人”,是肯定德行可以普遍施展開來。九三爻辭“整天勤奮不休”,是說要在君子之道上反覆修鍊。九四爻辭“或往上躍升,或留在深淵”,是因為向上進取沒有災難。九五爻辭“龍飛翔在天空”,是肯定大人處於興旺的時候。上九爻辭“龍飛得太高,已經有所懊悔”,是說滿盈的狀態無法長久維持。用在乾卦整體,發現天體的運行無始無終,循環不已,因此不可認定自己居先。
【解讀】
l 本位是乾卦的《小象》部分,共七句話,分別對應六爻的爻辭與用九。
l 九三的“反覆道也”,是因為它處於下卦之上,為下卦之終,同時面臨新階段的開始,形成極大的挑戰。九五的“大人造也”,是說德行完備的人一定會大有作為。
l “天德不可為首”,乾卦雖未六十四卦之首,以其無限元氣創生萬物,但是由於萬物變化不已,形成一個整體,所以不可認定乾卦居於一個固定不移的首位。換言之,在乾卦六爻中,可以說“群龍無首”,而在全部六十四卦中,乾卦也“不可為首”,如此可以讓其他各卦自然展現。
【1.12】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白話】
《文言傳》說:創始,是一切善行的首位。通達,是美好事物的會合。適宜,是正當作為的協調。正固,是具體行事的骨幹。君子實踐仁德,足以擔任領袖。會合美好萬物,足以符合禮制。維持一切適宜,足以協調義行。守正並且堅持,足以辦成事業。君子就是要做到這四種德行的人,所以說:乾卦代表了創始、通達、適宜、正固。
【解讀】
l 《文言》是對乾坤二卦之經文(文)的解說(言),亦即只有乾坤二卦有《文言傳》。此二卦代表天地,為一切變化之始,最為重要,所以額外加以說明。本段總述卦辭,以下接着分述六爻的爻辭。
l 有創始才有萬物,一切價值由此開端,所以這是眾善之長。萬物彼此之間通順暢達,所有的會合皆是美好的。凡是有利或適宜於萬物的,皆有其正當性。然後,要完成一事一物,非有正固不可。君子體認“元貞利亨”,可以明白仁、禮、義並成就事業,無異於找到了人間世的康庄大道。
【1.13】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白話】
初九的爻辭說,“龍潛伏着,不要有所作為”,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這是指具有龍的德行而隱遁的人。他不會為了世俗而改變自己,也不會為了名聲而有所作為,避開社會而不覺苦悶,不被社會認可也不覺苦悶。別人樂於接受,他就推行主張,別人有所疑慮,他就自己退避。他的心志是堅定而無法動搖的,這就是潛伏的龍啊。”
【解讀】
l 本文以師生問答的方式,進一步說明乾卦各爻對人生的啟發。“子”是指孔子。
l 既有龍德,為何要潛隱?因為位居初爻,時機未至。即使德行已著,但是尚未顯示效應,尚未受到別人的肯定。有此可見,儒家一方面要有堅定的立場,同時也保持深刻的社會關懷。
【1.14】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白話】
九二爻辭說,“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見到大人”,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這是指具有龍的德行而處於正中位置的人。平常說話都能守信,平常做事都能謹慎,防範邪惡以保持內心的真誠,為善於世而不誇耀,德行廣被而感化世人。《易經》說‘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見到大人’,這是君主的德行啊!”
