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艮下坤上。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山之高,乃屈而居地之下,謙之象也。止於其內而收斂不伐,順乎其外而卑以下人,謙之義也。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故次大有。
謙,亨,君子有終。
君子,三也。詳見乾卦。三爻艮終萬物,故曰有終。彖辭明。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濟者,施也。天位乎上,而氣則施於下也。光明者,生成萬物,化育昭著而不可掩也。卑者,地位乎下也。上行者,地氣上行而交乎天也。天尊而下濟,謙也,而光明則亨矣。地卑,謙也,而上行則亨矣,此言謙之必亨也。虧盈蓋謙以氣言,變盈流謙以形言。變者,傾壞。流者,流注卑下之地而增高也。害盈福謙以理言,惡盈好謙以情言。此四句統言天地鬼神人三才皆好其謙,見謙之所以亨也。踰者,過也,言不可及也。尊者,有功有德,謙而不居,愈見其不可及,亦如天之光明也。卑者有功有德,謙而不居,愈見其不可及,亦如地之上行也。夫以尊卑之謙,皆自屈於其始,而光不可踰,皆自伸於其終,此君子之所以有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上下五陰,地之象也。一陽居中,地中有山之象也。五陰之多,人慾也;一陽之寡,天理也。君子觀此象,裒其人慾之多,益其天理之寡,則廓然大公。物來順應,物物皆天理,自可以稱物平施,無所處而不當矣。裒者,減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凡易中有此象,而無此事、無此理者,於此爻涉大川見之,蓋金車玉鉉之類也。周公立爻辭,止因中爻震木在坎水之上,故有此句。而今就文依理,只得說能謙,險亦可濟也。六柔,謙德也,初,卑位也。以謙德而居卑位,謙而又謙也,君子有此謙德,以之濟險亦吉矣。故占者「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養也。謙謙而成其君子,何哉?蓋九三勞謙君子,萬民所歸服者也。二並上與三俱鳴其謙,四則撝裂其謙,五因謙而利侵伐。初居謙之下,位已卑矣,何所作為哉?惟自養其謙德而已。
六二:鳴謙,貞吉。
本卦與小過同有飛鳥遺音之象,故曰鳴。豫卦亦有小過之象,亦曰鳴。又中爻震為善鳴。鳴者,陽唱而陰和也。荀九家以陰陽相應故鳴,得之矣。故中孚錯小過,九二曰「鳴鶴在陰」,又曰「翰音登於天」,皆有鳴之意。鳴鶴小象曰「中心愿也」,此曰「中心得也」。言二與三中心相得,所以相唱和而鳴也。若舊注以謙有聞,則非鳴謙,乃謙鳴矣。若傳以德充積於中,見於聲音,則上六鳴謙,其志未得,與鳴豫之凶,皆說不去矣。
六二柔順中正,相比於三,三蓋勞謙君子也。三謙而二和之,與之相從,故有鳴謙之象,正而且吉者也,故其占如此。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言六二與三中心相得,非勉強唱和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勞者,勤也,即勞之來之之勞。中爻坎為勞卦,雖繫辭去聲讀,然同此勞字也。又中爻水,水有井象,君子以勞民勸相,此勞字之象也。艮終萬物,三居艮之終,故以文王卦辭「君子有終」歸之。八卦正位,艮在三,所以此爻極善,有終即萬民服。舊注因繫辭「有功而不德」句,遂以為功勞。殊不知勞乎民,後方有功。此爻止有勞而不伐意,故萬民服。
九三當謙之時,以一陽而居五陰之中,陽剛得正,蓋能勞乎民而謙者也。然雖不伐其勞,而終不能掩其勞,萬民歸服,豈不有終?故占者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陰為民,五陰故曰萬民,眾陰歸之故曰服。
六四:無不利,撝謙。
撝者,裂也,兩開之意。六四當上下之際,開裂之象也。撝謙者,以撝為謙也。凡一陽五陰之卦,其陽不論位之當否,皆尊其陽而卑其陰。如復之元吉,師之錫命,豫之大有得,比之顯比,剝之得輿,皆尊其陽,不論其位也。六四才位皆陰,九三勞謙之賢,正萬民歸服之時,故開裂退避而去,非舊注更當發揮其謙也。
六四當謙之時,柔而得正,能謙者也,故無不利矣。但勞謙之賢在下,不敢當陽之承,乃避三而去之,故有以撝為謙之象。占者能此,可謂不違陰陽之則者矣。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遠則也。
則者,陽尊陰卑之法則也。撝而去之,不違尊卑之則矣。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陽稱富。小畜五陽,故小象曰「不獨富」也。陰皆不富,故泰六四亦曰不富。富與鄰皆指三。以者,用也。中爻震為長子,三非正應,故稱鄰。言不用富厚之力,但用長子帥師,而自利用侵伐也。坤為眾,中爻震,此爻變離為戈兵,眾動戈兵,侵伐之象。此象亦同初六用涉大川,但此則以變爻言也。上六利用行師亦此象。
六五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上能謙則從之者眾矣,故有不富以其鄰,而自利用侵伐之象。然用侵伐者,因其不服而已,若他事亦無不利也。占者有此謙德,斯應是占矣。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侵伐非黷武,以其不服,不得已而征之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凡易中言邑國者,皆坤土也。升卦坤在外,故曰升虛邑。晉卦坤在內,故曰維用伐邑。泰之上六曰自邑告命,師上六曰開國承家,復之上六曰以其國君凶,訟九二變坤曰邑人三百戶,益之中爻坤曰為依遷國,夬下體錯坤曰告自邑,渙九五變坤曰渙王居,此曰征邑國,皆因坤土也。
上六當謙之終,與三為正應,見三之勞謙,亦相從而和之,故亦有鳴謙之象。然六二中正,既與三中心相得,結親比之好,則三之心志不在上六,而不相得矣,故止可為將行師,征邑國而已,豈能與勞謙君子之賢相為唱和其謙哉!
象曰:鳴謙,志未得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志未得者,上六與九三心志不相得也。六二與上六皆鳴謙,然六二中心得,上六志未得,所以六二貞吉,而上六止利用行師也。