【解讀】
l 九二居下卦三爻之中,所以成為“正中”。由於位置適當,龍德發揮了作用。其作用依然是從自己開始,要反身而誠,由近及遠,再修己以安人,化民成俗。
l “君德”,上述的表現已經是君主的德行,但是並未擁有君主之位。若是修養到了君子的程度,則擔任君主亦非男式。
【1.15】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
【白話】
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勤奮不休,晚上還戒惕謹慎,有危險,但沒有災難”,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這是講君子應該增進德行與樹立功業。做到忠誠而信實,由此可以增進德行;修飾言辭以確保其誠意,由此可以累積功業。知道時勢將會如何到來,就設法使它來到,這樣才可以同他談論幾微之理;知道時勢將會如何終止,就坦然讓它終止,這樣才可以同他堅守作為。因此,處在上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而不憂愁。所以能夠勤奮不休,按所處的時勢來警惕自己,這樣即使有危險也不會有災難啊。”
【解讀】
l 九三居下卦之上,走到終點,但是尚未進入上卦,因此面臨考驗。就下卦而言,它處於上位,就全卦而言,它仍在下位,所以除了進德修業之外,別無良策。這種考驗培養了過人的智能,否則如何可以與他“言幾”、“存義”。
l “幾”是幾微之理,亦即可以洞燭先機,在事情發生之前就看出了端倪,然後可以預作準備。“義”是適宜,在此指正當的作為,否則沒有堅守的必要。
【1.16】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進退無恆,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白話】
九四爻辭說,“或往上躍升,或留在深淵,沒有災難”,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上去或下來沒有一定,但不是處於邪惡的動機;前進或後退也沒有一定,但不會離開自己的同類。君子增進德行與樹立功業,都想要把握時機,所以沒有災難。”
【解讀】
l 九四開始進入上卦,又以剛爻(陽爻)居於柔位(二、四為柔位),顯得不夠安穩,所以用“或”這個疑辭。由於配合時位而無常、無恆,反而是正確的表現,所以沒有災難。
l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表示不論是在出處進退的任何狀況下,都必須努力進德修業。這才是“無咎”的真正原因。
【1.17】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白話】
九五爻辭說,“龍飛翔在天空,適宜見到大人”,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聲調相同就會互相呼應,氣息相同就會彼此吸引;水流向潮濕的地方,火會燒向乾燥的區域;雲隨着龍而浮現,風跟着虎而飄動;聖人興起,引來萬物矚目。以天為本的事物會親近在上的天,以地為本的事物會親近在下的地,萬物都是各自隨從他自己的群類。”
【解讀】
l 九五之位既中(在上卦之中)且正(陽爻居剛位),所以充分彰顯了乾卦龍德的精彩。本文所述為變化中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這一切的關鍵在於“聖人作”。“萬物睹”的物包含人在內,表示自然界與人間世都獲得了安頓。
l “雲從龍,風從虎”,孔穎達說:“龍是水蓄,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出,是雲從龍也。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此亦是同類相感,故虎嘯則谷風生,是風從虎也。”這一段所說的是感應,只有聖人在位,萬物才會依其感應而真正安定。
l “本乎天者”是指日月星辰等,“本乎地者”則是指草木、鳥獸、蟲魚等。
【1.18】
上九曰:”亢龍有悔。” 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白話】
上九爻辭說,“龍飛得太高,已經有所懊悔”,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地位尊貴卻沒有職位,高高在上卻失去百姓,賢人居下位而無法前來輔佐,所以他一行動就會有所懊悔。”
【解讀】
l 上九位居上卦之終,為全卦之最高位,但是已非九五之中位,所以雖然高貴,卻無民無位,亦得不到賢人輔助。此時不必有所作為,否則將有懊悔的後果。
l 乾卦各爻形成一個對比:初九與上九是“潛龍勿用”與“亢龍有悔”,都不宜行動;九二與九五都強調“利見大人”,因為兩者皆居中位;九三與九四在《文言傳》中都提及“進德修業”,表示自強不息之意。此六爻形成一個整體,始卒若環,首尾相應。《易經》所標舉的變化之意,在此得一最佳示範。
【1.19】
潛龍勿用,下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白話】
(初九)龍潛伏着,不要有所作為,這是因為處於卑下的位置。(九二)龍出現在地上,這是因為順着時勢而一步步前進。(九三)整天勤奮不休,這是因為正要進行該做的事。(九四)或往上躍升,或留在深淵,這是因為要檢驗自己的能力。(九五)龍飛翔在天空,這是因為處於上位,可以治理百姓。(上九)龍飛得太高,已經有所懊悔,這是因為走到窮困時會有災難。(用九)乾卦的元氣施展在全卦中,這是因為天下都治理好了。
【解讀】
l 本段依各爻爻辭,說明人的行動如何配合時與位來表現。
l “時舍”是指因時而舍。“舍”是古代行軍或旅行時,到了一站住下來。九二的“時”是“地”的上位,並且處於下卦之中位,所以有較佳的機會。
l “乾元用九”,因為全卦皆為陽爻,可以上下貫通,無首無尾,形成一個不斷流變的過程,亦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與“天下治也”是互為表裡的。
【1.20】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白話】
初九)龍潛伏着,不要有所作為,這是因為陽氣處於潛伏隱藏的時期。(九二)龍出現在地上,這是由於天下萬物紛紜有序並且顯現光明。(九三)整天勤奮不休,這是由於隨着時勢一起前進。(九四)或往上躍升,或留在深淵,這是乾卦進展的變革已經來到。(九五)龍飛翔在天空,這是上達天位,可以展現天的功能。(上九)龍飛得太高,已經有所懊悔,這是由於隨着時勢走到窮困的地步。(用九)乾卦的元氣施展在全卦中,這是由於顯現了天的規律。
【解讀】
l 本段依各爻爻辭,說明其相關的現象是怎麼回事。
l “陽氣”是指陽剛的生命活力,亦即乾卦的元氣。初九代表一切生命處於萌髮狀態。九二,陽氣升到地面,萬物顯示了文采與光明。九三,順着時勢抵達下卦的終點。九四的“乾道”,是指陽氣所形成的乾卦已經有其進展路線,而有下卦走到上卦了。九五的“天德”,是指天位而言,因為從陽氣發展為乾道,接着所體現出進來的莫過於“天”。天德是就天而言,亦即九五已是天子之位,應該治理百姓。最後用九所說的“天則”,是指天的規律,亦即真正的統治是讓乾元的變化自然運作,顯示“群龍無首”的和諧境界。
l 本段文字所形成的對比,與前段有所不同。初九與九四,是“陽氣潛藏”與“乾道乃革”;九二與九五,是“天下文明”與乃“位乎天德”;九三與上九,是“與時偕行”和“與時偕極”。這三組對照,在《易經》中是常見的,亦即有相應的關係,就是上下兩個單卦就其相同位置而呼應。
【1.21】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白話】
乾卦所象徵的是元氣,是萬物得以創始並且通順暢達的基礎。至於適宜與正固,則是就萬物的本性與實情來說的。乾卦的創始作用能夠以美妙與適宜在造福天下萬物,但是它並不指明自己對什麼有利,這實在是太偉大了!偉大啊,乾卦!剛強勁健而居中守正,本身是純粹不雜的精氣。六爻按時位進展運作,向外貫通了萬物的實情。依循時序乘着六條龍,是要駕馭天體的運行。雲四處飄行,雨降落下來,是要使天下獲得太平。
【解讀】
l 本段就是前面彖辭再做說明。
l 首先解釋“元貞利亨”,“元”是始,“亨”是通,“利貞”則是指萬物“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亦即萬物要保持天賦的“性情”(本性與實情)。
l 乾之“大”在於“不言所利”,就是不限定它對何物有利,也即是對萬物皆有利,但是毫不居功。
l 乾的元氣是純粹精氣,因為六爻皆陽,“其性剛強,其行勁健”,佔有五位與二位,是為居中守正。“六爻發揮”,寫下萬物變化的狀況,形成一個周流不虛的整體。“旁通”一詞值得留意,因為六十四卦之間皆有此一可能。“雲行雨施”,則萬物皆蒙其利,而“天下平也”。
【1.22】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九三, 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 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白話】
君子以成就道德作為行動的目標,要提現在日常可見的行為中。(初九)所謂的潛伏,是說隱藏而尚未顯露能力,行動而尚未成就道德,因此君子不會有所作為。(九二)君子努力學習以積累知識,向人請教以辨別是非,以寬容態度處世,以人愛之心做事。《易經》說:“龍出現在地上,適宜見到大人。”因為他具備了君主所應有的德行。九三上下皆為剛爻,又未居中位(二、五),往上沒有到達天位,向下又離開了地位,所以要勤奮不休,按所處的時勢來警惕自己,這樣即使有危險也不會有災難啊。九四上下皆為剛爻,又未居中位,往上沒有達到天位,向下已經脫離地位,中間又失去了人的位置,所以用“或”字來描寫它。所謂“或”,是疑而未決的意思,所以沒有災難。(九五)至於大人,他的道德與天地的功能相合,他的智能與日月的光明相合。他的行事作風與四時的秩序相合,他的賞善罰惡與鬼神的吉凶報應相合。他的行動先於天的法則,天的法則不會違逆他;他的行動後於天的法則,他就會順應天的法則所界定的時勢。天的法則尚且不會違逆他,那麼何況是人類呢?何況是鬼神呢?(上九)所謂的“亢”,是說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後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只知道獲得而不知道喪失。只有聖人吧?能知道進退存亡的道理而不致偏離正途的,大概只有聖人做得到吧?
【解讀】
l 本段是對《象傳》(包括《大象》與《小象》)所作的說明。首先談的就是自強不息,“以成德為行”。以下接着分述六爻。
l 九二的“君德”,意指處於下卦中位,君主之德已具,但是畢竟未到九五可以大顯身手的階段。
l 九四比起九三,多了“中不在人”一語,是指它已完全脫離“地位”,而接近“天位”,這不是人的合宜位置。此時的“或”代表警覺狀態,保持可上可下的彈性,所以“無咎”。
l 九五的一段描述是常被引用的材料,但是意思不夠明確。“與天地合其德”,是指天地有大生廣生之德,在天地是功能,在大人則是道德。“與日月合其明”,是指大人的智能不會受到遮蔽,可以洞察一切真相。“與四時合其序”,表示大人的施政合乎時宜。“與鬼神合其凶吉”,所指應是大人對於百姓的善惡所作的裁決與賞罰,符合鬼神的吉凶報應。“先天”與“後天”二詞,表示天的法則在運作上有一定的時機,所以應以“天的法則”來翻譯“天”。至於此一法則所代表的是主宰之天或自然之天,則仍有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